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欲海回狂原序

欲海回狂卷一—法戒錄

欲海回狂卷二—受持篇

欲海回狂卷三—決疑論

內典字義譯註附

《欲海回狂》原序

辛酉季夏,余與周君納涼於荷亭之畔。握手論心,盱衡今古,因及福善禍淫之理,周君喟然長籲而作曰:「色欲之惑人,甚矣哉!賢智猶或不免,況其他乎?」余低回良久,竊思勸人於一時,不如勸人於千古。爰以編輯是書為請。周君曰:「余刊《萬善先資集》,垂二年矣,竣工尚有待也,敢及其他。」余曰:「苟有利於天下,吾無惜乎錙銖。」周君喜,遂發心編輯。既而日復一日,倏至今秋七月庚午,余復舉前言,周君即於是日焚香盥手,握筆構思,每發一論,必欲洞見原本,豁人心目,而又廣搜三教典籍,以備參考。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書成之日,蓂莢三更,乃募工於鐵筆者,繡之梨棗,用廣流傳。惟願見者聞者,作清夜之鐘,饑鄉之穀,日置案頭,以供賞玩,則慧性既開,福緣自固。至於此集之探源發奧,光怪陸離,當世自有巨眼,余又何容贊一詞哉!

康熙廿一年壬戌十一月既望,姑蘇顧萼青林氏題

懿德堪欽(《揚州甘泉縣誌》)

元秦昭,揚州人。弱冠遊京師,已登舟矣,其友鄧某持酒送行,正飲間,忽抬一絕色女子至。鄧令拜昭,曰:「此女係仆與某部某大人所買之妾,乘君之便,祈為帶去。」昭再三不肯,鄧作色曰:「君何如此其固執也。即不能自持,此女即歸於君,不過二千五百緡錢耳。」昭不得已,許之。時天已熱,蚊蟲甚多,女苦無帳,昭令同寢己帳中,由內河經數十日至京,以女交店主娘,自持書訪其人。因問君來曾帶家眷否,昭曰:「只我一人。」其人勃然,慍現於面,然以鄧某之書,勉令接女至家。至夜,方知女未破身,其人慚感不已。次日即馳書報鄧,盛稱昭德。隨往拜昭,謂曰:「閣下真盛德君子也,千古少有。昨日吾甚疑之,蓋以小人之腹,測君子之心耳,慚感無既。」

〔按〕秦昭之心,若非了無人欲,渾全天理,與此絕色女子,日同食,夜同寢,經數十日之久,能無情欲乎哉!秦昭固為盛德君子,此女亦屬貞潔淑媛。懿德貞心,令人景仰。因附於此,用廣流通。民國十一年壬戌,釋印光識。

凡例(十二則)

○是集分三卷。首卷搜羅往事,所以興起其戒淫之心。次卷縷析條分,所以開陳其戒淫之道。末卷設為問答,所以堅固其戒淫之根。由淺入深,不容倒置。

 

○集中所援因果及古人議論,出於何書者逐一註明,務期可考。設互見他本,則錯舉之,以例其餘。

○古來貞淫二案,每多膾炙人口,苟非事跡顯明,概行刪去。其有現在因果,從未刊行者,間多錄之。

○昔人紀事,往往連篇書寫,不分門類,故閱者易於生厭。茲獨因事標名,因名立勸,處處豁人心目。

○首卷事跡,采於百家之書,其間雅俗繁簡,各各不同,今則僭加改削,如出一手。

○戒淫等書,前人多所發明,然大都徵引舊事,用垂勸戒而已。欲其將下手工夫,一一屈指於中,卷之萬象包羅,則從來未有也。

○勸世之文,有初閱之如長江大河,甚是可喜。及細按之,直一二語可了者。茲集痛革其病,故受持一篇,皆言簡而意賅,名雖戒淫,而經世之道悉備其中,覽者幸勿如走馬觀花,沒其用心之苦。

○淫欲之源,皆生於愛。愛心不斷,如草留根,向春復發,故中卷「不淨等觀」,皆從未有淫欲之前,斷其或有淫欲之念,身體力行,方見其妙。若以躁心閱之,謂其無關於本旨,則伯牙為之撫弦而泣已。

○前二卷中,戒淫之道幾備矣,要其所以然之故,不能無疑。故末卷作百番問答,以成一集之大觀。

○世人切身之患,莫大於生死,不問儒釋,皆當究心。今人視為佛學,諱言久矣。是集既志在利人,何敢畏首畏尾。故中下二卷內,凡生死之故,幽明之說,姑就管窺,述其一二。

○本集三卷,細分之有數十冊,皆算定字數,自為起訖,不惟便於增補,且處處可作斗方,粘之座右。

○著書問世,原係極難之事,俗則不合於文人,雅則難通於儔類,愚者顯之,猶疑其晦;智者精之,已病其粗。雖起聖賢於今日,猶不能盡慊斯人之意,況吾儕後學耶?此集所論戒淫,有為保家而發者,有為保身而發者,有為獲福消災而發者,有為修身養性而發者,有為超生死出三界而發者。譬之藥草肆中,萬物皆備,惟在自識其病者取之耳。

玉峰懷西居士識

援引大藏目次

華嚴經     法華經       般若經     寶積經

楞嚴經     圓覺經       涅槃經     佛本行經

密嚴經     阿含經       法句喻經   過去因果經

梵網經     雜譬喻經     禪秘要經   普耀經

出耀經     威德陀羅尼經 維摩經     三戒經

八師經     處胎經       摩耶經     修行道地經

僧護經     優填王經     提謂經     月上女經

摩鄧女經   業報差別經   蓮華面經   尼乾子經

造像經     七佛滅罪經   禪要呵欲經

大阿彌陀經    優婆塞戒經   四十二章經

日明菩薩經   賢愚因緣經   起世因本經

樓炭正法經    十二因緣經   正法念處經

觀佛三昧經    佛般泥洹經   戒德香經

瑜伽論     智度論       俱舍論     釋迦譜

觀經疏鈔   顯密圓通     準提淨業   法苑珠林

淨土文     正訛集       法喜志     竹窗三筆

現果隨錄   稽古略

援引儒書目次(道書附)

易經       書經       四書       禮記     左傳

列子       莊子       周書異記   史記正義

前漢書     後漢書     淮南子     晉書     宋書

南齊書     梁書       陳書       魏書     北齊書

周書       隋書       南史       北史     唐書

宋史       元史       文獻通考   北山錄   廣仁品

廣仁錄     迪吉錄     懿行錄     知非集

唐氏譜     節義傳     張子語錄   皇明通紀

鄭景仲集   茅鹿門集   羅狀元傳   三教平心論

欲海晨鐘   戒淫彙說   科名勸戒錄 冒憲副紀事

不可不可錄 續筆乘     文昌化書   文昌寶訓

感應篇集解 感應篇說定 感應篇廣疏

感應篇圖說 感應篇瀹註

欲海回狂集卷一

法戒錄

●總勸(共二則,一法一戒)

蓋聞:業海茫茫,難斷無如色欲;塵寰擾擾,易犯唯有邪淫。拔山蓋世之英雄,坐此亡身喪國;繡口錦心之才士,因茲敗節墮名。今昔同揆,賢愚共轍。況乃囂風日熾,古道淪亡,輕狂小子,固耽紅粉之場;慧業文人,亦效青衫之濕(*白居易《琵琶行》詩中有「坐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表示白居易對琵琶女的同情。後借指對青樓女子的愛慕)。言窒欲而欲念愈滋,聽戒淫而淫機倍旺。遇嬌姿於道左,目注千翻;逢麗色於閨簾,腸回百折。總是心為形役,識被情牽。殘容俗嫗,偶然簪草、簪花,隨作西施之想;陋質村鬟,設或帶香、帶麝,頓忘東婦之形(*東婦,即「東施效顰」中的東施,凡指醜女)。豈知天地難容,神人震怒。或毀他節行,而妻女酬償;或汙彼聲名,而子孫受報。絕嗣之墳墓,無非刻薄狂生;妓女之祖宗,儘是貪花浪子。當富則玉樓削籍,應貴則金榜除名。笞杖徒流大辟,生遭五等之誅;地獄、餓鬼、畜生,沒受三途之罪。從前恩愛,到此成空;昔日雄心,而今何在?普勸青年烈士、黃卷(*指書籍)名流,發覺悟之心,破色魔之障。芙蓉白面,須知帶肉骷髏;美貌紅妝,不過蒙衣漏廁。縱對如玉如花之貌,皆存若姊若母之心。未犯淫邪者,宜防失足;曾行惡事者,務勸回頭。更祈展轉流通,迭相化導,必使在在齊歸覺路,人人共出迷津。若視勸戒為迂談,請觀冒公之後報;倘以風流為佳話,再鑒金氏之前車。

白話翻譯如下:

★總勸(共二則,一法一戒)

在無邊無際的輪迴中,眾生的罪業深廣如海,其中最難斷除的就是色慾。世間萬象紛繁擾擾,其中最容易觸犯的便是邪淫。拔山蓋世的英雄,因此而國破身亡。文采絢麗的才子,因此而身敗名裂。從古至今,無論賢良與愚昧,全都在所難免。況且世風日下,古道淪亡,不僅放浪輕浮之人沉迷於色情場所,多才多藝的文人也慕戀風塵女子。嘴裡說要節制慾望,慾望卻更加強烈。耳中聽到戒除淫欲,淫心卻倍加旺盛。路邊遇到嬌美的女子,便不停地注目張望。閨中見到美麗的容顏,就情思纏綿難以排解。這都是由於心靈被肉體所驅使,理智被慾望所迷惑。相貌平平的女子,偶然打扮一番,就覺得像西施一樣美麗。模樣難看的村婦,一旦塗脂抹粉,便忘記了她原來的醜陋。哪知道這一念邪淫之心,天地難容,神人震怒。若毀壞別的女子的貞操,就會在自己的妻女身上償還。若是玷污了別人家庭的名譽,自己的子孫也受到同樣的報應。斷子絕孫的原因,無非是刻薄狂妄。妓女的祖先,必定是貪色的浪子。本應家財富有的,被上天的神明所剝奪。本應地位顯貴的,被從科舉的金榜中除名。在世時遭受責打、杖擊、勞役、流放、死刑等酷刑懲罰,去世後墮入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中忍受罪苦。從前種種恩愛,在這裡全成泡影。昔日的雄心壯志,到此時蕩然無存。普勸青年志士、才學名流,應當及時醒悟,破除色魔迷障。紅潤白皙的面頰,其實是帶肉的骷髏。妝扮美麗的身體,不過是穿著衣服不斷向外排泄的廁所。面對如花似玉的美女,也要像對自己的姐妹和母親一樣。沒有犯下邪淫過錯,須謹防失足。曾經做過此類惡事,務必悔改回頭。更請展轉流通戒淫書籍,使更多的人受到勸化,人人走出迷途,步入覺悟的正路。若以為勸人戒淫不過是迂腐之談,請看冒嵩少所得的善報。如以男女風流韻事為佳話,金聖嘆的結局便是前車之鑒。

●冒嵩少(出《冒憲副紀事》)

如皋冒嵩少,諱起宗,己未下第歸,註《太上感應篇》。於「見他色美」下,尤致意焉。時助寫者,其西賓羅憲嶽(*西賓:舊時對私塾教師或僚友們的敬稱)。後羅歸南昌,崇禎戊辰正月,夢一道妝老翁,左右二少年侍,老翁手持一冊,呼左立者誦,羅竊聽之,即「見他色美」註語也。誦畢,老翁曰:「該中。」復呼右立者詠詩,即詠曰:「貪將折桂廣寒宮(*月宮),那信三千色是空。看破世間迷眼相,榜花一到滿城紅。」羅醒,決冒公必中,即以是兆寄其子。及榜發,果登第,後官至憲副(*地方省級政府副長官)。

白話翻譯如下:

★冒嵩少(《冒憲副紀事》)

明代江蘇如皋的冒嵩少先生,名起宗,己未年(1619)在科舉考試中落第而歸。在注解《太上感應篇》時,他對「見他色美」一句,下了很多功夫。當時幫助他抄寫的,是他家請來的私塾老師羅憲岳。後來羅憲岳回到南昌,在崇禎戊辰(1628)正月時,夢見一個道士裝束的老者,左右有兩位少年陪從。老者手中拿著一本書,叫站在左邊的少年朗讀。羅憲岳悄悄聽著,正是冒嵩少先生對「見他色美」這一句的注解。讀完,老者說:「應該得中。」然後又叫站在右邊的少年作詩,這位少年詠道:「貪將折桂廣寒宮,哪信三千色是空。看破世間迷眼相,榜花一到滿城紅。」羅憲岳醒後,確信冒嵩少先生一定會中進士,就寫信把這一吉兆告訴了他兒子。等到發榜時,冒嵩少果然登第,後來官職一直做到憲副。

●金聖歎(姑蘇盛傳)

江南金聖歎者,名喟,博學好奇,才思穎敏,自謂世人無出其右。多著淫書以發其英華,所評《西廂》、《水滸》等,極穢褻處,往往摭拾佛經,人服其才,遍傳天下。又著《法華百問》,以己見妄測深經,誤天下耳目。順治辛丑,忽因他事繫獄,竟論棄市(*被依法處死)。

〔按〕原本作荊某,諱之也。今則久遠矣,特為訂正。

白話翻譯如下:

★金聖嘆(姑蘇盛傳)

江南的金聖嘆,名喟,學識廣博,喜歡涉獵奇聞異事,才思敏捷,自以為世上沒人能超過他。他寫了很多含有色情內容的書,以此來展現自己的才華。他所點評的《西廂記》、《水滸傳》等,對書中淫穢的內容,往往引用佛經加以評述,當時人們敬佩他的才華,因此流傳很廣。他還寫了一本《法華百問》,以個人的錯誤見解擅自解釋經文,混淆視聽,貽誤眾生。順治辛丑年(1661),忽然因事被逮捕入獄,後來竟被處死,暴屍街頭。(原文作「荊某」,因為當時還有所顧慮。現在已過去很久了,所以特加訂正。)

●勸有官君子(共五則四法一戒,附吏役)

均是人也,或勞心,或勞力,或安富尊榮,或食貧守困。豈天道之不齊哉?抑亦自有以致之也?《詩》曰:「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今世富貴之人,大抵宿生修福之士;子孫享榮華之報,皆是祖父有厚澤之遺;理所固然。但享福之時,又須修福,譬如耕田,年年收穫,即當年年下種。若自逞威權之赫,縱心花柳之場,豈非得人爵而棄天爵乎?所難者,順境常樂,樂則忘善,忘善則淫心生耳。此處若能驀地回光,便是福基深厚。

白話翻譯如下:

★勸有官君子(共五則四法一戒,附吏役)

同樣是人,有的勞心,當官治理他人。有的勞力,終身受人役使。有的享受榮華富貴,有的忍受貧窮困苦。這難道是天道不公平嗎?其實還是由自己所招致。《詩經》說:「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周易》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今世富貴的人,都是前生修福行善所得。子孫能夠享褔,全是因為祖上積德所致。這一切都遵循著必然的因果法則。然而享福的時候,還要注意繼續修福。就像耕田種地,年年收穫,還要年年播種。如果仗著權勢尋花問柳,豈不是孟子所說的得人爵而棄天爵嗎?難的是處於順境,容易沉溺於享樂之中,因此而喪失善念,滋長淫欲之心。若能於此時驀然悔悟,便是真正的福德深厚。

●韓魏公(《宋史》)

宋韓魏公琦,執政時,買妾張氏,有殊色。券成,忽泣下,公問之,曰:「妾本供職郎郭守義妻,前歲為部使者誣劾,故至此耳。」公惻然,使持錢歸,約以事白而來。張去,公白其冤。將調任,張來如約,公不令至前。遣人告曰:「吾位宰相,不可妾士人妻。向日之錢,可無償也。」還其券,反助行貲二十金,使復完聚。張感泣,遙拜而去。後公封魏郡王,諡忠獻,子孫昌熾無比。

〔按〕昔司馬溫公(*司馬光)未有子,夫人為置一妾,乘間送入書房,公略不顧。妾欲試之,取一帙問曰:「此是何書?」公莊色拱手對曰:「此是《尚書》。」妾乃逡巡而退。總之,欲心一淡,便有把持。韓公本領,全在寡欲耳。

白話翻譯如下:

★韓魏公(《宋史》)

宋朝韓琦任宰相時,買了一個妾姓張,容貌美麗。訂立契約後,這個女子忽然落下淚來。韓琦問她是怎麼回事?她說:「我本來是供職郎郭守義的妻子,前年他被部使者捏造罪名彈劾,所以才落到今天的地步。」韓琦為她感到難過,就讓她先拿著錢回家,等她丈夫的冤情昭雪以後再來。張氏走後,韓琦為她丈夫申明冤曲,準備調任其它官職。張氏按照約定來到韓琦的家中,韓琦沒有見她,而是派人對她說:「我身為宰相,怎能以士人的妻子為妾?以前給你的那些錢不用還了。」便把契約還給她,又給她二十兩銀子作路費,使她們夫妻重新團聚。張氏感激地流下眼淚,向韓琦遙拜後離去。後來韓琦被封為魏郡王,謚號忠獻,子孫極為昌盛。

[按]宋代的司馬光沒有兒子,他的夫人為他買了一個妾,選了個時間送進書房,但司馬光卻不加理會。妾想試探他,就拿起一本書問他:「這是什麼書?」司馬光表情嚴肅地拱手答道:「這是《尚書》。」妾只好悄悄地離開。總之,只要欲心一淡,就能夠把持住自己。韓琦能夠見色不亂,全在於他的慾念淡薄。

●曹文忠公(《廣仁品》)

宣德中,曹鼐為泰和典史,因捕盜,獲一美女於驛亭。意欲就公,公曰:「處子其可犯乎?」取片箋,書「曹鼐不可」四字焚之。終宵心不動。天明,召其家領回。後殿試對策,忽飄一紙於前,有「曹鼐不可」四字,於是文思沛然,狀元及第。

〔按〕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不可」之中,大有力量。

白話翻譯如下:

★曹文忠公(《廣仁品》)

明朝宣德年間(14261435),曹鼐擔任泰和典史。因捉拿強盜,在驛亭解救了一位漂亮的女子,這位女子便主動向曹鼐表示親近。曹鼐說「我怎麼能侵犯一個處女呢?」就取出一張紙,寫了「曹鼐不可」四個字燒了,整夜都沒有動心。天亮後,找到她的家人把她領回。後來,曹鼐在參加殿試的時候,忽然有一張紙飄到他面前,上面有「曹鼐不可」四個字,他頓時文思沛然,考中了狀元。

[按]人必須有所不為,然後才能有所為。「不可」兩字之中,大有力量。

安士全書-欲海回狂-法戒錄

●王克敬(《不可不可錄》)

王克敬為兩浙鹽運使。時溫州解鹽犯,以一婦人至。王大怒曰:「豈有逮婦人,行千百里外,與吏卒雜處者?汙教甚矣!自今以後,凡係婦人,永不許逮。」

〔按〕官長拘人,往往逮及婦女,此最損德事也。蓋婦人愧恥之心,百倍於男子。無論訶辱窘迫,致彼輕生。即使婉容詢究,而一經見官,彼且膽落魂飛,為終身之玷。嗟乎!自妻與他妻,不過貴賤稍殊耳。假令己之妻女,跪於堂下,官府赫赫臨之,萬目耽耽視之,此時何以為情乎?若王公者,可以高大其門矣。

白話翻譯如下:

★王克敬(《不可不可錄》)

王克敬是兩浙鹽運使,當時溫州押送的鹽犯中有一位婦女,王克敬見到後大怒,說:「豈能抓捕婦女,押送千里之外,一路上與吏卒混雜在一起?這真是太有辱於禮教了!從今以後,凡是婦女,再也不許逮捕。」

[按]官吏拘捕犯人,往往會將婦女一同逮捕,這樣做最損陰德。因為婦女的羞愧心比男子重得多。不要說辱罵逼迫往往會使她們輕生,即使是和顏悅色地詢問,當她們一進到審訊案件的公堂,早已嚇得魂飛魄散,成為終身的恥辱。自己之妻與他人之妻,不過貴賤略有差別。假如讓自己的妻女跪在堂下,官吏威風凜凜地面對著她們,千萬隻眼睛注視著她們,她們的感受又會是怎樣呢?像王克敬這樣的官員,由於廣積陰德,可以提前將家裡院墻的大門修得高大寬敞,以備子孫顯貴時供駟馬 高車通過了。

●顧提控(《懿行錄》)

太倉吏顧某,凡迎送官府,主城外江賣餅家。後江以盜誣入獄,顧白其冤。江感之,以十七歲女進焉,使備灑掃。顧弗納,具禮送歸,如是者三。後江益窘,鬻女於商。又數年,顧考滿赴京,撥韓侍郎門下辦事。一日,侍郎出,顧偶坐門首,聞夫人至,旋跪庭中,不敢仰視。夫人曰:「請起。君非太倉顧提控乎?我即江氏女也。賴某商以女畜之,嫁為相公側室,尋繼正房。今日富貴,皆君賜也。第恨無由報惠,幸得相逢,當為相公言之。」侍郎歸,備陳始末,侍郎曰:「仁人也。」竟上其事。孝宗稱歎,命查何部缺官,得除刑部主事。

〔按〕恩不受報,顧提控之仁;報必償恩,江夫人之義。薦賢為國,韓侍郎之忠;立賢無方,聖天子之斷。

白話翻譯如下:

★顧提控(《懿行錄》)

江蘇太倉縣的官吏顧某,凡是迎送官員,都要借住在城外的江賣餅家裡。後來江賣餅因為被誣陷與盜賊有牽連而被捕入獄,顧某為他申明冤屈。江賣餅非常感激,就把自己十七歲的女兒送給他作妾。顧某婉言謝絕,禮節周全地把她送回,這樣往復了三次。後來江賣餅家更加窘迫,就把女兒賣給一個商人。幾年後,顧某任職期滿,調往京城,在韓侍郎府中辦理公務。一天,韓侍郎外出。顧某正坐在門前,聽到韓侍的夫人到了,立即跪在庭院中,不敢仰視。夫人說:「請起!您不是太倉縣的提控顧先生嗎?我是江家的女兒。父親把我賣給商人後,他把我當作女兒,嫁給了韓侍作妾,不久又繼為正房。我今天的富貴,都是您的恩賜。我正發愁不知該怎樣報答您,沒想到有幸在這裡相遇。我要把你的事告訴我的丈夫。「韓侍郎回來後,夫人把事情原原本本告訴了他。韓侍郎說:「真是一位仁德的君子!」竟上奏給孝宗皇帝。皇上也很讚嘆,讓人查哪個部門有空缺的官職,委派他擔任了刑部主事。

[按]施恩不受報,是顧提控的仁德。受恩必報,是江夫人的情義。為國舉薦賢才,是韓侍郎的忠心。不拘一格任用賢良,是聖天子的明斷。

●劉差某(其兄向王姓者說)

順治壬辰,江甯役劉某,往江北拘人,拘至收禁,須十餘金可贖。囚云:「我有一女,汝囑我家賣之。」劉諾,過江與其妻商議。賣得二十金,盡付焉,劉竟自取。囚知之,一慟而卒。旬日劉病,自言囚在東嶽訴我,我舌將為鐵鉤鉤矣。須臾舌出數寸,七竅流血而死。

〔按〕公門正好修德,若劉差者,會見其入三途矣。

白話翻譯如下:

★劉差某(其兄向王姓者說)

清朝順治壬辰年(1652),江寧的衙役劉某,到江北拘捕人犯,押回後關入獄中,需要十多兩銀子才可以贖出。囚犯說:「我有一個女兒,請你通知我家裡把她賣掉來贖我。」劉某答應了,過江與囚犯的妻子商議,把他家女兒賣了二十兩銀子,都交給了劉某,但劉某竟然全部侵吞,據為己有。囚犯知道後,因悲傷過度而死去。過了十多天,劉某病倒了,自己說:「那位囚犯在東岳大帝那裡告我,我的舌頭快要被鐵鉤鉤掉了。」不一會兒,他的舌頭伸出幾寸長,七竅流血而死。

[按]在衙門當差,正是修善積德的好機會。但像劉某這樣的人,卻要墮入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中去了。

●勸將士(共二則一法戒一戒)

茫茫宇宙,皆天地之蒼生,君王之赤子也。不幸當兵戈擾攘之日,夫婦分散,母子流離。此時所恃稍開生路,不至速填溝壑者,惟有將帥耳。一遇無紀律之師,竭其膏,破其節,戕其命,則白雪加霜,紅爐添炭矣。吾今代千百年後之窮民,拜禱千百年後之將士,無屠城郭,無劫鄉村,無焚民房,無掠婦女。見人之父母竄匿逃亡,當作我之父母彷徨莫措想;見人之妻女顛連失所,當作我之妻女恩情難割想。古人云:「富貴豈一家物哉!」當權若不行方便,如入寶山空手回。為將士者,縱不為天地之蒼生計,君王之赤子計,獨不為後世之子孫計乎?早自覺悟,福報無疆。

白話翻譯如下:

★勸將士(共二則一法戒一戒)

茫茫宇宙之中,一切人民都是由天地所生養的蒼生,都是為君王所護育的赤子。不幸遭遇兵荒馬亂的年代,夫妻分散,母子別離。此時能夠有條活路,不至於立即死在亂軍之中,全靠軍中將帥的保護。一旦遇上紀律松弛的軍隊,搶劫錢財,姦淫妻女,殘殺性命,則無異於雪上加霜,火中澆油。我現在為千百年以後無路可逃的人們,拜求千百年以後的將士:請你們不要屠城,不要搶劫鄉村,不要焚燒民房,不要掠奪婦女。見別人的父母逃竄躲避,要當成自己的父母彷徨無奈一樣。見別人的妻女流離失所,要當成自己的妻女難分難捨一樣。古人說:「財富權勢絕非一家所專有。」當手中握有兵權卻不能行善積德,就如進入寶山又空手而歸。身為將士者,縱然不為這些天地生養的蒼生考慮,不為這些君王護育的赤子考慮,難道不為自己的子孫後代考慮嗎?願君早自覺悟,自然福報無邊。

●二曹將軍(《宋史》)

宋將曹彬,慈和謙讓,未曾妄殺。初破遂州,諸將皆欲屠城,公不可。有獲婦女者,悉閉一室,密令衛之。事平,咸訪其家還之。無親者,備禮嫁之。及伐金陵,先焚香約誓:城下之日,不戮一人!後彬子瑋、琮、璨,繼領旄鉞(*鉞:古代將領領兵時由帝王賜給的一種象徵權威的兵器);少子恺追封王爵。實生光獻太后,子孫榮盛無比。時同姓將軍翰,忿江州不下,屠其城,縱兵淫掠,死未三十年,子孫有乞丐於海上者。

〔按〕不染固佳,何如禁軍不掠之為愈乎?蓋彬所密衛之婦女,皆係諸將所掠者,決非曹公自取之而自還之,且自嫁之也。曹公可謂萬世仁將之師矣。

白話翻譯如下:

★二曹將軍(《宋史》)

宋朝大將軍曹彬,為人慈和謙讓,從來不妄殺無辜。攻克遂州時,將領們都要屠城,曹彬不允許。他下令把軍中虜掠的婦女都集中在一間房子,並派兵守衛。戰事平息後,一一尋訪她們的家人送還。失去親人的,就備好彩禮把她們嫁出。攻打金陵時,曹彬在戰前與眾將領焚香立誓,攻下城池後決不亂殺一人。後來他的兒子曹瑋、曹琮、曹璨,都當了將軍。小兒子還被追封為王,其女兒就是光獻太后。後世子孫榮盛無比。當時還有一個將軍叫曹翰,攻打江州時,由於久攻不下,非常憤恨,下令屠城,放縱士兵姦淫擄掠。他死後不到三十年,家道衰敗,子孫中有在海邊當乞丐的。

[按]作為領兵的將領,能夠自己持身不染,固然很好。如果還能嚴禁軍兵擄掠,豈不是更加可貴?曹彬下令保護的婦女,都是其他將領劫掠來的,決非曹彬自己所搶,又自己送還、自己嫁出。曹公可以說是千秋萬代仁將的榜樣。

●支某(《現果隨錄》)

嘉善諸生支某,康熙己酉春,語友人顧某曰:「吾神魂恍惚,似有怨譴相隨。」及病,顧偕僧西蓮問之。忽腹中作鬼語,曰:「吾於明初為副將,姓洪名洙。主將姚君,見吾妻江氏美,起貪婪心。會某處叛,以殘兵七百,命余征討,余力不能支,全軍覆沒。姚收吾妻,妻遂縊死。銜此深仇,累世圖報。奈姚君末路修行,次世為高僧,再世為大詞林(*大文人),三世為戒行僧,四世為大富人。好施與,皆不能報。今第五世,當戌酉連捷,以某年舞弄刀筆,害鬻茶客四人,削去祿籍,故來相報。」西蓮聞其言有序,勸之,許其誦經、禮懺,以解怨仇。鬼唯諾。遂請西蓮作佛事,支病頓愈。後數日,復作鬼語,西蓮責之。鬼曰:「吾承佛力超生,斷無反復。今來索命者,乃鬻茶客四人,非吾也。恐師疑吾負信,故特相報。」言畢遂去。俄支某病發,不信宿而亡(*信宿:兩三晚上)。

〔按〕佛言: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償二三百年前之債,猶其近焉者。

白話翻譯如下:

★支某(《現果隨錄》)

嘉善有一位書生支某,康熙己酉年(1669)春天,對朋友顧某說:「我這些天神情恍惚,好像有怨鬼跟著我。「他發病後,顧某請到僧人西蓮法師,來他家中詢問情況。忽然聽到支某的腹中有鬼說話道:「我在明朝初年當副將,姓洪名洙。主將姓姚,他見我的妻子江氏長得漂亮,起了貪心。遇到有一個地方出現叛亂,他讓我帶領七百名殘兵前去征討,兵力太弱,結果全軍覆沒。姚某想霸占我的妻子,致使她也上吊自殺身亡。我懷著深仇大恨,等了好幾世想要報復他。怎奈姚某晚年修行,次世成為一名高僧,第二世入翰林院成為一位大學士,第三世成為戒行僧,第四世成為大富人,樂於施捨,我都沒有機會報仇。如今是第五世,本來應當在今明兩年的科舉考試中接連中榜,但因為他在某一年舞弄訟詞,害死四位賣茶商人,被上天從官祿名冊中削去,我才得以報仇。「西蓮法師聽他說得很有條理,就慈心加以勸解,承諾為他誦經禮懺以消解怨仇。鬼答應了,於是請西蓮法師作佛事,支某的病立刻就好了。可是沒過幾天,支某腹中又聽到這個鬼在說話。西蓮法師責備他為什麼又來?鬼說:「我已靠著佛力超生,決不會反覆無常。現在來向支某索命的,是那四位賣茶商人,不是我。我怕法師以為我不守信用,所以特來告訴你。」說完就走了。不久支某病發,不出兩天就死了。

[按]佛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像這樣償還二、三百年前的業債,還要算是近的。

●勸求功名者(共八則四法二戒二法戒)

美色人之所欲也,科第亦人之所欲也。二者若能兼致,何異腰纏十萬,更跨揚州之鶴乎(*飛升成仙)?無如世間最易惑人者,莫過於欲;而與功名為水火者,亦莫過於欲。古今來慧業才人,為愛水大河之所漂沒者,何可勝道?彼或作或輟,平日無志於科名,則亦已矣。向使雪夜寒窗,殘燈獨坐。劬勞之父母,瞻玉兔而神傷;重義之佳人,聽金雞而淚墮。一旦朱衣擯斥,黃榜除名,香閨之屬望徒虛,罔極之深恩未報,此際何以為情乎?男兒欲遂青雲志,須信人間紅粉空。

白話翻譯如下:

★勸求功名者(共八則四法二戒二法戒)

美色是世間人想得到的,科舉功名也是世間人想得到的。然而若想二者同時擁有,就像有人又想發財腰纏萬貫,又想做官當揚州刺史,還想成仙騎鶴升天,無異於痴心妄想。無奈世間最容易使人迷惑的莫過於色慾,而與求取功名水火難容的也莫過於色慾。古往今來有多少才華出眾的讀書人,最終被愛慾的大浪所淹沒,可以說數不勝數。若是那些得過且過,平日對求取功名不肯努力的人,倒也罷了。若是雪夜寒窗,殘燈獨坐,慈愛的父母望明月而神傷,賢良的妻子聽雞鳴而墮淚。一旦該得到的朱衣官服被剝奪,在科舉中式的黃榜上被除名,妻子多年的期望成為泡影,父母的養育深恩無法報答,此時自己的心中該是多麼悔恨!男兒若想實現青雲之志,就須把人間的女色看空。

●林茂先(《文昌化書》)

信州林茂先,閉戶讀書。得鄉薦後,有富鄰婦,厭夫不學,慕茂先才名,奔之。茂先曰:「男女有別,禮法不容。天地鬼神,羅列森布。奈何汙吾?」婦慚而退。茂先次舉登第,三子皆登第。

〔按〕《中庸》發端,便說戒慎恐懼,及推論小人,則曰「無所忌憚」。可見修身要圖,實唯敬畏。男女有別,禮法不容,敬也;天地鬼神,羅列森布,畏也。知其夙養深矣。

白話翻譯如下:

★林茂先(《文昌化書》)

信州的林茂先,每天閉門讀書,非常用功。中了舉人後,鄰居有一個富戶的妻子,嫌棄自己的丈夫不肯讀書上進,欽慕林茂先的才華,就自己跑來想和他親近。林茂先說:「男女有別,這樣的事情為禮法所不容。況且天地鬼神,羅列森布,無處不在,看得清清楚楚。你怎能玷污我的品行呢?「鄰婦慚愧地走了。林茂先在其後的考試中,中了進士。後來他的三個兒子也都中了進士。

[按]《中庸》開篇第一章,就說君子在獨處時,對於各種誘惑要有戒慎和恐懼之心。而在評論小人時,則說他們「無所忌憚」。可見修身最為重要的就是要有敬畏之心。林茂先所說的「男女有別,禮法不容「就是敬,「天地鬼神,羅列森布」就是畏。從這裡也可以知道,他平日的個人修養的確很深。

●羅文毅公(《羅狀元本傳》)

羅倫。赴會試。舟次姑蘇。夜夢范文正公訪。且曰。來年狀元屬子。羅遜謝。公曰。某年某樓事動太清矣。羅因憶昔年曾拒奔女於此樓。夢當不妄。及廷試。果然。暗室之中。神目如電。故君子必慎其獨。

白話翻譯如下:

★羅文毅公(《羅狀元本傳》)

羅倫到京城參加會試,中途船停靠在姑蘇。夜裡夢見范仲淹先生來看他,並說:「來年的狀元將會是你。「羅倫謙遜地表示自己不行。范先生說:「某年的某座樓中發生的事情,上天已經知道了。」羅倫醒後,回憶起當年曾在那座樓中拒絕與一名女子發生私情,這個夢看來是真的。等到了殿試的時候,他果然中了狀元。

[按]即使身在暗室之中,天神的眼睛也像閃電一樣明察秋毫。因此君子在一個人獨處時,更要小心謹慎。

●楊希仲(《科名勸戒錄》)

成都楊希仲。未第時。在外讀書。有豔婦就之。不納。其妻在鄉。是夕夢神曰。汝夫勵操客齋。當令魁多士。寤而莫解其故。及歲暮歸。乃知。明年舉蜀中第一。優填王經云。女人最為惡。難與為因緣。恩愛一縛著。牽人入罪門。楊公可謂牽之不動矣。

白話翻譯如下:

★楊希仲(《科名勸戒錄》)

成都人楊希仲,在科舉考試還未中第以前,曾在外地讀書,其間有一個美艷的婦人想與他發生私情,被他拒絕了。他在家鄉的妻子當晚就夢見一位神仙說:「你丈夫客居他鄉,也能夠操守嚴明,我會讓他在眾多考生中取得第一。」他妻子醒後感到很奇怪,不知是什麼意思。直到年底,楊希仲返回家中說起這件事,才弄明白。第二年的鄉試,楊希仲果然得了四川省第一名。

[按]《優填王經》說:「女人最為惡,難與為因緣。恩愛一縛著,牽人入罪門。「楊希仲先生可稱得上是牽之不動了。

●曹某(《不可不可錄》)

松江曹某。應試南都。寓中有婦奔之。曹趨出。行至中途。見燈火喝道。入古廟中。竊聽之。乃唱新科榜名。至第六。吏稟云。此人有短行。已削去。應何人補。神曰。曹某不婬寓婦。貞節可嘉。當補之。及揭曉。果第六。

[按]好色之人。有女相就。不啻惡燿臨門。積德之士。有女來奔。乃是福星光照。故曰。禍福無不自己求者。

白話翻譯如下:

★曹某(《不可不可錄》)

松江的曹某,到南京參加科舉考試,寓所中有一個婦人想與他發生私情,曹某趕緊避開,走出寓所到別處借宿。半路上見到有官員出行,一隊侍從舉著燈火,喝令行人迴避,走入古廟之中。曹某悄悄跟過去,聽到裡面正在念本年科舉考試即將中榜的名單。念到第六名時,一名官吏稟告說:「此人做了惡事,已被削去,應該由誰來代替?」神說:「曹某不與寓所中的婦人發生私情,貞節可嘉,就由他來代替。」等到考試結果揭曉,果然是第六名。

[按]好色之人,若有女子投懷送抱,必定喪德敗行,因此削福減祿,無異於災星臨門。積德之士,若有女子前來私會,必定不為所動,因此蒙神嘉許,正是福星高照。所以說禍與福都是由自己造成的。

●劉堯舉(《廣仁錄》)

龍舒劉堯舉。僦舟應試。調舟人女。舟子防之密。既入試。舟人以重扃棘闈。必無慮。入市良久。而試題皆堯舉私課。出院甚早。遂與之通。劉父母夢黃衣人持榜至。報劉首薦。適欲視榜。忽一人掣去。曰。劉某近作欺心事。殿一舉矣。覺言其夢而憂。俄拆卷。劉以雜犯見黜。主司皆歎惜其文。既歸。父母以夢詰之。匿不敢言。次舉乃獲薦。然竟以不第終。

[按]舟次倉猝之歡。竟以一省元博之。何如彼其愚也。

白話翻譯如下:

★劉堯舉(《廣仁錄》)

龍舒有一個人叫劉堯舉,租了一條船前往省城參加鄉試,路上總想調戲船夫的女兒,船夫隨時都提防著他。劉堯舉進入考場後,船夫認為考場裡重門緊閉,棘枝插墻,完成答卷前考生不得離開,因此不再擔心,到街上去了很久。誰知試題都是劉堯舉曾經練習過的,很快就考完出來,乘機與船夫的女兒私通。劉堯舉的父母在家中,夢到一個黃衣人拿著考中的名單,向他們報喜說劉堯舉考了第一名。他們正要看名單時,忽然被一個人奪去,說:「劉某最近作了一件欺心事,已經被取消考試資格了。」劉堯舉的父母醒後,說起這個夢都很擔憂。不久在考場閱卷時,劉堯舉因為考試違規被取消資格,主考人員都為他的文章感到惋惜。回家後,父母把夢到的情形向他詢問,劉堯舉隱瞞實情不敢告訴父母。他在下一次的鄉試中才考中舉人,但終其一生都沒能中進士。

[按]為了船上一次匆匆的歡娛,竟然用一個「省元「(鄉試考取全省第一)來換,還有誰像他這樣愚蠢呢!

●鳳陽某生(其友面述)

鳳陽諸生某。家有小池植荷。年久未得花。康熙己酉。某生將往句曲錄遺。忽放一並蒂蓮。父母悅甚。謂是秋闈捷兆。詰朝將置酒賞焉。是夕。某生夫婦歡聚。有侍婢趨過。夫欲調之。婦弗禁。遂私焉。明晨視花。則已折矣。詢之。即此婢也。父母悵甚。折花之夜。某生夢謁帝君。己名已登天榜。帝君忽勾去。涕泣拜禱。三度麾下。及醒。自知不祥。怏怏登道。府學遺才。舊額三名。時往句曲者僅有三人。而某生獨黜。三次大收。亦復如是。垂涕而歸。向使其婦毅然不容。夫必以為妒矣。豈知冥冥之中。保全科第耶。昔叔向之母。因子之諫。欲避妒名。而羊舌氏之族及於難。則妒亦安可概論哉。

白話翻譯如下:

★鳳陽某生(其友面述)

鳳陽縣有一個秀才,家裡的小池塘裡種著荷花,多年都沒有開花。康熙己酉年(1669),他要到句曲參加錄遺考試,家裡的池塘忽然開了一支並蒂蓮。他的父母都很高興,認為這是在秋天舉行的鄉試中上榜的吉兆,決定第二天早上在池邊擺酒觀賞。當天晚上,秀才夫婦二人歡聚,家中有婢女走過,秀才想調戲她,見妻子沒有阻止,就私自占有了這個婢女。第二天早上再去看荷花時,卻已經被折掉了,經過詢問,恰好是這個婢女折的,秀才的父母非常惆悵。折花的這天晚上,秀才夢到自己去拜見文昌帝君,見自己的名字已登上天榜,忽然被帝君勾掉。他哭著拜倒在帝君面前請求原諒,連續三次都被斥退。醒後他自知不妙,心情沉重地上了路。府學的錄遺名額通常都是三個,當時去句曲參加錄遺考試的秀才也只有三人,唯獨他沒有通過。其後的三次大收,同樣都沒能通過,最後只好哭著回家。

[按]假使他的妻子堅決不允許他占有婢女,丈夫肯定會認為她是出於嫉妒,誰知冥冥之中卻保全了他科舉的功名。春秋時期,叔向的母親因為聽從兒子的勸告,為不受嫉妒的惡名,沒有阻止娶叔虎的母親,後來羊舌氏家族因此遇難,其事詳見《左傳》。對於妻子的妒忌怎麼能一概而論呢?

【注】清朝科舉制度規定,各級學府的生員(俗稱秀才)需要參加科考、錄科,取中後可獲參加鄉試的資格。其他落選者則可參加名為錄遺的補考,取中亦可參加鄉試。大收是獲得鄉試資格的最後機會。

●直隸兩士(戒婬彙說)

明有一士。應試南京。寓對某指揮第。有女窺之。屬意於生。試畢。使婢授意。期於是夜相會。生懼累陰德。卻之。同寓一友。素輕挑。乃偽為生赴約。婢暗中莫辨。引之入。相與就寢。偶忘閉門。適父晨歸。突入見之。大怒。奮劍俱斬。首於有司。明日榜發。在寓者居首列。一登舉子錄。一登鬼子錄。榮辱苦樂。皆天淵矣。念別於幾微之界。而報分於旦夕之閒。良可畏哉。

白話翻譯如下:

★直隸兩士(《戒淫匯說》)

明朝有一位書生,在南京參加科舉考試,寓所的對面是一位指揮使的官邸。指揮使的女兒見到這位書生後,對他產生了愛慕之情,一等考試結束,就派婢女傳信,約他在晚上相會。這位書生怕損傷陰德,就拒絕了。但與他同住的一個朋友平時比較輕浮,就冒充書生前去赴約。婢女在夜色中分辨不清,把他領進指揮使女兒的房中,兩人睡在一起,忘了關門。恰好指揮使早上回來,突然進門看到,不禁大怒,揮劍殺了兩人,然後去官府自首。第二天正是發榜的日子,這位留在寓所沒去赴約的書生名列榜首。

[按]一個登上舉人錄,一個登上冤鬼錄,兩個人的榮辱苦樂有天淵之別。僅僅一念之差,卻在一夜之間釀成如此截然不同的後果,真是太令人敬畏了!

