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公行持語錄(十一)
※日期:一九八一年一月十七日 地點:承天禪寺 年齡:九十歲
清晨,有一位衣著入時的女士上山,入得大殿,四下張望一番,見到一位出家師父,即問洗手間在何處?那位師父以手指示之,女士頭也不抬,便說:「帶我去!」等方便回來,恰遇老和尚入大殿,即正面對老和尚說:「你就是廣欽?」老和尚點點頭。
「我遠遠一望,便知道你是廣欽,聽說你會看相,你看我是誰?」
「我不知道,我不會看相,你會看相?你看我是誰?」
「我看你是高僧活佛的臉。」女士答。
「噢!寫在臉上!」
「你看我像什麼?我的命好不好?」女士問。「你的命很好,像有錢人的太太。」
「憑什麼看?我的臉?我的氣質?」女士問。「我由你的衣著。」老和尚答。
「我的衣著?衣服是外面的東西,怎可憑據?那我這套衣服給你穿,你也變成有錢人的太太!」「出家人不穿俗家衣服。」
「為什麼你不說,我是有錢人家的女兒,而是太太?」
「我看你不像。結過婚沒?」
「我是學生,在德國念書。」女士說。
「你不像學生的樣子,學生應該是像她那樣。」老和尚以手指向正在會客室看書的中學生。
「好!不過老和尚,佛法中有『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說法,但是空中還有一個妙有。」說完即起座,昂然向門外走去。「懊!你也談心經?喂!空即妙有,空是………」老和尚語未竟,來客已無蹤影。在旁侍候的弟子,見此情狀,頗為來客的踞傲而憤憤,就說:「這位小姐真是狂傲,目中無人……」老和尚馬上以手制止說:「事情來時,我們依當時的情況,斟酌情勢,當面應對,但事境已過,便須放下,若再提起,論是論非,批評好壞,便是造口業,就是我們的過失。別人好壞是別人的事,我們不必把它帶到我們心裏來煩惱。」
承天寺對面的南天母正在開發,起造別墅社區,某某師恐日後社區繁榮,人煙密集,承天寺遂成觀光地區,而破壞這修行道場的寧靜,鎮日周旋在遊客間,不得安寧,向老和尚說:「等此處成觀光區後,我便要往深山遷移,另覓清淨道場修行。」
老和尚說:「此處繁榮尚須四、五年的時間,將來若成為觀光地區,對我們修行不但沒有妨礙,反而更能成就我們的苦行。修苦行的人要有氣魄、有願力,不怕吃苦,各種境緣,都須親自從其中歷練出來,才曉得實際的情況,智慧才能明朗,遇事才能無礙,否則,沒有願力,怕吃苦,畏首畏尾的,身心都被束縛住了,智慧如何能開?」
「此外,我們還必須有不怕別人批評的氣魄,只要心正,就不怕走歪,即使別人走歪,也不會受其影響。如果一個人做事畏首畏尾的,怕別人批評,見人私談,心便不安而起猜疑,以為人家在說他什麼,那是沒有見識、沒有出息的人。」
「對人普普通通就好,沒有特別好,也沒有特別壞,無好無壞,平平就好,這就是修行,否則便不稱為修行了。」
※日期:一九八一年一月廿一日 地點:承天禪寺 年齡:九十歲
老和尚禁語前對眾人的開示。
由於數月來,每日應客說話,師父身體已疲乏至極,中氣虛耗,日前又聞樂果老和尚圓寂,而興往生之意。今早,由當家師領眾,搭衣持具,至和尚寮,請老和尚慈悲住世,並禁語調氣。
老和尚說:「今日起,我將禁語,諸位當和衷,共同為常住努力,凡事須懺悔自己的不是,要修忍辱,不要起人我是非的爭執,這樣常住平靜無事,師父禁語才能放心。」
「我們出家修行,就是要修這些無始來的慳貪習氣,要粗衣淡飯,廚房中能吃的東西,不可糟蹋,常住中可以用的東西,就必須加以利用,要為常住節儉,能省則省,不要有這是你的東西,或是我的東西這種分別心,出家人沒有什麼自己的東西,一切都是常住的。更不可將常住的東西,或是自己出家後所積得的一些儲蓄,拿回去給俗家親眷,這樣不但沒有替他們植福,反而是使他們折福。」
「如果出家不曉得要吃苦、捨慳貪,講求吃好,講求安逸,那又何須來出家,又與俗家人何異?我們吃飯不講求美味,就是捨口欲之貪,凡是能吃的就吃,能吃飽就好,這樣才能捨慳貪,開我們的智慧。以前,我們在大陸承天寺時,寺中共有百多位僧眾,每日一清早便到菜市場,撿那些人家不要買的菜葉回來煮,每人吃飯就是一盤羅漢菜,哪像現在,花花綠綠地煮那麼多盤,任情地吃,而且生活還求享受,不會為常住省錢。像以前在本寺的出家眾,山中有柴枝不去撿,偏要花常住的錢,去買煤炭來燒,還得從山下請人挑上來,費錢又費力,自從傳聞師來了以後,才不辭辛勞,開始上山撿柴,日用雜品也都由山下親自挑上山。」
