既曰一切,何有除外
有一個農夫,禮請無相禪師到家裏來為他的亡妻誦經超度,佛事完畢以後,農夫問道:「禪師!你認為我的太太,能從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利益呢?」無相禪師照實說道:「當然!佛法如慈航普渡,如日光遍照,不只是你的太太可以得到利益,一切有情眾生無不得益。」
既曰一切,何有除外
有一個農夫,禮請無相禪師到家裏來為他的亡妻誦經超度,佛事完畢以後,農夫問道:「禪師!你認為我的太太,能從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利益呢?」無相禪師照實說道:「當然!佛法如慈航普渡,如日光遍照,不只是你的太太可以得到利益,一切有情眾生無不得益。」
堅持悟道
吾人於修行之過程中,常不願去研悟真理之所在,而著相於神通之顯化,世人抱著一觀究竟之心理,前往聖門參鸞,十之八、九不是要了悟鸞文,渡化眾生之啟示;而是希望到聖堂之後,是否得到仙佛之嘉勉,方願意深信仙佛之靈感,才入聖門學修。
若要人不知 除非己莫為
古時候,有一男子鬼鬼崇崇想要去偷取鄰家的財物,花了數天的時間觀察鄰人一家作息情況,甚至還主動找鄰人聊天,探查鄰人一家有無特殊出門的時機。有一天,終於讓這個心懷不軌的男子有機可趁,當鄰人一家外出參加廟會慶典的時候,這男子終於下手並偷盡鄰人家的貴重之物,還沾沾自喜自己天衣無縫的偷竊計畫,殊不知他的一舉一動全讓附近散步經過的老者看在眼裡,但老者並沒有立刻舉發他。
眾生祈禱佛菩薩叫做「感」,佛菩薩救濟眾生叫做「應」,感應通了以後,苦厄就能度過了。《華嚴經》說:「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眾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恒處此菩提座。」無論什麼地方都有佛存在著,而且常常顯現在我們之前,而我們竟不能看見。這是什麼緣故呢?非但是佛,就是諸位大菩薩,也無不常常顯現在我們之前。《華嚴經》說:「於一微細毛端處,有不可說諸普賢;一切毛端悉亦爾,如是乃至遍法界。」普賢菩薩是這樣,其他如:文殊,彌勒,地藏,觀音,勢至諸位菩薩也無不是這樣。而我們也沒有看見,這豈非欺人之談嗎?不!不是的。佛的話非常真實,決不會虛妄的。海可枯、石可爛,佛語是不可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