●南昌兄弟(感應篇廣疏)

南昌有兄弟二人。係雙生。容貌音聲。父母亦難猝辨。至各以衣色別之。及長。同時婚娶。同時入泮。以及榮枯得失。無不皆同。一日應試。同寓一舍。有鄰女挑其兄。兄拒之。並戒其弟。弟佯應。竟偽稱兄而往。且約中後來娶。及榜發。兄獲售。而弟名竟黜。女以貌同莫辨。猶謂中式者。即所私之人也。大喜。助其行貲。及來春。兄復登第。女聞之。私治行裝。意必來榮娶。望之杳然。遂怨恨死。其後兄享高壽。子孫榮盛。弟早夭無嗣。命相吉凶。皆宿世之心所造。宿生若行善事。則在胎自具貴相。出胎自值良時。宿生若造惡業。則二者俱反。此命相所以不可不信也。然命相有定。心則無定。禍福之機。乃心所造。非命相所造。是命相不可盡信也。觀南昌兄弟。可以悟已。

白話翻譯如下:

★南昌兄弟(《感應篇廣疏》)

南昌有兄弟二人,是一對雙胞胎,他們的相貌、聲音連父母也難以分辨,就用衣服顏色來區別。長大後,兩人同時娶妻,同時考取秀才,其它各方面的境遇也都一樣。一次兄弟二人參加科舉考試,住在同一個旅店。鄰居有個女子挑逗兄弟中的哥哥,被哥哥拒絕了,還警告弟弟不要與這個女子來往。弟弟嘴上答應,私下卻冒充哥哥前去與她相會,並約好考中以後來娶她。等到發榜,哥哥考中了,而弟弟卻不幸落榜。這個女子因為兄弟倆長得一樣,還以為考中的人正是來與她私會的男子,不禁喜出望外,給他錢帶在路上用。第二年春天,哥哥又中了進士。這個女子聽到後,暗地裡準備行裝,以為一定會來隆重地迎娶她,可是一直杳無音信,由於傷心和怨恨而死去了。後來哥哥健康長壽,子孫榮盛。弟弟卻很早就死去,也沒留下後代。

[按]一個人命相的好壞,都是由前世的內心善惡造成的。前世如果行善,在母胎中自然會有富貴的相貌,出生時也會遇到良辰吉日。如果前世造惡,則正好相反。所以命相之說包含了很深的道理,不可不信。不過,雖說命相都有定數,可是人的內心卻是不斷改變的。從根本上說,一切禍福都是由內心所造,並非取決於命相,所以命相之說也不可全信。從南昌雙胞胎兄弟的不同結局,便可以悟出這個道理。

●勸塾師(共二則一法一戒)

敗名喪節之事。尚不可行於市井。況儼然自命為先生。範生徒於禮義者哉。憖失之板。毋失之圓。憖使人指為朴訥書生。不使人目為風流才士。則庶幾矣。

白話翻譯如下:

★勸塾師

喪失節操、名譽敗壞的行為,世間流俗之人都不應去做,何況是受人尊敬的教師,每天以禮義道德來規範學生。寧可失於古板,不能過於靈活。寧可讓人把自己當成不善言辭的書生,也不要看作瀟灑風流的才子。這樣才算盡到了自己的責任。

●浙士某(戒婬彙說)

明季浙有一士。為某指揮西賓。病寒。令徒入內取被。誤捲母鞋出。墮床下。師徒皆不知。指揮見之。疑妻與通訊焉。不服。令婢詭以妻命邀師。己持刀伺後。俟門啟。兩殺之。師聞扣門。問何事。婢曰主母奉屈。師怒。斥之去。復強其妻往。師曰。某位忝西席。敢以冥冥墮行哉。請速回步。主人怒稍解。明日師辭去。始釋然謝罪。備述其故。師隨登第。位至通顯。紅顏扣戶。白刃臨門。稍一依回。冤殺多人矣。

白話翻譯如下:

★浙士某(《戒淫匯說》)

明朝未期,浙江有一位書生,在一個指揮使家裡做私塾教師。一天他有病感到寒冷,叫學生進屋去拿一床被子。學生不小心把家母的鞋卷在裡面,掉在塾師的床下,師徒二人都沒有發現。指揮使無意中看到了,便懷疑妻子與塾師私通,審問妻子,但她堅決不承認。指揮使就讓家中的婢女假傳妻子的意思,請塾師前去私會。自己拿著刀躲在門後,若是塾師出門赴約,就把他和自己的妻子一起殺了。塾師聽到敲門聲,問婢女有什麼事?婢女說:「我家夫人有意請你相會。」塾師聽後很生氣,態度嚴厲地把她趕走。指揮使又強迫妻子親自去和塾師約會,塾師說:「我是你們家請來的塾師,怎麼可以背地裡做見不得人的事呢?請立刻回去。」指揮使的怒氣這才稍稍平息。第二天,塾師向他辭職,準備離開這裡。指揮使這時才知道自己錯了,向塾師表示道歉,詳細述說了其中的緣由。不久這位塾師考中進士,後來的地位非常顯赫。

[按]美女叩門,利刃高懸,態度稍有曖昧,立刻就會有人無辜地喪命!

●張德先(余髫年時親見其訃)

崑山張德先。訓蒙於鄉村。與一鄰女通。夫覺之。遂棄館去。康熙壬寅。過其地。欲修舊好。乘夜叩其門。夫又覺之。竟擒毒毆。鄰里交助。立斃。共棄其屍。竟莫有知者。

[按]佛言。諸佛之法。國王大臣不能壞。而僧自壞之。譬如師子之蟲。還食師子。余於儒門亦云。

白話翻譯如下:

★張德先(余髫年時親見其訃)

崑山的張德先,在鄉村教書時與鄰居家的女人私通,被她丈夫發現後,只好趕緊離開那裡。康熙壬寅年(1662),張德先又經過這個村子,想和這個女人重修舊好,在夜裡去敲她的門。這次又被她丈夫發現,把他抓住毒打,鄰居也來幫忙,當下把他打死。然後一起悄悄把屍體丟棄,竟然沒有人發現。

[按]佛說:「諸佛之法,國王大臣不能毀壞,而是被僧人自己毀壞。譬如獅子身上長出的蟲子,反而要啖食獅子之肉。」我認為儒家的情況也是如此。

●勸少年(共四則二法一戒一法戒)

少年誰不欲膺富厚。而婬者偏赤貧。少年誰不欲掇巍科。而婬者偏運蹇。少年誰不欲生貴子。而婬者偏無後。少年誰不欲享高壽。而婬者偏早夭。一日風流。終身困苦。有志者。其不可以仰事俯育之身。暫迷情於花柳也。後生可畏。尚慎旃哉。

白話翻譯如下:

★勸少年

年輕人誰不想擁有財富,好淫者卻貧困潦倒。年輕人誰不想金榜題名,好淫者卻命運坎坷。年輕人誰不想早生貴子,好淫者卻沒有後代。年輕人誰不想健康長壽,好淫者卻壽命短促。一日風流,最終落得終身困苦。若是胸懷遠大的志向,切不可讓自己孝養父母、撫育兒女的寶貴之身,片刻迷情於花柳之間。後生可畏,務必謹慎啊!

●唐皋(唐氏譜)

歙縣唐皋。少年讀書燈下。有女調之。屢將窗紙餂破。公補訖。因題於上云。餂破紙窗容易補。損人陰德最難修。一夕有僧過其門。見一狀元匾。左右懸二燈。即書餂破二句。異而詰問。始知神火。後果大魁天下。

[按]窗前題語。門外懸燈。感應之機。捷於桴鼓。

白話翻譯如下:

★唐皋(《唐氏譜》)

安徽歙縣的唐皋,年輕時在燈下讀書,有一個女子想挑逗他,屢次把窗紙舔破。唐皋把窗紙補好後,在上面題詩道:「舔破紙窗容易補,損人陰德最難修。」一天晚上有個僧人路過他家門口,見到門上有塊狀元匾。左右懸掛兩個燈籠,上面就寫著這兩句詩。僧人感到奇怪就上前詢問,這才知道是神火。後來唐皋果然中了狀元。

[按]窗前題詩,門外懸燈,其間的相互感應,比擊鼓時發出聲響還要快。

●茅鹿門(茅公文集後序)

歸安茅鹿門。弱冠遊學餘姚。師事錢應楊。錢氏有婢竊窺之。佯至書室呼貓。意欲相就。公正色曰。吾遠出從師。若以非禮相犯。何以歸見父母。又何顏以對汝主。婢愧而去。後登科。以文章名世。

[按]念親仁也。尊師義也。守節禮也。不惑智也。一不婬而四善備矣。

白話翻譯如下:

★茅鹿門(《茅公文集後序》)

歸安的茅坤,號鹿門,二十歲時到余姚求學,拜錢應楊先生為師。錢先生家裡有個婢女,見到他以後,就假裝到書房找貓,想與他發生私情。他嚴肅地說:「我遠離家鄉,拜師學習,如果對你做了非禮的事,怎麼回去見父母?又怎麼面對你的主人?」婢女慚愧地走了。後來他考中進士,文章名聞天下。

[按]不忘父母是仁,尊重師長是義,嚴守節操是禮,不受迷惑是智。一份不淫的心念,這四種善德全都具備了。

●陸仲錫(廣仁品)

嘉靖中。陸簣齋子仲錫。異才也。隨師邱某居京。窺一對門處子。師弗禁。且告曰。都城隍最靈。盍禱之。仲錫因往。是夜忽夢中狂哭。眾駭問。曰都城隍追我師徒耳。詢其故。哭告云。神查我兩人祿位。吾名下註甲戌狀元。師無所有。神將奏聞上帝。削我祿籍。師則抽腸以彰顯戮也。言訖哭猶未止。而館僮叩戶。適報邱某斃於絞腸痧矣。後陸果以貧賤終身。

[按]擇師訓子。最宜詳慎。邱陸師徒。其鑒不遠。

白話翻譯如下:

★陸仲錫(《廣仁品》)

明朝嘉靖年間(15221566),陸簣齋的兒子陸仲錫,才華出眾。有次陸仲錫隨他的老師邱某住在京城,暗中偷看對面住的一位美麗少女。邱某知道以後,不但沒有禁止,還對他說:「都城隍最靈驗了,何不向他禱告,幫你實現自己的心願?」陸仲錫聽了老師的話,就去城隍那兒禱告。當天夜裡,陸仲錫忽然在夢中大哭起來,眾人驚慌地向他詢問。陸仲錫說:「都城隍正在捉拿我們師徒二人。」眾人追問原因,他哭著說道:「城隍神查了一下我們二人的祿位,我名下寫著應當中甲戌年的狀元,老師名下什麼也沒有。城隍神把我們的情況稟告上帝,削去了我的祿籍,老師則被抽腸,以彰顯上天的懲罰。」說完又接著哭起來。此時教館裡的僕人前來敲門,報信說邱某因患絞腸痧而死。後來陸仲錫果然成了一個貧困低賤的人,以此度過了自己的一生。

[按]選聘老師來培養教育自己的子女,千萬要仔細慎重。邱某和陸仲錫師徒二人,就是前車之鑒。

莆田二生(欲海晨鐘)

莆田有表兄弟二人。同學甚厚。甲貌醜而富。乙貌美而貧。甲求繼室於富家。必欲觀始允。甲懇乙代往。富家許之。將婚。又欲親迎。復懇乙往。方至。天忽大雨。而隔嶺難行。乃止宿。乙謙讓至再。又不敢明言取辱。而富家恐失吉期。即欲成禮。乙固辭。不聽。及寢。不敢解衣。次日雨益甚。仍留宿。復不敢近。第三日迎至甲家。甲怒。奔告於縣。縣令雷應龍鞫之。乙泣訴真情。驗知非偽。乃謂甲曰。汝妻既同彼宿。義不可歸汝。汝不患無妻。又謂乙曰。子不欺暗室。天以是女畀汝。聘金吾代償也。乃以三十金與甲。而令乙為夫婦。欲欺外家者。弄真成假。不欺朋友者。弄假成真。

白話翻譯如下:

★莆田二生(《欲海晨鐘》)

福建莆田縣有表兄弟二人,他倆在一起求學,關係很好。其中一人容貌醜陋,但很富有。一人容貌俊秀,卻很貧窮。貌醜者的妻子去世,想娶一戶富家女兒作繼室,但對方一定要先見到他本人才答應。他就懇求那位容貌俊秀的表兄弟,代替他前去相親,富家看到來人後便答應了婚事。等到了婚期,女方又希望男方親自去迎親,貌醜者再次懇請他的表兄弟代他前往。剛到女方家,天上忽然下起了大雨,由於兩個地方隔著山嶺,道路難行,女方就讓迎親的人住下。他雖然再三謙讓不肯,但又不敢說明真相招致屈辱。女方家裡怕錯過良辰吉日,又非讓他們當天就拜堂成親,他無論怎麼推辭都不行。到了晚上,他不敢造次,只好和衣睡下。第二天雨下得更大,女方留他們再住一晚,他還是不敢親近新娘。這樣直到第三天,才把新娘迎娶回來。貌醜的表兄弟氣壞了,跑到縣裡去告他。縣令雷應龍親自審問,這位容貌俊秀的表兄弟哭著把事情講了一遍,查清事實後,縣令對貌醜的表兄弟說:「你的未婚妻既然已經與你的表兄弟睡在一起,當然不能再嫁給你,你也不愁找不到妻子。」然後又對容貌俊秀的表兄弟說:「你在暗室之中也不做虧心事,所以上天把這個女子賜給你。原來的聘禮由我替你償還。」於是給了他表兄弟三十兩銀子,讓這個女子與他結為夫婦。

[按]想欺騙女方,卻弄真成假。不欺侮朋友,卻弄假成真。

勸不和其室者(共六則二法四戒附女人)

琴瑟不調。非男子之過。即女人之失。大抵曲直參半者多。決無各盡其道。而交相怨尤者也。然而當今之天下。乃男子之天下。非女人之天下。則家之不齊。當歸咎男子。語云。人生莫作婦人身。百般苦樂由他人。彼其離親別愛。生死隨人。舉目言笑。唯有一夫耳。飢不獨食。寒不獨衣。有足不能出戶。有口無處聲冤。舍其身而身我。舍其父母而父母我。一遇客外之商。遊學之士。孤房獨宿。形影相憐。豈易受哉。我乃鍾情花柳。造業無窮。桑濮之地。一身獨受其歡。天譴之來。舉室盡遭其禍。鐵石為心。亦當墮淚矣。而或身當富貴。便廣置姬妾。薄視糟糠。恐懼惟汝。安樂棄余。抑何不恕之甚也。普勸世人。憖甘淡泊。莫羨多情。縱遇紅顏。且思結髮。莫教他年轉女身。閣中含恨淚淋淋。

白話翻譯如下:

★勸不和其室者

夫妻關係不和,不是丈夫的原因,就是妻子的過錯,通常兩人都有責任,決不會雙方都盡心盡力,卻仍然相互抱怨。然而當今天下是男人的天下,不是女人的天下,所以家庭的不和睦,應當歸罪於丈夫。俗語說:「人生莫作婦人身,百般苦樂由他人。」女人離別了自己的父母親人,嫁入夫家,與他生死相隨。可以傾訴心事的人,只有自己的丈夫。餓了要等丈夫回家吃飯,冷了還要惦記著給丈夫加衣。有腳不能隨便出門,有口無處訴說委屈。以自己的身體侍奉丈夫的身體,離開自己的父母來孝養丈夫的父母。若是所嫁丈夫長期在外經商,或是四處遊學,自己獨守空房,形影相憐,這樣的日子是多麼難耐!我若四處尋花問柳,造盡惡業,沉迷於色情場所,獨自享樂,一旦懲罰到來,全家都要遭遇災禍,即使鐵石心腸也會落淚!或是一旦富貴,便廣納姬妾,輕視自己的結髮妻子。受苦受累的日子一心一意跟著你,有錢有勢的時候卻將她拋在一邊,這也太無情無義了!普勸世人,安心於平淡的家庭生活,不要羡慕那些風流韻事。遇到美貌佳人,莫忘結發之妻。不然自己後世轉為女人,一定也會獨守空房,含恨落淚。

●鄔憶川(節義傳)

四明鄔憶川。諱孟震。年二十九。喪妻何氏。誓不更娶。終身不復齒男女事。婦有再醮者。挾貲以通。勃然曰。若愧為婦。奈何污吾。暮夜有奔之者。厲聲叱去。亦竟不與人言。夜攜兩兒。蕭然並臥。儼若寡女。當事者時賜粟帛。扁其門曰義夫。子元會。仕至新安太守。按婚義。男子親迎。再拜奠雁。蓋取一與之齊。終身不改之義。非獨婦道為然。夫道亦然也。顧男子以繼嗣為重。一經喪偶。內助無人。不成家道。故於服終後。不得已而開續娶之途。非因世閒男子為政。私自從寬也。嗟乎。人或桑弧未設。井臼難操。是亦遇之窮耳。苟或不然。則夫婦之倫。原係人道之始。奈何使乾坤之正氣。獨聽巾幗者主張。而鬚眉男子。皆屏息以藏耶。卓哉鄔君。願拜下風矣。

白話翻譯如下:

★鄔憶川(《節義傳》)

四明的鄔憶川,名孟震,二十九歲時,妻子何氏去世,他發誓不再續娶,終身不談及男女之事。有改嫁後的女人,帶著財物想與他發生私情。他氣憤地說:「你自己不能守節,為什麼還要來玷污我?」晚上有女人想與他私會,他就嚴厲地讓她離去,但也從不聲張出來。夜裡自己帶著兩個兒子,一起寂然入睡,就像守寡的婦女一樣。當地官員常贈給他一些糧食、布匹,還在他家門上懸掛「義夫」的匾額以示嘉獎。他的兒子鄔元會,後來當了新安太守。

[按]《禮記·昏義篇》規定,婚禮時新郎必須親自到女方家中迎接新娘,入門後向女方家長禮拜,獻上一隻大雁作為信物。這種傳統禮儀內在的寓意,就是男女雙方一旦結為夫妻,就應該白頭偕老,終身不渝,不僅要求女子從一而終,做丈夫的也是一樣。由於男子承擔著傳宗接代的責任,一旦妻子去世,家中無人操持,難以盡到孝養父母、撫育子女的義務。所以在古代的道德觀念中,妻子的喪期結束後允許男子再娶,這也是出於無奈,並非由於男子當政,私自放寬對自己的要求。家中主婦去世後,若沒有兒子支撐門戶,或是由於無人操持家務,迫不得已才續娶後妻。如果情況不是這樣,則夫妻結合本是人類生活的基點,為什麼乾坤的正氣全由女子伸張,而堂堂男兒卻紛紛迴避呢?鄔憶川先生的卓越品格,令人心悅誠服,甘拜下風。

●賈御史(懿行錄)

明賈御史某。幼聘魏處士女。逾年而女瞽。處士將返幣焉。御史急娶之。魏孺人日請御史置妾。御史不可。時御史有兄為戶部。納寵京師。孺人請益力。御史復不可。生子衡。弱冠登第。官至刑部主事。古今來娶瞽女者。唐有孫泰。宋有周世南。劉廷式。周恭叔。張漢英。數人耳。此外不多見也。賈公行履。古人所難。而魏夫人能克配其賢。更足景仰。

白話翻譯如下:

★賈御史(《懿行錄》)

明朝的賈御史,幼年時與魏處士的女兒定下了親事。後來魏家的女兒眼睛失明,就想把聘禮退還給賈家,他卻立即把未婚妻娶了過來。他的這位夫人由於自己眼睛不好,常想讓他再娶一個妾,他卻一直都不同意。後來賈御史的哥哥在戶部當官,在京城娶了妾。賈御史的夫人就更想讓他也娶一個,可他還是不同意。他的兒子賈衡,二十歲就中了進士,一直做到刑部主事。

[按]自古以來娶盲女的,唐朝有孫泰,宋朝有周世南、劉廷式、周恭叔、張漢英等幾個人,詳見《唐書》、《宋史》,此外就不多見了。賈御史的品行,古人也很難做到。而魏夫人也同樣是賢良之妻,令人景仰。

●史堂(感應篇圖說)

史堂微時已娶。及登第。自恨不得富家女為妻。漸至暌隔。不與同寢。其妻抑鬱成疾。臥病數年。堂不一顧。臨終隔壁呼曰。我今死矣。爾忍不一視耶。堂竟不顧。妻死。心不自安。乃從邪說。以土器蓋面。兼用枷索束其屍。是夕見夢於父曰。女託非人。生遭楚毒。死受厭勝。然彼亦以女故。壽祿俱削盡矣。明年堂果死。天順中。都指揮馬良。最為上愛。妻亡。上每慰問。適數日不出。上怪之。左右以新娶對。上怒曰。這廝夫婦之道尚薄。豈能事我。杖而疏之。若史堂夫婦。非宿生之怨對乎。覷破怨家。各自尋門走。不覺有味於蓮大師之言。

白話翻譯如下:

★史堂(《感應篇圖說》)

史堂在原來身份微賤的時候就已經結婚,中進士後,常常遺憾沒能娶富家女為妻,與妻子的矛盾漸漸加深,以致彼此分居。他妻子抑鬱成疾,臥病多年,史堂卻從不去探望。妻子臨終時,在隔壁喊他說「我馬上就要死了,你忍心連看都不看一眼嗎?」史堂竟然不加理睬。他的妻子死後,史堂感到內心不安,就聽信邪說,用土製的器皿蓋住她的臉,並用枷索捆住屍體。當晚,亡妻給她自己的父親託夢說:「女兒嫁錯了人,活的時候受到虐待,死後還要受巫術的詛咒。不過他也因為虐待我,自己的壽命和官祿全被削除了。」第二年,史堂果然死了。

[按]明朝天順年間(14571464),都指揮使馬良特別受皇帝的寵信,他的妻子去世後,皇帝常常好言安慰他。不久遇到馬良好幾天都沒出門,皇帝感到奇怪,左右侍從稟告說他剛娶了新妻。皇帝非常生氣,說:「此人連夫妻情義都不講,豈能對我忠心?」令人用杖把他責打一頓,從此與他疏遠。而像史堂夫婦二人,豈不是多世的冤家對頭?「覷破怨家,各自尋門走。」蓮池大師的話語意味深長。

●裴章(《科名勸戒錄》)

河東裴章。父鎮荊州時。有神僧曇照。言章位望過於其父。弱冠。娶李氏。後從職太原。棄妻洛中。別有所挈。李氏自感薄命。布衣蔬食。日誦佛經。又十年。復遇曇照。照驚訝曰。吾十年前。嘗語郎君必貴。今皆削盡。何也。章不能諱。照曰。夫人生魂訴上帝。恐有大難。後旬日。為其下剖腹於浴釜中。五藏盡出。李氏可謂覷破怨家。各自尋門走矣。

白話翻譯如下:

★裴章(《科名勸戒錄》)

河東有個人叫裴章,他父親鎮守荊州時,有個神僧名叫曇照,曾預言他將來的地位有可能超過父親。二十歲的時候,裴章娶李氏為妻。後來裴章到太原就職時,卻把妻子一個人留在洛中,自己帶上別的女人一同前往。李氏感嘆自己薄命,就戒殺吃素,不穿用絲綢衣物,天天誦讀佛經。十年後,裴章又遇到了曇照和尚。曇照驚訝地說:「我十年前曾說你一定會地位尊貴,怎麼現在卻全被削盡,究竟是什麼原因?」裴章無法隱瞞,如實說了。曇照說:「你夫人活著的魂靈向上帝控告你,恐怕你要大難臨頭了。」過了十多天,裴章被他的部下剖腹殺死在浴缸中,內臟都出來了。

[按]李氏可以說是「覷破怨家,各自尋門走」了。

●陳公子(其友曾向家君說)

嘉定陳公子某。為徐文學。寵媵婢月蘭。伉儷不和。適有算命婆至。知之。索徐重價。出一小木人付徐。身帶七針。囑其密縫夫枕內。過三夜。婢當失寵。徐如其言。夜半夫忽狂叫。口吐血沫。徐驚悔。取出斷之。未幾。徐亦狂叫。自稱杭州萬卷書。旬日而死。家遂凋落。夫固無良。婦亦自取。主婢業報。均所難免。

白話翻譯如下:

★陳公子(其友曾向家君說)

嘉定的陳公子是儒生徐先生的女婿,他寵愛婢妾月蘭,因此夫妻關係不和。恰好有一個算命婆到他家中,知道了這件事後,就向徐夫人索取重價,給她一個小木人,身上有七根針,讓她悄悄縫在丈夫的枕頭裡,過三個晚上,婢妾就會失寵。徐夫人按她說的去做,半夜時,丈夫忽然狂叫,口吐血沫。徐夫人又驚又悔,取出小木人折斷了。不久,徐夫人也狂叫起來,自稱是,「杭州萬卷書」,過了十多天就死了,家業也因此衰敗。

[按]丈夫固然不好,妻子也是咎由自取。丈夫和婢妾的業報,也都難以逃脫。

婆羅門婦(詳雜譬喻經)

佛世有婆羅門。其妻無子。妾生一男。夫甚愛之。妻懷嫉妒。佯為憐惜。私取小針刺兒上。沒入於頂。舉家不知。兒遂哭死。妾悲悼幾絕。後微知之。問一僧曰。欲求心中所願。當修何功德。僧曰。受八關齋。所求如意。妾遂受八戒。七日命終。轉生即為其女。容貌端正。一歲而死。妻哭之哀。過於妾之哭子。復生一女。倍勝於前。未幾又死。如是七返。最後一女。生十四歲。垂嫁而死。晝夜悲慟。不能飲食。停屍棺中。不忍蓋之。日視其屍。顏色益好。經二十餘日。有一羅漢。化作沙門。詣門求見。直言示之。妻始覺悟。旋復視屍。臭不可近。遂求沙門授戒。明日欲往寺中。忽有毒蛇當道。沙門知其為妾。代之懺悔。解其怨結。蛇後命過。便生人中。薄行之夫。前既詳言之矣。妒悍之婦。其惡豈可恕哉。正法念處經云。女人之性。心多嫉妒。以是因緣。女人死後。多墮餓鬼中。故略舉內典一條。以為炯戒。

白話翻譯如下:

★婆羅門婦(詳《雜譬喻經》)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印度有一個婆羅門,他的妻子沒有小孩,妾生了一個男孩,丈夫因此很喜愛她們母子。妻子非常嫉妒,裝作疼愛孩子的樣子,把一根細針從嬰兒的囟門扎入頭頂,全家人都不知道,嬰兒就這樣哭著死去。妾因為自己孩子慘死而悲痛欲絕,後來對此事有所覺察,就問一位僧人說:「假如想實現自己心中的願望,應該修什麼功德?」僧人說:「如果能受持八關齋戒,有什麼願望都能實現。」妾就受持了八關齋戒,七日後死去。她死後轉生為婆羅門妻子的女兒,容貌端正,不過剛一歲就死了,婆羅門妻子哭得比妾死了兒子還傷心。接著又生了一個女兒,比前面的孩子更漂亮,但不久也死了。就這樣一連生了七個女兒都死了。最後生的這個女兒,長到十四歲,快出嫁的時候死了。婆羅門妻子天天傷心欲絕,不吃不喝。她女兒的屍體放在棺材裡,不忍心上蓋入殮,她就天天看著女兒的屍體,覺得容貌更加可愛,這樣過了二十多天。有一位阿羅漢,化作一個僧人的樣子,到她家中直言相告。婆羅門妻子這才有所醒悟,再看女兒的屍體,已經臭不可近。於是就請僧人給她授戒。第二天她想前往寺廟,忽然有條毒蛇擋在前面。僧人知道這條蛇是婆羅門妾的轉世,就代它懺悔,解除彼此的怨仇。蛇死之後,又再次投生為人。

[按]薄情負義的丈夫,前面已經說了很多。心狠嫉妒的妻子所犯下的罪惡,又豈能寬恕?《正法念處經》中說:「女人之性,心多嫉妒。以是因緣,女人死後,多墮餓鬼中。」因此略舉佛經中一個事例作為警示。

●勸求嗣者(共五則皆法)

子息一端。人知操之自我。而不知主之者天也。人知主之者天。而不知操之者我也。何謂主之者天。世有姬妾滿室。兒孫絕響。孑然一婦。子女盈前者。比比皆是。更有多方滋補而無效。而未沽藥餌者先得矣。百計嘗試而無功。而暫共衾裯者偏遇矣。此天也。非人也。何謂操之自我。蓋斬焉無後者。非今生所造之因。即前世所招之果。豈有明明上天。於我獨行其刻乎。然作惡既已招殃。則修善自應獲福。譬如虎項之鈴。自繫者還從自解。亦如寒潭之內。積水可以成冰。化冰還能為水。此人也。非天也。善求子者。往往於不求中得之。於方便中得之。於慈悲平等中得之。現見前人獲是報。何不依他樣子修。

白話翻譯如下:

★勸求嗣者

家中想要生出男孩,人們知道取決於自己,卻不知道其實取決於天意。人們知道取決於天意,卻不知道其實全在於自己。為什麼說是取決於天意?世上有人妻妾滿堂卻沒有兒孫,有人只有一妻卻子女眾多,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還有人多方滋補而沒有效果,有人不吃補藥卻早生貴子。有人不斷嘗試卻總不成功,有人一次同房就懷下身孕。這些都是天意,不是人所能決定的。為什麼說其實取決於自己?那些斷子絕孫的人,若不是因為今生作惡多端,就是由於前世惡行的報應。坦蕩無私的上天,決不會苛待任何人。既然作惡已招致災殃,修善自然就會獲得福佑。比如老虎頸下的金鈴,自己繫上還要自己去解。又像寒潭之中的水凍結成冰,也一樣可以融化為水。所以人的命運其實全由自己把握,並非取決於天意。善於求子的人,往往在不求之中自然得到,在勤行善事、方便助人中自然得到,在慈悲平等對待一切眾生中自然得到。既然見到前人所得的善報,何不自己也照著去做呢?

靳瑜(懿行錄)

鎮江靳瑜。五十無子。訓蒙金壇。夫人出貲買鄰女為妾。翁歸。因置酒於房。以鄰女侍。且告之故。公面赤。夫人以為己在也。出而反扃其戶。公遂踰窗出。告夫人曰。汝意固厚。但此女幼時。我嘗提抱之。恆願其嫁而得所。吾老又多病。不可以辱。遂還之。次年夫人生子文僖公。十七歲發解。位至宰相。因無子故置妾。既還妾反生子。使不還妾。未必生子也。今人無子。便思娶妾。豈知欲火愈熾。福德愈輕。是猶渴飲鹽湯。彌增其渴。惜乎世人不悟也。

白話翻譯如下:

★靳瑜(《懿行錄》)

鎮江的靳瑜,五十多歲了還沒有孩子,在金壇以教書為業。他的夫人出錢買了鄰家的女兒給他做妾,希望能生個兒子。靳瑜回家時,夫人在房中擺上酒,讓鄰女相陪,把買妾的事告訴他。靳瑜聽到後立刻面紅耳赤,夫人還以為是自己在,丈夫不好意思,就出去把門反鎖上。靳瑜翻窗出來,對夫人說:「你雖然是好意,但這個女孩小的時候我還抱過她,一直希望她能嫁個好人家。我現在又老身體又不好,不能委屈了她。」把她送了回去。第二年,他的夫人生了一個兒子,就是後來的文僖公,十七歲中舉人,一直做到宰相。

[按]因為沒有兒子才娶妾,把妾送還卻反而生了兒子。要是不把妾送回去,恐怕還未必能夠得子。現在的人們若是沒有兒子就要娶妾,豈知慾火越旺盛,福德越輕薄,就像渴了喝濃鹽水,只會更加口渴。只可惜世人不能明白這個道理。

【注】明清時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鄉試,取中者稱為舉人,各省的第一名稱為解元。發解,指在本省的鄉試中獲得第一名,也泛指鄉試考中成為舉人。

●馬封翁(迪吉錄)

馬封翁。中年無子。娶一妾甚艷。每櫛髮。見公必避。叩之。乃曰。父死於任。骸骨難歸。故鬻妾耳。妾未經卒哭。約髮以素。是以相避。公惻然。即日還其母。不索原錢。并助路費。母子拜泣而別。是夕夢神告曰。天賜汝子。慶流涓涓。明年果生一子。因名曰涓。即狀元公也。岳州馮狀元父。無子買妾。得一宦女。還之。未幾。妻娠。里中皆夢鼓樂送狀元。與此同。

白話翻譯如下:

★馬封翁(《迪吉錄》)

馬封翁中年時還沒有兒子,娶了一個妾非常漂亮,可是每次梳頭時,見到他過來都要避開。馬封翁問她為什麼?她說:「我父親在任職期間去世,為了籌錢把屍骨運回家鄉,只好把我賣了。我沒能在規定的日期裡為父親哭喪,就用白帶扎住頭髮以示追念,因此梳頭時就避開你。」馬封翁為她的遭遇感到難過,當天就把她還給她母親,買妾的錢也不要了,還資助她們一些路費,母女倆哭著拜謝而別。當天晚上,馬封翁夢見一位天神對他說:「上天會賜給你一個兒子,福澤如流,涓涓不止。」第二年果然生了個兒子,就起名叫馬涓,後來中了狀元。

[按]岳州馮狀元的父親,因為沒有兒子,買了一個妾,知道是官宦人家的女兒後就送了回去。不久他的妻子懷孕,鄰里都夢見敲鑼打鼓送來一位狀元,與這件事很相似。

【注】封翁,一種尊稱,指因子孫貴顯而受到朝廷的封贈的人。

●高封翁(感應篇瀹注)

揚州高某。初無子。販貨京口。寓中時聞安息香。一日壁中忽伸進一枝。公潛窺。見一少女獨坐。訪之主人。即其女也。問何以不字。曰擇難耳。數日。公於鄰中訪一以告。主人微嫌其貧。公曰。吾當借貲與之。是日即為作伐。贈數十金。歸夢神曰。汝本無子。今當賜汝。可名銓。踰年果生一子。後登第。仕至尚書。不起邪心。難矣。為之擇。更難。擇。難矣。捐貲助其營生。更難。仁人用心。固如此哉。

白話翻譯如下:

★高封翁(《感應篇瀹注》)

揚州有一個姓高的人,原先沒有孩子。在京口經商時,借寓的旅店房間中常聞到一股安息香的味道。一天,墻壁上忽然伸進來一枝,他悄悄觀看,發現隔壁有一位獨身的少女。去向店主打聽,原來正是店主的女兒,就問為什麼還沒有出嫁?店主說:「很難找到合適的女婿。」幾天以後,高先生在周圍鄰居中打聽到一個合適的人,告訴了店主。店主覺得還可以,只是嫌他沒錢。高先生說:「我可以借錢給他。」當天就為他們做媒,並送了幾十兩銀子。高先生回到家裡以後,夢見天神對他說:「你命中本來沒有兒子,現在賜給你,就起名叫『銓』。」一年後果然生了一個兒子,後來中了進士,一直做到尚書。

[按]見到美色不起邪心很難,為她尋找合適的女婿就更難。幫忙找到合適的女婿很難,出錢幫助他們獨立生活就更難。仁人君子持身處事的態度,就應該這樣!

●錢長者(懿行錄)

毘陵錢某貲甲一郡。行善乏嗣。里有喻老。為勢家所逼。求貸於公。公不計券。如數給與。事平。喻挈妻女踵謝。夫人見女有姿色。欲翁娶之。喻氏甚喜。公曰。乘人之危。不仁。本欲行善。複雜愛欲於其閒。不智。急還之。是夕婦夢神曰。汝夫厚德。當賜汝貴子。踰年果生子。名天錫。年十八。鄉會連捷。經云。婬人婦女者。得絕嗣報。可以返觀而悟矣。

白話翻譯如下:

★錢長者(《懿行錄》)

毗陵有一個人姓錢,富甲一方,樂善好施,但卻沒有孩子。鄉里有一戶姓喻的人,受到有權勢人家的逼迫,只好向他來借錢。錢先生沒讓他寫字據,就把錢如數給了他。事情平息後,喻某帶著妻子、女兒前來致謝。錢先生的夫人見到喻家女兒長得漂亮,就跟他們商量,想讓自己的丈夫娶她為妾,喻家也非常樂意。錢先生知道了說:「在別人困難的時候提出這樣的要求,這是不仁厚。本來是要行善,卻夾雜了自己的愛慾在其中,這是不明智。」趕緊把喻家的女兒送回。當天晚上,錢夫人夢見天神對她說:「你丈夫品德仁厚,將賜予你一個貴子。」一年後果然生了兒子,起名「天錫」,十八歲時,在鄉試、會試中接連告捷。

[按]佛經說:「淫人婦女者,得絕嗣報。」那麼持身不淫所得的善報,也就自然可以知道了。

富翁某(迪吉錄)

閩富人某。無子。多美妾。皆不育。時有官赴任。中道妻亡。行李告竭。女泣曰。母將腐矣。不若鬻我以葬。餘為行貲。父任滿贖可也。父曰。我止有汝。安忍為此。女曰。舍此無策。於是涕泣鬻之富人。得錢三百千。而富人不知也。見其幽閒貞靜。行止非常。約髮雖以素。略不示憂戚之容。問之不告。叩介紹者。乃知其詳。遂送還其父。父慮錢散無償。翁曰。不必償矣。又助路費二百千。未幾。正妻生二子。皆少年登第。馬公所買之妾。是鬻身葬父。富翁所買之妾。是鬻身葬母。若不遇此善人。無以為孝女勸。若不生此貴子。無以為義士勸。

白話翻譯如下:

★富翁某(《迪吉錄》)

福建有位富翁,沒有兒子,娶了很多漂亮的姬妾,也都沒能生育。當時有位官員攜家眷赴任,途中妻子死了,帶的錢也花完了。女兒哭著說「母親的屍體都快腐爛了!不如把我賣了,將母親安葬,剩下的錢給你作路費,等你任期滿了再來贖我。」她的父親說:「我只有你這麼一個女兒,怎麼忍心把你賣了?」女兒說:「除此以外再沒有別的辦法了。」於是哭著把她通過介紹人賣給了這位富翁,得到三百貫錢。富翁並不清楚其中的緣故,他見這個女子端莊嫻靜,舉止不同常人,雖然用白帶扎著頭髮,卻並未流露出傷心的神情,問她情況也不說,就去問介紹人。知道詳情後,富翁就把她送還給她的父親。她的父親因為賣女兒的錢已經花掉,擔心沒辦法償還。富翁就讓他不必還了,還資助路費二百貫錢。不久,這位富翁的正妻生了兩個兒子,年紀很輕就都中了進士。

[按]前文馬封翁所買的妾,是賣身葬父。這位富翁所買的妾,是賣身葬母。若不是遇上這樣的善人,就不能勉勵孝女。若不是降生這樣的貴子,就不能勉勵義士。

●勸求壽者(共三則一法一戒一法戒)

人之有精液也。如樹之有脂也。燈之有膏也。滋之則茂。竭之則枯。解脫要門云。修行之人。若數十年欲心不動。則精髓凝結漸成舍利。道書曰。欲念不生。則精氣發於三焦。榮華百脈。蘇子曰。傷生之事非一。而好色者必死。無如世人。婬欲關頭。至老不悟。當婬火動時。便起欲念。欲念起時。精氣益耗。精氣既耗。婬火愈動。互相引發。死亡立至。更有服餌熱藥。助火導婬。煎灼五臟。其禍尤慘。至於虧損陰德。削奪壽算。更不必言矣。有志長年者。豈可蹈此覆轍哉。

白話翻譯如下:

★勸求壽者

人體有精液,就像樹有樹脂、燈有燈油,增多就會茂盛,喪失就會枯萎。《解脫要門》說:「修行人若幾十年沒有動過慾念,精髓就會凝結,逐漸成為舍利。」道家的書上說:「若能不動慾念,人體的三焦內就會產生精氣,使各處經脈得到滋養。」蘇東坡說:「損害身體的事情雖然不少,但好色者必定早死。」無奈世人在淫欲關頭,對於它的危害,到老都不能醒悟。每當淫火發動時就會產生慾念,慾念生起就會損耗精氣。精氣受到損耗,淫火就更旺盛。彼此互相引發,從而加速死亡。更有人服用壯陽的藥物,助發慾火,煎灼五臟,對身體的損害更為嚴重。至於因為淫欲而虧損陰德,被上天削減壽命,就更不必說了。有志於健康長壽的人,豈能繼續踏上這條自我覆滅之路!

●范縣尹(迪吉錄)

唐范某。精於曆數。自算來秋。壽祿俱盡。時欲就職江西。訪之日者。日者曰。君大限在來年七月矣。何以遠官為。范曰。某亦自知。但欲得微俸以嫁女耳。及之任。買得一婢。詰之姓張。父嘗為某堰官。乃故友也。歎曰。吾女不愁不嫁。擇一賢。先以女妝嫁焉。秩滿歸京。仍遇日者。見而駭之。問故。以直告。歎曰。子今福壽未可量也。後歷官數任而卒。人若康健時。常想死日。則何善不為。何惡不戒。惜乎。不念歸期耳。菩薩八念中。有一念死。其義深哉。

白話翻譯如下:

★范縣尹(《迪吉錄》)

唐朝有一個姓范的人,精通歷數,他推算自己到了來年秋天,壽命和福祿都會結束。當時他接到了朝廷委派,要去江西任職,就拜訪了一位算命先生。那位先生對他說:「你明年七月壽命將盡,何必去這麼遠的地方做官?」范某說:「我也知道是這樣,不過還是想得到一點俸祿,為女兒置辦嫁妝。」范某上任以後,買了一個婢女,問到她的情況,知道她姓張,父親曾經在一個地方做官,是他從前的朋友。他為朋友家庭的遭遇而感嘆,說:「我的女兒不愁嫁不出去!」就為朋友的女兒找到一個不錯的女婿,用為自己女兒準備的嫁妝把她嫁了過去。范某任職期滿回到京城,又遇到那位算命先生。那人見到他非常吃驚,問他是什麼原因延長了壽命,他就把這件事說了一遍。那位先生感嘆說:「你現在的福壽難以限量。」後來范某做了好幾任官才去世。

[按]人若在健康時經常想想死的日期,那就沒有什麼善事不能去做,沒有什麼惡習不能戒除,只可惜很少有人考慮最後的歸期。佛經中所說的「菩薩八念」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念入出息、念死,其中的含義很深啊!

【注】日者,古時根據星象和卜筮預測吉凶的人。

●王某(思仁目擊)

崑山庠生子。王某。弱冠時。與一鄰女有約。往來不絕。其父時用夏楚。卒不戒。一日傷於胸。得嘔血證。百藥不效。畢姻甫三載。遂身故。其婦哀毀數年。亦卒。昔有宮人。多懷春疾。醫者曰。須敕數十少年藥之。帝如其言。閱月。宮人皆肥澤。拜帝謝恩。諸少年俯伏於後。枯瘠無復人狀。帝問是何物。對曰。此是藥渣。王某既自身為藥渣矣。又欲服藥。將焉用之。

白話翻譯如下:

★王某(思仁目擊)

崑山有一個秀才的兒子王某,年輕時與一位鄰居家的女子私下相好,兩人往來頻繁。他父親多次責打他,卻還是改不了。一天他因為欲事過度,胸部受了內傷,得了吐血病,怎麼治都不見效,結婚剛三年就死了。他的妻子很傷心,幾年後也死去。

[按]以前在皇宮中,有很多宮女因為懷春得了病。醫生說:「需要派幾十個年輕男子擔當治病的藥物。」皇帝按醫生說的辦了。過了一個月,宮女們都變得健康豐潤,向皇帝禮敬謝恩。那些年輕男子也跪在後面,瘦得不成樣子。皇帝問他們是什麼人,醫生回答說:「這些都是藥渣。」王某自身已經成為藥渣,還要再服藥,又能有什麼用呢?

【注】本書作者周安士,名夢顏,又名思仁,自號懷西居士。此則事例是他親眼所見。

王沈二公(感應篇集解)

宋開禧初。簡州進士王行菴。弱而寡欲。其表弟沈某色力強壯。肆情花柳。王屢規之。不聽。一日沈自外歸。目擊其妻與人苟合。正欲取器擊之。手臂忽不能舉。浩歎而卒。時年三十一。丁卯冬。王偶患疾。設醮。道士拜疏。伏地良久。起云。查公壽算。止得五旬。以兩次不婬人女。延壽三紀。後果至八十有六。野草閒花。固宜永斷。即夫婦之際。亦當相敬如賓。唐薛昌緒。與妻會。必有禮容。先命女僕。通語再四。然後秉燭造室。高談雅論。茶果而退。或欲就宿。必請曰。昌緒以繼嗣事重。欲卜一嘉會。此雖近迂。然欲矯枉。必先過正。故錄之。以備韋弦。

白話翻譯如下:

★王沈二公(《感應篇集解》)

南宋開禧(12051207)初年,簡州的進士王行庵,身體雖然虛弱,然而持身嚴謹,清心寡慾。他的表弟沈某,身體強壯,肆意於尋花問柳。王行庵屢次規勸他,可他還是不聽。一天,沈某從外面回來,看到自己的妻子與別的男人在一起苟合,想取利器擊殺二人,手臂卻忽然抬不起來,長嘆一聲死去,當時只有三十一歲。丁卯年(1207)冬天,王行庵得了病,請道士設醮祈福消災。道士向天神稟奏,俯伏在地上很長時間,起身說:「查您的壽命,原來只有五十歲。因為兩次不與別的女人發生私情,所以又延長了三十六年。」後來果然活到八十六歲。

[按]沾花惹草的行為,固然應當徹底杜絕。即使是夫婦之間,也應當彼此節制,相敬如賓。唐朝的薛昌緒,每次與妻子相會都有一定的禮儀,先讓女僕傳話多次,然後持著蠟燭到妻子房間,高談雅論,吃些茶點後返回自己的房間。若想與妻子同房,就會提前請求說:「我為了傳宗接代的大事,想和你確定一個相會的日期。」這麼做雖然有些迂腐,然而矯枉必先過正,因此收錄在這裡,希望成為讀者有益的借鑒。

●勸遇難者(共三則二法一戒)

顛沛流離之際。完一婦女節。功必倍之。損一婦女節。過亦倍之。得失天淵。尤宜謹守。是在強為善而已矣。

白話翻譯如下:

★勸遇難者

在動盪不安、顛沛流離的年代,能保全一個婦女的貞節,功德必然加倍。損害一個婦女的貞節,罪過也會加倍。一得一失有天淵之別,必須嚴格自律,勉力行善。

汪一清(續筆乘)

嘉靖末。漳庠汪一清。遇亂被獲。見賊執一婦至。乃同學友妻也。竟認為妹。許其贖出。賊乃同閉一室。相對月餘。不起邪念。後得贖歸。友泣拜謝之。汪隨登第。達旦之義。再見汪君。古往今來。幾人彷彿。

白話翻譯如下:

★汪一清(《續筆乘》)

明朝嘉靖(15221566)末年,漳州的秀才汪一清,在動亂中被反賊抓住。當他看到反賊綁來的一位婦女正是某位學友的妻子時,就認成自己的妹妹,要求把她贖出,得到允許。反賊把他們兩個關押在一間房子裡,經過一個多月,汪一清沒有起過邪念。後來這位婦女被贖回,他的學友哭著向他禮拜表示感謝。不久之後,汪一清就中了進士。

[按]柳下惠坐懷不亂的美德,在汪一清身上再次見到。古往今來,曾有幾人能這樣呢?

