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佛典故事 (9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因、緣、果、報

因、緣、果、報

佛陀在舍衛國時,有一天早上帶著弟子進城,城內人群聚集,人來人往,遠遠就看到一位老人流著淚、提著一個籃子,以哀怨的聲音在叫賣著。他手中的籃子裡,有一條才從水中撈起來的大魚,正在做生死掙扎。老人一邊叫賣,一邊埋怨地說:「為什麼我的兒子年紀輕輕就死了,讓我這麼老還出來賣魚?天啊!好不公平。」當佛陀走過這老人的身邊,就微微地嘆了一口氣。

懺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拷貝.jpg

目蓮救母

「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證得阿羅漢果,得六種神通時(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神足通),便想度化現世父母,以報哺育之恩。於是,尊者運用天眼通尋找母親,結果看見亡母墮於餓鬼道受苦,形貌憔悴,皮骨相連,咽喉像針一般細小。

懺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微小的供養,便能獲得巨大的果報!

微小的供養,便能獲得巨大的果報!

微小的供養,便能獲得巨大的果報!

懺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未命名.jpg

貧女供燈的故事

  在佛陀時代,古印度舍衛國裡的國王、大臣和施主們常常會舉辦供燈法會,以供養佛陀和僧眾。一個名為年嘎姆四處流浪的貧窮乞女,見到供燈法會非常歡喜,心裡想:「我往昔造了什麼惡業而轉為乞丐?現在雖然遇到可培植福德的三寶,卻沒有錢財。」想到這裡,不禁潸然淚下。

懺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須跋陀羅--佛度化的最後一位弟子

須跋陀羅--佛度化的最後一位弟子

  古時在印度阿那跋達多的水池邊,住著一位已經一百二十歲的五通仙人,名為「須跋陀羅」。他能夠飛天、遁地、變大、縮小……等等神通變化。

文章標籤

懺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殊師利善巧度化外道

文殊師利善巧度化外道

  在說法會上,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向舍利弗說道:「我曾經見過文殊師利童子的度眾教法。那時,佛在毘舍離菴羅樹林,與大比丘眾五百人共聚一處。當時外道師薩遮尼乾陀子住在毘舍離大城中,受六萬徒眾恭敬供養。我入於三昧觀察這些外道,知道百千位尼乾外道有得度因緣,便前去為他們說法。然而,他們不但沒有專心聽法、發起良善心,反而輕蔑鄙笑,口出惡言。在三個月中,我煞費苦心地為其說法,卻沒有一人接受教化,三個月過去了,我只好不悅地離去。

懺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陀乞食不得因緣

  一次,比丘們問佛:「世尊!您成正覺後,曾入娑羅聚落乞食,卻一無所得,空缽而還;這是什麼樣的因緣呢?」佛陀回答:「這是如來在過去生中所作之業,今生因緣成熟故感此報,必須自受,沒有任何人能相代。比丘們!世人造作善惡之業,皆於自身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中招感異熟果報,並非外界地水火風令其受報。」並說一偈頌:「假令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佛陀告訴大眾:「久遠以前,有一座波羅痆斯大城,城中有一個年少婆羅門行者。當時有一位獨覺聖者住在波羅痆斯城施鹿林中,名叫樂寂。在無佛之世,獨覺聖者出現世間,住於閑靜之處,觀外因緣而自悟聖道,哀愍貧窮,是眾生布施供養的唯一福田。當時,這位樂寂獨覺每日清晨都會著衣持缽,入城乞食。有一次,年少婆羅門行者來到城中一位長者家乞食,但空無所獲;不久,樂寂獨覺也來到這位長者家托缽乞食。婆羅門心想:『我倒要看看,這個出家人能乞得些什麼?』於是悄悄跟在獨覺身後,進入長者家中,藏身在門側窺看。

懺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益的祈禱

  一位名叫伽彌尼的青年前來拜訪釋迦牟尼佛。

  他問道:「佛陀!人如果做了壞事,向神祈禱,可以得到幸福嗎?」

懺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動態文字:2531022990599762069.gif

為善福隨 為惡禍追

在釋迦牟尼佛駐錫舍衛國弘法的時期,國中有一位名叫兜調的婆羅門,他有一個兒子名叫「谷」。兜調為人急躁粗魯,常好以惡言罵詈他人,死後投生到自己家中作狗,名叫「騾」。谷非常喜愛這隻狗,為牠戴上金鏈,又為牠準備專屬的牀、鋪設細軟的毛毯,並以金盤盛裝美食悉心餵養。

懺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像圖檔:537077_373643902742570_2110502864_n.jpg

少欲知足的面王比丘

佛陀在世時,有一位面王比丘總是身著粗陋袈裟,從不因此感到羞辱、不自在。著弊衲衣是如來教導的苦行之一,此比丘不僅衣服粗陋,而且終身只著一件袈裟,因此佛陀讚歎他是少欲知足最為第一的比丘。

懺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像圖檔:1105071342d58b6a87ddc3c841.gif

罪福相追 終無遠離

過去有一個國王,身邊有五位大臣,其中一位大臣前去請佛應供,但佛未接受,於是大臣便返回。後來國王前去請佛,佛說:「此臣今日必當命終,明日將由誰來供佛修福呢?」

懺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像圖檔:op06.jpg 

善惡業因 果報自召

昔日,佛接受頻婆娑羅王供養,住於杖林塔,為頻婆娑羅王演說法要。

懺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像圖檔:228508_412288892211404_1418286251_n.jpg