「現在,寺中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職事,各人負責好各人的工作,不要去干涉他人。有事情時,不要堅說是自己對,別人不對,否則就會起衝突,這個世界就是這樣才不會和平。不管別人說我們怎樣,都要承擔下來,要慚愧說是自己的不是,這樣才能和合無諍,切不可責說別人的不對。」
「擔任職事的人,要有不怕別人講話的氣魄,如果畏首畏尾的,怕東怕西,怕別人講是非,整個心被束縛得死死的,這絕非解脫之道,尤其是做廚房職事的人,更須以忍辱行,來對治我們的無明煩惱。廚房是雜務最多、是非最多,最容易讓人起無明煩惱的地方,我們在廚房要修些什麼?就是要以忍辱來修治這些煩惱,降伏我們的無明,這樣才能開我們的智慧,否則,在廚房當職事,不會忍辱,不會慚愧自己的不是,事事與人爭是非,所起的無明煩惱,比俗家人更厲害,這樣,煮一輩子的飯,也不會出頭。以前,文殊、普賢菩薩也是這樣,行大誓願,在廚房修成的。在大陸承天寺用齋時,都有法師向大眾開示,讓大家能瞭解修行的意思所在,起慚愧心,勇猛精進。」
「現在寺中的諸位,都沒有貪念,而且每一位都很盡心自己的職務,都很為常住努力,所以,護法諸天都在擁護我們,否則,師父每天就坐在這裏,自自然然的,也沒有做什麼佛事,憑什麼建道場?而且,大家都能平平靜靜地修行?照目前這種情況下去,對承天寺也有個好處,就是在未來的劫數變動中,承天寺會免過這個劫難。」
知客師說:「請師父住世度眾生,尤其寺中這批新出家的,仍然需要師父的引導。」老和尚說:「度眾生?現在的人,越來越奢華,貪念熾盛,離佛法越來越遠,眾生那麼多,要度怎麼度得完?師父不識字,但是你們卻能跟隨師父修苦行,都很孝順師父,依照佛法認真在行,師父也儘量維持這個色身住世,但色身終是有壞的一天,等到這個假殼子不能再住時,我也無法勉強。」
老和尚又接著說:「今日起,我就禁語,交待大家的一些話,切要記得,彼此要含忍合作,凡事都須慚愧自己的不是,切不可責人非,致生爭端,大眾和合,清淨修行。」老和尚開示畢,大眾起來頂禮師父後,便退下。
※日期:一九八一年一月二七日 地點:承天禪寺 年齡:九十歲
老和尚在客堂對某某師開示:「如果我們能把這個心修得清淨,無業垢,那麼臨終時,這個『心』便投入蓮花,由西方蓮池自然化生,而不由父母精血的穢體,由父母體生的還有生死輪迴。」
「忍辱是修行之本,戒中也以忍辱為第一道,忍辱是最大福德之處,能行忍的人,福報最大,也增加定力且消業障、開啟智慧。」
「在家人的習性,是凡事分別是非、曲直、對錯,爭長爭短的,惡心相向,出口如劍,而出家法就不同了。出家人要忍辱為本,慈悲為懷,事無分是非曲直,甚至無理的事情,也要以婉轉慈悲的心,學忍辱吃虧,一切能容,才是出家人的德量。」
※日期:一九八一年春季 地點:承天禪寺 年齡:九十歲
老和尚開示:「兩堂課誦在訓練精神,每堂課誦,均有一切龍天、非人、孤魂等眾來聽,有因此而得到超生的,這樣,我們也會得到自心的安樂,冥陽兩利。」
「對於他人的侮辱,能忍下來,便是我們的福報,以後還會慢慢地開智慧,忍辱也是在開我們的智慧。」
「修行須在不知不覺中進步,一天過一天,無掛無礙,無憂無惱,這樣才行,若還執著我在進步,或做了多少功德,會起我慢貢高,還是很危險。」
※日期:一九八一年五月一日 地點:承天禪寺 年齡:九十歲
晚殿后,眾師兄弟向老和尚頂禮請安,某某師問:「如何得六根清淨?」老和尚答:「我們修行,便是要修六根對六塵所起的分別煩惱,分別善惡、好音壞音種種等,這種分別就是六根不清淨。修行就是要修這些分別煩惱,直至六根對六塵沒有分別,才是六根清淨,才能五蘊皆空。」
「譬如說:別人罵你,那是消災,給你不好的臉色看,那是『最上供養』,要沒有分別,如獲至寶。對廚房的飯菜,如果嫌好嫌壞地挑剔,自己本身會損福,反而還增加煮的人的福氣。在廚房領職事的人,要拿出觀音菩薩鬥羅漢的精神,不管有多少人來吃飯,總是要想辦法弄出來。修行便是在修每天的煩惱。」《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