【注】春秋時期魯國的大夫柳下惠,有一次在城門過夜時偶然遇到一位無家的女子,當時天氣寒冷,柳下惠怕這位女子凍傷,就用衣服裹著她坐在自己懷裡,直到天明也沒有動過不好的念頭。魯國人聽說這件事後,知道他是一位操守嚴明的君子,沒有人對他的行為表示懷疑。

●張文啟(不可不可錄)

明末福建張文啟。與周某避寇山中。有少女先在。見二人。倉皇欲避。張曰。去必遇寇。吾等皆誠實人。決不相犯。中夜。周欲私之。張力阻得免。及旦。張惡周在。同之出山。知寇已退。速訪其家迎之。張後為黃姓者婿。奩具甚厚。觀之。即其女也。生二子。皆登第。周生業報。固自在後。惜乎未之知耳。

白話翻譯如下:

★張文啟(《不可不可錄》)

明朝末年,福建的張文啟與周某在山中躲避賊寇,來到一個隱蔽的地方,見已經有一個少女躲在裡面。少女見到他們二人進來非常驚慌,想躲到別處去。張文啟說:「你現在出去肯定會遇到賊寇,我們倆都是老實人,決不會侵犯你。」半夜裡,周某想占有這個少女,張文啟極力阻止才沒有發生。天亮以後,張文啟擔心周某再起歹意,就陪少女一起出山。等賊寇退走後,立即找到她的家人來接她回家。張文啟後來娶了一位姓黃人家的女兒,嫁妝很豐厚,見到自己的妻子時,才知道正是在山中一起避難的少女。後來生了兩個兒子,都中了進士。

[按]那位周某的報應肯定不久也會降臨,可惜沒有記載,無法了解詳情。

池州舟子(池州人述)

康熙癸卯。池州大水。有人駕舟。救一少女。將污之。女仍入水。遇樹得生。踰年女嫁他村。合巹之明日。女見其舅。即前逼己之人。大恨。泣告送嫁者。遂自縊死。後女家與之構訟。其事始聞於人。

白話翻譯如下:

★池州舟子(池州人述)

清朝康熙癸卯年(1663),池州發大水。有人駕著船救起一名少女,想姦污她,這位女子只好又跳入水中,遇到一棵樹才得以生還。一年後,這位女子嫁到另一個村子,成婚的第二天,發現她的公公正是當年想強姦自己的人,心中十分悲憤,哭著告訴送嫁的人,就上吊死了。

[按]後來女子的娘家與婆家打官司,這件事才被人知道。

●勸醫士(共二則皆法)

婬欲關頭。他人破之難。醫家破之易。何則。人想病時。欲心自淡。今則所見無非病人。其易一也。人惟不知衛生。所以斲喪。今則精於調攝。其易二也。男女之體。本是革囊。滿盛惡露。只因薄皮所覆。瞞盡天下英雄。今既識得病源。不啻洞見肺腑。其易三也。勉之哉。

白話翻譯如下:

★勸醫士

淫欲衝動的念頭,別人難以克除,醫生卻很容易打消。為什麼呢?人們想到生病的時候,慾念自然變淡,而醫生每天所見的都是病人,這是其一。別人因為不懂得養生,所以才縱欲傷身,而醫生卻精通調攝保養之道,這是其二。男女的身體本來是一個皮囊,裡面裝的都是屎尿膿血,只因為被一層皮膚包著所以瞞盡天下英雄,而醫生看病首先要找到病源,無異於洞見人體的五臟六腑,這是其三。好自為之吧!

聶從志(文昌寶訓)

宋嘉祐閒。黃靖國為儀州判官。被攝至冥。主者曰。汝官儀州。曾知一美事乎。取簿示之乃醫者聶從志於某年月日。在華亭楊宅行醫。拒奔婦李氏。上帝敕其延壽三紀。三世登科。其後一一皆驗。禁止邪婬。鬼神便稱美事。則反此者可知矣。

白話翻譯如下:

★聶從志(《文昌寶訓》)

宋朝嘉祐年間(10561063),黃靖國在儀州擔任判官,有次被帶到冥間。冥間的官員問他:「你在儀州作官,當地發生了一件美事你知道嗎?」拿出一個記錄簿給他看。原來是醫生聶從志,在某年某月某日,到華亭的楊家行醫,拒絕與姓李的女子發生私情。

上帝下令給他增加三十六年的壽命,讓他三世子孫都能考取功名。後來都一一應驗。

[按]制止邪淫,鬼神便稱為美事。若行為與此相反,其後果也可想而知。

●陳醫師(感應篇廣疏)

餘干陳某。嘗醫活一貧士。士感之。一日暮宿其家。值士他往。妻欲出陪。陳止之。婦曰。姑意也。陳曰。不可。婦低回良久。陳連曰。不可。不可。後幾不自持。遂取筆書曰。不可二字甚難。天明辭去。後陳之子應試。試官欲棄其文。忽聞連呼不可。細閱之。決意欲去。遂大聲曰。不可二字甚難。不得已。強錄之。及謁見。乃知其故。其子幾不中式。皆從乃父幾不自持來。

白話翻譯如下:

★陳醫師(《感應篇廣疏》)

余幹的陳醫師,曾經救活一個家境貧寒的讀書人,這個讀書人很感激他。有一天傍晚,陳醫師到這家借宿,恰好讀書人出門了,讀書人的妻子想來陪他過夜,陳醫師予以拒絕。

她說:「這是我婆婆的意思。」陳醫師說:「不可。」婦人停留很久不願離去。陳醫師連說:「不可不可。」後來幾乎不能自持,就拿出筆寫道:「不可二字甚難。」天亮後陳醫師告辭離去。

後來他的兒子參加科舉考試,考官想放棄他的文章,忽然聽到有聲音連說「不可」。就又仔細讀了一遍,決定不予錄取。那個聲音就大聲說:「不可二字甚難。」不得已,考官勉強錄取了他。

等到放榜後,陳醫師的兒子前來拜見考官,才知道其中的原因。

[按]陳醫師的兒子幾乎沒有考中,也是因為他父親幾乎不能自持的緣故吧!

勸商農工賈(共六則皆戒附豪僕)

商農工賈。當自念曰。吾等或靠經營。或靠手藝。披星戴月。冒暑衝寒。不過欲少積錙銖耳。人有妻女。我亦有妻女。人有姊妹。我亦有姊妹。他人若起惡念。我必切齒銜仇。我若稍有邪心。彼亦摩牙抱恨。現見某某為姦婬事。疾病死亡。官非破敗。甚至鬻女賣男。棄家蕩產。只為一念之差。以致如此。吾今早自覺悟。便當斷此邪心。見女之老者。當作母想。長者。當作姊想。少者。當作妹想。幼者。當作女想。不談閨閫之事。不看婬邪之書。兼之步步積陰功。時時行方便。則福壽自然日增。子孫自然榮茂。世閒便宜。孰過於此。

白話翻譯如下:

★勸商農工賈(附豪仆,共六則,皆戒)

身爲商人、農民、工匠、店主,應當想到:我們靠著每天的經營,或是自己的手藝,披星戴月,不避寒暑,不過爲了掙點錢而已。他人有妻女,我也有妻女。他人有姐妹,我也有姐妹。他人若起惡念,我必切齒怨憤。我若稍有邪心,別人也會咬牙痛恨。親眼目睹有人犯下奸淫惡行,或是因病身亡,或被官府追查,家庭破敗,甚至賣兒賣女,傾家蕩産。只因一念之差,以致如此下場。我當盡早醒悟,斷除此種邪心。見到婦女時,年老的想成自己的母親,年長的想成自己的姐姐,年少的想成自己的妹妹,年幼的想成自己的女兒。不談閨房之事,不看淫邪之書。並且要步步積陰功,時時行方便。這樣自己的福壽自然天天增長,子孫自然興旺發達。世間上的便宜事,再也沒有比這更大的了!

●木商某(戒婬彙說)

嘉靖末。宜興節婦陳氏。有姿色。一木商見之。百端誘餌。知不可犯。乃夜擲木其家。聞官以盜。又賄胥吏窘辱。以冀其從。婦日夜禱玄壇。一夕夢神曰。已命黑虎矣。未幾。木客入山。有黑虎躍出。越數人而食之。此等惡人。投畀豺虎。固不足惜。獨惜其白髮高堂。紅顏少婦在千鄉萬里外。哭望天涯。骸櫬俱無著耳。客居之士。所當痛心而鏤骨矣。

白話翻譯如下:

★木商某(《戒淫彙說》)

明朝嘉靖(15221566)末年,宜興有一個貞節的寡婦陳氏,相貌美麗。一個木材商人見了,多方引誘,都被她嚴辭拒絕。這個商人就在晚上把木材扔到她家院子裏,然後到官府誣告她偷盜,又賄賂差役欺辱她,想以此迫使她屈從。陳氏日夜向畫像中身騎黑虎的玄壇元帥趙公明禱告,一天夢到神說:「我已經命令黑虎去懲罰他。」沒過幾天,木材商人進山時,有一只黑虎跳出,越過幾個人把他給吃了。

[按]這種惡人被老虎吃掉,固然是罪有應得。只可惜他家中年老的父母、年輕的妻子,在萬裏之外失聲悲哭,望斷天涯,卻連屍首也見不到。客居他鄉的遊子,應該對此感到痛心,時刻牢記不忘。

王勤政(感應篇圖說)

滁陽王勤政。與一婦通。有偕奔之約。而虞其夫追及。未幾。夫為婦所制而死。王駭。奔江山縣。自謂可脫。飢投食店。業店者供二人食。王問故。曰。頃有被髮人隨汝。非二人乎。王知為怨鬼。詣郡自首。而伏辜焉。怨鬼既隨。不能自主。其自首也。怨鬼有以使之也。

白話翻譯如下:

★王勤政(《感應篇圖說》)

滁陽有一個人叫王勤政,和一個婦女私通,兩人約好一起私奔,又擔心會被她丈夫發現。不久,這個婦女害死了她丈夫。王勤政很害怕,就跑到江山縣,以爲可以逃脫了。餓了就到一家飯館吃飯,店裏的人給他準備了兩份食物。王勤政感到很奇怪,就向店裏的人詢問。店裏的人說:「剛才有一個披著頭髮的人跟著你,不是兩個人嗎?」王勤政知道是死去的怨鬼,就到郡裏自首,認罪伏法了。

[按]既然有怨鬼跟隨,自己就沒有辦法做主。王勤政前去自首,分明是受到怨鬼的驅使。

●麻村二人(不可不可錄)

麻村甲乙二人。居止不遠。甲戀一孀婦。其妻懷恨。乙使己妻挑之。遂通焉。積久。乙妻亦恨。一夕甲在孀婦家。渴而趨歸。至門首。忽聞乙與妻語。大怒。還至孀婦家。取斧而往。道經乙門。欲先婬其妻以報焉。乙妻亦怨夫之不歸也。姑從甲意。時乙在甲家。度甲將歸。私欲殺之。持斧立自門首。聞門內男子聲。急叩門。甲持斧躍出。乙持斧砍入。暗中大叫。鄰里執炬來勸。乙見姦夫即甲也。大驚。問甲曰。汝何處得斧。甲曰。本欲斷姦夫頭。因污汝妻。姑饒汝命。乙曰。吾何曾姦汝妻。甲指其斧曰。此非我廚下缺柄斧乎。乙語塞。眾皆曰。此天報也。譁然而散。婬人妻女。妻女人婬。與慶封之易內何異。

白話翻譯如下:

★ 麻村二人(《不可不可錄》)

麻村有甲乙二人,兩家住得不遠。甲迷戀上一個寡婦,他的妻子對他非常怨恨。乙讓自己的妻子去挑唆,乘機與她私通。時間一長,乙的妻子也非常不滿。一天晚上,甲在寡婦家渴了,急著回家喝水,到了家門口,忽然聽到乙和自己妻子說話的聲音,心中大怒,就到寡婦家拿了一把斧子,準備把二人砍死。經過乙家門前時,想先奸淫乙的妻子來報複。乙的妻子怨恨丈夫不回家,也就順從了甲,與他苟合。當時乙在甲家,估計甲快要回來了,就想殺了甲,長期占有他的妻子,拿了一把斧子守在門前。忽然聽到自己家中有男人的聲音,急忙回家敲門。甲拿著斧子躍出,乙拿著斧子砍入,雙方在夜色裏大聲叫喊。鄰居們拿著火把,前來勸阻。乙看見奸夫是甲,非常吃驚,問甲說:「你從哪裏拿的斧子?」甲說:「我本想砍斷你這個奸夫的頭,但因爲我也汙辱了你的妻子,姑且饒了你的性命。」乙說:「我什麽時候奸淫過你的妻子?」甲指著乙拿的斧子說:「這不就是我家廚房裏那把缺柄的斧子嗎?」乙一時說不出話來。大家都說:「這是上天的報應啊!」一哄而散。

[按]奸淫別人的妻女,自己的妻女也被別人奸淫。這與《左傳》中記載的慶封與他人互換妻妾,有什麽不同呢?

戈阿己(目擊其審單)

康熙己酉。崑山戈阿己。婬一邱氏婦。時往焉。一日曰。我殺汝夫。何如。婦怒。止之。其夕竟操刀往。妻不覺。乘暗揮刃。適邱如廁。誤傷其女。邱聞之官。戈戮於市。姦人之妻。反惡其夫。只此一念。天網難逃。

白話翻譯如下:

★ 戈阿己(目擊其審單)

康熙己酉年(1669),昆山有一個人叫戈阿己,與一個姓邱的人的妻子私通,兩人時常相會。一天戈阿己對她說:「我幹脆把你丈夫殺了,你覺得怎麽樣?」女人聽了很生氣,阻止他這麽幹。但當天晚上,戈阿己就拿著刀到邱氏家中,他的妻子也沒有察覺。戈阿己趁著天黑用刀砍去,恰好姓邱的人上廁所去了,結果誤傷了他的女兒。姓邱的人就告到官府,最後戈阿己被斬首示衆。

[按]奸汙別人的妻子,又要殺掉她的丈夫。起了這樣的惡念,必然難逃上天的懲罰。

●南京工某(余成童時親聞)

康熙辛亥冬。南京有工某。僦居崑山。通於賣麵之妻。夫覺之。遷避一村。未幾。工亦遷至。一夕夫自外歸。潛聞私語。密自開門。取麵刀暗中斫之。正中其腦。連被捆榻下。夫以為死。叩鄰取火。火至並殺其妻。而姦夫已失所在矣。明日有人報曰。某處荻葦中有死人。血流遍體。但裹一濕棉被。冰結如膠。視之即工某也。相距里許。隔一大河。蓋裹被渡河。冰水入腦而死者。臨白刃。至痛也。渡冰河。至寒也。暴屍骸。至羞也。別妻子。至慘也。而皆於婬念致之。所以楞嚴經云。菩薩見欲。如避火坑。

白話翻譯如下:

★南京工某(余成童時親聞)

康熙辛亥年(1671)冬天,有一個南京來的工匠租住在昆山,與一個賣麵人的妻子私通。她丈夫發覺後,就把家搬到另外一個村子。沒過多久,這個工匠也搬到那裏。一天晚上,賣麵人從外面回來,聽到工匠和自己妻子說話的聲音,就悄悄把門打開,在黑暗中用切麵的刀向工匠砍去,正好砍中他的頭部,把他連著被子捆在一起扔在床下。賣麵人以爲工匠已經死了,就去敲開鄰居家的門,取火照明,回來後把他的妻子也一併殺掉,可是那個工匠卻不見了。第二天有人向官府報告說:「某處蘆葦中有一個死人,血流遍體,沒有衣服,只裹著一條濕棉被,凍在了一起。」派人前去察看,正是那個工匠。死的地方與村莊相距一裏多遠,中間隔著一條大河,看來是裹著棉被渡河時,冰水湧入受傷的頭部而致死。

[按]被利刃砍中,極爲疼痛。夜渡冰河,極爲寒冷。屍骸赤裸,極爲羞恥。訣別妻子兒女,極爲悲慘。這都是由一念淫心所招致。所以《楞嚴經》說:「菩薩見欲,如避火坑。」

●張甫(萬人目擊)

太倉張甫。素有婬掠之行。良家婦女。亦閒遭其污。後投郡城顯宦家。勢益橫。康熙壬戌秋。被害者羅其惡事。控於軍門。當事鞫得其實。拷掠備至。枷示閶門。限其絕命而後釋。余閶門目睹後。適梓人進此板書樣。故并刊之。

白話翻譯如下:

★張甫(萬人目擊)

太倉的張甫,平時就有奸淫搶劫的惡行,良家婦女有時也被他奸汙。後來他投靠了郡城一個高官家,更加橫行霸道。康熙壬戌年(1682)秋天,受害者列出他做過的惡事,向提督控告他。官府經過審訊,查獲犯罪事實,將其嚴刑拷打,帶著枷鎖在阊門示衆,下令直到死了以後才把他放開。

[按]我在阊門親眼目睹了這件事,回來後正好刻板工人拿來這塊板的書樣,所以便將此事一並刊入。

●勸親狎妓童者(共二則皆戒)

妓女之流毒。甚矣哉。竭人精氣。耗人貨財。離人夫婦。樸者親之而婬蕩。智者戀之而昏迷。迎新送舊。藏垢納污。此亦天下之至穢者也。而俗士甘之。奇已。至於龍陽。尤屬多事。幸得為男矣。無可被污矣。乃於無可污之處。而必求其污之之道。豈非自尋煩惱耶。不知何人作俑。其習至今存也。潔白之士。宜並戒之。

白話翻譯如下:

★勸親狎妓童者(共二則,皆戒)

妓女對社會造成的毒害真是太大了!使人精氣枯竭,家財損耗,夫妻離異。樸實的人與之親近就會變得淫蕩,聰明的人對之愛戀就會變得癡迷。妓女迎新送舊,藏汙納垢,可以說是天下最污濁的了。可是世俗之人卻樂此不疲,真是太奇怪了!至於那些同性戀者寵愛男色,就更是多此一舉。有幸生為男人,不會被人所汙,卻在本來不會受汙的地方,非要想方設法被人所汙,豈不是自尋煩惱?不知是誰開的先例,以至今天還有這樣的惡習。潔身自愛的君子,應一併戒除。

●趙劉二子(都中競傳)

宛平民趙林。與劉方遠。飲妓家。妓之舊好王宗義至。劉毆之。立斃。聞於官。劉囑妓誣供趙殺。趙抵死。一日劉方宴客。客忽揪其髮。作趙聲罵曰。爾實殺人。嫁禍於我。我已訴陰司。攝汝輩矣。未幾。劉與娼俱死。楊邦父足不涉茶房酒肆。一日被友誘入妓館。遂至焚衣自責。較之趙劉。優劣何如。

白話翻譯如下:

★趙劉二子(都中競傳)

宛平人趙林,有一天陪同劉方遠在一個妓女家飲酒。這個妓女過去的相好王宗義也來了,劉方遠與他鬥毆,將王宗義打死。官府知道後,劉方遠就讓這個妓女說是趙林殺的,結果趙林卻被處死。

一天,劉方遠正在宴請賓客,客人忽然揪住他的頭髮,用趙林的口音罵道:「人是你殺的,竟然嫁禍于我。我已經在陰間把你告了,閻王馬上就會來抓你們!」不久,劉方遠和這個妓女都死了。

[按]北宋抗金忠臣楊邦乂,從不涉足茶館酒樓。一天被朋友騙到妓院,他就把穿的衣服燒了以責備自己。與趙林、劉方遠相比,真有天淵之別!

●張崇義(友人目擊)

康熙辛亥。山西永寧州銀匠張崇義。比一頑童武根耳子。寢食與俱。一日張醉。先就枕。根耳子見鋪內有物。竟拉殺張。竊之而逃。時適五鼓。逃出東門。門尚未啟。次早獲之。擬斬立決。俊童在家。每彰閨醜。張生之變。猶屬意外耳。

白話翻譯如下:

★張崇義(友人目擊)

康熙辛亥年(1671),山西永甯州的銀匠張崇義,和一個叫武根耳子的孌童搞同性戀,吃睡都在一起。

一天,張崇義喝醉先睡了,根耳子看見鋪子裡有值錢的物品,就把張崇義打死,偷了東西逃走。當時正值五更,他逃到東門,城門還沒開。早晨將其抓獲,判處死刑,立即執行。

[按]家中有俊美的男童,往往與家裡的女眷釀成醜聞。張崇義被孌童殺死,只是屬於意外事變。

●勸悔過(共三則各兼法戒)

邪婬之事。世人犯者甚多。雖一時不見惡報。然冥冥之中。有默消其福者。有陰奪其算者。有削去其科名者。有死於蛇虎。刀兵。官非水旱者。更有自身暫脫。而報於子孫。今世未償。而酬於來世者。譬如密羅之雀。處處無逃。亦如漏器之魚。漸漸就死。今人舉足動步。皆臨暗廁深坑。恬不知畏。一旦業報到來。手忙亂。如落湯螃蟹。嗟何及哉。普勸世人。早自覺知。生大恐怖。發大羞慚。起大勇猛。於佛菩薩前。一一懺悔。則罪從心起。還從心滅。積德既久。自可挽回。若欲超出三界。又當發菩薩誓願。願未來世。度盡一切眾生。所有婬業罪報。盡行救拔。使彼蓮華化生。不由胎獄。則不惟惡業消除。抑且獲福無量。故涅槃經云。譬如華。雖有千斤。終不能敵真金一兩。如恆河中。投一升鹽。水無鹹味。屠刀放下。還同不壞之身。水底回頭。便立菩提之岸。火急進步。時不待人。若智若愚。皆當自勉。

白話翻譯如下:

★勸悔過(共三則,各兼法戒)

邪淫的過失,世人犯過的很多,雖然一時沒受到惡報,但在冥冥之中,有被削奪了福報,有被縮短了壽命,有被削去功名,有死于毒蛇、猛獸、戰爭、刑罰、水旱。

還有的自己暫時逃脫,但子孫後代受到報應。有的今世沒有償還,便在來世酬報。就像落進羅網的鳥雀無處可逃,又像漏器中的魚兒漸漸臨死。

今天人們舉足動步之間都在暗廁深坑的邊緣,卻安然處之,不知畏懼。一旦業報到來,又手忙腳亂,如同落湯的螃蟹,然而此時後悔歎息又有什麼用呢!

奉勸世人早日醒悟,生起大恐怖,萌發大羞慚,發起大勇猛,在佛菩薩前,一一懺悔。須知罪從心起,還從心滅,積德日久,自然可以挽回。

若想超出三界,永脫輪回,就應發菩提心,立誓在未來世度盡一切眾生,將他們因淫欲罪業所受的惡報全部予以救拔,使其往生淨土,蓮花化生,不再投生母胎。

這樣不僅消除自己的罪業,還會獲得無量福德。所以《涅槃經》說:「譬如氎花,雖有千斤,終不能敵真金一兩。如恒河中,投一升鹽,水無鹹味。」放下屠刀,便會得到與佛一樣的不壞之身。

苦海回頭,就能登上無上菩提的彼岸。努力精進,時不待人。若智若愚,都應自勉!

洪燾(迪吉錄)

明洪燾。文忠公次子也。一日如廁。被亡僕拉至陰府。見一貴人中坐。緋衣綠衣者。左右侍立。洪以前程為問。綠衣者出一冊於袖中。其字如蚊。己名下不能盡閱。後註云。合參知政事。以某日污室女某。降祕閣修撰。轉運副使。洪悚然淚下。綠衣者曰。但力行善事。猶可挽回。既蘇。已死三日。遂勇於為善。後公以祕撰兩浙漕召。甚恐。竟無恙。以上壽終。官至端明殿學士。最易犯者。莫如媵婢。豈知折福乃爾哉。慎之慎之。

白話翻譯如下:

★洪燾(《迪吉錄》)

明朝的洪燾,是文忠公的次子。一天上廁所時,被死去的僕人拉到陰府,看見一位官員坐在中間,左右站著緋衣和綠衣的侍者。

洪燾問起自己的前程,綠衣侍者從衣袖中拿出一本手冊,上面的字很小,自己的名下的內容看不全,最後一行寫著:「本應擔任參知政事,但因為在某日姦污了家中的婢女,降為秘閣修撰、轉運副使。」洪燾呆呆地流下眼淚。

綠衣侍者說:「只要你努力行善,事情還是可以有所挽回。」洪燾蘇醒時,已經死了三天,從此就力行善事。後來他果然被委任秘閣修撰、兩浙漕運,心中非常擔心,但也沒發生什麼事。後來他年享高夀,一直做到端明殿學士。

[按]最容易侵犯的,就是家中的婢女,誰知竟也如此折福。慎之慎之!

●田某(不可不可錄)

明季田某。豐姿俊雅。婦人往往奔之。田心知其非而不能戒。讀書於南山寺。見神人白日告之曰。汝有大福。因花柳多情。削去殆盡。若自今改過。猶不失為進士御史。田急猛省懺悔。其爵果如神言。解脫要門云。若懺悔婬業。須觀女根。如毒蛇口。其罪自滅。犯婬戒者。不可不知。

白話翻譯如下:

★田某(《不可不可錄》)

明朝末年有個姓田的人,儀容俊雅,女人常主動與他發生私情。他雖然知道這樣做不對,卻還是不能戒除。一次他住在南山寺讀書時,白天見到一位神仙對他說:「你是個有大福的人,但因為男女私情,已經快被削盡了。若能從今以後痛改前非,還可以當上進士、禦史。」田某忽然醒悟過來,痛自改悔,後來的官位果然和神仙說的一樣。

[按]《解脫要門》上說:「若懺悔淫業,須觀女根,如毒蛇口,其罪自滅。」已經觸犯淫戒的人,不可不知。

項夢原(知非集)

北直項夢原。原名德棻。夢己中辛卯鄉科。以污兩少婢削去。遂誓戒邪婬。力行善事。刻金剛經。歲施之。後夢至一所。見黃紙第八名為項姓。中一字模糊。下為原字。因易名夢原。壬子鄉試。中二十九名。己未會試。中第二名。心甚疑之。及殿試。二甲第五。方悟合鼎甲之數。恰是第八。而榜紙實黃也。後官至副憲。戒婬善矣。並流通內典。善之善者也。奚但滅罪哉。

白話翻譯如下:

★項夢原(《知非集》)

北直的項夢原,原名項德棻。一次他夢見自己本應在癸卯年鄉試中舉,因姦污了兩個婢女而被削去。於是他就立誓戒除邪淫,力行善事,並刻印《金剛經》每年贈送。

後來又夢見到了一個地方,看到黃紙上第八名姓項,中間一個字很模糊,第三個字為「原」,因此他改名為「夢原」。

九年後,他參加壬子年鄉試,中了二十九名。又過了七年,參加己未年會試,他中了第二名。因為兩次都與夢境不符,心裡很是疑慮。等到殿試時,他是二甲的第五名,這才明白夢裡的第八是怎麼回事。

原來殿試一甲有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他是二甲的第五,加上三鼎甲,正好是第八名,而且榜紙正是黃的。後來他的官職做到副憲。

[按]能夠立誓戒淫,非常正確。又能流通佛經,更是殊勝的善行。豈止能夠滅罪,更能增長福德智慧!

朱公取卷(本房吳履聲述)

宿松令朱維高。康熙己酉。入江南內簾。取中一卷。夜夢鬼曰。此人不可中。因手書一婬字。問其詳。曰此人姦繼母之女。已干天譴。次日偶忘其夢。以此卷呈。主試者大加稱賞。忽以筆抹險阻二字。朱稟云。中卷內有此字者甚多。似不應抹。主試者悔之。命朱洗去。及洗。而墨跡潰透數層矣。忽憶前夢。遂決意擯去。北俱盧洲。當男女會合時。同至樹旁。樹枝四面垂下。自然得諸臥具。若此女係母姨姊妹。樹枝不垂。強意污之。樹即枯死。可見骨肉之間。大犯天忌。擯出孫山。未足以懲其罪也。

白話翻譯如下:

★朱公取卷(本房吳履聲述)

宿松縣的縣令朱維高,康熙己酉年(1669)在江南地區的鄉試中擔任考官,取中了一張考卷。晚上夢見鬼對他說:「此人不可以錄取。」並寫了一個「淫」字。朱維高詢問其中詳情,鬼說:「此人姦淫了繼母的女兒,已招致上天的懲罰。”

第二天,朱維高把這個夢忘了,還是把這份考卷呈送主考官,主考官對試卷中的文章大加讚賞,但用筆抹去了文中的「險阻」二字。

朱維高說:「在第二場的考卷中這兩個字還有不少,似乎不應該抹掉。」主考官也覺得不妥,就讓朱維高把塗上的墨蹟洗掉。洗的時候發現墨蹟已經滲透了好幾層紙,這時朱維高忽然想起昨晚的夢,於是決定不錄取這個人。

[按]《起世因本經》說,北俱盧洲的男女交合時,兩人走到樹邊,樹枝會從四面垂下,自然有床褥等臥具。如果這位女子是自己的母姨姊妹,樹枝就不會下垂。若是強行姦污,樹就會枯死。可見近親之間若發生淫亂,最為觸犯上天的禁忌。此人名落孫山,還不足以懲罰他的罪孽。

許兆馨(感應篇說定)

晉江許兆馨。戊午孝廉也。往福寧州。謁本房座師。偶過尼庵。悅一少年尼。挑之不從。遂以勢脅之。強污焉。次日無故發狂。嚼舌兩斷而死。此是華報。果在地獄。

白話翻譯如下:

★許兆馨(《感應篇說定》)

晉江的許兆馨,在戊午年考中了舉人,考試結束後,前往福甯州拜見主考官。經過一個尼姑庵時,他看上了一個年輕的尼姑,就去挑逗她,這個尼姑不肯屈從。他以自己的勢力相威脅,強行姦污了她。第二天他忽然精神失常,把自己的舌頭嚼斷後死去。

[按]這僅僅是花報,最終的果報必下地獄。

【注】花報,又作華報,與「果報」相對應。植物都是先開花,然後結出果實。因此在果報成熟並降臨之前,程度相對輕微並帶有預示性的報應,就稱為花報。

●進香舟人(姑蘇同進香者述)

順治初年。有夫婦進九華香。夜宿舟中。有人窺其妻美。夜半詐為夫而淫之。次早方覺。慚而縊死。夫大痛。買棺殯於道。朝禮畢。載其柩歸。至家。則其妻先在焉。駭以為鬼。婦曰汝送我先歸耳。夫益駭。發棺視之。則死者。乃同舟人也。項上有索。如縊死狀。由是遠近傳播。朝禮者益加嚴肅。進香之人。定係信善男女。報之所以速而奇也。

白話翻譯如下:

★進香舟人(姑蘇同進香者述)

清朝順治初年,有一對夫婦到九華山進香,晚上就睡在船上。有人看到那位女子長得很美,半夜時假裝她的丈夫姦淫了她。第二天早上發覺後,那位女子非常羞愧,就上吊自殺了。她的丈夫非常痛苦,買了棺材將她入殮後暫時停放在路邊,等進山朝拜結束,載著她的靈柩返鄉。到了家裡,卻發現妻子已經先回來了,丈夫吃了一驚,以為遇見了鬼。

妻子說:「是你送我先回來的。」丈夫更加吃驚,打開棺材一看,發現裡面的死人是進香時同船的人,脖子上還套著繩索,是上吊勒死的樣子。這件事流傳的很廣,從此到九華山朝禮的人就更加莊重恭敬了。

[按]朝山進香的人,必定都是善男信女,所以惡人受到的報應竟如此迅速而神奇。

勸發心出世(引經十則八法二戒)

昔世尊在祇園精舍。有四比邱。共論世間何者最苦。一言婬欲。一言飢渴。一言瞋恚。一言驚怖。共諍不止。佛言。汝等所論。未究苦義。天下之苦。莫過有身。飢渴瞋恚色欲怨讎。皆因有身。身者。眾苦之本。禍患之源。即如淫欲一事。有女人之身。即愛男子。有男子之身。即愛女人。敗名喪節。損福削壽。靡不由之。縱或矢貞守操。現享富貴。而享富貴時。必造惡業。一日行凶。萬劫受報。所得不償所失。即或享福之時。又修善業。直至生天。而天福一盡。復入輪回。所以經云。轉輪聖王。王四大天下。飛行自在。福盡還作牛領中蟲。則知業緣福報。總歸墮落之因。地獄天宮。盡是輪回之處。若不發出世之心。趣菩提之路。而徒屑屑焉。今日修善。明日改惡。轉輪於三途八難。非所望於血性男子也。雖然。曲高者。和自寡。此言可為知者道。

白話翻譯如下:

★勸發心出世(引經十則,八法、二戒)

從前釋迦牟尼佛在祇園精舍時,有四個比丘在一起討論世間什麼最痛苦,一個說是淫欲,一個說是饑渴,一個說是瞋恚,一個說是驚怖,互相爭論不休。佛說:「你們所講的,都沒能找到痛苦的根本。其實天下最大的痛苦,就是有這個身體。無論是饑渴、瞋恚、色欲、怨仇,所有這些痛苦的產生都是因為有這個身體。因此身體是眾苦之本,禍患之源。」(《法句經》)

就拿淫欲來說,投生為女人之身,就愛慕男子。投生為男子之身,就愛慕女人。敗名喪節,損福削壽,都是由此而起。即使有人能堅守貞操而得到富貴的果報,享受富貴的時候又不免造下惡業,一天所做的壞事要用一萬劫的懲罰償還,所得到的遠遠不能與失去的相比。即使享福的時候又能勤修善業,投生到天界,但所修的天福一旦耗盡,仍要進入痛苦的輪回。所以佛經上說:「轉輪聖王統轄四大天下,飛行自在。但在福盡之後,卻成了一隻牛脖子上的蟲子。」

因此可知,善惡因緣之中一切短暫的福報,都是導致墮落的原因。無論地獄還是天堂,同樣都是無盡輪迴的處所。如果不能發起出世之心,走上徹底覺悟的大道,而只是庸庸碌碌的今天修善,明天改惡,輪轉于三途八難之中不能自拔,這絕不是一個血性男兒所當有的志向。然而曲調越是高雅,能理解欣賞的人就會越少,這句話可以送給那些具有善根智慧的人們。

如來降誕(《釋迦如來譜》。此條雖無與乎戒淫,然欲為下文張本,不得不述應化原由,庶使一段大事因緣不至泯沒耳。)

●如來降誕

本師釋迦牟尼佛。於無量劫前。已經成道。為欲救度眾生故。分身無數。處處示現降生耳。即以此土釋迦言之。即天竺國淨飯王之太子也。未降生前。在兜率天宮。名善慧菩薩。時天竺國有聖王。名淨飯王。聖后名摩耶夫人。皆過去古佛。現身為國王國母。菩薩即乘六牙白象。騰空入夫人右脅。聖母即覺身體安樂。如服甘露。智慧辯才。應時具足。諸天妙膳。自然而至。將及彌月。聖母引諸宮女。遊於園中。偶舉右手。攀波羅叉樹枝。太子於右脅忽然而生。放大光明。遍照天地。萬天聖眾。讚歎歡喜。地上忽湧香水二池。一冷一熱。浴太子身。又虛空中九龍吐水以應之。四大天王。抱持太子。忉利天王。以天衣承接。爾時太子。各於方面。自行七步。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時淨飯王。坐寶殿上。適議國政。忽聞大臣。擊歡喜鼓。奏誕聖子。欲以寶輦。載之入宮。毘首羯磨天。化作七寶車。四大天王為之御。諸天於虛空中。燒微妙香。供養太子。太子身具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十九出家。三十成道。此其大略之毫末也。詳在大藏諸經。不可殫述。

白話翻譯如下:

★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劫前,早已圓成佛道。為了救度更為廣大的眾生,所以化現出無數的身相,在無量的世界中處處示現,降生於其間。以我們這個世界的釋迦牟尼佛而言,他是天竺國淨飯王的太子。

未降生前在兜率天宮,名叫善慧菩薩。當時天竺國有位國王名叫淨飯王,王后名叫摩耶夫人,他們也都是過去的古佛,現身為國王、國母。菩薩乘著六牙白象,騰空進入摩耶夫人的右脅。

聖母隨即感到身體安樂,如飲甘露,當下便擁有了智慧與辯才。諸天的精妙飯食,也會自然到來。懷孕的月份快滿的時候,聖母帶著宮女在花園中游玩,舉起右手,扶著波羅叉樹的樹枝。

這時太子忽然從她的右脅誕生,放射出盛大的光明,遍照天地。無量諸天聖眾,都由衷地歡喜讚歎。花園的地上忽然湧出兩池香水,一冷一熱,給太子沐浴。虛空中有九龍吐水,澆在太子的身上。四大天王抱著太子,忉利天王用天衣捧護。

此時太子向四方各行七步,說道:「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淨飯王正坐在寶殿上議論國政,忽然聽到大臣敲打歡喜鼓,奏報說太子誕生。淨飯王想用寶輦把太子載入宮中,這時毗首羯磨天神變出了七寶車,四大天王作為禦者,諸天仙人在虛空中點燃奇妙的香供養太子。

太子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十九歲出家,三十歲成道。這就是釋迦牟尼佛降生的概況,詳見《大藏經》中相關經典,這裡不再詳盡敘述。

不染世緣(《佛本行經》、《過去因果經》)

爾時淨飯王。聘耶輸陀羅。為太子妃。具足姻禮。復增二妃。一名瞿夷。二名鹿野。即為三妃。起三宮殿。采女三千。侍御太子。第一宮采女。當於初夜。第二宮采女。當於半夜。第三宮采女。當於後夜。宮中復奏千萬音樂。晝夜不絕。爾時太子。恆與其妃。行住坐臥。無有世俗之意。於靜夜中。但修禪觀。未嘗與妃。有夫婦之道。

白話翻譯如下:

★不染世緣(《佛本行經》、《過去因果經》)

當時淨飯王聘娶了耶輸陀羅作為太子的妻子,舉行了盛大的婚禮。接著又為太子娶了兩位妻子,一個叫瞿夷,一個叫鹿野,於是太子就有了三位妻子。

淨飯王還建造了三座宮殿,選了三千名宮女,用於服侍太子。第一宮的宮女于前夜侍奉,第二宮的宮女于中夜侍奉,第三宮的宮女于後夜侍奉。

宮中還演奏千萬種音樂,晝夜不絕。那時太子在宮中,無論行住坐臥都與他的妻子們在一起,但卻從來沒有世俗的欲念。在安靜的夜晚,他都在專心修習禪定,不曾有過夫婦間的性行為。

●菩薩降魔(觀佛三昧海經)

魔王波旬。見太子勇猛修行。欲敗其道。集天兵。毒龍惡鬼。詣太子所。刀輪火箭。四面雲集。太子入慈心三昧。不能為害。波旬大怒。復遣三女。天冠瓔珞。容儀晃耀。乘七寶車。安施寶帳。無量玉女。各奏天樂。身中毛孔。皆出妙香。至太子所。下車合掌。安詳徐步。禮敬太子。手執寶器。盛天甘露。獻太子言。太子生時。萬神侍。何棄天位。來此樹下。我是天女。六天無雙。願以微身。奉上太子。乞遂下情。爾時太子。身心不動。但以眉間白毫。旋向三女。三女自見身內。膿血洟唾。九孔筋。大腸小腸。生藏熟藏。其間各有無量諸蟲。宛轉遊戲。三女爾時即便嘔吐。又見自首。一化為蛇。一化為狐。一化為狗。背上負一老母。髮白面皺猶如僵屍。胸前復抱一死小兒。六竅流膿。三女驚怖。匍匐而去。

白話翻譯如下:

★菩薩降魔(《觀佛三昧海經》)

魔王波旬看到太子勇猛修行,想要破壞他的行持,於是四處糾集了天兵、毒龍、惡鬼,前往太子禪定的地方,個個手持刀槍火箭從四面圍攻。此時太子進入慈心三昧的定境,完全受不到任何傷害。

波旬大怒,又派自己的三個女兒,戴著天冠,身佩纓絡,容光煥發,乘坐七寶車,車上有華麗的寶帳。無數曼妙的天女演奏著天樂,身上的毛孔散發著美妙的香氣。

到了太子的前面,三個魔女下車合掌,姿態嫻雅,徐步向前禮敬太子。手裡拿著寶器,裡面盛滿天上的甘露獻給太子,說道:「太子出生時,萬神侍衛。你為何放棄如此尊貴的地位,到樹下獨自忍受孤寂呢?我們是天王的女兒,在欲界的六天之中最為美麗,願以我們的身體侍奉太子,望太子能夠滿足我們的心願。”

此時太子身心不為所動,用眉間白毫旋轉放光,照向三位魔女。她們頓時看到自己身體內部,只見體內的膿液、血液、鼻涕、唾液、九孔、筋、脈、大腸、小腸、生髒、熟髒,裡面有無數寄生蟲爬來爬去嬉戲著。

三個魔女看到自己身體的真實狀況以後,當時就嘔吐起來。又見自己的頭部,一個變成蛇頭,一個變成狐狸頭,一個變成狗頭。身後各自背著一個老太婆,頭髮花白,滿面皺紋,猶如僵屍。胸前還各自抱著一個死去的孩子,從六竅中流著膿液。三個魔女驚恐不已,匍匐在地上爬著回去了。

醜訶美女(《雜譬喻經》)

佛世一婆羅門。生女端正。豔麗無雙。乃懸金於外。募有能訶我女為醜者。當與之金。九十日內。竟無應者。引至佛所。佛便訶言。此女甚醜。無有一好。阿難白佛言。此女實好。而佛言惡。佛言。人眼不視色。是為好眼。耳鼻舌亦爾。身不著細滑。是為好身。手不盜他財。是為好手。今此女眼視色。耳聽音。鼻嗅香。身著細滑。手喜盜財。如此之者。皆不好也。

白話翻譯如下:

★醜訶美女(《雜譬喻經》)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有一個婆羅門,他的女兒容貌端正,豔麗無雙。他在外面懸賞說:「如果誰能說我女兒醜陋,我就把賞金獎給他。」過了九十天,竟然無人提出異議。

他把女兒帶到佛的面前,佛見到了就訶斥說:「這個女子非常醜,沒有一處好的地方。」阿難對佛說:「這個女子真的很漂亮,您為什麼說她醜呢?」

佛說:「人的眼睛不貪著美色,便是好眼。耳、鼻、舌,也都如此。身體不貪著細滑,便是好身。兩只手不偷盜他人的財物,便是好手。而這個女子眼睛貪著美色,耳朵貪著音聲,鼻子貪著香味,身體貪著細滑,兩手喜歡盜財,因此說她沒有一處好的地方。

●佛破男欲(《出曜經》)

拘睒彌國。有摩因提。生女端正。將詣佛所。願給箕帚。佛言。汝以女為好耶。曰從頭至足。周旋觀之。無不好也。佛言。惑哉肉眼。吾觀從頭至足。無一好也。汝見頭上有髮。髮但是毛。象馬之尾。亦皆爾也。髮下有髑髏。髑髏是骨。屠家豬頭。骨亦皆爾。頭中有腦。腦者如泥。臊臭逆鼻。下之著地。莫能蹈者。目者是池。決之純汁。鼻中有洟。口但有唾。腹藏肝肺。皆爾腥臊。腸胃膀胱。但盛屎尿。四肢手足。骨骨相拄。筋攣皮縮。但恃氣息以動作之。譬如木人。機關作之。作之既訖。解剝其體。節節相離。首足狼籍。人亦如是。好在何處。

白話翻譯如下:

★佛破男欲(《出曜經》)

拘睒彌國有一個人叫摩因提,他的女兒非常漂亮,就把她帶到佛前,想讓她來侍奉佛。佛說:「你認為你的女兒很漂亮嗎?」摩因提說:「從頭到腳,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沒有不漂亮的地方。」

佛說:「人的肉眼這麼容易就受到迷惑!我看這個女子,從頭到腳,沒有一處漂亮的地方。你看她的頭上有頭髮,頭髮就是一種毛,大象和馬的尾巴上也都長著毛。

頭髮下是頭骨,頭骨就是骨頭,這和屠戶家豬頭的骨頭也差不多。頭部中央有腦漿,腦漿就像泥一樣,氣味臊臭撲鼻,扔在地上誰也不願踩到。眼睛像一個水池,裡面流出來的全是淚水。

鼻子裡有鼻涕,嘴裡有唾液。腹部有肝、肺等內臟,氣味都很腥臊。腸胃、膀胱裡面盛著屎尿。人的四肢、手腳,一塊塊骨頭彼此支撐。肌肉活動,皮膚收縮,全靠氣息來帶動。

就像木人靠各種裝置驅動,所以能做出各種表演動作。表演完之後進行拆解,各個部件彼此分離,頭、腳等各個部位擺得到處都是。人的身體構造也是如此,請問哪個部分漂亮呢?