甘果供佛得授記

從前有一位貧苦的少年,在國外得到一枚特別的水果,果實飽滿,果香四溢,世間希有。少年非常地珍惜,不敢自己先品嚐,而想用它來孝養雙親,於是帶著這枚稀世甘果回到家鄉耶離。

懺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像圖檔:2_2000_003.gif

常行少欲的大迦葉

大迦葉尊者勤修苦行,常樂閑居寂靜,諸根淳熟,降伏諸欲,有大慈悲心;其少欲寂靜的尊貴德行,往來大眾皆悉知曉,廣受恭敬稱歎,名稱遠聞。一日,大迦葉尊者至世尊所,欲聽聞法要,五體投地頂禮世尊後,退坐一旁。

懺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像圖檔:0698.gif 

佛度五百苦行道人證阿羅漢

一時,世尊與隨行的弟子們,在象頭山短暫停留後,漸漸往王舍城的方向行進。途中,在優婁頻螺聚落,距離王舍城不遠的地方,有一處以前仙人居住的林苑,名法雨。在法雨林中,有仙人留下來的草庵,當時庵中有五百位苦行道人居住在內。

懺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日,拘尸那竭國五百多位力士聚集在一處,彼此討論著:「我們一起來創造一件豐功偉業,讓我們死後名聲遠播,子孫們將會傳述:『昔日拘尸那竭國的力士們,勢力無人能及!』」過了一會兒,他們又想:「應當建立什麼功業呢?」當時,在距離拘尸那竭國不遠處,有一塊長一百二十步、寬六十步的方形巨石,這些力士們就決定合力把巨石豎立起來。然而,縱使他們竭盡其力,還是沒辦法讓巨石移動半分。

這時,世尊便來到眾力士聚集之處,對他們說:「諸位童子,你們想做什麼呢?」

懺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昔日,佛在波羅奈私國弘化。當時,國內有一位大富長者,名叫越難,擁有眾多珍奇珠寶、牛馬和田宅等。越難長者為人慳貪、善妬,不信道德、不喜歡布施,常告訴守門人,若有人來乞食,不要讓他進入。

越難長者有一兒子,名叫栴檀,為人也很慳貪。越難長者命終後,投生到原來的國家,成為一位靠乞討為生的盲眼乞婦的兒子。一日,這位盲眼婦的丈夫對盲婦說道:「妳患有重病,如今又懷孕,我實在貧窮,無法再供給妳衣食,妳自己想辦法去外面謀生吧。」聽丈夫如此說,盲婦只好離開家,走到離家不遠的糞堆處,就在那裏住下來。九個月後,盲婦生下一子,雙眼一樣看不見,是個盲兒。盲婦靠著乞討撫養這個兒子,直到兒子七歲時,盲婦便告訴兒子:「我養你這麼大了,你可以自己拿著枴杖和飯缽去乞討。乞討的時候要悲戚地說:『世間上,貧窮的人是最苦的,我命薄,偏就生在貧窮人家,而且雙眼又看不見,常被人輕視。請給我一些飲食,讓我免於饑餓之苦。』」

懺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告訴舍利弗:「過去無量劫前,有一尊佛,佛號勇莫能勝,國土名為無常。當時,有八萬四千位聲聞和一萬二千位菩薩共同聚會,勇莫能勝佛為他們宣說正法。」

佛接著說道:「勇莫能勝佛住世時,有一位通曉經書義理的比丘,名為慧王。有一天,慧王比丘到惟致國托缽乞食,乞得百味飯食和若干種食物。當時,有一位尊者的兒子名叫離垢王,乳母抱著他站在城門口。這個小孩遠遠地見到慧王比丘,便從乳母的懷抱中下來,下來之後,就抓著慧王比丘,請求給點東西吃,於是慧王比丘就拿了塊蜜餅給他。這個小孩嚐了之後,知道蜜餅美味好吃,就跟著慧王比丘走,完全不眷戀乳母;就這樣隨著慧王比丘來到了勇莫能勝佛的住所,向佛頂禮後,就坐在一旁。

懺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日,在鹿野園中有人正舉辦聚會,眾人齊聚一起飲食歌舞。當時,有一名女子,相貌端正非凡,在此聚會中舞蹈,聚會中的人看了都非常歡喜。尚未舞完,這名女子忽然不見蹤影,眾人頓失所歡,感到惆悵、惶恐。

不一會,那名女子又在百步之遠處出現,眾人快速趨前,女子乃藉機引導眾人到佛所在處,之後便隱身消失。眾人於是問佛:「剛才有一名女子,邊舞邊走到這裡,請問佛可曾看見?」

懺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昔時,佛與常隨諸大比丘眾,遊化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千二百五十位菩薩與無數的大眾,皆來到佛所在之處集會。無數的人眾在佛座下剃髮出家為沙門,他們各自帶領五百位隨眾共同修行,精進不懈,成就道果,具足神通,斷生死根,弘化十方,濟度眾生。阿難稟白佛:「這些沙門過去世有何業行,修何功德,以致於今生有如此殊勝果報,具足神通、智慧?」

佛告訴阿難:「過去九十一劫時,維衛佛住世。當時有一個國家,名旃頭摩提,國王名旃頭。國內有一位梵志,名叫光華,博學深究諸經,通達義理,廣為宣揚法典;有五百位聽法眾常隨侍,並深受其啟發。他們經常隨光華梵志前往維衛佛說法處,聽佛開示法要;並教化、勸導大眾,開示正真之道,啟發愚冥者之心智,使其發菩提心,出家為沙門,勤修德業。

懺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