佈施者應該細水長流,不可急功近利
佛光禪師為了推動佛教的發展,創辦了許多佛教的事業,弟子們為了達成禪師的理想,很努力地向信徒勸募,鼓勵信徒佈施做功德。
有一次,佛光禪師出外弘化回來,弟子們競相來向禪師報告個人勸募功德的成績,其中有一弟子-普道,很得意地說:「師父!今天有一位大施主,佈施了一百兩銀子。他說,作為我們興建大雄寶殿的基金。」
而另一弟子-普德聽了,也報告說道:「師父!城內的陳居士來拜望您,我帶他巡禮各處的殿堂,他奉獻給我們全年的道糧!」
寺中的香燈師、知客師等,都向佛光禪師說明信徒的喜捨發心,只見佛光禪師皺起眉頭,制止大家發言,並開示弟子們說道:「你們大家都辛苦了,可惜化緣太多,沒有功德!」
大家不解,問道:「為什麼化緣多,反而不好呢?」
佛光禪師道:「把錢財儲存於信徒,讓信徒富有起來,佛教才能富有!不可經常要信徒捐獻這個功德,贊助那項佛事,殺雞取卵,何其愚痴!等到有一天信徒們不勝負擔,佛教還有什麼護法長城呢?」
佛光禪師這一番語重心長的言語,實在值得大家玩味與深思!
【醍醐灌頂】:
《金剛經》中,佛說出菩薩六度波羅蜜 ( 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但是特別著重「佈施」與「忍辱」。佈施是能捨、能放下,是成就一切功德的因緣。財佈施是以錢財幫助眾生;法佈施是幫助眾生學習,幫助眾生增長智慧、增長知識技能;而無畏佈施則是在眾生身心不安、恐懼、害怕的時候,幫助其消除恐懼。要使佈施在「不自苦,不自惱」的原則下進行,而且佈施者應該細水長流,不可急功近利。要知曉佈施是可以去除「慳貪」習性外,還能長養慈悲心,並且累積修道所需的福德資糧,這才是佛法的重要意涵。
我的部落格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