佛破女欲(《摩鄧女經》)

佛告摩鄧女。汝愛阿難何等。女言。我愛阿難眼。愛阿難鼻。愛阿難口。愛阿難耳。愛阿難行步。佛言。眼中但有淚。鼻中但有涕。口中但有唾。耳中但有垢。身中但有屎尿。臭處不淨。其夫妻者。便有惡露。惡露中便生兒子。已有兒子。便有死亡。已有死亡。便有哭泣。於是身中。有何所益。

白話翻譯如下:

★佛破女欲(《摩鄧女經》)

佛對摩鄧女說:「你愛阿難什麼呢?」摩鄧女說:「我愛阿難的眼睛,愛阿難的鼻子,愛阿難的嘴巴,愛阿難的耳朵,愛阿難走路的樣子。”

佛說:「眼睛裡只有眼淚,鼻子裡只有鼻涕,嘴巴裡只有唾沫,耳朵裡只有耳垢,身體裡只有屎尿,臭穢不淨。結為夫妻後,行房時便有不潔的津液。

津液交合,便會生下孩子。有了孩子,就會有死亡。有了死亡,就會有悲傷哭泣。你所喜愛的這個身體,究竟有什麼好的地方呢?」

【注】摩鄧女,又作摩登伽女,由於戀慕阿難,曾試圖用幻術迷惑他。後來被佛度化,出家證得阿羅漢果位。

●目連卻婦(禪祕要經)

長老目連。得羅漢道。本婦欲從之。盛服莊嚴。欲壞目連。目連即說偈言。汝身骨乾立。皮肉相纏裹。不淨內充滿。無一是好物。我心如虛空。一切無所著。正使天欲來。不能染我心。

白話翻譯如下:

★目連卻婦(《禪秘要經》)

長老目犍連隨佛出家修行,證得阿羅漢果位。他從前的妻子想與他重修舊緣,打扮得非常漂亮,前來引誘他。目犍連對她說了一首偈:「汝身骨幹立,皮肉相纏裹,不淨內充滿,無一是好物。我心如虛空,一切無所著,正使天欲來,不能染我心。」

●沙彌守戒(《賢愚因緣經》)

佛世安陀國有優婆塞。供養一比邱。一沙彌。日日餽膳。一日舉家出門。獨存十六歲幼女。容貌無雙。偶忘餽膳。食時既至。比邱遣沙彌自取。女聞叩門。知為沙彌。喜而延入。倍現婬態。謂沙彌言。吾家財寶。其數無量。若遂我願。當為汝婦。沙彌自念。我有何罪。遇此惡緣。憖喪身命。終不破戒。若欲逃去。彼必牽住。路人見之。反取污辱。乃方便告云。汝可閉門。我入一房。暫停須臾。當即如願。女出閉門。沙彌入室。見一剃刀。心甚歡喜。乃脫衣服。合掌跪向拘尸那城。佛涅槃處。涕泣發願。我今不破佛菩薩戒。及和尚戒。自捨身命。願我世世生生。出家修道。究竟成佛。遂自刎死。流血滂沱。其女見之。欲心頓息。大生悔恨。自斷其髮。父適歸家。叩門不啟。使人踰入。見女如是。駭問其由。女默不答。心自思惟。若以實對。甚可羞慚。若言沙彌辱我。必墮地獄。受苦無極。展轉熟思。即以實告。父因入房。合掌作禮。國王聞之。禮拜讚歎。見聞者。皆發菩提之心。

白話翻譯如下:

★沙彌守戒(《賢愚因緣經》)

釋迦牟尼佛涅槃後,安陀國有一位優婆塞,供養一位比丘和一位沙彌,天天給他們送飯。一天優婆塞全家都出了門,只留下一個十六歲的女兒在家,容貌非常美麗。

由於優婆塞匆匆離開,忘了給比丘、沙彌送飯,到了吃飯的時候,比丘便派沙彌去取。優婆塞的女兒聽到敲門,知道是沙彌,心中非常喜悅,就請他進來,作出種種淫媚的姿態,糾纏著沙彌說:「我家的財寶無數,如果你現在能滿足我,我就作你的妻子。」

沙彌想:「我有何罪,遇到這種惡緣?寧可喪失性命,也不能破戒。可是要轉身逃走,她一定會拉住不放,路上的人見到了,反而會受到侮辱。」於是就對她說:「你把門關上,我到房中歇一會兒,再滿足你。」女子出去把門關上。沙彌進入室內,看到一把剃刀,心中很高興,就脫下衣服,合掌跪下,對著拘屍那城佛涅槃的地方,流著眼淚發願說:「我現在為了不破佛菩薩戒及和尚戒,決定捨棄自己的生命。願我生生世世出家修道,圓滿成佛。」於是就自刎而死,鮮血流淌。

優婆塞的女兒進來見到,欲心頓時息滅,極為悔恨,便將自己的頭髮剪斷。父親回家敲門不開,讓人從牆上翻進去把門打開。他進來後見到女兒這個樣子,吃驚地向她詢問原因。

他的女兒默不作聲,心裡想:「如果說實話,太丟人了。如果撒謊說沙彌想侮辱我,將來必定要墮入地獄受苦無邊。」想來想去,還是說了實話。優婆塞就進到沙彌死去的房中,向他的遺體合掌作禮。國王聽到了這件事,也親自前往禮拜讚歎。耳聞目睹這件事的人們,都發起了菩提心。

●抱眠罪果(《僧護經》)

僧護比邱。從龍宮出。經歷一處。備見種種可畏之事。殿堂壁柱。及諸器皿。皆血肉所成。火燒受苦。共有五十六事。內有二沙彌。眠臥相抱。猛火燒身。苦不休息。出問世尊。世尊一一答之。又云。汝見二沙彌者。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共一被褥。相抱眠臥。故入地獄。火燒被褥中。相抱受苦。至今不息。

白話翻譯如下:

★抱眠罪果(《僧護經》)

僧護比丘從龍宮出來以後,來到一個地方,見到種種可怕的情形。這裡的殿堂的牆壁、柱子,以及各種器皿,都是血肉形成的,烈火焚燒,裡面的人們受盡痛苦。共有五十六種情形,詳見經文。其中有兩個沙彌,互相抱著睡在一起,猛烈的火焰焚燒他們的身體,沒有片刻停息。

僧護比丘離開這裡以後,就去請問釋迦牟尼佛。佛對他所見到的情形一一作瞭解答,並說:「你看見的兩個沙彌,正在地獄中受苦。迦葉佛的時候,他們是出家人,因為在一床被子裡抱著睡覺,所以墮入地獄,在烈焰焚燒的被褥中互相抱著受苦,至今還沒有停止。

●業識化蟲(《法句喻經》)

佛世有清信士。供養三寶。臨終之時。其妻在傍。悲傷痛苦。夫聞哀戀。即時命終。魂神不去。在婦鼻內。化作一蟲。時有道人。見婦哀哭。善言勸諭。其婦爾時。涕淚交出。蟲便墮地。婦見而慚。欲以蹈。道人急告曰。止止。莫殺。是汝夫君。婦曰。吾夫奉經持戒。精進難及。何緣為此。道人曰。因汝恩愛。臨終哭泣。動其戀慕。故墮蟲身。道人為蟲說法。蟲聞懺悔。命終生天。臨命終時。最為要緊。一念偶錯。前功盡棄。慎之。

白話翻譯如下:

★業識化蟲(《法句喻經》)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有一位信佛的居士,平日供養三寶,努力向善。臨終時,他的妻子守在一旁,非常悲傷痛苦。他聽了很傷心留戀,命終後魂神捨不得離開妻子,就在她的鼻孔中變成了一條蟲子。

當時有位出家的僧人,見到居士的妻子悲哀痛哭,就說法勸導她。婦人一時涕淚交流,鼻孔中的蟲子掉在了地上,她看到後不好意思,就用腳去踩。

僧人急忙制止說:「快停下,不能踩死,這是你丈夫!」婦人說:「我丈夫誦經持戒,精進修行,別人都比不上他,怎麼會是這個結果?」僧人說:「就是因為你捨不得他去世,在他臨終時哭泣,觸動他對你的戀慕之情,以致淪落為一隻蟲子。」僧人為蟲子說法,蟲子聽後心生懺悔,命終之後生到了天界。

[按]臨終之時最為關鍵,一念之差,前功盡棄,因此要格外慎重。

受持篇

居官門

萬惡之首。實唯邪婬。況居高位。式化匪輕。作君股肱。納誨宜勤。為民父母。訓俗須殷。敢竭芻蕘。獻之公庭。擴而充之。存乎其人。

白話翻譯如下:

★居官門(共十節,合計七十五條,多屬治理國家應需注意的事項。)

世界上種種的罪惡,以邪淫最為惡劣。何況身居要職,所作所為對民眾的影響非同尋常。身為君王的輔佐,應當經常向上進獻良言。作為人民的父母官,必須重視社會風氣的教化。我謹把自己粗淺的見解呈獻給您,希望能身體力行,充實完善。

◎翼贊皇猷第一

輔君以清心寡欲。時陳福善禍婬之理。不進婬書。不獻美女。常言少置妃嬪。疏請禁天下編輯婬書。裁節梨園教坊。流通三教典籍。

白話翻譯如下:

★翼贊皇猷第一

要盡力促使君王保持心地清淨,減少欲念。常向君王講解行善得福、淫逸招禍的道理。不向君王進獻淫書,不進獻美女。常勸告君王應少置妃嬪。請求君王在國內下令禁止編寫各種淫書;限制戲班演出及教習活動,以減少情愛風氣的傳播;印刷發行儒、釋、道三教的經典書籍。

(以上八條,初成就君王的德行,次盡為臣的職責,次為宮中婦女謀福,次將恩德普施天下萬民。)

【注】翼贊皇猷,指輔佐君王。翼贊,輔佐。皇猷,帝王治國的功業。

◎鼓勵風俗第二

增修節義傳。贈義夫節婦扁額。仍不許置酒高會。刊行善書。嚴喪中娶妻生子律。禁畜娼優。禁編造婬書。禁賣小說。禁寫春畫。禁造泥美人。禁貨婬藥及婬具。禁賭博。禁掠賣男女。禁賽會迎神。男女無故不入尼院。婦女不豔遊。妾不衣帛。婢無膏沐。稅沽酒。

白話翻譯如下:

★鼓勵風俗第二

1增編節婦、義夫的傳記。

2.向義夫、節婦頒贈匾額,以表彰其善行,但不得置辦酒席慶祝。

3.印刷發行善書。

4.嚴格執行在服喪期間禁止娶妻生子的律令。

5.禁止養置妓女、優伶;

6.禁止編寫淫穢書籍;

7.禁止出售描寫男女情愛的小說;

8.禁止繪製春宮圖;

9.禁止製造泥塑美人;

10.禁止買賣淫藥及淫樂用具;

11.禁止賭博;

12.禁止販賣男女;

13.禁止鼓樂迎神遊街的賽會活動;

14.男女無故不得進入尼姑的寺院;

15.婦女不得豔裝出遊。

16.妾不穿絲綢衣服;

17.婢女不用油脂潤發;

18.賣酒徵稅。

(以上十八條,初崇尚禮教,次禁止淫靡風氣,次崇尚節儉。)

【注】鼓勵風俗,指任職期間大力提倡和樹立良好的社會風尚。

◎約束軍士第三

嚴禁奸婬虜掠。不許混入尼庵。

白話翻譯如下:

★約束軍士第三

1.嚴禁姦淫搶劫。

2.不許混入出家尼眾的寺院。

(以上二條,初為普通禁令,次為特別禁令。)

◎不輕准呈狀第四

離人夫婦。株連尼孀。奸情無實。童年男女。

白話翻譯如下:

★不輕准呈狀第四

使夫婦離異;牽連到尼姑、寡婦。男女姦情查無實據;涉案者年齡尚小。

(以上四條,初意存忠厚,次諒情寬免。)

【注】輕准,輕易批准。呈狀,即訴狀。

◎勿逮婦人第五

非關大逆。事在赦前。有夫男者。適欲遣嫁。新婚之女。臨產之婦。我將遠出。我方醉怒。

白話翻譯如下:

★勿逮婦人第五

未犯大逆之罪;犯罪日期在天下大赦之前;有丈夫、兒子可以代受罪責。正要出嫁的女子;剛結婚的新婦;臨產的孕婦。自己要因事遠行,無法參與對案情的後期審理;自己在醉中或在動怒。

(以上八條,初就事而論,次體諒人情,後審視自身以免誤斷。)

◎勿輕逮婦人第六

良時令節。酷暑嚴寒。事尚可遲。路遠經宿。可以調和。勢家所訟。未經三思。現在出家。多年守寡。良家之女。有孕之婦。新遭火盜。

白話翻譯如下:

★勿輕逮婦人第六

良辰吉日,節慶之時;酷暑嚴寒之時;事情尚可推遲。路途遙遠,需隔日才能到達。可以調解;有權勢者提起的訴訟;當事人一時衝動,未經三思。出家尼姑;多年守寡;良家婦女;懷孕婦女;剛遭受火災、被盜等不幸。

(以上十二條,初考慮時節,次考慮路途,次考查案件本身,次考慮涉案人的實際情況。)

◎謹防物議第七

不以美女幼童結權貴。不縱幕賓、及子弟親戚僕從、遊妓館。不於任所、納妾聯姻。不賞花玩月。不受助淫藥餌。不納舞女歌童。不赴優觴妓席。

白話翻譯如下:

★謹防物議第七

不以進獻美女、幼童的手段結交權貴;不縱容幕僚及自己的子弟、親戚、僕人、隨從等遊逛妓院;不在任職的地方納妾聯姻。不賞花玩月;不接受助淫的藥品;不接受舞女、歌童;不參加有優伶、妓女陪酒的宴席。

(以上七條,初恐有損名節,次恐有損威望。)

【注】物議,眾人的非議。

◎用刑仁術第八

生員犯姦、教官扑責。僧道違律、易服施刑。婦人有罪、著衣行杖。重罪女犯、另置一牢。

白話翻譯如下:

★用刑仁術第八

學府中的儒生犯法,應由教官責罰。僧人、道士犯法,要先換下僧衣、道袍再施刑。婦女因罪而受杖刑時,應穿著衣服受刑;重罪女犯應單獨關押,不與男犯相混。

(以上四條,初體現貴賤差異,次體現男女有別。)

【注】用刑仁術,指用刑時也要注意遵守仁愛的原則。

◎毋置妾第九

有子。年老。姬媵滿前。已造婬業。家有悍妻。有俊僕。多方求子不效。自身顯達、妻在故鄉。

白話翻譯如下:

★毋置妾第九

已經有了兒子;年紀老邁;已有很多姬妾;造過邪淫的罪業。家中妻子兇悍;家中有俊秀的男僕;想盡辦法生子卻無效。自己地位顯赫,妻子卻仍在故鄉。

(以上八條,初就理而論,次考慮自身實際狀況,次體察妻子的感受。以下各條也同時適用于讀書人和普通百姓。)

◎不敢作妾第十

同姓女。儒家女。尼孀女。祖父之婢。

白話翻譯如下:

★不敢作妾第十

與自己同姓的女子;讀書人家的女兒;尼姑或寡婦的女兒。祖父、父親的婢女。

(以上四條,初為外人,次言家中。)

【注】不敢作妾,指不敢娶為妾的女子。

●居家門

具此鬚眉。號曰丈夫。一家之中。瞻我仰我。苟失其正。萬事俱左。天惡淫人。如棄涕唾。邪淫之報。更僕難數。說之傷心。聞之悽楚。聊陳管見。不辭口苦。遵此居家。芳流千古。

白話翻譯如下:

★居家門

(共十節,合計一百條,多屬家庭生活應注意的事項。)

堂堂鬚眉男兒,頂天立地大丈夫。受到全家人尊敬,以我的言行為準繩。如果自己行為不正,各種問題都會發生。上天厭惡淫逸的人,如同丟棄鼻涕唾沫。邪淫所受到的報應數不勝數,說起來令人傷心,聽起來頓感悽愴。謹述所見,苦口婆心,若能依此持家,定能流芳千古。

◎杜邪第一

妓女不許入門。梨園不許入門。賭博挾妓者不許入門。師巫不許入門。藥婆不許入門。貨淫具者不許入門。

白話翻譯如下:

★杜邪第一

妓女不許入門;戲曲藝人不許入門;賭博、嫖妓的人不許入門。巫師不許入門;藥婆不許入門;出售性用品的人不許入門。

(以上六條,初杜絕邪淫之人,次斷除淫亂的誘因。)

◎遠嫌第二

同胞兄弟、不入寢室。嫂叔相見、笑不露齒。男女五歲不同臥、十歲不同食。不互穿小衣。出嫁姊妹、不至其臥房。從堂姊妹嫂叔、不私見。服外姊妹不相見。抱幼妹姪女、不裸形、不嗚口。女子無故不見姑夫。妻之姊妹不相見。至外家、不進內室。妾之兄弟、不見主母。養媳雖幼、勿使共食。非至戚、內外不通問。非大禮、內外不通問。

白話翻譯如下:

★遠嫌第二

同胞兄弟不互相進入對方的臥室。嫂子和小叔子相見時笑不露齒。男孩、女孩五歲後不一起睡覺,十歲後不一起吃飯;不互穿內褲。探望已出嫁的姊妹,不進入她們的臥室;不私自會見堂姊妹、嫂子、小叔子;不與五服之外的姊妹私自見面;抱年幼的妹妹、侄女時,不裸露身體,不親吻。

女子無故不見丈夫的姐夫、妹夫。自己不會見妻子的姊妹。女婿到妻子娘家,不進入內室。妾的兄弟不應拜見正妻。

童養媳年齡小的時候,也不要在一起吃飯。若非很近的親戚,內人不要和來客問候。若非婚喪大禮期間,內人也不要與來客問候。

(以上十五條,初是同姓親屬間的禮節,次是異姓親屬間的禮節,次是同姓、異姓親屬均應注意的禮節。)

◎肅閨第三

家中不聞悍婦聲。婦女不豔妝、不佩香囊。不觀燈看戲。不窺門。少飲酒。無穢語。相敬如賓。笑不露齒。暑不袒裼。男子暑月下體重衣、女人三衣。衣服不曬外、不薰香。名刺書簡、妻女不代筆。妾不近僮僕。奴不裸形。婢不入市。

白話翻譯如下:

★肅閨第三

家中沒有潑婦的叫駡聲。婦女不濃妝豔抹,不佩帶香囊;不出外觀燈、看戲;不在門內向外張望。飲酒要少;不說髒話。夫妻相敬如賓。婦女笑不露齒;夏天不脫外衣。夏天男子下身須穿兩層衣服,女人穿三層衣服。女人的衣服不在外面晾曬,不熏香。名片書信等不要讓妻子、女兒代筆。妾不接近男性僮僕。男僕不裸露身體;婢女不去集市購物。

(以上十五條,初是妻妾應注意的事項,次是男女僕人應注意的事項。)

◎家教第四

對子女、夫婦不戲。男子過十歲、不近婢。往親友家、勿使入內。行路教以正視。不許多飲酒。不許觀燈看戲遊春。不許習博弈摴蒱牌擲骰。勿近狂徒。勿從毀謗三寶之師。使早修不淨等觀。使常知福善禍婬。幼女勿使僮僕抱。六歲以上、不出門庭。不許飲酒。不許覽山歌小說。勿學詩畫琴棋。常使持經念佛。教以四德三從。

白話翻譯如下:

★家教第四

當著子女的面,夫妻不作輕浮的舉動。男孩十歲後,不再接近婢女;帶著孩子到親友家作客,不要讓他進入別人的內室;走路時要求他目視前方;不許多喝酒;不許觀燈、看戲、遊春;不許染習各類賭博遊戲;不得親近狂妄的人;不要以譭謗佛法的人為師;讓他儘早修習不淨觀;讓他瞭解行善得福、淫逸招禍的道理。

幼女不要讓男性僮僕抱;女兒六歲以上不輕易出外;不許飲酒;不許看山歌、小說;不學詩畫琴棋。常讓她誦經念佛;教導她遵守三從四德的行為規範。

(以上十八條,先要求父母以身作則,其次教子,再次教女。)

◎冠婚第五

未冠不先婚。贅婿及養媳、未婚各不相見。洞房無戲謔聲。子已冠、父節欲。子已婚、父絕欲。

白話翻譯如下:

★冠婚第五

兒子未滿二十,沒有舉行冠禮以前,不要給他成婚。招贅女婿及童養媳,婚前應互不相見。婚禮時洞房內不應有戲謔調笑。兒子年滿二十以後,父親就應該節欲。兒子結婚以後,父親就應該斷欲。

(以上五條,初夫道,次父道。)

◎喪祭第六

三年之喪、不娶妻妾。夫婦不同寢。期之喪、夫婦僅同寢。父母忌日、不同寢。將忌三日、僅同寢。

白話翻譯如下:

★喪祭第六

為父母守孝的三年喪期內,不得迎娶妻妾;夫妻睡覺時不在一個房間。為祖父母等守孝一年的喪期內,夫婦可以在一個房間睡覺,但不過性生活。父母去世忌日,夫妻睡覺時不在一個房間;忌日的前三天,夫婦可以在一個房間睡覺,但不過性生活。

(以上五條,初為喪期注意事項,次為祭期注意事項。)

◎宴會第七

不尚聲樂。不酣歌狂飲。妾婢不侑觴。孀婦非至戚、不邀飲、不留宿。女親在家、臥室宜遠徙。親戚所隨婢媵、臥榻不離其主母。少年女僕邀遠客、必使其夫同往。

白話翻譯如下:

★宴會第七

宴會時不演奏音樂;不沉湎於狂歌痛飲之中;家中的妾和婢女不陪客人喝酒。除非是近親,否則不邀請寡婦來家中飲酒,也不留宿。家中有女性親戚留宿時,男子的臥室應安排在距離較遠的位置。親戚所帶的婢女,應該和她的女主人睡在一起。派遣年輕的女僕去邀請遠客,一定要讓她丈夫陪同。

(以上七條,初是對男子的要求,次是對女性的安排。)

◎遠慮第八

家主常早起晚睡、門戶謹嚴。不與迎神賽會。子女謹樸者、婚嫁宜遲、流動者、婚嫁宜早。太幼勿聯姻、勿過信媒妁。勿輕以女為養媳。有二子者喪偶勿娶、一子者宜娶妾、恐凌虐原配子女故。少年孀婦有志者守、無力者嫁。不畜美貌乳母。不彰豔妾名。奴婢不令同處食、同室臥。不畜豔婢。不畜俊僮。不藏戲文小說。美女圖像。樂器。

白話翻譯如下:

★遠慮第八

一家之主要早起晚睡,不輕易與他人來往,看護好家門。不參與民間迎神遊街等活動。行為謹慎、性情純樸的子女宜於晚婚,自製力差的子女要早日成親。孩子年幼時不要提前聯姻,不要過於相信媒人。不要輕易讓女兒當童養媳。有兩個兒子的父親,喪偶後不應再娶;有一個兒子的父親,喪偶後只宜娶妾,以免後妻虐待原妻所生子女。年輕寡婦有志的可以終身守節,無力守節的則應再嫁。

家中不用美貌的乳母。不宣揚家中姬妾的美貌。男僕和婢女不一起吃飯,不同室住宿。家中不用美貌的婢女。不用俊秀的僮僕。

 

不收藏戲文小說。不收藏美女圖像。不收藏樂器。

(以上十五條,初防範意外事件的發生,次婚嫁避免出現失誤,次對待妾婢和僕人應注意的事項,最後是器玩方面應注意的事項。)

◎世諱第九

父子同居防聚麀。兄弟同居防亂宗。親戚同居防亂姓。室女通外防閨醜。

白話翻譯如下:

★世諱第九

父子一起生活,要防止長輩與晚輩間的亂倫事件。兄弟一起生活,要防止同輩間的亂倫事件。親戚在一起生活,要防止不同姓氏間的亂倫事件。未婚女子與外界有所聯繫,要防止發生閨醜。

(以上四條,初防止家庭倫理敗壞,次防止家族名譽受損。)

【注】世諱,世間的人倫禁忌。

◎御下第十

寬待奴僕、常作子想、於諸媵婢、常作女想。妻不在家、婢媵不臥寢室。脫靴帽、換衣服、勿用婢。洗男子溺器、不用婢。奴僕早婚配。新婚者不遠遣。婢媵父母備價來贖、速還其券。家生女、聽僕遣嫁。奴婢通姦、宜遠逐之、勿酷毒拷掠。罵奴婢、不及其父母妻室、彼若罵他人。亦嚴禁之。

白話翻譯如下:

★禦下第十

寬待家中的男僕,常把他們想成自己的兒子。對於家中婢女,常把她們想成自己的女兒。妻子不在家時,婢女不得在主人的寢室裡躺臥。平日脫鞋帽、換衣服,不要讓婢女幫忙。不讓婢女洗滌男子的便器。及時給家中男僕完婚;剛成親的僕人不派往遠處。婢女的父母備好錢財來贖,要及時把賣身券還給他們。家中男僕女兒的婚嫁,要由其父母做主。男僕與婢女通姦,應及時予以辭退,但不得嚴刑拷打。責駡奴婢時,不得連及他們的父母家人。奴婢如果罵別人,也要嚴格禁止。

(以上十條,初存心仁厚,次寬待下人。)

【注】禦下,使用和對待下人。

●廣戒門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阿難此語。苦口叮嚀。載於阿含。增益之經。吾述廣戒。本此菩心。莫謂人微。其言亦輕。凡百君子。洗耳來聽。

白話翻譯如下:

★廣戒門

(共十節,合計一百二十條,多屬身心修養應當注意的事項。)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是《增一阿含經》中,阿難尊者所述的《七佛通戒偈》,它以概要的語言諄諄告誡修行必須遵循的準則。我在這裡廣述戒淫的條例,也是本著同樣的菩提心。不要因為我人微言輕,便忽視這些內容。恭請各位君子,以清淨心洗耳諦聽。

◎守身第一

不敢以之遺體、隕節敗名、令人不齒。不敢以父母之遺體、少年斲喪、多病蚤夭。不敢以父母之遺體、顯犯王法、身投憲網、不敢以父母之遺體、上干天譴、福祿俱消。不敢以父母之遺體、造絕嗣因、斬焉無後。

白話翻譯如下:

★守身第一

不敢以父母賦予的身體做有損道義的行為,敗壞名譽,令人不齒。不敢以父母賦予的身體,年紀輕輕尚未發育成熟,便貪淫好色,損壞身體,多病早夭。不敢以父母賦予的身體觸犯國家法令,被依法懲處。不敢以父母賦予的身體做傷天害理的事,受到上天懲罰,原有的福分、前程全被勾銷。不敢以父母賦予的身體造下絕嗣的惡因,斷子絕孫。

(以上五條,初就名譽、壽命而言,次就國法而言,次就因果報應而言。)

◎攝心第二

務絕愛心。貪心。驕心。侈肆心。逸樂心。妒忌心。怙惡心。迷戀心。隨逐心。退惰心。常發慈心。悲心。恕心。智慧心。厭惡心。羞愧心。恐懼心。懺悔心。堅固心。出世心。

白話翻譯如下:

★攝心第二

務必斷除愛染心、貪欲心、驕傲心、奢侈放肆心、好逸享樂心、妒忌心、固守惡習心、迷戀心、隨波逐流心、退縮偷安心。

常發慈心、悲心、寬恕心、智慧心、厭離心、羞愧心、恐懼心、懺悔心、堅固心、出世心。

(以上二十條,初斷除虛妄心,次培養真誠心。)

◎言語第三

與女人言、不現情欲相、不談夫妻胎產事。不傳閨門語。不破人婚姻。不代人作伐。不介紹買婢妾。不以穢語罵讎家。不出風流綺語。乍見遊女、不以告人。不言某處劇戲。不說女人貞淫好醜。不論服飾妍媸。不言某家有賢女長女美女。不問某家婦有孕與否。不讚歎婬書。常言善惡必有報應。常言死後神明不滅。

白話翻譯如下:

★言語第三

與女性說話時,不流露出欲望的表情,不談及夫妻間懷孕、生育等事。不散播有關閨門隱私的傳言;不破壞別人的婚姻;不代人說媒;不為別人買婢女和納妾做介紹人。不用污言穢語辱駡仇家;不說可能會引發他人欲念的風流話。

遇見出遊的女子,不應轉告他人,以免引起觀望流盼;不傳播在某處有戲劇演出的消息;不議論女子的貞節、淫亂,以及相貌美醜等;不討論女人服飾是否漂亮;不說某家有賢女、大齡女子、美女等;不問某家婦女是否有孕;不稱讚宣揚色情的書籍。常說行善行惡必有報應;常說人死後神明不滅。

(以上十六條,初多積陰德,次斷除他人邪念。)

◎文藝第四

多閱內典。少撰詩賦。見詩書所載節婦、常起敬心。所載美女、不起染心。於苟且事、不起隨喜心。賀祖父伯叔兄弟姊妹畢姻詩文、不低回涵泳。常善著書。不評閱傳奇事。著節婦傳、不稱其貌。不翻貞節事案。不流通婦女詩文。纂修史冊、遇導婬之事、痛加刪削、誹謗僧尼者、尤甚。

白話翻譯如下:

★文藝第四

多閱讀佛學經典;少撰寫吟詠風情的詩詞歌賦。看到書中記載的貞節婦女,常起恭敬之心;對書中記載的美女,不起愛戀染著之心;對書中記載的違背禮教之事,不起贊許認同之心。祝賀祖父、叔伯、兄弟、姊妹完婚的詩文,不著力渲染吟詠。

以正確的觀點著書立說;不閱讀、評點各類傳奇故事。為節婦作傳記,不稱讚其相貌。對眾人稱揚的婦女貞節事蹟,不妄加質疑翻案。不出版流通婦女寫作的詩文。編寫史書時,遇到引誘人淫亂的史事記載要盡力刪去,特別是誹謗僧尼的內容更應徹底刪除。

(以上十二條,初培養善心,次防微杜漸,次常想有益於眾生。)

【注】文藝,指文學寫作。

◎出外第五

不往茶軒酒肆。不赴娼優席。不遊春。不觀審錄奸情事。不宿孀婦家。訪友不默入中堂。不窺內室。不抱他家女孩。不與婢婦言笑。見婦人不有意整容。不揣度是何人妻女、嫁否孕否賢否。見婦人衣服簪珥、不念是何人物。對他家亡婦像、不注目視、不念其妍媸。見人類異類行欲、心不隨喜。與男子同被、不解下衣。不同浴同廁。

白話翻譯如下:

★出外第五

不去茶樓酒館;不赴有娼優作陪的宴席;不參加男女混雜的遊春活動;法庭審訊男女姦情時不去旁觀。

不在寡婦家住宿。到朋友家拜訪時,在主人得知前不私自進入門廳;不窺視主人的內室;不抱別人家的小女孩;不和別人家的婢婦說笑。

見婦女時不刻意修飾自己;不在心中揣測是誰的妻子、女兒,是否已出嫁,是否懷孕,是否賢慧。看到婦女的衣服、飾物等,不去想是哪位婦女的衣物。在別人家裡見到已去世婦女的遺像,不注目凝視,不想漂亮與否。看到人或畜生性交,心中不生歡喜。

在外若與男子蓋一床被子,不脫去下身的衣服;不與其他男子一起洗澡,一起入廁。

(以上十六條,初為不宜前往的地點,次避免嫌疑,次保持心念的清淨,次注重儀容舉止。)

◎相與第六

毀謗三寶者勿友。編撰淫書者勿友。談論閨門者勿友。親狎妓童者勿友。好酒賭博者勿友。常勸人歸依三寶。流通善書。深信因果。持不二色戒。修不淨觀法。

白話翻譯如下:

★ 相與第六

不與譭謗佛、法、僧三寶的人交往;不與編寫淫穢書籍的人交往;不與喜歡談論閨門隱私的人交往;不與嫖娼者…等交往;不與喜歡喝酒賭博的人交往。

常勸人歸依佛、法、僧三寶;常勸人流通勸善之書;常勸人深信因果報應;常勸人受持不發生婚外性關係的不二色戒;常勸人修持不淨觀法。

(以上十條,初慎重交友,次善於忠告。)

-------------------------------

【注】相與,結交朋友。

◎時令忌第七

佛降生日。成道日。天地交會。國忌。三光之下。雷電風雨。六齋十齋日。三元五臘日。八王日。大寒大暑。父母誕忌。夫婦誕日。

白話翻譯如下:

★ 時令忌第七

佛降生日;佛成道日;天地交會的日期;國家的忌日;日光、月光、星光照射之下;有雷電風雨的日子;六齋日(每月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十齋日(每月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三元日(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五臘日(正月初一為天臘,五月初五為地臘,七月初七為道德臘,十月初一為民歲臘,十二月初八為侯王臘);八王日(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大寒、大暑的日子。

父母的生日、忌日;夫婦的生日。

(以上十二條,初為公眾忌日,次為個人忌日。)

-------------------------------

【注】時令忌,有關日期、節氣等的禁忌。

◎胎產忌第八

孕婦不絕房事、子殤於痘。勞形者、子女患驚。勞神者、子女患婬。服熱藥者。子女患瘡、常多血證。起居輕佻、子女形體不正。孕婦飲酒、子女婬佚。精氣損耗、子女怯弱。產後行欲、夫婦癆傷。

白話翻譯如下:

★胎產忌第八

孕婦若不斷絕性生活,孩子易得天花而夭折。因性生活使身體疲勞,子女易患小兒驚風症。因性生活使精神耗損,子女容易沾染貪淫好色的惡習。服用助陽的熱藥,子女容易長瘡,常會併發血症。孕期舉止輕佻,子女形體不端正。孕婦飲酒,子女往往縱欲放蕩。孕婦精氣損耗,所生子女體弱膽怯。

孕婦產後身體尚未康復即過性生活,夫妻易得五癆、七傷之症。

(以上八條,初孕期,次產後。)

-------------------------------

【注】胎產忌,懷孕及產後期間的禁忌。

◎妻妾忌第九

非地。非道。懷娠。產未四月。抱兒。乳兒。病。其父母誕忌。作他女想。父母之媳想。

白話翻譯如下:

★妻妾忌第九

地點不當;通過生殖器以外的方式交合;懷孕期間;產後未滿四個月;抱著小孩時;給孩子哺乳時;患病時;妻妾父母的生日、忌日。

尊重妻室,常想她是岳父母的女兒;常想她是自己父母的兒媳。

(以上十條,初謹防身孽,次斷絕意孽。)

-------------------------------

【注】妻妾忌,與妻妾同房的相關禁忌。

◎雜錄第十

見婦人、目不逆送、不出穢語。不同婦女乘涼。不往觀迎親者。不懼內。不虐內。小溺不視下。不故意出精。拭去市井中所粘助婬方。過尼孀牆下不小溺。遙見婦女、不小溺。暗不裸形。

白話翻譯如下:

★ 雜錄第十

遇見婦女,不以目光迎送顧盼,不說髒話;不和婦女一起乘涼;不觀看迎親儀式;在原則問題上不要懼內;不虐待妻子;小便時不看下面;不故意手淫射精。

擦除街市上張貼的淫穢傳單;經過尼姑、寡婦的牆下不隨意小便;遠見有婦女時不小便;晚上不裸體。

(以上十一條,初斷除輕薄行為,次常存仁厚之心。)

●滅罪門

光陰如箭。日月如流。業報一至。欲避無由。乘此康健。勇猛回頭。六根不動。八苦齊休。

白話翻譯如下:

★滅罪門

(共七節,合計六十條,多屬內心淨化應當注意的事項。)

光陰似箭,日月交替,生命像流水一樣迅速消逝。大限到來之時,誰都無法逃避。趁著現在身體健康,何不痛下決心懺悔修行。只要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被外界所誘動,就能夠滅除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之苦,獲得永久的清涼快樂。

◎親近三寶第一

參究禪學。常修淨土。紹隆佛種。莊嚴佛像。修造殿宇。流通經典。持誦神咒。常參訪大德高僧、四事供養。勿念僧尼過。居官常護法。

白話翻譯如下:

★親近三寶第一

參究禪學以悟明心地;常修淨土以圓成佛道。繼承發揚佛教精神,使更多的人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塑造佛像;修建殿宇。出資印刷流通佛學經典;持誦神力廣大的神咒。經常參訪高僧大德,供給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等日常生活用品;不苛求僧人、尼姑的過失。擔任官員時要護持佛法。

(以上十條,初歸信,次敬佛,次敬法,次敬僧,末總結。)

◎發宏誓願第二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白話翻譯如下:

★發宏誓願第二

眾生無邊,誓願度脫。煩惱無盡,誓願斷除;法門無量,誓願修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就。

(以上四條,初慈悲心,次智慧心,末圓滿心。)

◎懺除業障第三

懺悔無始已來、邪婬六親尊長之罪。懺悔邪婬出家四眾之罪。懺悔邪婬朋友妻妾之罪。懺悔邪婬奴僕婢媵之罪。懺悔邪婬歌童妓女之罪。懺悔邪婬神女仙姑之罪。懺悔邪婬天龍八部之罪。懺悔邪婬鬼魅妖狐之罪。懺悔邪婬餓鬼畜生之罪。如是一切罪垢、願乞消滅。又代宿世今生父母六親懺悔。又代國王師長懺悔。又代比邱比邱尼優婆塞優婆夷懺悔。又代朋友知識懺悔。又代無量劫來債主怨家懺悔。又代地獄餓鬼畜生懺悔。又代刀兵饑饉疾疫眾生懺悔。又代諸天諸仙懺悔。又代盡虛空法界一切苦惱有情懺悔。如是一切罪垢、願乞消滅。

白話翻譯如下:

★懺除業障第三

我今至誠懺悔無始以來淫亂六親尊長的罪過;至誠懺悔淫亂出家四眾的罪過;至誠懺悔淫亂朋友妻妾的罪過;至誠懺悔淫亂奴僕婢女的罪過;至誠懺悔淫亂歌童妓女的罪過;至誠懺悔淫亂神女仙姑的罪過;至誠懺悔淫亂天龍八部的罪過;至誠懺悔淫亂鬼魅妖狐的罪過;至誠懺悔淫亂餓鬼畜生的罪過。以上一切罪惡污垢,懇請佛菩薩慈悲哀佑,予以滅除。

又代往世、今生的父母六親懺悔;又代國王、師長懺悔;又代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懺悔;又代朋友熟人懺悔;又代無量劫以來的債主怨家懺悔;又代地獄、餓鬼、畜生懺悔;又代蒙受刀兵、饑饉、疾疫苦難的眾生懺悔;又代諸天諸仙懺悔;又代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苦惱眾生懺悔。這些眾生的一切罪惡污垢,懇請佛菩薩慈悲哀佑,予以滅除。

(以上二十條,初自我懺悔,次代眾生懺悔。)

◎修福利人第四

施戒婬書。取人淫書付火。保全婦女節。助貲嫁女。代贖良家女。收養兒。施胎產良方。

白話翻譯如下:

★ 修福利人第四

施送戒淫的書籍;銷毀他人的淫書。盡力保全婦女的貞節。資助困難家庭置辦女兒嫁妝;幫人贖回被買賣的良家婦女;收養兒童;施送有助於胎產的藥方。

(以上七條,初助人以智慧,次助人以名譽,末助人以錢財。)

◎現在覺悟第五

見妻妾產育、受諸苦惱、當作累他想、默念佛號、願其世世不受女身、往生佛國。見子女疾苦、及諸產育、亦當作累他想、度脫想。見婢媵懷抱兒女、亦當作累他想、度脫想。遙想數世後子孫、代代娶妻、代代嫁女、代代產育、代代生死、亦當作累他想、度脫想。

白話翻譯如下:

★現在覺悟第五

見妻妾生育兒女,承受眾多痛苦,應想是自己拖累她受苦,心裡默念佛號,願她生生世世不再做女人,往生到佛國淨土;見到子女生病,以及生育之苦,也要想是自己拖累他們受苦,願他們永脫輪迴、往生淨土;見婢女抱著自己的孩子,也要想是自己拖累她們受苦,願她們永脫輪回、往生淨土。

遙想後世子孫,一代又一代娶妻、嫁女、產育、生老病死,也應想是自己拖累他們受苦,願他們永脫輪迴、往生淨土。

(以上四條,初因所見而醒悟,次因所想而醒悟。)

◎隨喜功德第六

見貞節事。見貧女長女得嫁。見人夫婦復合。見善書。見人離欲出家、皆當贊成、助之歡喜。

白話翻譯如下:

★隨喜功德第六

見到婦女恪守貞操;見到貧女、大齡女子能夠出嫁;見到夫婦和好;見到善書。見人脫離欲海出家修行,應當讚歎助成,令生歡喜。

(以上五條,初對世間功德隨喜讚歎,次對出世間功德隨喜讚歎。)

◎罪滅之相第七

忽然不想欲事。忽然覺女身污穢。忽然厭惡娼優。忽然欲毀婬詞小說。忽然發慈悲心。忽然信因果。忽然肯布施。忽然尊信三寶。忽然自知將來必死。忽然厭惡此身、發出世之想。

白話翻譯如下:

★罪滅之相第七

忽然不想男女欲愛之事;忽然發覺女身污穢;忽然厭惡娼優;忽然想毀掉描寫色情的詞曲、小說。忽然生起慈悲之心;忽然相信因果報應;忽然樂意佈施;忽然對佛、法、僧三寶產生虔誠的信仰;忽然明白自己將來一定會死亡;忽然厭惡自己的肉體,生起出世解脫的渴望。

(以上十條,初為愛欲方面的轉變,次為其他方面的轉變。)

●經要門

我聞在昔。鳩摩羅什。臨滅度時。矢天誓曰。余譯經典。字字誠實。苟有虛言。舌當腐出。及至荼毘。萬人目擊。舌獨不壞。如蓮之赤。三藏真言。有此威力。天宮龍宮。寶而弗失。供以香華。浮屠萬級。痛彼凡夫。有目不識。覿面錯過。尤堪歎惜。我今盥手。敬錄數筆。拜登梨棗。流通萬邑。共斬婬魔。遺世獨立。

白話翻譯如下:

★經要門(所引經文分為四節,合計二十四條,多屬格除邪念,啟發真知應該懂得的道理。)

南北朝時期的三藏法師鳩摩羅什是歷史上著名的佛經翻譯家,他在臨終前發誓說:「我翻譯佛學經論三百餘卷,皆遵循原義,字字誠實。如果所譯經典真實無謬,願我焚化之後,舌不焦爛。」果然在他火化時,舌頭沒有焚毀,色如紅蓮花,成千上萬的人都親眼目睹。請看鳩摩羅什法師的真誠誓言,竟能有如此大的威力。無論天宮、龍宮都珍藏著大量佛經,以妙香、鮮花和萬層寶塔供奉。然而世間凡夫大多無緣拜讀佛經,當面錯過,令人嘆惜。我現在淨手潔案摘錄部分經文,刻板印刷,廣為流通。願有識之士受持奉行,共斬淫魔,在愛欲橫流的世界中超然獨立。

◎菩薩訶欲分第一

大寶積經云。菩薩觀諸眾生。愚癡顛倒。耽嗜婬欲。於母姊妹。尚生陵逼。況復其餘。觀是事已。作是念言。苦哉世間。此等眾生。曾處母胎。臥息停止。生由產門。如何無恥。共行斯事。極可憐憫。墮於地獄畜生閻羅鬼趣。無暫停息。譬如生盲。群狗逼逐。臨大坑澗。彼諸眾生。亦復如是。譬如圂豬。行處糞穢。兼又食噉。初無厭惡。彼諸眾生。亦復如是。我當為彼。宣說妙法。令其永斷。諸欲煩惱。

月上女經云。汝等。昔或作我父。我或與汝昔為母。互作父母及兄弟。云何於此生欲心。我或往昔殺汝等。汝等或復殺我來。各作怨讎互相殺。云何於此生欲想。

智度論云。菩薩觀諸衰中。女衰最重。刀火雷電霹靂怨家毒蛇之屬。猶可暫近。女人慳瞋諂妖穢鬥諍貪嫉。不可親近。

增一阿含經云莫與女交通。亦莫共言語。有能遠離者。則離於八難。

長阿含經云。阿難白佛言。佛滅度後。諸女人輩。來受誨者。當如之何。佛言。莫與相見。阿難又白。設相見時。當如之何。佛言。莫與共語。阿難又白。設與語者。當如之何。佛言。當自檢心。

密嚴經云。男女相耽愛。精血共和合。如蟲生臭泥。此中生亦爾。

白話翻譯如下:

★菩薩訶欲分第一

《大寶積經》說:菩薩觀察世間眾生愚癡顛倒,對淫欲貪戀癡迷。他們對自己的母親、姊妹尚且侵辱,何況是別的婦女。看到這些情形,菩薩心中默想:這真是個苦難的世界!這些愚癡的眾生,曾在母胎中逐漸發育,再由產門降生。怎麼竟然如此無恥,做出淫亂的惡事?他們的下場真是可悲,必將墮落地獄、畜生、閻羅、餓鬼中,承受無邊痛苦,沒有片刻停息。就像盲人被群狗追逼,即將墮入無邊深淵,這些罪惡眾生所面臨的處境正是如此。就像豬圈中到處糞穢,豬在裡面躺臥進食,從不覺得厭惡,這些罪惡眾生的狀況正是如此。我應當為他們宣說微妙的佛法,使他們永遠斷除愛欲煩惱。

《月上女經》說:你們過去世中或許曾作過我的父親,我也許曾作過你們的母親,在無盡的輪回中彼此互作父母、兄弟,怎麼可以生起愛欲之心?我在過去世中或許曾殺害過你們,你們也曾殺害過我,在無盡的輪回中彼此相互仇殺,怎麼可以生起愛欲之心?

《大智度論》說:菩薩觀察世間各種危害當中,女人所造成的危害最為深重。相比之下,刀、火、雷、電、霹靂、怨家、毒蛇等危害,還可以短暫接近。而女人本性慳吝、忌妒、瞋恨、諂諛、妖媚、污穢、爭鬥、貪得、怨恨,不可片刻親近。

《增一阿含經》說:不與女人來往,也不在一起談話。誰能遠離女人,誰就可以遠離八難。

 

《長阿含經》中,阿難問佛:「在您滅度之後,若有女人前來請教,應該怎麼辦?」佛說:「不要與她們相見。」阿難又問:「不得已相見時,應該怎麼辦?」佛說:「不要和她們說話。」阿難又問:「不得已給她們說法,應該怎麼辦?」佛說:「應隨時觀察約束自己的內心。」

《密嚴經》說:男女互相貪愛,精血交合,懷孕生子。如同蟲子出生在臭泥之中,人出生於母胎也是如此。

 

(以上共六段,前兩段悲憫一切眾生,次三段斷除淫欲起因,第六段揭示人身不淨而結束。)

◎邪婬罪報分第二

法苑珠林云。佛言邪婬有十罪。一者常慮彼夫所殺。二者夫婦不睦。三者惡增善減。四者妻子孤寡。五者財產日耗。六者惡事常被人疑。七者親友誹謗。八者廣結怨家。九者死入地獄。十者報盡為男。妻不貞潔。報盡為女。多人共一夫。

八師經云。邪婬犯人婦女。或為夫主所獲。臨時得殃。禍及門族。或為王法收捕。酷毒掠治。地獄畜生。次第而受。縱得為人。閨門婬亂。吾見是故。不敢復婬。

薩遮尼乾子經云。自妻不知足。好婬他人婦。是人無慚愧。受苦常無樂。

優婆塞戒經云。若於非時。非處。非女。處女。若屬自身。是名邪婬。若屬自身。而作他想。屬他之人。而作自想。亦名邪婬。如是邪淫。亦有輕重。從重煩惱。則得重罪。從輕煩惱。則得輕罪。

涅槃經云。菩薩雖不與女人和合。然見男女隨逐。便生貪著。即名毀破淨戒。

造像功德經云。佛告彌勒。有四種因緣。令諸男子。受黃門身。一者殘害他形。乃至畜生。二者於持戒沙門。瞋笑毀謗。三者情多貪欲。故心犯戒。四者親近犯戒人。復勸他犯。若有男子。先行此事。後起信心。造佛形像。不受斯報。復有四種業。能令丈夫。受二形身。一者於尊敬所。而有烝穢。二者於男子身。非處染著。三者即於自身。而行欲事。四者衒賣女色。而與他人。若有眾生。曾行此事。深自悔責。造佛形像。不受此身。

白話翻譯如下:

★邪淫罪報分第二

《法苑珠林》說:「佛曾說過邪淫有十種罪報:第一、常擔心會被女人的丈夫所殺。第二、夫婦關係不和睦。第三、壞事增加,好事減少。第四、自身早亡,致使妻子兒女孤寡無依。第五、家中財產不斷耗盡。第六、只要發生不好的事,總是被人懷疑。第七、受到親友的誹謗。第八、隨處有人結怨成仇。第九、死後墮入地獄。第十、命終轉世後生為男子,則妻子不貞潔;生為女人,則與多個女人共一夫。」

《八師經》說:「與他人的妻女邪淫,會遭到其丈夫的嚴懲,並殃及自己的家人。也會被官府逮捕,遭受嚴刑拷打。死後還要在地獄、畜生中依次受罪。好不容易再得人身,家裡也會發生婦女淫亂的醜事。我因為見到這樣的報應,不敢再有任何邪淫行為。」

《薩遮尼乾子經》說:「自己有妻室卻不知滿足,喜歡淫亂他人妻女。這樣的人已喪失慚愧心,必將受盡苦難,沒有任何快樂。」

《優婆塞戒經》說:「如果在不適當的時間、不適當的地點,以及與同性戀者、立志獨身不嫁的處女發生性關係,就叫做邪淫。如果把自己的妻室想成別的女人,或者想像與他人的妻女發生關係,也叫做邪淫。邪淫的罪業有輕有重。欲心若重,罪業就重。欲心若輕,罪業就輕。」

《涅槃經》說:「菩薩雖沒與女人親密接觸,但看到男女相伴便心生貪愛,也是毀破淨戒。」

《造像功德經》中,佛對彌勒菩薩說:「有四種原因使男子成為沒有性能力的閹人:第一、殘害他人和動物的軀體;第二、對持戒的出家人憎恨、嘲笑、譭謗;第三、貪欲深重,蓄意犯戒;第四、親近犯戒之人,並勸說他人犯戒。若有男子曾經犯下這樣的罪業,其後能信仰佛法,建造佛像,就可以不再受這些報應。又有四種罪業使男子成為兼具男女二根的陰陽人:第一、與自己的尊長做淫穢的事情;第二、發生同性戀;第三、手淫;第四、從事色情業。若有人犯下這些罪業,其後能痛加懺悔,建造佛像,就可以不再受陰陽人的報應。」

(以上共六段,前三段是惡人的報應,第四段告誡善人,第五段告誡出家人,第六段勸造淫業者懺悔。)

◎戒婬功德分第三

七佛滅罪經云。受持婬戒。有五善神侍。一名貞潔。二名無欲。三名淨潔。四名無染。五名蕩滌。 佛般泥洹經云。佛告奈女。不邪婬者。有五增福。一多人稱譽。二不畏縣官。三身得安隱。四死生天上。五從立清淨。得泥洹道。

戒德香經云。不婬佚者。不犯他妻。所在化生蓮華之中。 楞嚴經云。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婬。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婬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若不斷婬。必落魔道。必使婬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

 

提謂經云。年三長齋月。月六齋日。三光之下。及八王日。並須忌之。

禪要訶欲經云。行者求道。持戒修定。應除六欲。所謂色欲。形容欲。威儀欲。言聲欲。細滑欲。人相欲。著上諸欲。令觀可惡不淨之相。

白話翻譯如下:

★戒淫功德分第三

《七佛滅罪經》說:「受持不邪淫的戒律,就會得到五位善神的護衛。第一位名叫貞潔善神,第二位名叫無欲善神,第三位名叫淨潔善神,第四位名叫無染善神,第五位名叫蕩滌善神。」

《佛般泥洹經》中,佛對柰女說:「不邪淫的人有五種福德:第一、受到眾人稱譽;第二、不懼怕縣官;第三、自身安樂;第四、死後生天;第五、清淨無染,得涅槃道。」

《戒德香經》說:「不淫佚的人,決不會侵犯他人之妻。這樣的善人,生生世世都在蓮花中化生。」

《楞嚴經》說:「若是世界上的六道眾生心中沒有淫念,就不會再有生死輪回。你專志于修習三昧,就是為了解脫生死。若不斷除淫心,就不可能脫離輪回。即使入于禪定、智慧過人,若不斷除淫念,還是會墮入魔道。只有使自己的身心中一切的淫欲動機都徹底斷除,以至於連斷除的執著也沒有了,才有可能證得佛的無上智慧。」

《提謂經》說:「每年三個應持長齋的月份(正月、五月、九月),每月的六個齋日(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以及日光、月光、星光之下,每年的八王日(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都要禁止淫欲。」

《禪要訶欲經》說:「修行之人為證得道果而持戒修定,首先必須斷除對人體的六種貪愛,即對頭髮、牙齒、肌膚等色澤的貪愛,對容貌的貪愛,對儀表風度的貪愛,對悅耳的話語、音聲的貪愛,對細滑觸覺的貪愛,對人體姿態的貪愛。如果執迷於這些貪愛,應觀察人體內部器官和消化排泄物,以及死後種種可惡不淨之相,從而加以斷除」

(以上共六段,前兩段講所得福德,次兩段講脫離輪回,後兩段簡述戒淫方法。)

◎警悟在俗分第四

菩薩訶色欲法云。女色者。世間之枷鎖。凡夫戀著。不能自拔。女色者。世間之重患。凡夫困之。至死不免。女色者。世間之衰禍。凡夫遭之。無不至。行者既得捨之。若復顧念。是為從獄得出。還復思入。從狂得正。而復樂之。

又云。女人之相。其言如蜜。其心如毒。譬如淵停澄鏡。而蛟龍居之。金山寶窟。而師子處之。室家不和。婦人之由。毀宗敗族。婦人之罪。實是陰賊。滅人慧明。譬如高羅。群鳥落之。不能奮飛。又如密網。眾魚投之。刳腸俎几。是以智者知而遠之。不為此物之所惑也。

大寶積經云。當知婦人。是眾苦本。是障礙本。是殺害本。是繫縛本。是怨對本。是生盲本。當知婦人。滅聖慧眼。當知婦人。是熱鐵華。散布於地。足蹈其上。又云。何因緣故。名為婦人。所言婦者。名加重擔。能令眾生。負於重擔。周行故。

又云。我觀一切千世界中。眾生大怨。無過妻妾女色諸欲。於女色等。所纏縛故。於諸善法。多生障礙。

四十二章經云。人繫於妻子舍宅。甚於牢獄。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 道行般若經云。在家者。與婦人相見。心不喜樂。常懷恐怖。譬如有人。行大荒澤中。心畏盜賊。

白話翻譯如下:

★警悟在俗分第四

《菩薩訶色欲法》說:「女色是世間的枷鎖,凡夫由於貪戀而難以自拔。女色是世間深重的患難,凡夫為其所困而至死不能脫離。女色是世間的災禍,凡夫與之相遇,必將備受困苦。修行者既已捨棄對女色的貪戀,若再重新萌發,就像出獄後仍想入獄,神志正常後又想再次發狂。」

又說:「女人的特徵是說得像蜜一樣甜,心中卻懷著歹毒。如同鏡子般平靜清澈的深潭中藏著蛟龍,如同金山寶窟中藏著獅子。家庭失和往往由婦人引起,宗族衰敗往往是婦人失德所致。如同一個陰險的惡賊,蓄意毀壞他人明辨是非的能力。就像高張的羅網,群鳥落入就再也不能起飛。又像水中的密網,眾魚遊入必將喪身失命。有智慧的人知其害而遠避,不會被此物所迷惑。」

《大寶積經》說:「當知對女人的貪戀,是眾多苦難的根源,是障礙善法的根源,是互相殺害的根源,是煩惱束縛的根源,是結怨為敵的根源,是生來失明的根源。當知對女人的貪戀,能毀滅聖者的智慧。當知對女人的貪戀,如同把熾熱的鐵花撒在地上,再用腳去踩踏。」又說:「為什麼稱作『婦人』?所說的『婦』,其意為加重負擔。它使眾生背負重擔,四處奔走。」

又說:「我看到一切大千世界之中,能給眾生帶來深重的損害,沒有什麼能超過對妻妾女色的貪欲。眾生被女色所迷惑,因此在修行善法時產生諸多障礙。」

《四十二章經》說:「人被妻子、兒女、住宅所驅使埋沒,超過了被關進監獄。進監獄還有釋放的一天,人們對於妻子兒女的貪愛,卻永遠不能解脫。」

《道行般若經》說:「在家修行者見到女人,心中不生喜愛,而是要常懷畏懼。如同有人行走在荒涼無邊的湖澤中,心中畏懼盜賊一樣。」

(以上共六段,前三段總論女色之害,次兩段講眾生受女色驅使,最後一段使人懂得畏懼。

以下各章內容均屬觀想法門,需要更為深入細緻的工夫。必須澄心默照,修持熟練,才能永斷淫根。)

●胎獄觀

父母未生前。面目將何在。只為投胎時。見欲生貪愛。婬心才一起。忽被精血蓋。從此十月中。次第還宿債。母噉熱食時。如受鑊湯溉。母飲冷水時。若臥寒冰塊。腹中當飽滿。頂上懸鐵袋。五內若飢虛。空洞無依賴。當其臨產育。母危父驚駭。眷屬繞床前。叩首呼天拜。身在兩山中。遙遙難出外。蓐母牽其頭。握之如引帶。細皮觸著手。刀劍無能賽。放聲忽大哭。痛苦不可耐。旁人不識此。鼓掌皆稱快。豈知稱快人。當年亦此態。清夜一思量。咄咄真堪怪。此言非臆說。五王經所載。凡夫貪愛欲。生生常困憊。無量無邊劫。曾見何人代。欲破煩惱軍。智者擒其帥。主帥是婬魔。魔死餘兵敗。更將胎形慘。屈指陳其概。珍重世間人。可一不可再。

修行道地經云。胎成七日。初不增減。二七日、如薄酪。三七日、如生酪。四七日、如熟酪。五七日、如生酥。六七日、如瘜肉。七七日、如段肉。八七日、其堅如坏。九七日、變五泡兩肘、兩髀、及項。十七日、續生五泡、兩手腕、兩足腕、及頭。十一七日、復生二十六泡、十手指、十足指、及眼耳鼻口。十二七日、泡相成就。十三七日、現腹相。十

四七日、生五藏。十五七日、生大腸。十六七日、生小腸。十七七日、有胃處。十八七日、生二藏。十九七日、生手掌足趺臂節。二十七日、生陰臍頤乳。二十一七日、有三百柔軟骨、如初生瓠。二十二七日、如未熟瓠。二十三七日、堅如胡桃。二十四七日、生一百筋。二十五七日、生七千、尚未具成。二十六七日、成如藕絲。二十七七日、有三百六十三筋。二十八七日、始生肌膚。二十九七日、肌肉稍厚。 三十七日、方有皮像。三十一七日、皮轉厚堅。三十二七日、皮革轉成。三十三七日、耳鼻肩指膝節成。三十四七日、生九十九萬毛髮孔、猶尚未成。三十五七日、毛孔具足。三十

六七日、爪甲成就。三十七七日、母腹中有風起、通其七竅。三十八七日、隨其宿世善惡。分香臭二種風。以定容貌骨節貴賤。是時不滿九月僅餘四日。過四日後。風吹兒體。令其倒懸。頭向產門。其有福者。自謂吾投浴池。或墮香花之所。其無福者。自謂或墮高巖。或懸劍樹。愁憂不樂。出胎之時。如山合體。受苦無量。由是迷憒。不識去來。兒既長大。適得穀氣。其體即生八十種蟲。

白話翻譯如下:

★胎獄觀

(此觀修成後,便可清楚了解胎兒的種種悲苦境遇,這是用人生最初降生狀況來滅除淫念的方便法門。)

父母生我之前,我的身體又在哪裡?只因當初投胎時,看到父母交和,心中生起貪愛。此心一起,就與父母的精血和合而入胎。在胎中的十個月裡,依次受苦以償還宿債。母親吃熱的食物,胎兒感覺像受到熱水灼燙。母親喝冷水時,又像臥在寒冰之上。母親吃飽後,胎兒的頭上像壓著鐵袋。母親餓時肚裡空空,胎兒又覺得像在空洞中,無依無靠。

當臨產的那一刻,母親危在旦夕,父親擔驚受怕。家裡親人圍著產床,磕頭叩拜,求上天保佑。胎兒出生時,身體像夾在兩座山之中難以通過。接生婆握著胎兒的頭往外拉,就像拉著一根帶子。胎兒細嫩的皮膚接觸到她的手,如同刀劍刺身。胎兒出生後便放聲大哭,就是因為過於痛苦。人們聽到哭聲都開心地鼓掌稱快,他們忘了當年也曾受同樣的痛苦。夜靜的時候仔細想想,人們世世忍受如此痛苦卻不思解脫,真是咄咄怪事。以上出自《佛說五王經》,絕非我個人的臆說。

凡夫貪求愛欲,所以世世陷於無窮的困苦,經歷無量的時劫,卻無人能夠替代。要制服煩惱魔軍,最明智的辦法就是擒住主帥。其主帥便是淫魔,只要斷除愛欲,其余煩惱自然降伏。以下根據經文,將住胎時的境況大致描述。期望世人善自珍重,早求解脫,不要再繼續周而復始地在生死大苦海中漂流。

《修行道地經》說:

胎兒初成的七天裡,沒有明顯的變化。第二周,如半凝固狀的乳酪。第三周,形狀像生酪。第四周,形狀像熟酪。第五周,形狀像生酥。第六周,形狀像一塊息肉。第七周,形狀像一段肉塊。第八周,硬度變得像土坯一樣。第九周,開始形成五泡,即兩肘、兩髀、頸部。第十周,繼續形成五泡,即兩手腕、兩腳腕、頭部。第十一周,又形成二十六泡,即十個手指、十個腳指,及兩眼、兩耳、鼻、口。第十二周,泡相已形成完畢。第十三周,出現腹部。第十四周,生出五臟。第十五周,生出大腸。第十六周,生出小腸。第十七周,生出胃部。第十八周,生出二臟。第十九周,生出手掌、足趺、臂節。第二十周,生出陰部、肚臍、面頰、乳頭。第二十一周,三百個骨節開始形成,像剛長出的瓠子一樣柔軟。第二十二周,骨節漸漸變硬,像還沒有熟的瓠子。第二十三周,骨節變硬,像胡桃一樣。第二十四周,生出一百處筋。第二十五周,開始生出七千條經脈,尚未長好。第二十六周,經脈長成,像藕絲一樣。第二十七周,已經有三百六十三處筋。第二十八周,開始長出肌肉、皮膚。第二十九周,肌肉變得更厚。第三十周,皮膚變得明顯。第三十一周,皮膚變厚和結實。第三十二周,皮膚已經長好。第三十三周,耳、鼻、肩、指、膝節長成。第三十四周,長出九十九萬個毛發孔,尚未成形。第三十五周,毛孔已長成。第三十六周,指甲長成。第三十七周,母腹中有風起,與胎兒的七竅相通。第三十八周,根據胎兒前世的善惡,形成香、臭二種風,由此確定胎兒容貌、骨節的貴賤之別。

此時還差四天滿九個月。四天後,風吹著胎兒的身體,使其向下倒懸,頭對著產門。有福的胎兒,感覺像是進入浴池,或是來到滿是香花的處所。無福的胎兒,感覺像是從高巖上墜落,或是被懸掛在布滿刀劍的樹上,憂愁不樂。嬰兒出胎的時候,身體像受到兩座山的擠壓,異常痛苦,因此神識迷悶,記不清前世的事情。孩子漸漸長大,吃到各種糧食,體內便產生八十種微生蟲。(詳見〈蟲寓觀〉)

●蟲寓觀

穢哉血肉軀。無量諸蟲聚。潛伏四大中。其形甚微細。凡夫不覺知。天眼方能覷。靜心一返觀。男女真兒戲。正法念處經云。髑髏內有二種蟲。遊行骨內。常食此腦。復有放逸蟲。住頂上。令人疾病。復有髮蟲。住骨外。常食髮根。復有耳蟲。食耳中肉。復有鼻蟲。食鼻中肉。復有脂蟲。住脂中。瞋則令人頭痛。復有食涎蟲。住舌根。瞋則令人口燥。 復有醉味蟲。住舌端。得美食則昏醉。粗食則萎弱。復有蟲。名六味。彼嗜此味。我亦嗜此。復有牙根蟲。住齒內。瞋則

令人牙痛。復有四種蟲。住咽喉中。令人食時津唾雜亂。咽之入喉。與腦涎合。或生嘔吐。 復有蟲。名抒氣。瞋則咽喉閉塞。復有二種續蟲。生支節間。令人痛。復有腫蟲。住身內。其蟲飲血。自然腫起。復有嗜睡蟲。住周身。疲極歸心。人則睡眠。復有十種蟲。行於肝肺。令人得病。復有二十種蟲。行於骨髓。食人精液。欲火常熾。復有二十種蟲。行於陰處。令人消瘦多瞋。下體常臭。復有十種蟲。行於屎溺。形色臭惡。或令人瀉。或令閉塞。

白話翻譯如下:

★蟲寓觀

(此觀修成後,可以看到人體內聚集了各種微生蟲,這是開始用不淨觀來滅除淫念的方便法門。)

人的血肉之軀真是污穢,無數的微生蟲聚集其中。它們潛藏在身體的各個部位,形狀極為微細。凡夫的肉眼無法察覺,只有天眼才能看到。讓我們靜心反觀自身,你會發現執迷男女身相是多麼可笑。

《正法念處經》說:人的頭部有二種蟲,在其中活動,常以腦汁為食。有放逸蟲,住在頭頂,令人生病。有發蟲,住在頭骨以外,常以頭髮的根部為食。還有耳蟲,以耳中肉為食。有鼻蟲,以鼻中肉為食。有脂蟲,住在脂肪中,生氣時讓人頭痛。有食涎蟲,住在舌根,生氣時讓人口乾舌燥。有醉味蟲,住在舌端,遇到美食就昏醉,遇到不好的食物就變得衰弱。有六味蟲,這些微蟲喜歡什麼滋味,人也就會喜歡。有牙根蟲,住在齒間,生氣時讓人牙痛。還有四種微蟲,住在咽喉中,人吃東西時能讓津唾雜亂,咽入喉嚨後與腦部的粘液混合,有時會發生嘔吐。有抒氣蟲,生氣時讓咽喉閉塞。有二種續蟲,生在關節間,讓人脈痛。有腫蟲,住在身內,這種蟲飲血後,會使人自然發腫。有嗜睡蟲,住在全身各部,疲勞的時候就聚集到心髒,人就會睡眠。還有十種蟲,住在肝臟、肺部,使人得病。還有二十種蟲,住在骨髓中,以人的精液為食,使人欲火熾盛。還有二十種蟲,住在陰部,讓人消瘦多瞋,下體常臭。還有十種蟲,住在屎尿中,又臭又難看,有時讓人腹瀉,有時讓人便秘。

(以上八十種微生蟲,它們的名稱、形狀,在佛經中有詳細記述,這裡就不一一摘引了。)

以下各章內容均屬觀想法門,需要更為深入細緻的工夫。必須澄心默照,修持熟練,才能永斷淫根。)

●不淨觀

世間苦惱事。皆從愛欲生。愛心不能斷。對色已消魂。水從骨內出。火自眼中騰。心雄膽已潑。業重障還深。平時顧禮義。或復愛聲名。到此霎時間。廉恥安足論。鬼神且不畏。名教豈能繩。茫茫一濁世。獄訟漸繁興。聖賢垂訓戒。紙上亦空存。幸有如來教。大開甘露門。示以不淨觀。欲火化為冰。縱有天仙女。還同癩乞形。何況凡間婦。本是革囊成。不用談因果。不用設嚴刑。見此眾穢具。婬魔不敢爭。此觀得成就。拔去愛婬根。我從昔年來。亦復似摩登。多方用強制。對境還復萌。作此觀想後。欲念頓然輕。今日稍覺悟。歸戴大慈尊。誓於未來世。掃盡魔王軍。分身無量剎。普利諸有情。冰菴張夫子。誨我嘗諄諄。其言修觀法。譬之學庖丁。庖丁技成後。不見全牛身。用刀十九載。猶如新發硎。我此降魔劍。百鍊已成金。斬盡妖容鬼。目內無全人。西施接膝坐。唯見骨纏筋。三十六種物。色穢氣羶腥。坐懷即是亂。不復慕展禽。爰述為俚句。樸陋不堪吟。但使文義暢。牧豎亦能聽。聽後轉相化。永斷愛河津。法輪時時轉。濁世皎然清。

◎男女總相第一

靜觀一切凡夫。皆從情欲生。是種子不淨。本精血和合。是受生不淨。 住腹中生藏之下。熟藏之上。是居處不淨。在胎惟飲母血。是所食不淨。十月滿足。從產門出。是初生不淨。身內膿血。九竅常流。是舉體不淨。

◎女根垢相第二

大威德陀羅尼經云。佛告阿難。當知婦人。有五蛆蟲戶。而丈夫無此。其五蛆蟲。在二道中。其一蟲戶。有八十蟲。兩頭有口。悉如鍼鋒。彼之蛆蟲。常惱彼女而食噉之。令其動作。

◎女腹垢相第三

禪祕要經云。若行者貪婬風動。晝夜思欲。如救頭然。當疾治之。治之之法。先觀子藏。子藏者。在生藏之下。熟藏之上。有九十九重膜。如死豬胞。滿盛惡露。形若馬腸。上圓下尖。直至產門。中有一千九百細節。如芭蕉葉紋。八萬戶蟲。周圍繞。人飲水時。散布四百四。諸蟲食之。即吐敗膿。其色如血。復有細蟲。遊戲其內。積之一月。無可容受。所以女人。必有經水。

◎男軀垢相第四

又云。男子周身四百四。皆從眼根布散。流注諸腸。生藏之下。熟藏之上。於其兩邊。盛青色膿。如野豬精。臭惡難近。至陰藏處。分為三支。如芭蕉葉紋。有一千二百。一一中皆有風蟲。細於秋毫。風蟲之外。有筋色蟲。七萬八千。圍繞如環。眼觸於色。風動於心。心根一動。四百四皆動。八萬戶蟲。一時張口。眼出諸淚。其色青白。化成為精。從小便出。

◎總結觀力第五

佛告舍利弗。若有四眾。著慚愧衣。服慚愧藥。欲求解脫者。當學此法。如飲甘露。想前子藏。乃至女根。及男子身內諸蟲。張口豎耳。瞋目吐膿。靜氣數息。一一觀之。如掌上螺紋。閉目開目。了了皆見。此觀成已。欲火自息。縱見天子天女。猶如癩人。自身他身。乃及欲界眾生。亦復如是。若服此藥。是大丈夫。天人之師。不為恩愛大河之所漂沒。當知是人。未出生死。其身香潔。如優缽羅。人中香象。龍王力士。摩醯首羅。所不能及。

◎決定勸修第六

禪要訶欲經云。如囚在獄。四顧牢密。唯有廁孔。更無異路。如人中毒。惟糞能治。更無餘藥。思惟是已。諦觀不淨。

白話翻譯如下:

★不淨觀

(此觀修成後,頓時覺得男女精血污穢,這是破除淫欲衝動的方便法門。)

世間一切苦惱,都由愛欲而起。世間凡夫無法斷除愛欲之心,見到美色便神魂顛倒,愛水從骨內溢出,慾火在眼中燃燒,於是色膽包天,縱情妄為,造下深重的罪業。他們平時或許還能顧及禮義,愛惜自己的名譽,到了此刻便把廉恥之心拋到腦後。對鬼神的報應尚且不存畏懼,一般的道德禮教又怎能約束?

縱觀茫茫濁世,監獄、訴訟日見增多。古代儒家聖賢諄諄教誨,其所確立的道德行為准則,對於這些愛欲深重的眾生,往往只是一紙空文,無法發揮作用。幸而有如來的經教住世,為眾生打開了通往清涼安寧的甘露之門。佛以大慈大悲,教導人們修持不淨觀,使滿腔欲火化為寒冰。縱使是天上的仙女,也像面對滿身瘡癞的乞丐一樣。何況是凡間的婦人,一層薄皮內,滿是血肉屎尿。不用多談因果報應,也不必設置嚴刑,只要如實了解人體內種種污穢不淨的狀況,就再也不用受淫魔的侵擾。不淨觀修煉純熟後,能從根本上拔除心中愛欲。

《楞嚴經》中,有一位摩登伽女,見到阿難相貌端嚴,心生愛欲,無法自制。多年以前我也曾如此,雖然多方克制,欲心還是不由自主地萌動。直到修習不淨觀後,欲念才頓時減輕。今天我終於開始醒悟,至誠歸依大慈大悲的佛陀,立誓於未來世掃盡魔軍,在無量的世界中化身無數,利益一切有情眾生。

友人張冰庵先生曾諄諄教誨我,他說:「修習不淨觀,就像學庖丁解牛。庖丁技藝純熟後,眼中不再把牛身看作一個整體,而只是各部分肢體器官的組合。因此一把刀用了十九年,還像剛磨過一樣。」如今我這把降魔劍,也已百煉成金,能斬盡一切妖媚容貌的誘惑,因為在我的眼中,人體不過是各部分肢體、器官的組合而已。即使是美女西施與我促膝而坐,在我眼中也不過是一具由韌帶連接的骨架,內外由頭發、汗毛、指甲、牙齒、內臟,以及血、肉、痰、淚、屎、尿等三十六種器官、分泌物、排泄物組合而成,所有這些器官、物質,不僅形狀難看,而且氣味腥臭。古代魯國有一位君子名叫柳下惠,其坐懷不亂的美德為世人所贊頌。然而與女子有密切的身體接觸,難免有所染著。今人遠沒有柳下惠的操守,切不可妄自效仿。

我寫的這些文字,語句粗淺,沒什麼韻味,只求把意思表達清楚,連牧童也能聽懂。聽後請轉相勸化,徹底斷盡滔滔愛河。願佛法廣泛傳播,教化眾生,讓這個愛欲橫流的濁惡世界,變成清涼自在的淨土。

一、男女總相

靜觀一切凡夫,都是由於自心及父母的情欲而投生,這是種子不淨。入胎時,由父母精血和合而受孕,這是受生不淨。住胎時,在母親腹中生臟之下、熟臟之上,這是居處不淨。在胎中,全靠母親的血液供給營養,這是所食不淨。住胎十月期滿,由產門生出,這是初生不淨。人體內有全身的血液、各種臟器、各種消化物、分泌物、排洩物,九竅常向外排出廢棄物,這是周身不淨。

二、女根垢相

《大威德陀羅尼經》中,佛對阿難說:「女人體內有五個蛆蟲區,而男子沒有。這五個蛆蟲區,位於陰道中。每一蟲區有八十只蟲,蟲的兩頭有嘴,像針頭一樣。這些蛆蟲常侵擾女人,不斷地叮咬,使她們感到心神不安,並有很強的欲求。」

三、女腹垢相

《禅秘要經》說:「如果修行者的欲念無法克制,日夜憶念不止。就要像救火一樣,立即加以對治。對治的方法,是先觀察女人體內的子臟。子臟在生臟之下,熟臟之上,有九十九層膜,如死豬胞,裡面盛滿了濃液。其形狀像馬腸,上圓下尖,通到產門。中間有一千九百個很細的節,如芭蕉葉紋。有八萬個戶蟲,圍繞在四周。人飲水時,擴散到四百零四個經脈。這些蟲喝後,就會吐出敗膿,其色如血,裡面有一些微蟲爬來爬去。積聚一個月後,向體外排出,所以女人會有月經。」

四、男軀垢相

又說:「男子周身有四百零四個經脈,是從眼部開始擴散,進入腸子,直到生臟之下,熟臟之上。兩邊盛著青色的膿,如野豬的精液,極為臭惡。到陰藏處,分為三支,如芭蕉葉紋,有一千二百個脈。每一脈中都有風蟲,極為微細。除了風蟲,還有筋色蟲,其數有七萬八千,彼此圍繞成環狀。男子眼中看到女色後,引發心裡的欲念,心念一動,四百零四個經脈隨之而動,八萬個戶蟲同時張口,它們的眼裡流出青白色的淚,變成精液,從尿道而出。」

五、總結觀力

佛對捨利弗說:「如果四眾弟子,穿慚愧衣,服慚愧藥,想得到徹底解脫,就該像飲用清涼甜美的甘露一樣,修行不淨觀法。按照前面所說的方法,觀想女腹中的子臟,以及生殖器官,並觀想男子身內的種種微生蟲,張口豎耳,瞋目吐膿。通過緩緩數呼吸的次數,讓自己靜下心來,一一觀想人體不淨之相,就像觀察手掌上的紋路一樣,做到無論是睜著眼,還是閉著眼,這些不淨相都能夠在自己眼前清清楚楚顯現出來。這樣的不淨觀法修成後,心裡的欲火自然滅除,即使看到天人、天女,也會像看到滿身瘡癞的人一樣。觀察自身、他身,乃至欲界天中的所有眾生,都是這樣。能服用這劑良藥,就能成為大丈夫、天人之師,不會再被男女愛欲的大河所淹沒。當知這樣的人即使還未能出離生死,其身心也香妙淨潔,如優缽羅花。他們是人中的香象,具有不可戰勝的力量。一切的龍王、力士、摩醯首羅,都不能相比。」

六、決定勸修

《禪要訶欲經》說:「就像囚犯被關押在獄中,四周堅固嚴密,除了從廁所的糞孔逃走,再沒有別的出路。又像有人中毒,只有糞便才能解救,除此以外再沒有其它的藥。明白了這個道理,為了斷除愛欲、出離生死,必須專注不懈地修持不淨觀。」

四覺觀

凡夫婬欲念。世世常遷徙。宿生為女時。見男便歡喜。今世得為男。又愛女人體。隨在覺其污。愛從何處起。

◎睡起生覺第一

默想清晨睡起。兩眼朦朧。未經盥漱。此時滿口粘膩。舌黃堆積。甚是污穢。當念絕世嬌姿。縱具櫻桃美口。而脂粉未傅之先。其態亦當爾爾。

◎醉後生覺第二

默想飲酒過度。五內翻騰。明晨忽然大嘔。盡吐腹中未消之物。餓犬嗅之。搖尾而退。當念佳人細酌。玉女輕餐。而杯盤狼籍之時。腹內亦當爾爾。

◎病時生覺第三

默想臥病以後。面目黧黑。形容枯槁。又或瘡癰腐潰。膿血交流。臭不可近。當念國色芳容。縱或年華少艾。而疾苦纏身之日。形狀亦當爾爾。

◎見廁生覺第四

默想通衢大廁。屎尿停積。白蠟青蠅。處處繚繞。當念千嬌百媚之姿。任彼香湯浴體。龍麝熏身。而飲食消融之後。所化亦當爾爾。

白話翻譯如下:

★四覺觀

(此觀修成後,深知任何人的身體都包藏污垢,這是在日常境況中破除貪欲的方便法門。)

凡夫的淫欲心理,在每一世的輪回中,隨著性別的轉換而變遷。前世做女人時,見到男子便心生歡喜。今生是一個男子,又會愛戀女人的身體。若能隨時隨地察覺到人體的不淨,貪愛之心便無從而起。

一、睡起生覺

默想清晨睡醒後,兩眼朦胧,還沒來得及洗漱。此時滿嘴粘膩,舌黃堆積,很不乾淨。當想即使是絕世美女,嘴唇像櫻桃一樣紅潤,在剛起床沒化妝打扮之前,也是這付樣子。

二、醉後生覺

默想飲酒過度後,體內五臟六腑不停地翻騰,到了早晨忽然嘔吐,把肚裡沒有消化的東西全部吐出。餓犬聞到這股味道,也會搖著尾巴跑得遠遠的。當想即使是玉女佳人,吃飯時細酌輕餐,吃完飯杯盤狼籍的時候,她們肚裡的東西也都如此。

三、病時生覺

默想因病臥床時,臉色發黑,形容枯槁。或是瘡癰潰爛,膿血交流,臭不可近。當想即使是天姿國色的美女,年輕漂亮,當她們疾病纏身的時候,也是這付樣子。

四、見廁生覺

默想大路上的公廁,糞坑裡堆積著屎尿,到處爬滿了蛆和蒼蠅。當想即使有千嬌百媚的姿顏,每天香湯浴體、龍麝熏身,而當飲食消化之後,排泄出的東西也都如此。

●九想觀

人想死亡日。欲火頓清涼。愚人若聞此。愁眉歎不祥。究竟百年後。同入燼燬場。菩薩九想觀。苦海大津梁。

◎新死想第一

靜觀初死之人。正直仰臥。寒氣徹骨。一無所知。當念我貪財戀色之身。將來亦必如是。則婬心淡矣。

◎青瘀想第二

靜觀未斂骸屍。一日至七日。黑氣騰溢。轉成青紫。甚可畏懼。當念我如花美貌之身。將來亦必如是。則婬心淡矣。

◎膿血想第三

靜觀死人初爛。肉腐成膿。勢將潰下腸胃消糜。當念我風流俊雅之身。將來亦必如是。則淫心淡矣。

◎絳汁想第四

靜觀腐爛之屍。停積既久。黃水流出。臭不可聞。當念我肌膚香潔之身。將來亦必如是。則婬心淡矣。

◎蟲噉想第五

靜觀積久腐屍。體生蟲。處處鑽囓。骨節之內。皆如蜂窠。當念我鸞儔鳳侶之身。將來亦必如是。則婬心淡矣。

◎筋纏想第六

靜觀腐屍。皮肉鑽盡。止有筋連在骨。如繩束薪。得以不散。當念我偷香竊玉之身。將來亦必如是。則婬心淡矣。

◎骨散想第七

靜觀死屍。筋已爛壞。骨節縱橫。不在一處。當念我崇高富貴之身。將來亦必如是。則婬心淡矣。

◎燒燋想第八

靜觀死屍。被火所燒。燋縮在地。或熟或生。不堪目擊。當念我文章蓋世之身。將來或亦如是。則婬心淡矣。

◎枯骨想第九

靜觀破塚棄骨。日暴雨侵。其色轉白。或復黃朽。人獸踐踏。當念我韶光易邁之身。將來亦必如是。則婬心淡矣。

◎引經策發第十

涅槃經云。菩薩修於死想。觀是壽命。常為無量怨讎所繞。念念損滅。無有增長。猶山瀑水。不得停住。亦如朝露。勢不久停。如囚趣市。步步近死。如牽牛羊。詣於屠所。

 

白話翻譯如下:

★ 九想觀

(此觀修成後,才了解死後的種種淒慘境況,這是用人生最後死亡的狀況滅除淫念的方便法門。)

人只要想到死後的情形,欲火就會頓時熄滅,化為清涼。世俗之人聽到死便覺不快,以為不吉利,然而千方百計保養,百年之後同樣化為灰燼。這裡所講述的菩薩九想觀,是引領我們脫離生死苦海的寬廣橋梁。

一、新死想

靜心觀察剛死去不久的人,僵直仰臥,全身冰涼,沒有任何知覺。當想我貪財戀色的身體,將來死後也必定如此,心中欲望頓時變得很淡。

二、青瘀想

靜心觀察尚未棺斂的屍體,從死後的第一天到第七天,氣色越來越黑,變成青紫色,看著非常可怕。當想我像鮮花一樣青春英俊的身體,將來死後也必定如此,心中欲望頓時變得很淡。

三、膿血想

靜心觀察死屍開始腐爛,身上的肉化成膿,好象馬上就要淌出,體內的腸胃等器官已經潰爛。當想我風雅潇灑的身體,將來死後也必定如此,心中欲望頓時變得很淡。

四、绛汁想

靜心觀察腐爛的屍體停放已久,裡面的黃水不斷流出,氣味臭不可聞。當想我肌膚細膩香潔的身體,將來死後也必定如此,心中欲望頓時變得很淡。

五、蟲啖想

靜心觀察停放很久的腐屍,遍體長滿蛆蟲,鑽來鑽去啃食著,每個骨節裡面都像蜂巢一樣聚滿了蛆蟲。當想我與愛侶相偕相伴的身體,將來死後也必定如此,心中欲望頓時變得很淡。

六、筋纏想

靜心觀察屍體腐爛後,皮肉被蛆蟲吃盡,只剩下筋還連在骨節上。就像用繩子捆扎的木柴,全身骨架連在一起沒有散開。當想我愛意纏綿、偷香竊玉的身體,將來死後也必定如此,心中欲望頓時變得很淡。

七、骨散想

靜心觀察死屍,筋已爛掉,骨節四處分散,不在一個地方。當想我高貴富有的身體,將來死後也必定如此,心中欲望頓時變得很淡。

八、燒焦想

靜心觀察死屍被火燒過之後,又焦又黑的抽縮在地上,各部位被燒情況或輕或重,慘不忍睹。當想我才華蓋世的身體,將來死後也必定如此,心中欲望頓時變得很淡。

九、枯骨想

靜心觀察墳墓毀壞後,人骨被隨處丟棄,日曬雨淋,顏色變白或發黃腐朽,人和動物踐踏而過。當想我年華易逝的身體,將來死後也必定如此,心中欲望頓時變得很淡。

十、引經策發

《涅槃經》說:「菩薩應當修習對死亡的觀想,觀察人的壽命,似乎被無數的怨敵所圍繞,念念間在不斷減少,卻不會有任何增長。猶如山間瀑流片刻不停,又如清晨露水無法常在。如囚犯被押赴刑場,步步近死。如牛羊被人所牽,前往屠宰的地方。」

●輪回觀

識離此形軀。其名曰中陰。一入胞胎後。此相忽然隱。譬之暗中燈。燈滅還晦冥。六道十七相。智者宜觀省。

◎人死生天相第一

正法念處經云。若人中死。生於天上。則見細軟白垂而欲墜。復見園林華池。歌舞嬉笑。次聞香氣樂音。眷屬哭泣。以福業故。自然不聞。不復憶念。即生天上。

◎閻浮提死生鬱單越相第二

其中陰身。則見細軟赤。遂起貪心。以手攬之。親族咸謂兩手摸空。次見青蓮華池。鵝鴨鴛鴦充滿。入中遊戲。從華池出。即見父母欲染不淨。以顛倒故。見其父身是雄鵝。母為雌鵝。若當為男。自見其身。如雄鵝形。於父生瞋。於母生愛。若當為女。自見其身。如雌鵝形。於父生愛。於母生瞋。

◎閻浮提死生瞿陀尼相第三

其中陰身。則見黃繚繞。屋宇皆成金色。見身若牛。父如特牛。母如乳牛。瞋愛二心亦復如是。

◎閻浮提死生弗婆提相第四

其人臨終。則見一切皆青。懸青相。恐青墜。以手遮之。若有所畏。男女和合。皆作馬形。男如馬。女如騲馬。亦以瞋愛。分為男女。

◎鬱單越下品生天相第五

臨終時。見上妙華香。心生愛著。欲升大樹。作是念已。即便升之。乃是升於須彌。遂見天世界。華果莊嚴。

◎鬱單越中品生天相第六

終時見池中蓮華。眾蜂圍繞。升此蓮華。乘空而飛。鬱單越上品生天相第七 終時見勝妙堂。莊嚴殊特。升此堂已。即為其中天子。

◎鬱單越生天復有一相第八

終時見園林遊戲之處。心不濁亂。以清淨心。即升宮

殿。見諸天眾。遊空而行。

◎瞿陀尼生天相第九

終時見大池水。神識隨流。浮至彼岸。見諸天女。近前抱之。即生天上。

◎弗婆提生天相第十

終時見殿堂殊勝。心生歡喜。於殿堂外。見諸天人。與天女遊戲。猶如睡覺。即生天上。

◎餓鬼業盡生天相第十一

終時不患飢渴。見飲食。唯以目視。見可樂。即便往趣。

◎畜生業盡生天相第十二

臨終即見光明。癡心薄少。智慧漸開。可樂即便往趣。

◎地獄業盡生天相第十三

是時獄卒打之。隨打即死。若置鐵函銅釜。置已即死。若為鐵鳥惡獸所噉。噉已即死。不復更生。忽於空中。見歌舞戲笑。香風觸身。即得生天。

◎人死還生人中相第十四

臨終見大石山。欲墜其上。以手遮之。又見此山如白即升此。升已。乃是赤。次第復見光明。於中見有男女會合。若男子生。自見其身與母交會。謂父妨礙。女人反此。驀爾中陰相滅。即便入胎。

◎天上命終還生天上相第十五

其天命終。不失己身莊嚴之具。亦無餘天。坐其本處。從下天生上天。則有可愛勝相。

◎上天命終生下天相第十六

見園林池。皆不如前。飢渴苦惱。渴仰欲得。即便往生。

◎弗婆提瞿陀尼彼此互生相第十七

臨終見暗窟中。有赤電光。下垂如旛。以手接之。緣旛入窟。受中陰身。或見二牛。或見二馬。如前不異。

白話翻譯如下:

★輪回觀

(此觀修成後,便會了解六道生死輪回的情形,這是用智慧破除迷誤的方便法門。)

人死之後,神識脫離軀體,形成中陰身。投生時神識進入胞胎,中陰身便自然消失。就如黑暗中點亮燈火,燈滅後重歸黑暗。這裡列舉了輪回中十七種投生的情景,有智慧的人應悉心觀察,有所醒悟。

一、人死後生天的情景

《正法念處經》說:若在人間死去即將生到天上,會看見細軟的白氎,仿佛要垂落下來。還會看見園林、蓮花、池水、歌舞嬉笑,聞到種種香氣,聽到美妙的音樂。親屬們雖然悲傷哭泣,但他由於所修的福業卻一點也聽不到,心中沒有任何牽掛,因此便生到天上。

二、南閻浮提死後生到北郁單越洲的情景

此時的中陰身會看見細軟的赤氎,由於想得到它,便用手抓著往身邊拉,親屬們全都以為他在兩手摸空。接著會看見長滿青色蓮花的池塘,有很多的鵝、鴨、鴛鴦,他饒有興致地進入池中戲耍。從池中出來,即看到未來的父母正在行欲,由於顛倒迷惑,便把父親看成雄鵝,而把母親看成雌鵝。若將生為男子,便看自己是一只雄鵝,對父親生起瞋惱,對母親生起貪愛。若是生為女人,便看自已是一只雌鵝,對父親生起貪愛,對母親生起瞋惱。

三、南閻浮提死後生到西瞿陀尼洲的情景

此時的中陰身會看見黃氎環繞,房屋都變成金色。看自己是一頭牛,把父親看成公牛,把母親看成雌牛。也由於性別的不同,對父母產生瞋惱、貪愛兩種不同的心理。

四、南閻浮提死後生到東弗婆提洲的情景

其人臨終時,看到一切都是青色。由於擔心垂下的青氎墜落,就用手去擋,好象害怕的樣子。見到男女交合,都看成是馬,把男子看成公馬,把女子看成雌馬。也由於瞋惱、貪愛兩種心理,區分男女性別。

五、北郁單越洲下品生天的情景

臨終時看見美麗的花朵,聞到奇妙的香氣,心中貪愛不捨,見到大樹便想上去。念頭一動便向上升起,直到須彌山上。於是便見到天上的世界,處處花果莊嚴。

六、北郁單越洲中品生天的情景

臨終時看見池中蓮花,有許多蜜蜂圍繞。進入蓮花後,乘空飛到天上。

七、北郁單越洲上品生天的情景

臨終時見到奇麗的殿堂,極為莊嚴。進入這座殿堂,就成為居住其中的天人。

八、北郁單越洲生天還有一種情景

臨終時見到整潔的園林和游玩場所,內心喜悅,不再有任何煩亂。由於心地清淨,隨即便進入宮殿,見到眾多天人各自在空中飛行游樂。

九、西瞿陀尼洲生天的情景

臨終時見到寬闊的池水,神識隨著水流漂浮到對岸,看到許多美麗的天女,不禁上前擁抱,這樣便生到天上。

十、東弗婆提洲生天的情景

臨終時見到奇麗的殿堂,心中滿懷喜悅。在殿堂外看到許多天人正與天女遊戲。就像睡著了一樣,隨即生到天上。

十一、餓鬼業盡生天的情景

臨終時不再感到饑渴,雖然見到種種飲食,也只是看看並不食用。見到種種快樂的景象,很想前往,於是便生到天上。

十二、畜生業盡生天的情景

臨終時見到光明,心裡的愚癡在減少,智慧漸漸增長。見到種種快樂的景象,想要前往,於是便生到天上。

十三、地獄業盡生天的情景

此時若受到獄卒的拷打,一打就會死去。若被投進鐵匣、銅釜中,一放進去就會死去。若被鐵鳥、惡獸所吃,吃了就會死去。死後不再在地獄中重生,隨即在空中見到歌舞戲笑,香風陣陣吹拂著身體,接著便生到天上。

十四、人死後仍生人間的情景

臨終時看見大石山,仿佛要從空中墜落在身上,便伸出手去擋。又見此山像一張白氎,登到它的上面,卻發現是赤氎。接著又見到光明,有男女正在交合。若將生為男子,便見自身與母親交合,認為父親有所妨礙。若將生為女人,則與此相反。就在一剎那間,中陰身消失,神識進入胎中。

十五、天上命終仍生天上的情景

天人臨終時身上的各種裝飾不會衰損消失,也沒有別的天人占了他原來的座位。若是從較低的天界生到較高的天界,臨終時會見到比原來更為美妙可愛的景象。

十六、上界天命終退生下界天的情景

臨終時所見的園林水池都不如從前,同時產生了饑渴和苦惱。心中急切地想滿足自己的需要,於是便退生到下界天中。

十七、東弗婆提洲、西瞿陀尼洲彼此互生的情景

臨終時看到黑暗的洞窟中,有紅色的電光,像幡一樣垂下。用手接住幡,順著它進入窟內,就轉變為中陰身。此時或見兩牛交合,或見兩馬交合,於是受生入胎,如前所述不異。

(死後入地獄,臨終時也有各種景象,載於《觀佛三昧經》,這裡就不再贅述。)

●天欲觀

駭矣娑婆國。無一不愛色。上自諸天仙。下至於蚤蝨。凡有形識者。皆被業波汩。但其輕重間。不啻天淵隔。福重欲斯衰。孽重情偏迫。觀彼聚婬犬。貪心何太赫。腥臊一牝狗。群雄愛徹骨。強者踞其肩。弱者繞其側。已遂斯願者。揚揚獨自得。

舌靡兩耳。慚愧全不識。驀有狠心人。大杖毆其脊。一片好恩情。俄頃喪魂魄。天上視人間。其理亦可格。更超天外者。如來大威德。

◎四王天忉利天第一

樓炭正法經云。四王忉利行欲之時。男女形交。同於世人。而不泄精。

◎夜摩天第二

夜摩天上。喜相抱持。或但執手而為究竟。

◎兜率天第三

兜率陀天。意嬉笑語。即為究竟。不待相抱。

◎化樂天第四

化樂天中。共相瞻視。即為究竟。不待笑語。

◎他化自在天第五

他化天中。但聞語聲。或聞香氣。即為究竟。不待瞻視。

白話翻譯如下:

★天欲觀

(此觀修成後,便會明了天人福德輕重的原因,這是用天人愛欲清淡而自我警醒的方便法門。0)

娑婆世界多麼令人驚異,這裡的眾生幾乎沒有一個不愛女色。從天上的神仙,下到跳蚤、虱子,凡是有形體有神識的眾生,無一不被業海波濤所席捲。但是各自的染著程度,還是有著天淵之別。福報越重,愛欲就越淡然。罪孽越重,愛欲就越強烈。請看聚在一起交合的狗群,貪心何等強烈。一只腥臊的母狗,公狗們愛之入骨。強壯的公狗趴在它的肩上,瘦弱的則圍在它的周圍。欲望得到滿足的公狗揚揚自得,拖著舌頭,垂下兩只耳朵,全然不知羞恥。這時有狠心人掄起大棍,猛擊它的後背,這段恩愛就會頓時魂飛魄散。在天人的眼中,人世間對愛欲的貪著與此並沒有什麼兩樣。遠超天界之外是威德廣大的佛陀,在一切世出世間尊貴無比。

一、四天王天、忉利天

《樓炭正法經》說:四天王天、忉利天的天人行欲之時,男女形體交合,與人間相同,但不洩精。

二、夜摩天

在夜摩天上,男女相悅時,彼此相互擁抱,或者拉著手就滿足了。

三、兜率天

在兜率陀天,彼此笑語交談就已滿足,不再需要相互擁抱。

四、化樂天

在化樂天中,彼此對視就已滿足,不需要再用語言交流。

五、他化自在天

在他化天中,只需聽到對方的聲音,或者聞到身上的香氣就已滿足,不需要再親眼見到。

●因緣觀

眾生畏苦果。菩薩斷惡因。惡因既已斷。苦果自難侵。譬如猛師子。利鏃中其纓。急向發的處。四顧追尋。追尋噉之後。獵戶盡潛形。犬若遭人擊。但向棒頭鳴。一智一愚蠢。不啻徑與庭。又如止湯沸。爨者去其薪。十二因緣內。首惡在無明。各各加趺坐。聽講法華經。法華經云。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

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

白話翻譯如下:

★因緣觀

(此觀修成後,即可洞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煩惱的實質,這是探尋愛欲根源的方便法門。)

眾生懼怕苦果的到來,菩薩則努力斷除惡因。惡因既已斷盡,苦果自然不會產生。譬如威猛的獅子,射向它的飛箭掠過胸前,就會迅猛向射箭處撲去,四下搜尋獵手,把他捕獲吃掉,同行的獵人個個逃得無影無蹤。狗若遭到擊打,卻只會對著棒子吠叫。獅子的機警與狗的愚蠢,兩者大相徑庭。比如要使鍋中的水不再滾沸,須撤去鍋底的柴火。依次構成生死輪回的十二因緣,最根本的即是無明。請各位淨心跏趺而坐,聽講《法華經》的妙義。

《法華經》說:

無明,緣行。(無明,指過去世中由於種種煩惱熏染,致使內心愚癡暗鈍,失去了正確的觀察判斷能力。緣,指引發、生起。行,指過去世中所有身、口、意等一切身心活動,統稱為業。這句話連起來解釋是說:過去世中由於心念受到無明的侵擾,所以造下了種種導致輪回的業行。)

行,緣識。(識,指此世入胎時,由於生起虛妄的欲念,因而托生母胎。)

識,緣名色。(名色,托生母胎後,身心漸漸發育成形。)

名色,緣六入。(胎兒的眼、耳、根、舌、身、意六根漸漸發育成形,出生後必然涉入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境界,故稱為六入。)

六入,緣觸。(觸,指出胎後至三、四歲時,對於六塵境界雖有種種感覺,但還不能清楚地分辨了解,因此僅稱為觸。)

觸,緣受。(受,指五、六歲至十二、三歲階段,對於內外境界的感受力逐步增強,已能清楚地分辨了解。)

受,緣愛。(愛,指十四、五歲至十八、九歲時,漸漸貪著種種聲色境界,開始滋生貪愛之心。)

愛,緣取。(取,指二十歲以後,對自己喜愛的境界與事物的貪求占有欲望變得很強,為此而四處奔波,想方設法得到。)

取,緣有。(有,指導致生死輪回的有漏業因的存在。此世既然貪著種種善惡境界,造下輪回的苦因,未來世中必然產生欲界、色界、無色界的苦果。)

有,緣生。(生,指未來世仍將以色、受、想、行、識五蘊和合之身,根據各自的業緣而分別投生於天、人、阿修羅、餓鬼、畜生、地獄六道之中。)

生,緣老死憂悲苦惱。(老死,指在未來世出生後,依舊會逐漸衰老死亡。)

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

(導致今世輪回的根源是過去世的無明,在今生則表現為愛、取習性。若能以深邃的智慧悉心觀察一切身心現象無常變遷的實質,即可滅除今世的愛、取習性,則過去世以來的無明癡暗也被破除,這樣的修持最為簡明有效。)

●解脫觀

修行無別法。出世為究竟。出世有多途。淨土為捷徑。述此觀想法。言言宗大乘。託質上品蓮。戒婬之事盡。戒婬之士。清晨盥漱既畢。著清淨衣。焚香頂禮三寶。向西趺坐。先想自身頂上。有梵書字。有赤光。初如赤珠。次如滿月。變成三角火輪。從頭至足。燒盡自身。並燒一城一國。遍閻浮提。及三天下。如是漸廣。至十方界。縱有重罪。此字燒已。漸得消除。

次想梵書一字。生成自身。及一切眾生。皆作金剛不壞之體。自身在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內。千葉蓮華之中。華尚未開。

次想自心如月輪。於月輪中。有一梵書字。次想蓮華忽然開敷。團圓十二由旬。閻浮檀金為莖。白銀為葉。金剛為須。甄叔迦寶為臺。種種莊嚴。不可具說。

次想華開時。忽見阿彌陀佛。坐大寶蓮華座上。其華八萬四千葉。一一葉。八萬四千。一一。八萬四千色。一一色。八萬四千光。佛身如百千萬億夜摩天閻浮檀金色。高無量由旬。眉閒白毫。右旋宛轉。如五須彌山。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身諸毛孔。演出光明。彼佛圓光。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

次想一大寶蓮華座。在佛左邊。觀世音菩薩。跏趺其上。身紫金色。頂上摩尼寶。以為天冠。微妙光明。以為纓絡。手掌作五百億雜蓮華色。一一指端。有八萬四千畫。皆出種種光明。舉足下足。有千輻輪相。自然化成五百億光明臺。其餘身相。如佛無異。唯頂上肉髻。及無見頂相。不及世尊。

次想一大寶蓮華座。在佛右邊。大勢至菩薩。跏趺其上。身量大小。如觀世音。圓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菩薩天冠中。有五百寶華。普現一切佛事。常以寶手。接引念佛眾生。

次想琉璃地上。黃金繩界道。樓閣千萬。百寶合成。或浮虛空。或停寶地。無量樂器。皆出妙音。

次想寶樹。皆七重行列。具足七寶華果。一一華果。作異寶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色中。出紅色光。瑪瑙色中。出硨磲光。硨磲色中。出綠珍珠光。珊瑚琥珀一切眾寶。以為映飾。妙真珠網。彌覆其上。

次想七寶池中。八功德水。皆妙寶所成。其寶柔軟。從如意珠王生。分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寶色。黃金為渠。渠下皆以雜色金剛為底沙。一一水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華。一一蓮華。團圓正等。十二由旬。

次想自身。見佛菩薩。踴躍歡喜。乘空而行。到佛菩薩所。頭面頂禮。燒無價名香。散無價寶華。作無量天樂。放無量寶雲。供養阿彌陀佛。并二大士。

次想自身供養之後。於佛菩薩前。作大懺悔。誓度十方一切眾生。

次想極樂國土。一一寶樹。一一樓閣。一一宮殿。皆有一佛二菩薩。跏趺端坐。自身化無量身。一一佛菩薩前。各各如前供養。如前懺悔發願。

次想自身還至從前華上。端然趺坐。一心觀阿彌陀佛眉間白毫相光。湛然而住。

若妄想起時。但作蓮華開想合想。妄念自息。

若分別心起。但想一梵書字。即成無分別。

若執著心起。但想一梵書字。即得空諸執著。

白話翻譯如下:

★解脫觀

(此觀修成後,必然會滅除往昔的罪業,臨終時蓮花化生,往生淨土,這是截斷生死輪回瀑流,安立於菩提彼岸的方便法門。)

修行的目的不是別的,就是要超越癡迷無常、輪迴不已的苦難世間。出離世間的法門雖有多種,以求生西方淨土最為簡便和圓滿。這裡所闡釋的觀想方法,一字一句都以大乘經典為依據。依此方法修行,定能上品往生西方蓮花中,花開見佛,頓證無生,戒淫的功德至此便徹底圓滿。

戒淫之士每天清晨洗漱完畢,應換上乾淨的衣服,焚香頂禮三寶。然後面向西方,跏趺而坐。先觀想自已頭頂上,有梵文■字([*]),通體發著紅光。開始時像一顆紅色的寶珠,然後像一輪滿月,接著變成三角火輪,從頭到腳燃燒,一直將自己全身燒盡。熊熊的火勢相繼燒盡一座城市、一個國家,遍及整個南贍部洲,及其餘三大洲。火勢逐漸擴展至十方世界。即使有極重的罪業,經此字焚燒之後,也會逐漸消除。

其次觀想梵文■字(即「阿」字),從這個字中生出了自己及一切眾生,個個都是金剛不壞之身。自己身在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內的千瓣蓮花之中,蓮花還未開放。

其次觀想自己的心宛如一輪圓月,於圓月中,有一個梵文■字(即「唵」字)

其次觀想自己在極樂世界的蓮花忽然開放,蓮花為圓形,大小有十二由旬。以閻浮檀金為花莖,白銀為花瓣,金剛為花須,甄叔迦寶為花台。種種莊嚴,無法描述。

其次觀想自己的蓮花開時,忽然見到阿彌陀佛,正坐在高大的寶蓮花座上。佛坐的大寶蓮花有八萬四千片花瓣,每片花瓣有八萬四千條脈絡。每一條脈絡,有八萬四千種顏色。每一種顏色,放射出八萬四千種光明。阿彌陀佛的身相清淨莊嚴,身體的色澤宛如百千萬億夜摩天閻浮檀金色,身高無量由旬。眉間的白毫,右旋宛轉,高如五座須彌山。佛的眼睛有四個大海那麼寬廣,青白分明。佛身的各個毛孔,都放射著光明。佛頂的圓光,其範圍有上百億個大千世界。

其次觀想一個高大的寶蓮花座,在阿彌陀佛的左邊,觀世音菩薩在上面跏趺而坐,身體的色澤為紫金色。頭上是以摩尼寶構成的天冠。手臂上是以無量微妙光明匯集而成的璎珞。手掌上有五百億種不同的蓮花色,每個指尖有八萬四千個紋路,每個紋路都發出種種的光明。步行時腳下有千輻輪相,自然化成五百億光明台。其余身相都與佛相同,只是頂上的肉髻,及無見頂相,比不上佛。

其次觀想一個高大的寶蓮花座,在阿彌陀佛的右邊,大勢至菩薩在上面跏趺而坐,身量大小與觀世音菩薩相同。頂上圓光,每個方向有一百二十五由旬,照徹二百五十由旬的范圍。菩薩的天冠中有五百種寶花,普現十方淨土一切佛事。菩薩常以慈悲寶手,接引念佛眾生。

其次觀想極樂世界琉璃地上,以黃金繩為標記,劃分道路。放眼望去有成千上萬座樓閣,每座樓閣都是百寶合成,有的浮動在空中,有的矗立在寶地上。有無數的樂器,發出美妙的樂音。

其次觀想極樂世界的寶樹,每處寶樹都以七行整齊的排列著,樹上長滿了七寶合成的鮮花和果實。每一處花果都有著奇異珍寶的顏色。琉璃色的枝葉花果中,發出金色的光。玻璃色的枝葉花果中,發出紅色的光。瑪瑙色的枝葉花果中,發出砗磲色的光。硨磲色的枝葉花果中,發出綠珍珠色的光。還有珊瑚、琥珀等一切眾寶,各自發出奇異的光明,把寶樹映照得瑰麗莊嚴。奇妙的真珠結成寶網,覆蓋在樹上。

其次觀想七寶池中的八功德水,水質由奇妙的珍寶變化而成。這些珍寶質地柔軟,都由如意珠王所生,分為十四支。每一支水流都有著七寶的顏色,黃金為渠,渠底以各種色彩的金剛為底沙。每一池水中,有六十億朵七寶蓮花。每朵蓮花均為圓形,大小有十二由旬。

其次觀想自身在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和諸大菩薩,不禁踴躍歡喜。於是乘空而行,前往佛菩薩的處所,頭面觸地,恭敬頂禮。燒無價名香,散無價寶花,作無量天樂,放無量寶雲,供養阿彌陀佛和觀世音、大勢至二位菩薩。

其次觀想自身供養之後,於佛菩薩前作深切的懺悔,立誓普度十方一切眾生。

其次觀想極樂國土中,每一棵寶樹下、每一座樓閣上、每一座宮殿內,都有一佛二菩薩跏趺端坐。觀想自己化現出無量的身形,同時前往每一位佛菩薩前,一一如前供養,如前懺悔、發願。

其次觀想自己返回原來所在的蓮花上,端端正正地跏趺而坐,一心觀想阿彌陀佛眉間白毫相光,湛然安住在這樣的境界中。

若妄想起時,只需作蓮花開想、合想,妄念自然止息。

若分別心起,只需觀想梵文■字(即「灑」字),即可做到心無分別。

若執著心起,只需觀想梵文■字(即「含」字),即可清除各種執著。

(有關西方極樂世界的觀想方法,在《觀無量壽佛經》中有詳細的闡述,由於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列舉。這裡根據多書參照融通,確定了以上各條簡明的觀法。希望能讓初學的人易於修持,並對修習一心三觀有所幫助。如果對淨土法門有信心,立志修行,應當詳細閱讀《觀無量壽佛經》,使自己的觀法不致違背佛的教導,避免墮入魔境。等到觀想功夫成熟後,西方淨土的境界便會自然呈現在眼前,那時連天宮之樂都不屑一顧,何況防淫節欲原本就只是為下根人說法而已,就更微不足道了。)

安士全書-欲海回狂集卷三-決疑論

●統論婬業類(八問八答)

問。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而人類興焉。則男女形體。實天地所生也。天地既生男女。又惡男女之事。是誠何故。

答。男子有室。女子有家。父母大願也。若不待父母之命。鑽穴踰牆。則又惡之賤之。父母既爾。天地亦然。

問。天地以生物為心。男女之道。生生之本也。苟其惡之。生生之理安在。

答。生物為心者。蓋言慈心不害耳。非以生育之多為貴也。天道若貴生育。則雞犬豬羊。一乳數子。魚蝦之卵。累百盈千。較之人類。豈不更合天心耶。

問。上帝既惡邪婬。當使世人皆生一類形相。壯年自然生育。則邪婬之本斷矣。何為計不出此。

答。吉凶禍福之柄。雖天實司之。然不過因物付物耳。初無私意於其間也。況男女之相。皆隨其宿世之心所造。天既不能強天下之男女。皆出於一心。又安能強天下之男女。皆出於一相哉。

問。男女之事。世人最秘。天地鬼神。焉能一一知之。

答。法界與心。原非二物。自心既知。十方世界悉知。豈特天地鬼神而已乎。水清而月現。鼠腐而蟲生。何不細參其理。

問。殺生者。令彼痛苦。竊盜者。令彼貧窮。其受罪報。固不待言。至於婬欲。彼此皆悅。庸何傷哉。

答。彼此則皆悅矣。試問其夫見之。亦悅乎。其父母兄弟見之。亦悅乎。天地鬼神見之。亦悅乎。則悅者。不過一人。而切齒拊膺。怒目環繞者。虛空也。烏得無罪。

問。然則較之殺盜。畢竟孰重孰輕。

答。殺者。痛苦難當。婬者。惡名難受。盜者。其養身之財。婬者。其養性之寶。因既不同。果亦各異。所以犯殺盜者。如風火之疾。速生速死。犯邪婬者。如癆怯之證。難脫難除。未可分輕重於其間也。

問。踰東鄰垣。摟其處子。猶曰我作之孽也。至於奔女。彼乃自投羅網。納之何足為罪。

答。摟是何心。納是何心。既可以納。即可以摟。譬如彼有毒藥。竊而食之者固死。受而食之者亦死。

問。犯良家女。其罪誠重。至於婢媵。何足為罪。

答。在彼受染之軀。則有貴賤之異。在我行欲之體。實無彼此之殊。妓女且有罪。況婢媵乎。

白話翻譯如下:

★統論淫業類(八問八答)

問:從宇宙誕生時混沌的太極狀態中,分化出陰性、陽性兩種不同的物質形態,逐漸形成了天空與大地,有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往復交替,人類因此誕生並繁衍不息。由此可知,男女形體的差異,完全是由天地造就的。天地既然造就了男女,卻又厭惡男女之間的情欲,這又是為什麼呢?

答:男女結合,建立家庭,這是父母最大的心願。如果不經父母同意,就私自偷情,發生不正當的關系,又會遭到父母的厭惡和鄙視。父母的態度既然如此,天地也是一樣。

問:天地以生育萬物為本懷,而男女性愛是人類得以繁衍的基礎,若是天地對此又要加以厭惡和限制,怎麼能生育更多的後代呢?

答:以生育萬物為本懷,是指天地以慈愛之心護育萬物,不加任何傷害,並不是指以多生多育為目的。若是天道以生育多為貴,那麼雞、犬、豬、羊一次能產下幾個幼崽,魚蝦產卵更是成百上千,與人類相比豈不更符合上天的意願嗎?

問:上帝既然厭惡邪淫,就應當使人類的性別、相貌全都一樣,每個人長大後自然生育,這樣就從根本上杜絕了邪淫的可能。可又為什麼不這樣做呢?

答:人間吉凶禍福的決定權,雖然由上天來掌管,然而不過是公正無誤地根據因果原則將每個人應該得到的施加給他們而已,並沒有在其中夾雜任何的私意。況且男女的性別與相貌,都是由過去世中各自的內心狀況而形成。上天既然不能強使天下男女的內心都彼此相同,又如何能強使天下男女的性別、相貌都完全一樣呢?

問:男女之間的事,世人最為私密,天地鬼神又豈能一一得知?

答:宇宙萬法本來就與內心世界為一體,彼此不可分離。自己內心知道的事,十方世界全都能知道,豈止是天地鬼神而已?水清則月現,鼠腐則蟲生,其中包含的因果關聯的道理,需要細細去體味。

問:殺害生命能給對方造成痛苦,盜竊財物能使對方陷入貧窮,因此而受到懲罰,理所當然。至於男女間的淫欲,彼此都感到快樂,又有什麼危害呢?

:發生邪淫關系的雙方或許都感到快樂,然而試問這個被淫污的女子的丈夫見到了,也感到快樂嗎?她的父母兄弟見到了,也感到快樂嗎?天地鬼神見到了,也感到快樂嗎?因此感到快樂的不過只有一個人,而切齒痛恨、怒目環繞的卻遍滿虛空,怎麼能無罪呢?

問:然而與殺生、盜竊相比較,究竟哪個重,哪個輕呢?

答:殺生給對方造成難以忍受的痛苦,邪淫給別人帶來難以承當的惡名。盜竊所奪走的是他人的養身之財,邪淫所奪走的是他人的養性之寶。所造的惡因既不相同,所受的果報自然有所差異。因此犯下殺生、盜竊的罪業,其報應如疾風猛火一樣,來得快,去得也快。犯下邪淫的罪業,其報應如患了虛弱的痨症,總是難以擺脫疾病的糾纏。不好簡單區分哪個輕,哪個重。

問:偷偷翻過院牆,去摟抱鄰居家的處女,可以說是自己造的罪孽。至於那些行為不檢點的女人,她們自己主動投懷送抱,欣然接納又有什麼罪呢?

答:摟抱處女是什麼用心?接納不檢點的女人又是什麼用心?既然能欣然接納,也就會偷偷摟抱。譬如某處有毒藥,偷來吃固然會死,被動接受吃的也一樣會死。

問:侵犯良家婦女,罪過的確嚴重。至於和家裡的婢女發生性關系,難道也有罪嗎?

答:被玷污者的身份雖有貴賤之別,而奸淫的行為卻沒有差別。侵犯妓女尚且有罪,何況是家中的婢女?

●因果析疑類(八問八答)

問。大富貴人。往往多造婬業。何以不見有報。

答。宿世善緣既熟。今世雖惡。尚當先享福報。留其苦於來生。譬如凶年之穀。得之往歲。今歲之荒。來歲受苦。善亦如是。

問。風流之事。偏與功名為水火。其義何居。

答。風流之事。最損彼家名節。故亦受損名之報。

問。好色之士。後世每墮女身。何以故。

答。婬者意中。念念有一美女。情之所牽。其音容笑貌。常摹美女之嬌態。以故陽氣漸消。不覺形隨心變。

問。淫男念念想女。後世若必墮女身。則婬女念念想男。後世反可得男身矣。女何幸而男何不幸。

答。轉男為女。墮落也。轉女為男。超生也。同造墮落之因。決無獨受超生之果。譬如兩人登山。一人過於視下。忽然失足。一人過於視上。忽然失足。視下失足者。固墮至山下矣。豈視上失足者。必墮至山頂耶。

問。子息既從欲事而生。則多欲者宜多子。何以耽於色欲者。子女偏覺寥寥。

答。其故有二。一者使盡男子之態。不應更生男子故。二者精液耗散。如鄙吝之人釀酒。米少水多故。

問。世間之法。猶言罪不及孥。官不及世。若善者克昌厥後。婬者殃及子孫。則為善人之後者。何以享自然之福。為婬人之嗣者。何以受無妄之災。

答。宿世修善。投作善之家享福。宿世造惡。投作惡之家受禍。蓮華不發荊榛之幹。偃鼠豈出龍象之胎。

問。修善得貴子。理也。但其人與我有緣。方來託生。萬一福之稱者。緣不合。緣之合者。福不稱。奈何。

答。無量劫來。欲報我讎者。不計其數。欲報我恩者。亦不計其數。善以善應。惡以惡應。不患無轉移之法。

問。險惡之人。固當無後。彼持齋奉佛。發心出世者。何以往往無嗣。

答。險惡者無後。刻薄之孽報也。修行者無後。清淨之福報也。世間不肖子孫。貽祖父以死不瞑目者。何可勝數。大聖大賢。猶不能顧後。況其他乎。即使世世得象賢之嗣。而婬殺之業。人所同有。究本尋源。孰階之厲。所以修行人。具大智慧。求大解脫。既欲捨此凡軀。并求斷此凡種。俯視塵世。瓜瓞螽斯。嚼蠟無味。譬如有人前世為貓。產一貓子。必欣然愛之。若轉世為人後。識得此貓。是吾宿世所生。見其盜魚捕鼠。必切齒愧恨矣。豈尚願其貓種不絕。源源產乳哉。

白話翻譯如下:

★因果析疑類(八問八答)

問:大富大貴的人,往往造了很多淫業,為什麼不見有報應?

答:這些人之所以能大富大貴,是由於前世的善緣已經成熟。今生雖然作惡,還是應當先享受福報,而把苦果留到來生。就好像災荒之年的存糧是由往年所積蓄,而今年所遭受的災荒,要等到來年挨餓。過去世中所行的善業也是如此。(此說本於《業報差別經》)

問:發生男女私情,與獲取功名往往水火不能相容,這又是什麼道理?

答:發生男女私情,最為損害對方家庭的名譽,因此自己也會受到個人功名被剝奪的報應。

問:好色的人,後世常常淪為女身,這是為什麼?

答:淫心重的人,心裡念念都在想著美女。由於情思纏綿,自己的音容笑貌常常就會模仿美女的嬌柔之態,陽剛之氣漸漸消失。這樣在投生時,便由於心態的改變而轉成女身。

問:如果淫心重的男人念念想著女人,下世就淪為女身。那麼淫心重的女人念念想著男人,下世反而應該得到男身。為什麼女的如此幸運,而男的卻如此不幸?

答:轉男成女是一種墮落,而轉女成男卻是一種超越。同是造下墮落的惡因,決不可能獨自得到超越的善果。譬如兩人同時登山,一人總看下面而失足,一人總看上面而失足。總看下面而失足,當然會墮落到山下。難道總看上面而失足,就會墮落到山頂嗎?

問:子女既然是由男女欲愛而生,那麼欲望多的人就應該子女多,為什麼沉迷色欲的人卻常常缺少子女?

答:原因有兩個:第一、把男人的勁頭全使盡了,不應再生男孩。第二、精液稀薄,就如同吝啬的人釀酒,原料中米放得很少,水卻用得很多。

問:世間的法律,還講有罪不牽連兒女,官位不傳給後代。若是行善就使後代興旺發達,淫亂就要殃及子孫。那麼憑什麼成為善人的後代,就能安享自然之福?作為淫亂者的子女,卻要遭受無妄之災?

答:正是由於前世修善,所以才會投生行善的人家享福。也正是由於前世造惡,才會投生到作惡的人家受禍。蓮花不會從荊棘的枝干長出,偃鼠又豈是大象的胎胞所生?

問:行善積德而得貴子,理應如此。但其人與我有緣,才會來投生。萬一福份相符而緣分不合,或雖然有緣但福份卻不相符,又該怎麼辦?

答:無數劫以來,想找我報仇的不計其數,想找我報恩的也不計其數。行善就會有善良的子女與之相應,行惡就會有惡性的子女與之相應,不必擔心投生的事。

問:居心險惡之人,理應沒有後代。可是那些持齋信佛、發心出世的人,為什麼也往往後繼無人?

答:居心險惡的人沒有後代,是行為刻薄的惡報。修行人沒有後代,是身心清淨的福報。世間的不肖子孫,讓自己的祖父、父親死不瞑目的,數不勝數。大聖大賢之人,尚且不能照管好自己的後代,更何況其他的人?即使世世都有能效法先人賢德的後代,而淫欲和殺生的行為,依舊在所難免,追根溯源,還不都是由自己引起的?所以修行人有廣大的智慧,尋求徹底的解脫,不僅想自己捨離凡夫的軀體,還想從此斷除後世凡夫的種子,俯看塵世間一代代子孫繁衍不絕,感到索然無味。譬如有人前世是一只貓,產下一個貓崽,必定會喜愛不已。如果下世轉生為人,還認得此貓是自己前世所生,見它偷魚捕鼠種種行徑,必然慚愧悔恨不已。難道還會期望自己貓種不絕,繼續源源不斷地產下幼崽嗎?

●雜問防婬類(十問十答)

◎問。普門品云。若有眾生。多於婬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何為其然也。

答。色是迷津。佛乃覺路。覺之破迷。猶燈之破暗。此定理也。孔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不其然乎。

◎問。夢中所見天榜。名次往往奇驗。固無所疑。但世間每一國土。有一種字體。則天上必別有天書。凡眼不識。凡眼若識。豈天上反奉人間之字耶。

答。夢中天榜。皆由自心感通。自心但有此方之字。無天書之體。故所見亦唯此方之字耳。譬如夢中聞鬼神語。南方人夢。音同南方。北方人夢。音同北方也。

◎問。夫婦恩愛者。後世還為夫婦否。

答。譬如水上浮萍。林中宿鳥。緣至則合。緣盡則散。

◎問。宿世有緣。故為夫婦。既為夫婦。其緣更深。何以後世。反不能相聚。

答。兩人後世。能保其皆得人身乎。即皆得矣。能保其年相若。福相等。地相近。一為男。一為女乎。

◎問。六天福德。愈高愈重。六天欲念。愈高愈輕。理固然矣。但誰人見之。

答。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觀寡欲者享厚福。耽色者遭奇禍。其理自曉。若必目擊之而後信。則愚孰甚焉。

◎問。六天欲念。雖漸至輕微。不知還因此墮落否。

答。但有欲念。無不墮落。如正法念處經說。經云。天中大繫縛。無過於女色。女人縛諸天。將至三惡道

◎問。羅漢應化凡間。示有妻子。何以不受業報。

答。孽由心造。羅漢已斷凡情。煩惱從何著。譬如釵裙。日附女人之體。不作女人之想。釵裙豈有罪孽耶。

◎問。修仙術者。用采補之法。謂可長生。信然乎。

答。神仙雖在七趣中。未出生死。然非清淨解脫。不能陟其階梯。豈有縱心婬穢之場。反受長生之報者乎。現在惑世誣民。來生地獄種子。必此人矣。

◎問。婬穢之事。與長生之術。二者固同冰炭。獨訝楊貴妃。幾覆唐室。何以死後成仙。

答。誰見其成仙者。縱有宿福。流入仙趣。然福盡必墮惡道。古德云。饒汝作仙人。恰似守屍鬼。何足慕哉。

◎問。七夕長生殿。夜半所私語。固昔人之寓詞也。但劉阮遇仙於天台。牛女訂期於霄漢。又何稱焉。

答。此乃稗史妄傳耳。六天欲念。較之世人真有雲泥之隔

。若據稗史所傳。何異凡夫薄態。後人襲謬仍訛。嘲調神女。唐突天孫。口業無邊矣。

白話翻譯如下:

★雜問防淫類(十問十答)

問:《普門品》說:「若有眾生,多於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這又是什麼道理呢?

答:色使人迷惑,佛令人覺悟。以覺悟破除迷惑,就像用燈光照破黑暗一樣,無可置疑。孔子說:「苟志於仁矣,無惡也。」不正是這樣的嗎?

問:夢裡所見到的天榜,其名次與最後的結果往往出奇的吻合,因此沒什麼好懷疑的。但世界上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文字,天上也一定有與人間不同的天書。夢中的人若以凡眼就能認得,難道天上反而會使用人間的文字嗎?

答:夢中見到的天榜,都是由自心感應而顯現出來的。自心中只有自己所認識的字,並沒有天上的文字,所以見到的也都是自己能認識的字。就像夢中聽到鬼神說話,南方人夢中說的是南方口音,北方人夢中說的是北方口音。

問:夫妻關系恩愛的人,下一世還會成為夫妻嗎?

答:夫妻之間的情分,如同水上聚在一起的浮萍,林中棲息一處的鳥兒,緣分到了就聚首,緣分盡了便分離。

問:過去世中有很深的緣分,所以今生才成為夫妻。今生既然已經成為夫妻,彼此的緣分就會更深,為什麼下一世反而不能再相聚呢?

答:兩個人在下一世能保證都得人身嗎?即使都得人身,能保證彼此年齡相當、福分相同、地域相近,一個是男,一個是女嗎?

問:欲界的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這六層天越是往上,福德就越深厚,欲念也就越輕淡。道理雖然是如此,但誰能見到呢?

答:天界的福德深淺與欲念輕重的關系,從人世間就可以得到驗證。只要觀察一下那些清心寡欲的人安享厚福,而沉迷女色的人必遭奇禍,其中的道理自然就能明白。如果必須親眼見到才相信,那也未免太愚癡了。

問:欲界六天的欲念,雖然從下到上越來越輕微,不知是否還會因此而墮落?

答:只要有欲念,沒有不墮落的。正如《正法念處經》中所說:「欲界天最大的束縛,沒什麼比得上女色。女人把天人牢牢捆住,將他們帶入三惡道。」

問:阿羅漢應化來到凡間,也有妻子兒女,為什麼他們卻不受業報?

答:一切罪業都是由心所造,阿羅漢已經斷除了凡夫的情欲,種種煩惱根本就沒有落腳之處。就好像首飾、衣裙,天天都穿戴在女人身上,卻從來沒有戀慕女人的想法,首飾、衣裙難道會有罪業嗎?

問:一些修煉仙術的人,使用采陰補陽的方法,說是可以長生不老,這可信嗎?

答:神仙雖然仍在七趣之中,未能出離生死輪回,然而若非身心清淨,解脫淫欲的纏縛,就不可能登上神仙的階位。豈有縱情於淫穢之中,反而卻能長生不老?今生蠱惑人心,來生必下地獄,便是這些人的下場。

問:男女交合之事,與長生不老之術,二者確實像寒冰與燃燒的火炭一樣彼此不能相容。不過令人感到驚訝的是,楊貴妃差點使唐王朝覆滅,怎麼死去以後卻成了神仙?

答:有誰見她成了神仙呢?即使由於過去所修積的福德而流轉到神仙道中,等福報享盡也必定會墮入惡道。古德曾說:「饒汝作仙人,恰似守屍鬼。」有什麼可值得羨慕的呢?

問:白居易《長恨歌》說:「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固然是前人的想象和寄托。但東漢時劉晨、阮肇,在天台山采藥迷路,遇到二仙女,應邀在山中停留半年。牛郎與織女在天宮中約定再次相會的日期。這些又怎麼解釋?

答:這都是從前的文人在記載各種逸聞瑣事的稗史中妄自杜撰的故事。欲界六天的欲念清淡,與世間人相比實有天壤之別。若像稗史中所說的那樣,又與輕浮淺薄的凡夫俗子有什麼差別?後人以訛傳訛,調侃仙女,冒犯天孫,所造下的口業無量無邊。

【注】天孫,天帝的孫女。《史記·天官書》:織女,天女孫也。

●受持破惑類(十問十答)

問。戒婬已屬難事。而受持之法。又如是曲盡周詳。得毋強人以太難乎。

答。中道而立。能者從之。儒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釋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豈為一人設哉。

問。君子不邇聲色。不邇者。不過淡之之詞。若比之毒蛇猛虎。不幾擬之太甚乎。

答。死於蛇虎者。千中希得一二。死於貪欲者。什有八九。由是觀之。蓋甚於猛虎毒蛇也。

問。綱常名教之防。莫過於禮。男女有別。非禮勿視。便是戒婬。何必設不淨等觀。作此污穢之想。

答。男女之道。人之大欲存焉。欲火動時。勃然難遏。縱刀鋸在前。鼎鑊隨後。猶圖僥倖於萬一。若獨藉往聖微詞。令彼一片婬心。冰消雪解。此萬萬不可得之數也。且夫理之可以勸導世人。助揚王化者。莫如因果之說矣。獨至婬心乍發。雖目擊現在因果。終不能斷其愛根。唯有不淨二字。可以絕之。所謂禁得十分。不如淡得一分也。論戒婬者。斷以不淨觀為宗矣。

問。不淨九想等觀。在俗者固當修習。若向最上一著。則正智現前。煩惱自破。何必學此小乘法門。

答。至道雖無取無捨。入門必有欣有厭。天台大師云。雖則不淨初門。能成大事。如海中屍。依之得度。從此獲清淨智慧。從此生淨妙佛國。常觀不淨。是名淨業。昔世尊懸記七種法滅相。其第四條曰。末世弟子。不樂修不淨觀。則知深於佛學。乃能修此法門。大般若經中。詳言死屍白骨等觀。而結云。是為菩薩大乘相。則此觀豈小乘法門耶。

問。世間美色。與脹死屍。宛然二相。何得彼此同觀。

答。相雖暫異。實非二物。人若夏月猝死。經宿便臭。三四日後。蟲出於屍。彼柔姿婉媚。不過現前假相耳。

問。肉軀污穢。固不待言。若云周身之內。有八十種蟲。吾不信也。

答。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況垢穢之軀乎。若云生人之體。不當有蟲。則瘡疥蚤蝨。獨非蟲耶。

問。受持篇中。以居官居家等。分配治國平天下數條。大段則然矣。其如內有不甚切合者何。

答。總科條後。原謂多屬某事。未嘗曰都屬某事也。況古人斷章取義。止論其大。曾子釋誠意。而曰心廣體胖。不嫌於混雜身心。釋新民。而引日新又新。不嫌其可移明德。必欲銖銖較之。則鑿矣。

問。受持一篇。功過二字。可以該之。何不分某事為若干功。某事為若干過。使人凜然知戒乎。

答。功過皆由心造。同一善也。發心大則功亦大。發心小則功亦小。同一惡也。愛心重重則過亦重。愛心輕。則過亦輕。譬之諸天共器。食有精麤。三獸同河。渡分深淺。安能比而同之。懸而斷之乎。

問。比邱尼中。魚龍混雜。間有婬蕩之女。偽作尼姑。引誘良家婦者。居家杜邪之科。何獨遺此。

答。果其貞節。誘亦不妨。若其可誘。何獨尼姑。因千中一

見之婬女。遂欲遠棄佛法。侮慢出家。是猶為一家失火。禁天下之晨炊矣。智乎不智。

問。婦人到庵院中。燒香聽講。多被輕狂者留盼。禁其出門。方見治家之正。肅閨者。何獨遺此。

答。信善之女。安坐家中。儘可奉佛。輕於出外。固非所宜。然亦當視乎其年。視乎其地。視乎其人。若果能傾心歸佛。將肅閨一十五條。事事遵守。必然度勢揆時。舉動以正。安有非禮之事哉。於此行禁之。同於崑岡烈火。則佛法甘露之門。為婦女者。老死不能沾惠。後世女身之報。恐不免耳。

白話翻譯如下:

★受持破惑類(十問十答)

問:決心戒淫就已經很難了,而所列的受持方法及事項,又如此詳盡周密,是不是有點太強人所難了?

答:這些日常受持的方法都是本著中道的原則而設立,每個人應按照自己的情況盡力遵守。儒家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佛教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並非只為一個人而設。

問:儒家經典中說:「君子應不近歌舞女色。」所說的「不近」,只不過是比較淡然而已。若把它比作毒蛇猛獸,是不是有點太誇張了?

答:死於毒蛇猛獸之口的,千人中難有一二。死於貪欲的,卻十有八九。由此看來,它比毒蛇猛獸還要可怕。

問:維護人世間的倫理綱常,莫過於以儒家思想為準則所制定的各種道德禮儀規範。《禮記》所說的「男女有別」,《論語》所說的「非禮勿視」,這些都說的是戒淫。何必還要再設立不淨觀等方法,觀想人體內各種污穢的東西?

:男女性愛是人的最大欲望之一。當欲火勃然而起時,往往難以遏制,縱然前後有刀、鋸、鼎、镬等各種殘酷的刑具,隨時可能受到嚴厲的懲罰,還會存萬一的僥幸心理。如果僅靠古聖先賢委婉的言辭,就想讓滿腔淫心像冰消雪化一樣消解和冷卻下來,恐怕是萬萬不可能的。況且從道理上勸導世人,有助於君王的教化的,莫過於佛教的因果報應學說。唯獨淫心萌動時,雖親眼目睹貪淫好色者的報應,也還是不能斷除心中的欲念。只有認識到人身污穢不淨的真實狀況,才能從根本上予以斷除。這就是人們所說的:「能克制十分,不如變淡一分。」因此對於戒淫來說,一定要以不淨觀的修習為根本。

問:不淨觀、九想觀等觀法,對於一般人來說固然應當修習。然而如果有志於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最上一著,正智若能顯現,煩惱自然破滅,何必學這種小乘法門呢?

答:終極的佛法雖然無取無捨,然而下手入門卻必定有欣有厭。天台智者大師《法華經玄義》說:「不淨觀雖是入道的初門,但卻能成就證悟道果、解脫生死的大事。如同海中漂浮的屍體雖然令人厭惡,然而依靠它就能穿過凶險的海浪安然上岸。」專注地修習不淨觀,能夠獲得清淨智慧,能夠往生淨妙佛國。經常觀想不淨,就是修行淨業。釋迦牟尼佛曾預言,末法時代有七種佛法正在消亡的表現,其中第四條說:「末法時代的弟子,不喜歡修習不淨觀。」詳見《摩訶摩耶經》。由此可知對佛法有深入的了解,才會認真修學這一法門。《大般若經》中也詳細講到死屍、白骨等觀想,最後的結語說:「這便是菩薩正在行持大乘佛法的特征。」難道這些觀想也是小乘法門嗎?

問:世間女子美麗的容貌,與膨脹的死屍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形象,怎麼能彼此聯想到一起呢?

答:兩者的外在形象雖暫有差異,實際不過是人體的兩種不同狀態而已。人要是在夏天裡突然死亡,過了一夜便會發臭,三、四天後蟲子就從屍體裡長出來。世間女子嬌柔嫵媚的形象,實在也不過是一時的假相罷了。

問:血肉之軀確實充滿了種種污穢,這不用多說。然而說全身內有八十種蟲,我感到難以相信。

答:經上說:「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更何況是藏污納穢的身體?如果說活著的人身體裡不應當有蟲,那疥瘡裡的疥蟲,以及身上的虱子、跳蚤,難道不是蟲嗎?

問:本書的「受持篇」中,按居官門、居家門、廣戒門、滅罪門、經要門進行分類,劃分章節。將《大學》中提出的儒家道德修養和治理國家的八項基本原則,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分屬於各個門類。雖然總體上沒什麼問題,但其中也有一些不太切合的地方,你怎麼看待呢?

答:各個門類的標題下,原文是說「多屬」某一項或某幾項原則,並沒有說「都屬」。況且古人往往只摘取部分原文,從總體上加以論述。比如曾子在《大學》中解釋「誠意」,而說「心廣體胖」,並不在意同時提到了身與心兩個方面。解釋「新民」,而引用「日新又新」,並不在意它也可以用作對「明德」的解釋。一定要錙銖必較,就未免失之偏頗了。

問:「受持篇」的全部內容,用「功」、「過」兩個字就可以代表。為什麼不標出某一事有多少功,某一事有多少過,使人凜然敬畏,努力戒除呢?

答:功與過都是由心所造。同一件善事,發心大則功德就大,發心小則功德就小。同一件惡事,貪心重則過失就重,貪心輕則過失就輕。譬如天人都使用同樣的器具進食,由於各自的果報有差異,彼此的食物就有精粗之別。象、馬、兔三只野獸渡過同一條河流,因為腿有長短,所以過河的方式就有深淺不同。怎麼能一概而論,預先斷定呢?

問:比丘尼中魚龍混雜,或許會有淫蕩的女人假作尼姑,引誘良家婦女。「居家門」中「杜邪」這一節中,為何遺漏了這一條?

答:如果是秉性貞節的女性,即使遇到引誘也不會為之所動。如果被引誘,豈止是會受到假尼姑的誘惑?因為上千尼姑中也難得一見的淫蕩女人,就要背棄佛法,侮辱出家人。就好比是一家失火,就禁止普天下不得生火做飯,這也太不明智了吧?

問:婦女到寺院中進香聽經,多被輕狂之人所顧盼。禁止婦女出門,才體現出治家嚴正。「肅閨」一節中,為何遺漏了這一條?

答:信佛行善的女子,安坐家中也完全可以供佛修行,輕易外出確有不當。然而也應當考慮到年齡情況、具體地點和本人的操守。如果家中女子能傾心歸信佛法,將「肅閨」一節中的十五條事項全部遵守,就一定能審時度勢,舉止得當,豈會有非禮的事情發生?若對去寺院進香聽經一概禁止,就如同炎炎烈火,玉石俱焚,使婦女直到老死都不能蒙受教化,從佛法的甘露之門得到利益。這樣的男子後世墮為女身的報應,恐怕在所難免。(此說本於《大方廣三戒經》)

●胎娠差別類(十二問十二答)

問。男女未會以前。從無產乳之事。一經配合。便有子女。試問彼投胎者。日在男女之傍。伺其動靜乎。抑偶然遇之。驀爾入胎乎。

答。業報因緣。不可思議。若業緣當為其子。雖神識在千世界外。此間男女會合。彼處即見光明。一彈指間。乘光入胎。帝釋梵王不能阻。須彌鐵圍不能障。

問。世人一壁之阻。不見不聞。數里之遠。猝難馳至。千萬國土外。何以纖悉無障。

答。人所礙者。乃在於形。不在於神。延陵季子曰。骨肉復歸於土。命也。若魂氣。則無不之也。譬如夢中。在千萬里外。忽然驚覺。復在床中。在於間壁。亦復如是。不以遠近分遲速也。神識投胎。何以異此。

問。世有夫婦。日在一處。終無子息。為是神識未來乎。抑命數無子乎。

答。神識不來。即是命數無子。命數無子。神識自然不來。如增一阿含經說。○經云。若男女共集。識未來投。或識既外投。男女不集。則不成胎。若女人無欲。男子欲盛。或男子無欲。女人欲盛。亦不受胎。又男子無病。女人有病。或女人無病。男子有病。亦不受胎。法苑珠林云。若父母福重。子福輕。不得入胎。若父母福輕。子福重。不得入胎。必父母子。三福業等。方得入胎。

問。苟合所生男女。千中不留其一。是命不當為其子也。不當為其子。便不應投胎。投胎而仍被殺。何以故。

答。此各償宿世之債耳。子所償者軀命。父母所

償者惡名。

問。富貴男。與貧賤女合。或富貴女。與貧賤男合。三福大不等矣。何以亦有胎。

答。託生之子。宿世修福有虧。或但當得富貴父。或但當得富貴母。或父母當得富貴子。或子當得富貴父母。因緣不同。故亦成胎。如阿難口解十二因緣經說。○經云。子以三因緣生。一者父母先世負子錢。二者子先世負父母錢。三者怨家來作子。

問。託生者。或投富貴之家。或投貧賤之家。有以異乎。無以異乎。知其富貴貧賤乎。抑不知富貴貧賤乎。

答。異則有異。知實不知。如瑜伽論中說。○論云。薄福者。當生下賤家。彼於死時。及入胎時。但聞種種紛亂聲。或見入於叢林竹葦中。若福厚者。生尊貴家。彼於爾時。但覺寂靜美妙。或聞妙音。或見升宮殿。

問。男中陰入胎。於母生愛。於父生瞋。女中陰入胎。於父生愛。於母生瞋。理則然矣。所據何在。

答。據在胎形之向背耳。男胎向母而背父。女胎向父而背母。心既有異。故身亦隨之。如處胎經說。○經云。若是男者。蹲居母腹。右脅而坐。兩手掩面。向脊而住。若是女者。蹲居左脅。兩手掩面。背脊而住。

問。男女會合。必藉神識來投。然後成胎。而世多有此處分娩。親見彼人入室。訪之彼人。死期亦在此刻。則十月以前。其人尚在陽世。彼父母會合。更有誰人替之耶。若無中陰。則不能成胎。若有中陰。則中陰定是他人。何以又見彼人入

室。

答。造宅造獄。何必自己監工。規模制度。悉依當人本分。宅獄成而監工即去。胎相成而本識方來。壽雖未盡。生固定然。自感宿生有負之人。為之代其受胎也。

問。據世俗所傳。則入胎在臨產之際。而據內典所載。則投胎在十月之前。抑何說之不相符乎。

答。臨產入胎。當是千萬中之一耳。非其宿有大福。不當受胞胎之苦。即其父母懷胎時。彼人未當壽盡。直至臨產。一處命終。一處託生。或亦有之。譬如官爵。從資格漸升者。其常也。不次擢用者其變也。

問。雙生者。在母腹中。必有兩中陰。其入胎也。出於同時乎。抑不同時乎。

答。有同時。有不同時。若同時入。則先產者為兄。後產者為弟。若不同時。則先產者為弟。後產者為兄。譬如竹筩納胡桃。後入者必先出故。

問。同一孕也。而所生子女。有端正者。有缺壞者。其間或黑或白。種種不同。何故。

答。一係此兒宿世之故。一係其母今世之故。此兒宿世。若柔和忍辱。裝造佛像。親近沙門。今世自然相好。若宿世遮佛光明。取三寶物。瞋恚鬥諍。代他詞訟。或譏毀醜貌之人。今世自然醜惡。其母今世懷孕之時。若近煙黑之處。胎兒遂黑。居清涼之處。胎兒遂白。習鹽灰等味。毛髮稀少。習婬欲之事。多患瘡癬。若或跳擲。或復負重。支節缺壞。

問。人有恆言。皆曰父母遺體。敢問孰者是父遺體。孰者是母遺體。

答。爪齒骨節。髓腦筋。凡係堅者。皆父遺體也。頰眼舌喉。心肝脾腎。毛髮腸血。凡係柔者。皆母遺體也。

白話翻譯如下:

★胎娠差別類(十二問十二答)

問:男女沒有交合,就不會生育子女,交合之後才有身孕。請問來投胎的人,是天天守在父母身旁,等著交合時入胎呢?還是偶然遇到了,於是就入胎呢?

答:業報因緣,不可思議。如果因緣注定要做子女,雖然神識遠在千世界之外,此處男女交合,那裡就會見到光亮,一彈指間,乘著這道光就進入了母胎。帝釋、梵王無法阻擋,須彌山、鐵圍山也不能障礙。

問:世間人僅一壁之隔,就不見不聞。幾里之外,就難以立即趕到。遠隔千萬個國土之外,神識卻為何能知道,並且沒有障礙?

答:人受到障礙的是自己的形體,而不是自己的神識。延陵季子說:「軀體重歸於泥土,這是不可抗拒的命運,而靈魂則會無所不至。」(見《禮記·檀弓下》)譬如夢中到了千萬裡之外,忽然驚醒,發現身體還在床上,有牆壁相隔也是如此,瞬間即到,沒有遠近之別。神識投胎也是這樣。

問:世上有的夫婦,天天在一起,還是不能生育。這是因為神識沒來,還是命中無子?

答:神識不來,就是命中無子。命中無子,神識自然不來。《增一阿含經》說:「如男女行房的時候,神識不來投生,或神識已經到來,男女卻未行房,都不能受孕。如果女人沒有欲念而男子欲念強烈,或者男子無欲而女人欲念強烈,也不會受孕。另外,若男子無病而女人有病,或女人無病而男子有病,也不會受孕。」《法苑珠林》說:「如果父母福大,投胎者福小,就不能入胎。若父母福小,投胎者福大,也不能入胎。必須要父親、母親、子女,三人的福業相當,才能入胎。」

問:由男女間不正當私情所生的孩子,一千個當中也難倖存一個,這是命中註定不該做他們的孩子。但既然不該做他們的孩子,便不應投胎。投了胎而仍然被殺,這是為什麼?

答:這都是各自償還過去的業債。投生的孩子償還的是身命,父母所償還的是惡名。

問:富貴的男子與貧賤的女子結合,或富貴的女子與貧賤的男子結合,父母雙方與投胎的孩子,三者福分大不相同,為什麼也能有孕?

答:這是由於來投胎的孩子前世修福有所缺陷,或只應得到富貴的父親,或只應得到富貴的母親。若是父母應當得到有福的貴子,子女應當得到富貴的父母,因緣不同,也能成孕。《阿難口解十二因緣經》說:「子女以三種因緣來投生:一是父母前世欠下子女的錢財,二是子女前世欠下父母的錢財,三是怨家來作子女。」

問:投生的人,或是投生到富貴人家,或是投生到貧賤人家,投生時的情形是一樣的呢,還是有所差別?他自己知道要投生的人家富貴貧賤呢,還是不知道?

答:兩者之間有所不同,不過投生者對未來的情況並不了解。《瑜伽論》說:「福薄的投生者,將會出生在地位低下的人家。當他死亡時,以及入母胎時,聽到種種紛亂的聲音,或是見到自己鑽入叢林竹葦中。福厚的投生者,將會出生在地位尊貴的人家。他在那個時候,覺得寂靜美妙,或是聽到奇妙的音樂,或是見到自己上到宮殿中。」

問:佛經上所說的男性中陰身入胎時,對母親會生起貪愛,對父親生起瞋惱。女性中陰身入胎時,會對父親生起貪愛,對母親生起瞋惱。道理雖然如此,有什麼根據呢?

答:根據就是胎形的不同朝向。男胎面向母親而背對父親,女胎面向父親而背對母親。愛瞋之心既然有所區別,身體的朝向也就隨之不同。《處胎經》說:「若是男孩,蹲在母腹的右脅部位,兩手掩面,朝向母親的脊背。若是女孩,蹲在母親的左脅部位,兩手掩面,背對母親的脊背。」

問:男女交合的時候,必須有神識前來投胎,然後才能成孕。而世上常有產婦分娩時,親眼看到某人進入產房,打聽此人的情況,知道他的死亡時間恰好就在此時。既然在母親懷孕的十個月期間,此人還在人世,那麼父母交合的時候,是有別人替他入胎嗎?若是沒有中陰身入胎,就不能成孕。如果有中陰身入胎,那這個中陰身一定是別的人。怎麼又會在臨產時看見此人進入產房呢?

答:建造住宅,何必非要自己監工?建築的規模和樣式,一樣可以按照自己的要求完成。住宅建成,監工即當離去。胎兒發育完成,自己的神識才來。此人壽命雖然還沒有盡,但還是可以投生,自然會有某個前生有負於他的人,前來代他住胎。

問:根據世間傳聞的情況來看,神識入胎是在臨產的時候。而根據佛經記載,神識投胎是在十個月前。為什麼兩種說法不一致?

答:臨產時入胎,千萬人中難得一見。如果不是他過去有很大的福德,不應承受胞胎之苦。便是在父母懷胎時,此人壽命還未盡,直到臨產時,才一處命終,而在另一處出生,這種情況偶爾也有。譬如官職爵位,由資歷逐步提升是常理,破格提拔為特例。

問:若是雙胞胎,在母親肚子裡必定有兩個中陰身,他們是同時入胎,還是有前有後呢?

答:有同時入胎,也有前後入胎。如果同時入胎,先出生的為哥哥,後出生的為弟弟。如果入胎時有前有後,則先出生的為弟弟,後出生的為哥哥。譬如竹筒內放入胡桃,後進先出。(此說本於《法苑珠林》)

問:同樣是懷孕,可生下來的孩子有的端正,有的殘疾,有黑有白,種種不同,這是為什麼?

答:一是由於孩子前世的原因,一是由於母親今世的原因。如果這個孩子前世柔和忍辱,塑造佛像,親近僧人,今世自然相貌端正。若是前世遮擋佛的光明,取用屬於佛、法、僧三寶的物品,瞋恚好鬥,代人訴訟,或是譏笑貌醜的人,今世自然相貌醜陋。(此說本於《業報差別經》、《三戒經》)如果母親在懷孕期間,接近煙火熏黑的地方,胎兒的膚色就會發黑。住在清涼的地方,胎兒的膚色就會發白。嗜好鹽灰等味道,孩子就會毛發稀少。多行欲事,孩子就會常長瘡癬。如果跳躍、負重,孩子就會四肢殘疾。(此說本於《法苑珠林》)

問:人們常說自己的身體是父母所賦予的。請問哪些是父親賦予的,哪些是母親賦予的?

答:爪齒骨節、髓腦筋脈,凡是堅硬的部分,都是由父親所賦予。頰眼舌喉、心肝脾腎、毛發腸血,凡是柔軟的部分,都是由母親所賦予。(此說本於《修行道地經》)

此說本於《大方廣三戒經》)

●形滅神存類(六問六答)

問。福善禍婬。不過生時受報耳。若人而既死。則形神消滅。縱有罪業。何從受報。

答。身有敗壞。性無敗壞。譬如五穀。根莖雖枯。其子落地。向春復生。修福生人天。造業歸惡道。亦猶是也。賈誼曰。千變萬化。未始有極。忽然為人。魏伯起曰。三世神識不滅。張子厚曰。知死之不亡。可與言性。生死之名。從肉軀所得。非從心性所得。若謂死後神亡。則伯鯀為熊。如意為犬。鄭人相驚以伯有。彭生報怨於齊襄。種種事跡。皆在漢明帝之前。則佛法未傳東夏。而輪回之理。已大著於天下矣。斷滅之論。可欺愚人。難罔智士。

問。輪廻之理。如所固有。孔子何以不言。

答。孔子言之詳矣。易曰。精氣為物。遊魂為變。知鬼神之情狀。精氣者。受生之後也。遊魂者。託胎之前也。知其情狀。則輪回之理明矣。中庸言誠者。物之終始。不言始終。見循環無端。非斷滅也。惜後儒見未及此耳。

問。精氣為物。遊魂為變。不過論其理耳。若謂有後世之說。不幾近於誕乎。

答。生死輪回。乃世人必然之理。見於記載者。不可勝數。若名為誕。是真誕矣。且爾不聞文昌帝君為十七世士大夫乎。不聞袁盎十世為僧乎。不聞某樵轉生為梁武帝乎。不聞王曾為曾子後身。蘇子瞻為戒禪師後身。曾魯公為青草堂後身乎。不聞永公轉生為房琯乎。不聞遜長老後身為李侍郎。南菴主後身為陳忠肅。知藏僧後身為張文定。嚴首座後身為王龜齡乎。不能博觀記載。徒學坐井觀天。何哉。

問。如君所言。固歷歷有據。獨惜其不出正史耳。

答。正史者。對稗史而言。正史可信。稗史不可信也。若文昌寶訓等書。皆煌煌實論。可質鬼神。乃超於正史之上。又當格外視之。倘必以史臣之筆為可信。則二十一史中。所載三世輪回事。亦更僕難數。他不具論。姑以人所共知者。略述一二。如羊祜前身為李氏子。梁元帝前身為眇目僧。劉氏女前身為李庶。劉沆前身為牛僧孺。范祖禹前身為鄧禹。郭祥正前身為李太白。夏原吉前身為屈原之類。不勝屈指也。若夫天仙列宿。降生人間者。如天帝子為齊高祖。神人降胎為唐代宗。來和天尊為宋真宗。南嶽真人為虞伯生。文昌星為呂仲實之類。彰彰可考也。有死後數日復生者。有數年復生者。有備述冥事無不奇驗者。略言之。如長沙人桓某。武陵女子李娥。干寶父殉葬之婢。魏明帝時塚內女。安吳民陳焦。晉惠帝時杜錫之婢。東陽黃氏女孩。淳熙十三年。行都人之類。一一可也。至於男子現生變異類者。如後漢公牛哀化為虎。霍州老翁化猛獸。乾道五年。衡湘間人化為虎之類是也。女人現生變異類者。如江夏黃氏母化為黿。清河宋士宗母化為之類是也。隔世重為夫婦者。如晉惠帝時梁國女子。宋末王婦梁氏等類。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甚至天女生北魏始祖。韓擒作冥府閻王。辛彥之建立梵宇。而報感天宮。庾彥寶念佛持經。而往生淨土。王賓修寺。得宿世之碑。太興設齋。感神僧之赴。異香滿室。徐孝克之往生。坐化空棺。陸法和之善逝。盧景裕在獄持經。枷鎖為之自脫。張孝始修齋禮誦。祖目因以復明。如斯等類。皆名儒國史直筆之言。豈無稽之論耶。嗟乎。宇宙之外。奇事固多。六合之中。異聞不少。今人生於天涯片角。所見無非庸常之士。所讀不過世俗之書。情竇甫開。而業緣踵至。婚嫁未畢。而景薄桑榆。宜乎生不知來。死不知去。日在輪回中。而莫信其理也。良可憫已。

問。輪回之理。固不爽矣。但吾之所言。本於某先生之某書。非無據也。某先生謂死者形既朽滅。神亦飄散。託生者。乃湊著生氣。偶然不散耳。

答。子曾讀金縢乎。武王有疾。周公願以身代。告於三王曰。予仁若考。多材多藝。能事鬼神。若依斷滅之說。則周公既代武死。形亦朽滅。神亦飄散。雖多材多藝。亦散滅無存。何以事祖考乎。且祖考亦散滅久矣。何以復為周公所事乎。況祭祀之禮。先聖所重。若祖宗既已散滅。則菲飲食而致孝鬼神。聖人反覺迂腐。倘云某先生不可不信。則堯舜周孔愈不可不信。若謂堯舜周孔不足信。何有於某先生。不特此也。若某先生既沒。今日能奉其斷滅之教。則某先生雖賢。今日亦在散滅之數。春秋二祭。可以不設。若現今尚行春秋二祭。則某先生之教。先不能行於今日矣。又何以服天下後世乎。若謂託生者。偶然不散。則目前一切人類。皆從偶然得之乎。吾甚無解於其說矣。

問。祭祀之說。某先生亦嘗言之。謂子孫是祖宗之氣。以氣合氣。所以感格耳。

答。然則五嶽四瀆山川。既非其子孫。皆無感格乎。孟子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將謂舜禹是百神之子孫乎。且人死若果即散滅。竟無報應。則修身勵行。兢業一生者。反不如耽欲嗜利之庸夫。而肆惡倖免者。誠為得計矣。語云。若無善惡報應。造物何以處顏淵。若無鬼獄輪回。上帝何獨私曹操。況世道人心。日趨於下。極言福善禍婬。尚不能挽回於萬一。反開天下無忌憚之門。不啻如川始決而潰其防。將顛而撤其柱矣。

白話翻譯如下:

★形滅神存類(六問六答)

問:《尚書》說:「天道福善禍淫。」不過指活在世上的人,由於行善、作惡的不同而受到上天的報應。若是人已經死了,則形骸、神識都已消滅,縱然有罪,又怎能受到報應呢?

答:人的形骸雖然會損壞消亡,心性卻依舊長存。譬如五谷,根莖雖然枯萎了,果實落到地裡,來年春天還會發芽。修福的人投生到人間、天上,造業的人墮入畜生、地獄、餓鬼三惡道,情況也是如此。漢代的賈誼說:「千變萬化,未始有極,忽然為人。」(《漢書》)北齊的魏伯起說:「有過去、當今、未來,歷三世識神常不滅。」(《魏書》)北宋的張子厚說:「知死之不亡,可與言性。」(《橫渠語錄》)因此談到生與死,只是就肉體而言,而與心性無關。

如果說死後神識便隨之消亡,那麼大禹的父親鲧被流放到羽山,死後神識化為黃熊,見《史記正義》。呂後用鴆酒毒殺趙王如意,如意死後化為犬作祟,呂後因此患病而終,見《漢書·五行志》。鄭國大夫伯有被殺,死後變成厲鬼前來尋仇,讓鄭國人驚恐不安,見《左傳·昭公七年》。齊襄公派彭生謀殺魯桓公,為了推脫罪責又將彭生處死,彭生化作一只大豬來報怨,見《左傳·莊公八年》。以上種種史實記載,都發生在漢明帝之前。可知佛法還未傳到中國之前,神識不滅的輪回道理,已經大白於天下。認為人死之後生命完全斷滅的理論,可以欺騙那些愚昧的人,卻難以蒙蔽有識之士。

問:輪迴的道理如果確實是有,孔子為什麼沒有說過呢?

答:孔子已經說得非常詳細。《易傳·系辭上》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所說的「精氣」是指投生後受孕,「游魂」則指投胎之前的狀況。既然能夠知道其中的「情狀」,輪迴的道理便會十分明了。《中庸》說:「誠者,物之終始。」而不說「始終」,就是因為看到生命現象的循環無盡,而非斷滅。可惜後來的儒者沒有明白原文的意思。

問:孔子說的「精氣為物,游魂為變」,不過是在講生命存在和誕生的原理。如果以為指的是後世轉生的情形,不是有些荒誕嗎?

答:生死輪迴是人世間普遍存在的法則,見於記載的事例不勝枚舉。如果認為這些都是荒誕,那才是真的荒誕。難道你沒聽說文昌帝君曾做過十七世的士大夫嗎?(見《文昌寶訓》)沒聽說漢代的袁盎在以後的十世中都是戒律精嚴的高僧嗎?(見《水懺緣起》)沒聽說某樵夫轉生為梁武帝嗎?(見《金剛感應錄》)沒聽說王曾為曾子轉世(見《文昌惜字文》),宋代的蘇東坡是五祖寺師戒禪師的後身,曾魯公是草堂青禪師的後身嗎?(見《龍舒淨土文》)沒聽說永公轉生為唐代的房琯嗎?(見《法喜志》)沒聽說遜長老後身為李侍郎,南庵主後身為陳忠肅,知藏僧後身為張文定,嚴首座後身為王龜齡嗎?(見《竹窗二筆》及諸公本傳)不能博覽群書研讀這些記載,卻只是坐井觀天,因循守舊,這又是為什麼呢?

問:您所說的這些事例,雖然每一條都有根有據,可惜都不是出自正史。

答:正史是相對於稗史而言,正史的記載可信,而稗史的記載不可信。然而《文昌寶訓》等書,所闡述的都是光輝的真理,可以質之鬼神而無疑,其真實性在正史之上,應當特別予以重視。如果非要認為只有史臣的記載才可信,那麼現存的《二十一史》中,所記載的三世輪迴的事例也是數不勝數。別的不用多說,僅就眾所周知的事情略舉一二:

如羊祜前身是鄰居李氏家的兒子,見《晉書·羊祜傳》。梁元帝前身是一位眇目僧,見《南史·梁本紀下》。劉氏女前身是李庶,見《北史·李諧傳》。劉沆前身是唐代宰相牛僧孺,見《宋史·劉沆傳》。范祖禹前身是東漢大將軍鄧禹,見《宋史·范祖禹傳》。郭祥正前身是唐代詩人李白,見《宋史·郭祥正傳》。夏原吉前身為屈原,見《皇明通紀》。類似記載不勝枚舉。

關於天仙星宿降生人間的事例,如天帝子降生為齊高祖蕭道成,見《南齊書·祥瑞志》。神人降生投胎為唐代宗,見《新唐書·章敬皇後傳》。來和天尊降生為宋真宗,見《宋史·楊砺傳》。南岳真人降生為虞伯生,見《元史·虞集傳》。文昌星降生為呂仲實,見《元史·呂思誠傳》。這些在史書中都記載得清清楚楚,完全可以考證。

還有死後多日復活,有幾年後復活,有講述陰間的事情出奇靈驗,略舉數則:如長沙人桓某,武陵女子李娥,見《後漢書·五行志》。干寶父親墓中殉葬的婢女,見《晉書·干寶傳》。魏明帝時墓內女子,吳永安四年安吳民陳焦,晉惠帝時杜錫的婢女,晉安帝時東陽黃氏家的女嬰,見《宋書·五行志》。南宋淳熙十三年的行都人,見《宋史·五行志》。一一可以查考。

至於男子活著變為動物的事例,如公牛哀變為虎,見《後漢書·張衡列傳》,詳見《淮南子·俶真訓》。隋開皇六年,霍州有老翁化為猛獸,見《隋書·五行志》。南宋乾道五年,衡湘間有人變為虎,見《宋史·五行志》。等等。

女人活著變為動物的事例,如東漢靈帝時,江夏黃氏的母親變為鼋,見《後漢書·五行志》。魏文帝時,清河宋士宗的母親變成鱉,見《宋書·五行志》。等等。

隔世仍作夫妻的事例,如晉惠帝時梁國女子,見《宋書·五行志》。南宋末年王姓男子的妻子梁氏,見《宋史·列女傳》。以上這些都是史書中特別明顯的案例。

更有天女生下北魏始祖,見《魏書·序紀》。韓擒去世後作冥府的閻羅王,見《隋書·韓擒傳》。辛彥之於潞州城內建造兩座十五層的佛塔,以此功德生於天宮,見《隋書·辛彥之傳》。庾彥寶念佛誦經,往生彌陀淨土,見《梁書·庾詵傳》。王賓重修古寺,掘地挖得前世之碑,見《宋史·王賓傳》。北魏京兆王太興,設散生齋供養眾僧,感得神僧赴會,見《北史·景穆十二王傳》。徐孝克臨終正坐念佛,異香滿室,見《陳書·徐孝克傳》。陸法和臨終坐化,棺斂時身體縮小為三尺左右,北齊文宣帝令開棺查驗,只是空棺而已,見《北史·陸法和傳》。盧景裕在晉陽獄中至心誦經,身上枷鎖自然脫落,見《北史·盧景裕傳》。張孝始設齋請僧禮誦《藥師經》,祖父的眼睛因此復明,見《北史·張元傳》。如上所舉事例,都是名儒史官的真實記錄,豈是無稽之談?

天地之外,奇事固多。六合之內,異聞不少。今天人們不過生活在天地間一個偏遠的角落,見到的無非都是庸碌之人,讀過的不過只是世俗之書。長大後情竇初開,就要忙著娶妻生子,養家糊口。兒女們尚未婚嫁,便已經夕陽斜照,暮年將至。也難怪生不知來,死不知去,日日在輪迴之中,卻不信有因果輪迴的道理,真是太可悲了!

問:因果輪迴的道理,看來確實是沒有什麼問題。不過我所說的,都是某先生的某本書的觀點,並非沒有根據。某先生說:「死者的形骸毀壞消亡之後,精神便隨之像氣一樣四處飄散消失。托生的現象,不過是碰上這種活著的精氣,由於偶然的原因恰好沒有消散而已。」

答:你讀過《尚書·金滕》嗎?周武王得了重病,他的弟弟周公願意代他受死,特向他們已經去世的曾祖父太王、祖父王季和父親周文王禱告說:「我非常孝順自己的祖先,多才多藝,能侍奉鬼神。」如果按照這種精神隨肉體同時消亡的斷滅觀點,周公既然已經代替武王而死,他的形骸便會毀壞消滅,精神也會飄散消失,即使多才多藝,也已完全消散不復存在,怎麼來侍奉祖先呢?而且祖先也早已消散,怎麼還能被周公侍奉呢?況且祭祀的禮儀一直為古代聖人所重視,如果祖宗都已經消散不復存在,那麼如孔子所讚揚大禹的「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這些聖人們的行為豈不是過於迂腐了嗎?如果說某先生的話不可不信,那麼堯、舜、周公、孔子的話就更不可不信。假如說堯、舜、周公、孔子的話也都不值得相信,那就更不用說是某先生了。不僅如此,某先生既然已經去世,今天還在遵奉他斷滅學說的那些弟子們,即使某先生很賢明,現在也一樣消散滅盡,春秋兩次祭祀完全可以不必舉行。如現在還在舉行春秋祭祀,那麼某先生的學說在今天他的弟子們那裡就已經不被遵守了,又怎麼能使天下後世信服呢?如果說投胎托生是偶然遇到精氣沒有消散,那麼眼前一切人類,難道都是由於精氣偶然不散而出生的嗎?我對他的這種說法實在是感到難以理解。

問:關於祭祀的道理,某先生也曾經說過,因為子孫秉承的是祖宗的氣息,二氣相合,所以能夠得到感應。

答:那麼祭祀五岳、四瀆等山川神靈時,祭祀者既然不是他們的子孫,就不會有所感應嗎?孟子說:「讓他主持祭祀,百神都來享用。」難道舜、禹是百神的子孫嗎?若是人死之後真的消散滅盡,不會因自己的行為受到報應。那麼一生都在兢兢業業修身勵行的人,反而比不上沉迷女色、貪求錢財的平庸之輩。而那些作惡多端卻又僥倖逃脫的人,其圖謀反倒得以實現。諺語說:「如果沒有善惡報應,造物主如何對待顏淵?如果沒有鬼獄輪迴,上帝為何要偏袒曹操?」況且世道人心日趨低下,竭力宣揚善惡報應,尚且不能有所挽回。反而為世人肆無忌憚大開方便之門,無異於江河決口卻要毀掉堤壩,大廈將傾反而拆毀梁柱,只能更加助長世間倫理道德的淪喪。

●中陰異同類(七問七答)

問。經稱中陰身。何謂也。

答。即魂識也。如涅槃經說。其略云。臨命終時。眷屬哭泣。其人惶怖。不能自持。一生善惡。俱現目前。煖氣盡後。過去五陰滅。現在中陰生。入胎之後。現在中陰滅。未來五陰生。譬如燈生暗滅。燈滅暗生。相續不斷。

問。人謂三魂七魄。一託生。一守屍。一受罪。信乎。

答。此羽流妄言也。果爾。則託生一次。即餘二鬼。託生十次。餘二十鬼。千次。餘二千鬼。且一人餘二千鬼。二千人即餘四百萬鬼。積之久久。處皆鬼矣。試問此等舊鬼。將來如何著落。凡夫境界。安能百千化身耶。且問誰鬼幸而託生。誰鬼不幸而受罪耶。

問。正人命終。自然有主。何至中陰身時。見人相如牛馬鵝鴨耶。

答。到此作不得主。譬如夢中顛倒。聖人亦有。孔子豈不知周公去世幾百年。而夢見之時。恐未必作死想。豈不知生者不當受奠。何以坐奠兩楹耶。聲聞有出胎之悶。菩薩有隔陰之迷。況凡夫乎。

問。命終之時。欲念一動。必然墮落。而瞿陀尼中陰。前抱女身。何以生天。

答。臨終之念。固甚關切。而天福實由平日所造。譬如樹枝向東者。斷時還從東倒。向西者。還從西倒。

問。觀經九品往生。皆見蓮華之相。而鬱單越中品生天。亦見蓮華。有何分別。

答。觀經中。每品皆有化佛來迎。生天者。無化佛故。

問。欲入犬豕胎中。見諸美女。而瞿陀尼生天者。亦見美女。有何分別。

答。一屬情。一屬想。想者輕清。故上升。情者重濁。故下降。如楞嚴經說。◎經云。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有福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往生佛國。情少想多。即為飛仙鬼王。或飛行夜叉。情想均等。不飛不墜。生於人間。想明斯聰。情幽斯鈍。情多想少。流入橫生。重為毛群。輕為羽族。七情三想。沈下水輪。身為餓鬼。九情一想。下入地獄。輕生有間。重生無間。純情。即入阿鼻地獄。

問。入阿鼻獄者。甫入之時。見八萬四千劍林。猶如寶樹。大熱火燄。猶如蓮華。諸鐵嘴蟲。猶如鳧雁。而生天者。亦見種種境界。有何分別。

答。入地獄者。命終之時。以熱逼故。設此妄想。有此妄想。則成妄見。而生天者。四大輕適。熱則涼風吹之。寒則煖氣乘之。豈可概論。

白話翻譯如下:

★中陰異同類(七問七答)

問:經上說的中陰身是什麼?

答:就是人死去之後的神識,如《大般涅槃經》所說。經文大意說:「臨命終時,親屬圍繞哭泣,其人驚慌恐怖,沒有辦法控制自己。一生所作的善惡業力,全都顯現在眼前。身上的熱氣散盡之後,過去的色、受、想、行、識五陰滅,生起中陰身。入胎之後,中陰身消失,未來的色、受、想、行、識五陰生。譬如燈亮暗滅,燈滅又暗,相續不斷。」

問:有人說人身內有三魂七魄,一個魂投胎,一個魂守屍,一個魂受罪,是這樣嗎?

答:這些說法都是道士編造的,參見《文獻通考》。要是這樣的話,轉世一次就會留下兩個鬼,轉世十次留下二十個鬼,千次留下兩千個鬼。一人留下兩千個鬼,兩千人就留下四百萬個鬼。時間一長,遍處都是鬼了,請問這些舊鬼將來如何安置?作為一個凡夫,怎麼可能有成百上千個化身呢?再請問哪個鬼能幸運地投生,哪個鬼卻不幸而受罪呢?

問:正人君子命終的時候,心中自然能做得了主。為什麼到了中陰身時,卻把人看成是牛、馬、鵝、鴨呢?

答:人到了這個時候,已經無法作主。就好像夢中發生的顛倒錯亂,聖人也會有。孔子豈不知道周公已經去世幾百年,可他在夢中見到周公時,恐怕未必把他看成死去的人。此外孔子豈不知道活著的人不應受祭奠,為什麼他還是夢見自己坐在廳堂前的兩根柱子中間受人祭奠?聲聞投胎後會記不清過去,初位菩薩轉世後也會有所迷惑,更何況是凡夫呢?

問:人在臨命終的時候,若是動了欲念,必然會墮入惡道。但本書卷二「輪迴觀」中,西瞿陀尼洲的中陰身上前擁抱天女,為什麼卻能生天?

答:臨終時的念頭,固然非常關鍵,而生天的福報還是由平日的善行積累而來。譬如樹枝向東長,斷的時候會往東倒。向西長,就會往西倒。

問:《觀無量壽佛經》中,九品往生極樂世界,臨終都見到蓮花。而北郁單越洲中品生天,也見到蓮花。兩者有什麼區別?

答:《觀無量壽佛經》中,每一品往生都有化佛來迎接。北郁單越洲生天,沒有化佛迎接。

問:即將投生到狗胎和豬胎中的人,往往能見到各種美女。而西瞿陀尼洲生天時,也能見到美女。兩者有什麼區別?

答:一屬情欲,一屬善念。善念使人輕盈清靜,因此就會上升。情欲使人沉重濁亂,因此便會下降。如《楞嚴經》所說:「純是善念就會上升,必然生到天上。如果能修福修慧,又有往生淨土的志願,自然業障消除,豁然開悟,往生佛國。情欲少而善念多,就成為飛仙、鬼王或飛行夜叉。情欲和善念大致相當,就會不升不降,生到人間,其中善念多的就聰明,情欲深的便愚鈍。情欲多而善念少,就淪入畜生道,其中欲念重的為走獸,欲念輕的為鳥類。七分情欲、三分善念,就會沉入水輪之下,成為餓鬼。九分情欲、一分善念,就會墮入地獄,其中欲念稍輕的生於有間地獄,欲念重的生於無間地獄。純是情欲,就會墮入阿鼻地獄。」

問:墮入阿鼻地獄的人,剛進去的時候,會把八萬四千劍林看成是寶樹,把熾熱的烈焰看成是蓮花,把各種鐵嘴蟲看成是鳧雁。而生到天上的人,也見到種種境界,有什麼區別呢?

答:墮入地獄的人,命終時由於受到熱惱逼迫而產生妄想,由妄想產生幻覺。而生到天上的人,周身感到輕鬆舒適,熱了就有涼風吹來,冷了就有暖氣撲面,豈可一概而論?

●性學闡微類(七問七答)

問。季路問生死之說。仲尼拒之。子獨嘵嘵不已。毋乃素隱行怪耶。

答。未知生。焉知死者。乃夫子婉轉啟發之也。非漫然拒絕之也。孔子曰。死生亦大矣。豈素隱行怪耶。

問。佛教所謂性。即無善無不善之說乎。

答。無善無不善。則頑空斷滅矣。世人非著於有。即著於無。非著於亦有亦無。即著於非有非無。所以觀佛三昧經。譬之瞽人摸象也。生而盲者不識象。有一國王。集群瞽告曰。汝欲知象形否。瞽人皆言願知。王敕象夫牽象於庭。命群瞽以手摸之。王曰。汝等已知象形否。皆曰已知。摸其耳者。曰象形如箕。摸其鼻者。曰象形如琴。摸其牙者。曰象形如橛。摸其背者。曰象形如屋。摸其髀者。曰象形如壁。摸其尾者。曰象形如帚。摸其足者。曰象形如柱。群瞽各執所見。爭競不已。繼以毆擊。王笑曰。汝等皆未知象。箕者。其耳也。琴者。其鼻也。橛者。其牙也。屋者。其背也。壁者。其髀也。帚者。其尾也。柱者。其足也。群瞽聞王所說。不敢復言。然意中猶信所摸不謬。世人言性。亦猶是也。

問。萬物成必有壞。始必有終。性亦有生滅乎。

答。凡有形之物。即有成壞終始。性既無形。焉有生滅。

問。然則性如虛空乎。

答。非也。虛空之空。名為頑空。性空之空。名為真空。

問。耳目。形也。見聞。神也。神若不滅。則能見能聞者。當少壯如一。乃垂暮之年。目力漸昏。耳力漸聵。則見聞之性。亦有老死。以是知神有生滅耳。

答。耳目昏聵。形骸所致。豈關聞見之性乎。目之能見。非自見也。依於見性而能見。耳之能聞。非自聞也。依於聞性而能聞。若謂目能自見。則瞪死人之目。亦當有見。而夢中閉眼之時。不應復見種種形像。若謂耳能自聞。則提死人之耳。亦當有聞。而夢中耳在床上。不應復聞他處之聲。安有生滅去來乎。

問。性無生滅。略知其。性無去來。所不解也。

答。乍去乍來者。妄想心也。非真性也。真性之大。包乎虛空。大千世界在我性中。不過如海上一浮漚耳。

問。三途之報。以及託生人間。論相者。謂閻君所判。論性者。謂自業所招。敢問是非何在。

答。不執。則兩說皆是。執之。則兩說俱非。譬如夫婦共生一子。若兩人無心。曰此吾所生也。無傷也。倘夫婦赤面爭奪。以為此吾所生也。非汝所生也。則謬矣。

白話翻譯如下:

★性學闡微類(七問七答)

問:在《論語》中,子路曾向孔子詢問關於生死的看法,孔子拒絕回答。你卻總是爭辯不休,難道不是過於怪僻偏激嗎?

答:孔子回答說:「未知生,焉知死?」這是他在婉轉地開導啟發,不是全然拒絕回答。孔子說:「死生亦大矣。」(見《莊子》)難道也是怪僻偏激嗎?

問:佛教所說的心性,是認為無善無不善嗎?

答:若是無善無不善,就成了虛無的頑空和斷滅。世人不是執著於有,就是執著於無。不是執著於亦有亦無,就是執著於非有非無。所以《觀佛三昧經》中將其比喻為盲人摸象。這個故事說,有一些生來就失明的盲人,從不知道大象的樣子。有一個國王便召集這些盲人,對他們說:「你們想知道大象的樣子嗎?」盲人們都回答說想知道。國王就讓象夫把大象牽到院子裡,讓盲人們用手去摸。然後國王問他們:「你們已經知道了大象的樣子嗎?」盲人們都回答說知道了。摸到象耳的說:「大象的樣子像畚箕。」摸到象鼻的說:「大象的樣子像琴。」摸到象牙的說:「大象的樣子像木橛。」摸到象背的說:「大象的樣子像屋子。」摸到大腿的說:「大象的樣子像牆壁。」摸到象尾的說:「大象的樣子像掃帚。」摸到小腿的說:「大象的樣子像柱子。」眾盲人各執己見,爭論不休,互相打了起來。國王笑道:「你們中間沒有一個人知道大象的樣子。其實像畚箕的是大象的耳朵,像琴的是大象的鼻子,像木橛的是大象的長牙,像屋子的是大象的後背,像牆壁的是大象的大腿,像掃帚的是大象的尾巴,像柱子的是大象的小腿。」眾盲人聽國王說過之後,不敢再作爭辯,但各自的心中還是認為自己所摸到的才是大象的樣子。世人談論心性,也就像盲人摸象一樣。

問:萬物都是有生成,必然就有毀壞。有起始,必然就有結束。心性也有生滅嗎?

答:凡是有形的東西,就一定有生成、有毀壞,有起始、有結束。心性既然無形,怎麼會有生滅?

問:那麼心性像虛空一樣嗎?

答:不對。像虛空一樣的空,稱為頑空。性空之空,超越了空、有的對立,稱為真空。

問:耳朵和眼睛屬於形骸,能見能聽屬於神識。神識若是不滅,能見能聽的心性就應該少壯如一。可是到了年老的時候,視力漸差,聽力漸弱。則能見能聽的心性也有衰老和死亡,由此可知神識也有生滅。

答:耳朵和眼睛的視聽能力衰退,是由於形骸的衰老所引起,與能見能聽的心性無關。眼睛能見到物體,不是它自己能見到,而是依賴能見的心性才見到。耳朵能聽到聲音,不是它自己能聽到,而是依賴能聽的心性才聽到。如果說眼睛能自己見到物體,那麼死人瞪著的眼睛也應當能看見。而在作夢時眼睛閉上,就不應再見到種種形像。如果說耳朵能自己聽到聲音,那麼提著死人的耳朵也應當能聽到。而作夢時自己的耳朵既在床上,就不應再聽到別處的聲音。由此可知,神識是沒有生滅去來的。

問:心性沒有生滅,已經略知梗概。心性沒有去來,還是不太明白。

答:有去有來、有起有滅的是妄想心,而不是真實的心性。真性廣大無際,包含虛空。大千世界在我的心性之中,不過像是滄海中的一個水泡而已。

問:墮入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的報應,以及投生到人間,有人從事相上認為是由閻王所判定,有人從心性上認為是由自己的業緣所招,究竟誰說的對呢?

答:若不固執一端,兩種說法都對。若是彼此固執不能融通,那麼兩種說法都錯。譬如由夫妻倆所生的孩子,如果兩人無意排斥對方,無論誰說這個孩子是自己所生,都沒什麼問題。倘若夫妻二人爭得面紅耳赤,都認為這個孩子是我所生,不是你所生,那就錯了。

●惡道緣由類(十問十答)

問。鴛鴦鶉鴿。因宿世造婬。故今世為婬鳥。而飛雁喪耦。至死不合。宿世不婬明矣。何以亦墮鳥身。

答。十惡之中。婬其一耳。十惡皆可墮畜生。鴛鴦鶉鴿。從婬業而墮者也。孤雁之報。從他惡而墮者也。如俱舍論中說。論云。人若造業。當墮畜生。各自差別。就中婬欲盛者。生鴿雀鴛鴦中。瞋恚盛者。生蝮蠍蚖蛇中。愚癡盛者。生豬羊蚌蛤中。憍慢盛者。生虎狼師子中。掉戲盛者。生獮猴中。慳嫉盛者。生餓狗中。

問。人若造罪。當入畜生胎。此時識得為畜生否。

答。到此不由作主。

問。云何死後作不得主。

答。現在何曾作得主。同一美色也。婬人見之愛入骨髓。婦見之恨入骨髓。現在且然。何況身後。

問。昔有忉利天王。自知壽盡。將入驢胎。至心歸依三寶。即時墮胎。復為天帝。又何以說。

答。此因宿福深厚。故得挽回。不然。則母彘在前。但見美女。屎尿之氣。宛若旃檀矣。

問。世人至眾。世事甚繁。若絲毫記錄。則積墨如山。且不足用。閻老何苦費此閒心。記此閒事。

答。一切惟心造。心能作天宮。心能作地獄。天宮內院。勝境甚多。然非營造所就。生於中者。自然受樂。地府泥。獄具無量。亦非營造所就。生於中者。自然受苦。

問。生時痛苦。從形體得。死後無形。痛苦誰受。

答。痛在於神。不在於形。若從形得。死人亦痛。

問。人造惡業。固當重治。但獄卒鬼王。其惡更甚。復有何等地獄報之。

答。若以事論。譬如獄卒奉命笞人。決無更受笞罪之事。若以理論。則阿旁獄卒等。皆造業者自心所現。

問。地獄既有。當使世人各一目擊。方可信受。

答。將來目擊者。處皆是。但恨目擊者。不能復歸耳。

問。如來以足指按地。大千世界。皆成金色。有此神通。盍破十方地獄。使受苦者盡生佛國。

答。大醫王能療惡病。不能救不服藥之人。造業者自招惡報。菩薩不能救之而免。猶之貧人枵腹。富者不能代之食而使飽也。問。定業既所難免。佛法亦無所用。而經中動稱救度無量。何歟。

答。世間一切苦惱。皆由惡業所成。勸人不造惡業。已斷苦惱之根。非救度而何。

白話翻譯如下:

★惡道緣由類(十問十答)

問:鴛鴦、鹌鹑、鴿子是因為前生造下淫業,所以今世成為淫鳥。而大雁喪偶,至死都不再另找伴侶,可知前世必定不犯淫業,為什麼也墮入鳥身?

答:十惡之中,淫是其一。造了十惡都會墮入畜生道,鴛鴦、鵪鶉、鴿子是因為淫業而墮為鳥身,孤雁則是因為其他惡業墮入鳥身。如《俱捨論》說:「人若造下惡業,就會墮入畜生道,情形各有不同。其中淫欲心重的,投生到鴿子、麻雀、鴛鴦之中。瞋恚心重的,投生到蝮、蠍、蚖、蛇等毒物之中。愚癡心重的,投生到豬、羊、蚌、蛤之中。驕傲自負心重的,投生到虎、狼、獅子之中。躁動嬉戲心重的,投生到獼猴之中。慳貪嫉妒心重的,投生到餓狗之中。」

問:人若造了罪業,就會投生到畜生胎中,投胎的時候知道是畜生嗎?

答:到了這個時候,自己已經沒法作主。

問:為什麼死後作不了主?

答:現在又何曾作得了主?同是一個美女,好色之徒見到了,就會愛入骨髓。嫉妒的女人見到了,就會恨入骨髓。活著的時候是這個樣子,何況是死後呢?

問:過去曾有一位忉利天王,自知壽命已盡,將投生驢胎。至心歸依三寶,投胎後當即墮胎,重新做了天帝,詳見《法句喻經》。這又如何解釋?

答:這是由於他過去世中福德深厚,因此才得以挽回。不然的話,分明母豬在前,卻看成是美女;屎尿的氣味,覺得香如旃檀。

問:世間之人如此眾多,世間之事如此繁雜,若要詳細記錄,把墨堆成山也不夠用。閻王何苦費這份閒心,記錄這些閒事呢?

答:一切都是由心所造,心能作天宮,心能作地獄。天宮內院美景甚多,但都不是人為所造,投生到其中便自然享受快樂。陰曹地府刑具無數,也都不是人為所造,投生到裡面就自然遭受痛苦。

問:活著的時候能感受到痛苦,都是由於有這個形體。死後沒有形體,怎麼還會有痛苦呢?

答:感受到痛苦的是自己的神識,而不是形體。如果痛苦來自形體,那麼死屍也會有痛苦。

問:人造了惡業,當然應受到嚴厲的懲治。不過那些地獄裡的獄卒、鬼王,他們的行為更加凶惡,又該有什麼樣的地獄懲罰他們?

答:若從事相上說,譬如獄卒奉命杖擊犯人,決不會因為杖擊而受到處罰。若從內在的因果上說,則牛頭人身手執鐵叉的阿旁獄卒等,都是造業者自心所顯現出來的。

問:地獄既然存在,就應該讓世上的人都親眼目睹,好讓他們相信之後再也不敢造惡。

答:將來能親眼目睹的遍處都是,遺憾的是已經親眼目睹的人卻一去不復返了。

問:如來用腳趾按在地上,大千世界都變成了金色,見《維摩詰經》。既然有這樣的神通,為什麼不讓十方地獄消失,使裡面受苦的眾生都生到佛國?

答:大醫王能治療各種重病,卻不能救不肯服藥的人。造業者自己所招致的惡報,菩薩無法使其免除。就如同窮人饑餓,富人不能代他吃飽。

問:既然眾生所造的定業難以免除,佛法也無法使其改變,而佛經中總是說救度眾生無量,又是為什麼呢?

答:世間的一切苦惱,都是由惡業所導致。勸人不造惡業,便已斷除了產生苦惱的根源,不是救度又是什麼?

●婚嫁窮源類(八問八答)

問。婬既為萬惡之首。則聖王治世。當有以絕之。而伏羲通媒妁。合二姓之好。何耶。

答。此正所以息天下之婬也。婚禮不設。無論天下男女。必入禽獸之為。而所生子女。亦必致棄而不育。以故開一方便之門。定為婚姻之道。使男子各妻其妻。女子各夫其夫。父母各子其子。守其一而不亂也。

問。歸作合之權於媒妁。何也。

答。恐巧詐者取妍棄媸。開天下之爭也。

問。設問名納吉請期之禮。何也。

答。恐開後世苟合之途。故多其曲折也。

問。婚嫁之故。余既知之。男女之道。始於何日。

答。按起世因本經。劫初之時。眾生皆從光音天下。自然化生。不由母腹。逮食地味既久。形色醜惡。便有筋骨髓。分男女之相。而後有婬欲之情。此男女之道。所由始也。

問。儒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而佛制辭親出俗。極言室家之為害。儒釋兩途。何以判然若此。

答。為善不同。同歸於治。世人根器不一。有佛法不足化。而儒教可化者。有儒教不足化。而佛法可化者。故三教聖人。雖同心協力。不得不分任其事。各立一種門庭。各垂一種教化。名雖三。而實則一也。譬如三大良醫。皆欲治病。而病有不同。若三人皆習一業。所濟必不能廣。又如刀兵劫至。有三大長者。各欲救人出城。若止開一門。所救亦必不廣。是故能盡仲尼之道。釋迦見之必喜。能盡釋迦之道。仲尼見之亦必喜。若謂從吾之教而善。則悅。不從吾之教而善。則不悅。亦不得為佛。不得為聖矣。隋李士謙曰。三教如三光也。豈可缺一哉。後人議論紛紛。徒形其隘耳。

問。或疑羲皇諸聖。皆是大菩薩應化。不識有諸。

答。或亦有之。良弓之子。必學為箕。良冶之子。必學為裘。佛教有權有實。有漸有頓。離欲出家。實教頓教也。配合兩姓。漸教權教也。譬之不能持齋者。先勸之食三淨肉耳。三教聖人此心同。此理同也。

問。天下人人絕欲。百年後無復人類。奈何。

答。此等濁世。男女二十不嫁娶。則相窺相從矣。安得人人絕欲。只如足下自反。恐亦不能。況其他乎。漁人一日不捕魚。遂患舟楫之不通。是杞老憂天墜矣。

問。設或有之。奈何。

答。果爾。則一切世間。皆如諸天化生。不由胎獄。

白話翻譯如下:

★婚嫁窮源類(八問八答)

問:淫欲既然是萬惡之首,那麼古代聖王治理國家時,就應當加以禁止。可是伏羲卻設立媒妁,使男女兩家聯姻,這是為什麼呢?

答:這正是為了避免世間人民淫亂的發生。如果不設立婚嫁的禮儀制度,不僅世上的男子女人會像禽獸一樣隨意苟合,生下的子女也會遭到遺棄而無人撫養。因此採取這種適宜的方法,確立為婚姻制度,使男子各有自己的妻子,女子各有自己的丈夫,父母撫育自己的兒女,成立家庭,而使整個社會安定有序。

問:由媒人來促成男女結合,又是為什麼呢?

答:因為擔心機巧詐偽的人取美棄醜,引起世間的紛爭。

問:在婚嫁的禮儀中,要有問名、納吉、請期等禮節,又是為什麼呢?

答:因為擔心後世男女之間隨意結合,所以婚嫁要有一個曲折的過程。

問:世間婚姻制度產生的原因,我已經知道了。男女之間的結合,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答:按《起世因本經》所記,劫初的時候大地重新形成,地上的眾生是從光音天投生而來,每個人都是自然化生,不需經過母胎。食用自然長出的食物「地味」,時間一長,相貌開始變醜,有了筋脈骨髓,形成男女性別差異,隨後就有了淫欲之情。這就是男女之間結合的開始。

問:儒家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而佛卻要求弟子辭別父母出家修行,極力述說在家的危害。儒教與佛教的主張,為什麼如此不同?

答:從世間法的角度來說,雖然彼此為善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最後的結果都是為了世間的和諧安定。世人根基各有不同,有的人用佛法不能教化,用儒教卻可以。有的人用儒教不能教化,用佛法卻可以。所以儒、釋、道三教聖人,雖然同心協力,但也不得不各自分擔一個方面,各自設立一個門派,各自推行一種教化。名義雖有三個,其目的卻是一致的。譬如有三位良醫都想治病救人,然而病人的病情各有不同,如果三人都學一種醫術,所救治的病人必然有限。又如戰亂來臨,有三位長者都想救人逃出城外,如果只開一道城門,所能救出的人數也必定有限。因此能遵循孔子的教導,釋迦牟尼佛見了必定歡喜。能遵循釋迦牟尼佛的教導,孔子見了也必定歡喜。如果聽從我的教導而進步就感到高興,不聽從我的教化而進步就不高興,那也就不能成為佛,不能成為聖人了。隋朝的李士謙說:「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隋書》)三者豈能缺少一個?後人對此議論紛紛,不過是顯示自己見識短淺罷了。

問:有人猜想歷史上的伏羲等聖人都是大菩薩的化身,不知是否如此?

答:有這種可能。《禮記·學記》上說:「擅長造弓的人家,一定會讓家裡的孩子先學著彎折柳條制作畚箕。善於冶煉的人家,一定會讓家裡的孩子先學著補綴獸皮做成裘衣。」佛教有權有實,有漸有頓。離欲出家,是實教、頓教。兩姓婚配,是漸教、權教。譬如對不能吃素持齋的人,就先勸他吃三淨肉。三教聖人教化眾生的心是相同的,教化眾生的方式也是相通的。

問:如果世上人人絕欲,不再有男女婚配,那麼過一百年以後人類就會滅絕,那該怎麼辦?

答:像這樣的五濁惡世,男女到了二十歲還沒有嫁娶,就會互相窺望,私自相會,怎麼可能人人絕欲?就連你自己恐怕也做不到,更何況其他人?漁夫一天不捕魚,就擔心船楫不通,真是杞人憂天。

問:如果真的人人絕欲,那該怎麼辦?

答:如果真是這樣,那麼一切世間眾生就會像天人一樣都是化生,不再受胞胎之苦。

懺悔往生類(七問七答)

問。已造婬業。欲除其罪。當於佛前懺悔乎。抑從自心懺悔乎。

答。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佛前懺悔。不礙自心懺悔。自心懺悔。不礙佛前懺悔。

問。今世所犯婬業。固當懺悔以消除。若過去世中。所犯。涉於渺茫。何須懺悔。

答。吾等曠劫以來。至於今日。凡係四生六道之身。一一受過無量。凡係罪大惡極之事。一一造過無量。若懺悔今生。而不及宿世。豈非去草留根耶。

問。善惡因果。父子不能相代。懺悔一身之業。猶恐不暇。并代四生六道懺悔。迂孰甚焉。

答。但求自利。不思利人者。凡夫之見。未求自度。先欲度人者。菩薩之心。禹稷。己溺己飢。孔子。老安少懷。范子。先憂後樂。其揆一也。

問。婬欲固是生死之根。不可不斷。但出世之法。乃身後事耳。晚年修習。未為遲也。

答。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晚年而後修習。是猶飢而耕田。渴而鑿井矣。況得至晚年者。目前豈數數見哉。舉世盡從忙裏老。誰人肯向死前休。

問。末世眾生。貧苦殊甚。佛國樓閣宮殿。皆七寶莊嚴。何其苦樂之不均哉。況佛視眾生。等於一子。何不分惠十方。使一切共享其樂乎。

答。苦樂天淵。現在之果。而所以致此者。過去之因。往昔因中。舉世皆造殺業。菩薩獨尚慈悲。舉世皆耽色欲。菩薩獨修梵行。舉世皆事貪吝。菩薩獨愛布施。作善作惡。既有

天淵之別。各各不能相代。則受樂受苦。亦有天淵之別。各各不能相代。譬如舜目重瞳。較之雙眸而有餘。瞽瞍盲視。擬於獨眼而不足。舜雖大孝。豈能以己之有餘。補其親之不足哉。

問。土階茅舍。乃見堯舜之仁。瓊室瑤臺。適形桀紂之惡。佛既觀三界為牢獄。何必藉七寶以莊嚴。

答。一則是萬姓之脂膏。一則是三生之福果。二者合觀。

擬非其類。

問。佛國清淨莊嚴。固萬倍於塵世。但經中所言。未免形容太過。若皆信之。不幾近於荒唐乎。

答。人所信者。不過耳目心思。耳目不及之處。猶謂荒唐。況心思不及者乎。譬如蚯蚓但知尺土中食泥之樂。不知蒼龍躍於大海。突浪衝波。亦如蜣蜋。但知糞壤內轉丸之樂。不知大鵬扶搖九萬里。風斯在下。

白話翻譯如下:

★懺悔往生類(七問七答)

問:已經造了淫業,要想淨除罪障,應當在佛前懺悔呢?還是從自心懺悔呢?

答: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佛前懺悔,不礙自心懺悔。自心懺悔,不礙佛前懺悔。

問:今世所犯的淫業,固然應當懺悔予以消除。至於過去世中所犯,由於時間久遠,早已記不清楚,何必還要懺悔?

答:我們從無量劫以來直至今日,無論是胎生、卵生、濕生、化生的四種出生方式,以及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的六種生存類型,其中的每一種輪回之身都已受生過無數次。種種罪大惡極的事,也已一一造過無數次。如果只懺悔今生的罪業而不涉及往世,就好比是除草而留根。

問:自身行善作惡所招致的因果報應,父子之間都不能相互替代。懺悔自己一個人的罪業都來不及,還要代四生六道的眾生懺悔,是不是太迂腐了?

答:只求自利,不想利益他人,這是凡夫的見解。在自己得到度脫之前,先要度脫他人,這是菩薩的發心。孟子說:「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孟子·離婁下》)孔子談到自己的志向時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篇》)范仲淹的《嶽陽樓記》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古聖先賢們的利他情懷都是一樣的。

問:淫欲確實是生死的根源,不能不斷。但出世解脫的法門,都是為了自己的下一世著想,晚年再認真修行也不遲。

答:《中庸》說:「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到了晚年再修行,就像餓了才去耕田,渴了才去打井一樣。況且能活到晚年的人,眼前也並不多見。舉世之人都在忙忙碌碌中直到衰老,又有誰能在活著的時候放下,好好修行呢?

問:末世的眾生極其貧窮困苦,而佛國淨土中的樓閣宮殿也都是七寶嚴飾,為什麼苦樂有這麼大的差別?況且佛視眾生如同自己的孩子,為什麼不把恩德普施十方世界,讓一切眾生共用快樂呢?

答:淨土與穢土之間的苦樂有天淵之別,這是現在的果報,而造成了這些差異的則是過去所種的因。過去世中,人們都在造殺生之業,唯獨菩薩以慈悲為懷。人們都沉迷於色欲,唯獨菩薩修持清淨的梵行。人們都貪婪吝嗇,唯獨菩薩樂於佈施。在過去的因中,作善作惡既然有天淵之別,彼此不能替代。果報成熟的時候,受樂受苦也有天淵之別,彼此不能替代。譬如舜的眼睛裡有兩個瞳孔,視力比有兩隻眼的正常人還要好。他的父親瞽瞍是個盲人,視力連一隻眼的人都不如。舜雖然大孝,又怎能將自己過人的視力分給父親呢?

問:土為台階,茅草蓋屋,才體現堯舜的仁民愛物。玉砌的樓台宮室,正顯出桀紂的窮奢極欲。佛既然把三界之內看成是牢獄,何必又要用七寶來作裝飾?

答:一個是搜刮天下蒼生的財富,一個是利益眾生修積的福報,二者不能相提並論。

問:佛國的清淨莊嚴,固然超過人世間一萬倍。但經中所描述的淨土景象,未免過於誇張,如果一概相信,不是有點荒唐嗎?

答:人所能相信的,不過是耳聞目睹,或是自己能想像到的。若是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到,就會認為是荒唐,何況是無法想像呢?譬如蚯蚓只知在土壤裡吃泥之樂,不知蒼龍躍出大海,劈波斬浪。又如蜣蜋只知在糞土內滾動糞丸之樂,不知大鵬扶搖九萬裡,淩風翱翔。

如來應化類(七問七答)

問。世人產育。必由陰道。菩薩入胎。必從右脅。何也

答。凡夫有欲。故由產門。菩薩無欲。故從右脅。

問。三界至尊。莫如天帝。而如來降生。四王忉利天子。皆恭敬奉承。得毋故為此言。以張大其說乎。

答。經稱六道。諸天亦在其中。世人觀之。以為尊而無對。佛眼視之。同為未出世之凡夫。故如來每一說法。無量帝釋天王。皆恭敬禮拜。聽受妙義。略言之。如華嚴經云。爾時天王。遙見佛來。即以神力。化作寶蓮華藏師子之座。百萬層級。以為莊嚴。百萬天王。恭敬頂禮。般若經云。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大寶積經云。四天王天。三十三天。諸天子等。虛空散華。供養如來。蓮華面經云。帝釋天王。見世尊已。即敷高座。頂禮佛足。梵網經云。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十六大國王。合掌至心。聽佛誦大乘戒。圓覺經云。爾時大梵王。二十八天王。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賢愚因緣經云。帝釋侍左。梵王侍右。普曜經云。梵天侍右。帝釋侍左。造像經云。梵王執白蓋在右。帝釋持白拂侍左。法華經云。是諸大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如是之類。不勝屈指。若如來福德。僅等諸天。則經中不敢說此大言。而梵王帝釋。豈容此等經典流通哉。

問。玉皇經載天帝說法。佛來聽受。然則非歟。

答。如來經典。佛口親宣。阿難結集。一言不妄。玉皇經者。出於後人之手。非玉帝降鸞之筆。雖其所言。不失尊崇玉帝之意。然未知所以尊矣。且爾亦聞佛教之大乎。合古今福德最厚之人。不如四王天一天人。合四王福德最厚之人。不如忉利天一天人。玉帝者。忉利天之王也。忉利而上。展轉相勝。至他化天。為欲界有四重階級。他化而上。展轉相勝。至色究竟天。為色界。有十八重階級。色究竟而上。展轉相勝。至非非想天。為無色界。有四種階級。總為未出世之凡夫。若出世聖流。有聲聞小乘。自須陀洹。至阿羅漢。有四重階級。又上之有緣覺。獨覺。又上之。則菩薩位中。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有數十重階級。又上之。得入初地。自歡喜地。至法雲地。又有十重階級。然後位臻等覺。為補處之尊。將成佛矣。佛為無上大法王。以其無有得而更上也。豈有玉皇說法。反來聽受者乎。蓮大師正訛集中。辨之甚詳。

問。如來降誕。既在周昭王時。則佛法在天竺國。已將五百年矣。孔子何以不聞其。

答。孔子已微聞其略矣。昔太宰問孔子曰。夫子聖者歟。孔子曰。聖則某弗敢。又問三王五帝。孔子皆不對。太宰駭曰。然則孰者為聖。孔子動容有閒曰。某聞西方有大聖人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安得謂不聞哉。

問。佛教至漢明帝時。方傳東夏。孔子何由而知。

答。如來降生。此間已有其兆。昭王二十六年甲寅。四月八日。日有重輪。五色祥雲。入貫太微。遍照西方。大地震動。池井泛溢。王命太史蘇由筮之。得乾之九五。由曰。西方有聖人降誕耳。卻後千年。教法來此。王命鐫石記之。置之南郊祠前。則孔子所言。蓋有自矣。但教未東來。言之略耳。問。六經所言。方可為據。列子之書。何足信乎。

答。孔子生平所言。傳於後世者。百千中之一耳。安保其盡載六經乎。列子。學孔子者也。去聖未遠。其言必非無據。何由知數百年後。有佛法至此。而預為之地乎。且何以不言他方。而獨指西方乎。

問。上古無佛。人頌升平之化。後世有佛。反成叔季之風。其教亦何益於人國也。

答。諸佛降生。正因救度濁世。譬如因暗而設燈。非因設燈而始暗也。亂天下者。皆凶暴婬虐。最不信佛之人。曾見有斷酒戒葷。而殺人行。棲身寺院。而弒君篡奪者乎。劉宋文帝曰。若使率土皆感佛化。朕則坐致太平矣。唐太宗序三藏聖教。極意尊崇。謂侍臣曰。佛教廣大。莫極高深。玄奘法師示寂。高宗曰。朕失國寶矣。哭之至慟。輟朝五日。玄宗聞神光師之論。歎曰。佛恩如此。非師莫宣。朕當生生敬仰。宋朝太祖太宗。真仁高孝。無不歸心佛門。精研大法。或駕臨佛宇。或問道禁中。所以古今來明智之人。類多歸向。深信禪學。有所悟入者。略言之。如許玄度。劉遺民。周道祖。雷仲倫。宗少文。沈休文宋廣平。王摩詰。王夏卿。杜黃裳。白樂天。李習之。裴中立。裴公美。呂聖功。李文靖。王文正。楊大年。尹師魯。富鄭公。文潞公。楊次公。王敏仲。趙清獻。周濂溪。邵堯夫。張安道。黃魯直。陳瑩中。張無盡。張子韶。張德遠。王虛中。馮濟川。呂居仁。劉屏山。李漢老。等是也。敬佛法而明佛理者。如羊叔子。王茂宏。謝安石。何次道。王逸少。王文度。謝康樂。褚季野。蕭時文。房喬年。杜克明。魏元成。虞伯施。褚登善。顏魯公。李太白。李鄴侯。柳子厚。李濬之。寇萊公。范文正。韓魏公。杜祁公。曾明仲。二蘇兄弟。呂晦叔。汪彥章。李屏山。張敬夫。呂東來。劉靜齋。等是也。近代名德尊信者。若趙松雪。宋景濂。周恂如。徐大章。羅念菴。唐荊川。趙大洲。陸平泉。陸五臺。殷秋溟。薛君采。王弇洲。宗子相。鄧定宇。馮具區。虞長孺。袁玉蟠兄弟。陶石簣兄弟。焦漪園。黃慎軒。王宇泰。鍾伯敬。等。卓然稱盛。若白沙。陽明。二公。為道學宗主。而立言皆契禪門宗旨。得其傳者。若王龍溪。羅近溪。周海門。楊貞復。等。益深究大法。噫。佛法苟非最上真乘。有補王化。安得昔賢如是欽奉乎。戒婬之士。願回欲海之狂瀾。誠不可不留心於此也。

勸善之書。展卷而令人攢眉者。其書必不傳。展卷而令人鼓掌者。其書亦必不傳。何則。一失之深。一失之淺也。吾師是集。意在戒婬。而復惓惓於生死之際。疑其過深矣。然於平旦時。取生死之說自問焉。則人人不能免也。挾不能免之心。復取是書。反覆玩味。而後知其學識之宏。菩心之切也。而後攢眉者皆鼓掌也。現在紙貴洛陽。他年再光梨棗。可遙卜已。虞山門人陳鍹聖來氏拜識。

白話翻譯如下:

★如來應化類(七問七答)

問:世間人生育時都要經過陰道,菩薩入胎時都是從右脅進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

答:凡夫有愛欲,所以從產門進出。菩薩沒有愛欲,所以從右脅進出。

問:三界之內最為尊貴的,莫過於天帝。而佛降生時,四大天王、忉利天王都恭敬侍奉。是不是故意編造出來自我標榜呢?

答:佛經中所說的六道,諸天也屬其中之一。在世間人看來,以為天神至尊無比。而在佛眼看來,同樣還是沒脫離生死輪回的凡夫。所以佛每次說法時,無數的帝釋天王都恭敬禮拜,聽受佛法妙義。略言之,如《華嚴經》說:「爾時天王遙見佛來,即以神力化作寶蓮花藏獅子之座,百萬層級以為莊嚴,百萬天王恭敬頂禮。」《般若經》說:「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大寶積經》說:「四天王天、三十三天諸天子等,虛空散花,供養如來。」《蓮華面經》說:「帝釋天王見世尊已,即敷高座,頂禮佛足。」《梵網經》說:「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十六大國王,合掌至心,聽佛誦大乘戒。「《圓覺經》說:「爾時大梵王、二十八天王,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賢愚因緣經》說:「帝釋侍左,梵王侍右。」《普曜經》雲:「梵天侍右,帝釋侍左。」《造像經》說:「梵王執白蓋在右,帝釋持白拂侍左。」《法華經》說:「是諸大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這樣的記載,不勝枚舉。如果如來的福德僅與諸天相等,那麼佛經中絕不敢說此大話,而梵王、帝釋等天神又豈能容忍這些經典流通呢?

問:《玉皇經》上說,天帝說法的時候,佛也前來聽受。難道不對嗎?

答:佛經都是由佛親口宣說,由阿難結集而成,沒有一句妄語。而《玉皇經》則是出於後人之手,並不是玉帝降鸞所作。雖然其所說不失對玉帝的尊崇,然而卻並不懂得怎樣才是尊崇。或許你曾聽說過佛教宇宙觀的浩瀚博大吧?把古今福德最為深厚的人合在一起,比不上四王天的一個天人。把四王天福德最為深厚的天人合在一起,比不上忉利天的一個天人。人們所說的玉帝,是忉利天的天王。忉利天之上,每層天更為殊勝,直到他化自在天,屬於欲界,有四層天。他化自在天之上,每層天更為殊勝,直到色究竟天,屬於色界,有十八層天。色究竟天之上,每層天更為殊勝,直到非非想天,屬於無色界,有四層天。至此全都是還未脫離生死輪回的凡夫。至於那些已經了脫生死的聖者,則有聲聞小乘聖者,從須陀洹到阿羅漢,有四個等級。其上有緣覺、獨覺。再其上是菩薩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共幾十個等級。再其上便進入初地,從歡喜地到法雲地,又有十個等級。然後位至等覺菩薩,候補佛位,即將圓成佛果。佛是無上大法王,因為再也沒有能超過佛的。怎麼會有玉皇說法,佛反來聽受的道理?蓮池大師在《正訛集》中,已經說得很清楚。

問:釋迦牟尼佛誕生,既然是在周昭王時期,到了孔子的時代,佛法在天竺國已經有了將近五百年,孔子為什麼沒有聽說過大致的情況呢?

答:孔子已經有所聽聞。比如當時有一位宋國的太宰問孔子說:「您是一位聖人嗎?」孔子說:「聖人我不敢擔當。」又問三王、五帝能否稱為聖人,孔子都沒有表示贊同。太宰驚問道:「那麼誰是聖人呢?」孔子神情莊重地說道:「我聽說西方有一位大聖人,不用治理就井然有序,不用發表言說就使大眾信服,不用實施教化就使人民自覺遵行。他的德行浩大無際,人民對他的崇敬無法用言語表達。」(《列子·仲尼篇》)怎麼能說孔子一點都沒有聽聞呢?

問:佛教到漢明帝時才傳到中國,孔子在當時何以得知?

答:釋迦牟尼佛降生時,漢地已有徵兆。周昭王二十六年(坊本作二十四年)甲寅的四月八日,太陽周圍有光圈。天上有五色祥光,穿入太微星座,遍照西方。大地震動,池井中的水上漲溢出。周昭王命令太史蘇由占卦,得到「乾卦」的九五爻。蘇由說:「西方有聖人誕生,一千年後他的教法將傳到這裡。」周昭王下令把這件事刻在石碑上,安置在南郊祠堂前,見《周書異記》、《白馬寺碑記》。因此孔子所說的西方聖人,是有史料根據的。但當時佛教還沒有傳到東土,所以說得很簡略。

問:儒家所傳承的《易》、《詩》、《書》、《禮》、《樂》、《春秋》六經上的記載,才可作為可靠的根據。《列子》之類的書,何足為信?

答:孔子生平所講,流傳到後世的不過只是百千分之一,怎麼可能都記載在《六經》中呢?列子是效法孔子的人,離孔子的時代還不遠,他所記載的孔子言論一定不會沒有根據。否則他怎麼可能知道數百年後要有佛法傳到此地,預先給後人提供證據?而且為什麼不說其他的方位,而只說是西方呢?

問:上古時代沒有佛法,卻天下太平,為後人所稱頌。後世有了佛法,反而世風日下。佛教對國家人民究竟有什麼好處?

答:諸佛降生世間,正是為了要救度濁世的眾生。譬如因黑暗而點燈,並不是因點燈才黑暗。禍亂天下的那些人,都是兇狠暴虐最不信佛的人。有誰見到斷酒戒葷的人卻要殺人搶劫,出家修行的人卻會弑君篡位?南北朝時期的宋文帝說:「假使舉國都受到佛法的教化,我就能坐享太平了。」(《宋書》)唐太宗為三藏聖教作序,極力尊崇佛教,對臣下說:「佛教廣大,莫極高深。」玄奘法師去世後,唐高宗說:「我喪失了國寶」哭得非常悲痛,五天沒有上朝。唐玄宗聽神光法師談論佛對眾生的恩德,感歎說:「佛的恩德如此浩蕩,若非法師還解釋不了這麼清楚。我當世世敬仰。」宋朝的太祖、太宗、真宗、仁宗、高宗、孝宗,無不歸心佛門,精研佛法,或親自駕臨佛寺,或在宮廷內延請高僧講法。這些史實見於《唐書》、《宋史》、《釋氏稽古略》、《文獻通考》、《北山錄》、《鄭景仲家集》等書。所以古往今來明達有識之人,大多歸向佛門。深信禪學有所悟入的人,大致說來,如許詢、劉遺民、周續之、雷次宗、宗炳、沈約、宋璟、王維、王縉、杜黃裳、杜鴻漸、白居易、李翱、裴度、裴休、呂蒙正、李沆、王旦、楊億、尹洙、富弼、文彥博、楊傑、王古、趙抃、周敦頤、邵雍、張方平、黃庭堅、陳瓘、張商英、張九成、張浚、王日休、馮楫、呂本中、劉子翬、李邴等人。

敬信佛法而深明佛理的人,如羊祜、王導、謝安、何充、王羲之、王坦之、謝靈運、褚裒、蕭瑀、房玄齡、杜如晦、魏征、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李白、李泌、柳宗元、李渤、寇准、范仲淹、韓琦、杜衍、曾公亮、蘇軾、蘇轍、呂公著、汪藻、李之純、張栻、呂祖謙、劉謐等人。

近代尊信佛法的知名人士,如趙孟頫、宋濂、周忱、徐一夔、羅洪先、唐順之、趙貞吉、陸樹聲、陸光祖、殷邁、薛蕙、王世貞、宗臣、鄧以贊、馮夢禎、虞淳熙、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陶望齡、陶奭齡、焦竑、黃輝、王肯堂、鐘惺等人,卓然稱盛。而陳獻章、王守仁二先生,是儒家道學的創始人,其立言都契合禪門宗旨。得到他們傳授的,如王畿、羅汝芳、周汝登、楊起元等人,對佛法的研究更為深入。

佛法如果不是最上真乘,有助於國家治理和道德教化,又怎麼會得到先賢如此欽敬信奉呢?(各人的事跡散見於《二十一史》,以及各文集、語錄。)戒淫人士如果立志挽回欲海狂瀾,不能不專心研究佛法。

勸善之書,打開就令人皺眉,這樣的書必定不能流傳。打開就令人鼓掌,這樣的書也必定不能流傳。為什麼?一個是過於深奧,一個是失之粗淺。我老師這本書,其意本在戒淫,卻又總是在探討生死問題,我起初也覺得過於深奧了。然而每日清晨以生死問題捫心自問,卻發現這是人人都不能迴避的。帶著不能迴避的心情,再拿起這本書反覆研讀玩味,然後才知道老師學識的淵博,救世救人的菩薩心深切,然後才對書中原來皺眉的地方一一鼓掌稱歎。這本書在現今廣為流傳,後世不斷再版,我相信一定會是如此。

虞山門人陳鍹聖來氏拜識

內典字義譯註

卷一

三途:即三惡。

優填王:梵語鄔陀衍那,此言出愛。亦云優陀延,即優填王也。○凡言梵語者,皆天竺國之語也,劫初皆梵天遺種,故稱梵。

婆羅門:此云淨行,是西天四姓之一。詳《長阿含四姓經》。

八關齋:即八戒也。在家者皆可受,期止一日一夜,欲日日持,須日日受,受則不可破。若能上品持,雖一日一夜,亦決定生天。

羅漢:具云阿羅漢有三義:一殺煩惱賊,二不受後有,三應受人天供養。

沙門:此云勤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也。

舍利:此云骨身,亦云靈骨,四聖皆有之。形色不定,靈異無方,水火金石,皆不能損。

菩薩:具云菩提薩埵。此言覺有情,同佛修證之謂覺,無明未盡之謂情。又有情,指眾生言,菩薩以斯道覺斯民,故云覺有情。

八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捨、念天、念出入息、念死。

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涅槃:此云滅度,得寂滅樂,度生死苦。又涅曰不生,槃曰不滅。不生不滅,名為涅槃。

毯:音迭,其花可織為布,高昌國草木,罽賓國木本。

恒河:具云恒伽,亦名殑伽,此云天堂來,其河近舍衛國。

菩提:此言覺。

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

三寶:佛、法、僧也。三寶六義詳《寶性論》。

正覺:梵語三菩提,此言正覺。登佛之果,名成正覺。

阿闍世:此言未生怨,瓶沙王之太子。

北俱盧洲:在須彌山北,其洲人民,壽皆千歲。念衣得衣,思食得食,命終生天。

祇園:祇陀太子所施之樹,給孤長者所買之園,具云祇樹給孤獨園,今特省文耳。

精舍:佛僧住處也。

比丘:此言乞士。乞法於佛,以資慧命。乞食於世,以養色身。又云破惡、怖魔。

轉輪聖王:輪王有四種,金輪王,王四天下;銀輪王,王三天下;銅輪王,王二天下;鐵輪王,王一閻浮提。

八難:一地獄、二餓鬼、三畜生、四邊地、五長壽天、六諸根不具、七生邪見家、八生於佛前佛後。有以北俱盧洲為長壽天者,謬也。觀《大般若經》,較量《壽命經》,可見。

如來:梵語多陀阿伽度,此言如來,佛十號中之一。

釋迦牟尼佛:梵語釋迦,言能仁;梵語牟尼,此言寂默。謂德能仁濟群類,道尚寂默無為也。佛,覺也。

天竺:即佛降生之國,亦名印度,亦名身毒,乃閻浮提之正中。先佛出世,皆在於此,周圍九萬餘里,三面距海,北背雪山,東至震旦國,南至金地國,西至阿窬遮國,北至小香山,各五萬八千里。其國於夏至午刻,用土圭測之,四面無影,其餘一切國土,皆有影。

淨飯王:梵語閱頭檀,此言淨飯,或云白淨,佛之父王,迦維羅衛國主也。

摩耶夫人:具云摩訶摩耶,此言大術,或云大幻。謂能以大幻術,母諸佛也。

波羅叉:亦云畢利叉,此言無憂。

四大天王:北,多聞天王;東,持國天王;南,增長天王;西,廣目天王。

忉利天王:即帝釋天主,釋提桓因也。《涅槃經》,別有十一名。

毗首羯磨:此云種種工業,西土工巧者,多祭此天。

三十二相:足下平滿有千輻輪相。手足柔如兜羅綿。足指紋同綺畫,圓滿纖長。足跟與趺相稱,光潤高滿,雙□漸次纖圓。雙臂垂膝。陰藏有梵相。毛孔紺青宛轉。發皆右旋。膚不沾水。身皮金色晃耀。手足肩頸七處充滿。肩項殊妙。膊腋充實。容儀洪滿。體相端嚴。身量悉稱。威容廣大,如獅子王。常光面各一尋。四十齒齊密白如珂雪,四牙鋒利,得味中上味。舌相淨薄,能覆面輪至於發際。梵音和雅,遠近等聞。眼睫紺青齊整,鮮白紅環。面如滿月。眉相皎淨如天帝弓。眉間有白毫相。頂上高顯,周圓猶如天蓋。

八十隨形好:詳《華嚴》、《大般若》、《三昧海》等經。

耶輸陀羅:此云名聞,移施長者之女,悉達太子之妃,羅侯羅之母。

瞿夷:此云明女,舍夷長者之女,《十二遊經》及《釋論》皆云是太子正妃,耶輸陀羅為次妃。

鹿野:釋長者之女,太子第三妃也。

波旬:亦云波卑夜,此云極惡,魔王名也。

三昧:此言正定,揀非邪定也。亦云正受,不受諸受,名曰正受。

六天:四王天,至他化天也。詳在後。

阿難:此云慶喜,亦云歡喜,生於佛成道日,故名。乃斛飯王之子,佛之堂弟也。

拘睒彌國:亦名僑賞彌,中天竺國之境。

摩因提:長者名。

摩鄧女:摩鄧,摩鄧伽母也。摩鄧女,即指摩鄧伽。

目連:具云目犍連,此言采菽氏。

沙彌:此言息慈,息世染欲,慈濟眾生也。

安陀:近天竺之國。

優婆塞:又云鄔波索迦,此言近事男,謂親近比丘而承事故。亦云鄔波薩哥,此言善宿男,謂雖在家,而男女不同宿也。

拘尸那城:此言角城,其城三角故。

迦葉佛:此云飲光,釋迦佛之師,賢劫千佛中,第三尊佛也。

卷二

八王: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

出家四眾: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

八部: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

比丘尼:此云乞士女。

優婆夷:又云鄔波斯迦,此言近事女,謂親近比丘尼而承事故。亦云烏波薩吉,此言善宿女。

鳩摩羅什:此言童壽,天竺人,龜茲王甥也。苻堅建元九年,太史奏有德星現外國,故迎至此。

茶毗:亦云闍維,焚化也。

三藏:經、律、論。

浮屠:此云高顯,佛塔也。

彌勒:此言慈氏,姓也。繼釋迦而成佛,詳《彌勒下生成佛》等經。

七佛: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

般泥洹:即般涅槃也,見前。

六道: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

三長齋月:正、五、九。

行者:修行之人也。

四大:地、水、火、風也。有內外四大。以人身言,骨肉為地,精血為水,煖氣為火,運動為風。

天眼:天眼,五通中之一通,其間廣狹不等,有外道天仙之天眼,有聲聞緣覺之天眼,有菩薩與佛之天眼。

摩登:具云摩登伽,此言本性。淫女也。後於楞嚴會上,聞法悟道,出家,名性比丘尼。

優缽羅:此云青蓮花,非優曇缽羅也。優曇缽羅,樹名,此云靈瑞,其樹有實無花,若佛出世,或轉輪王出世,此花方開。

摩醯首羅:此云大自在,乃色究竟天之王也。梵語阿迦尼吒,此云窒礙究竟,又云色究竟,乃色界之頂天也。

閻浮提:具云閻浮那提,樹名也。此言勝金,樹下有金,故以名樹。又因洲有此樹,故以名洲。即南瞻部洲也,其地七千由旬。

郁單越:此言高出,亦云勝處,即北俱盧洲也,其地十千由旬。

瞿陀尼:亦云瞿耶尼,此言牛貨,即西牛貨洲也,其地八千由旬。

弗婆提:亦云毗提訶,亦云弗於逮,此言勝,即東勝神洲也,其地九千由旬。

須彌:具云須彌盧,此言妙高,四寶所成曰妙,聳出眾山曰高。在四大天下之中,其高十六萬八千由旬,半出海水上,半藏海水下,頂有忉利天宮,日月行於出水上山之半。

娑婆:又云娑訶,又云索訶,此言堪忍,即釋迦應化之土,大千世界之總名也。

四天王:欲界第一天也,去地四萬二千由旬,宮殿鄰於日月。

忉利天:梵語忉利,此言三十三,在四王天之上,帝釋居中。四面有三十二位小天子,為內輔臣,合成其數,非自下而上之三十三也。

夜摩天:具云須夜摩,此言善時分,在忉利天之上。

兜率天:具云兜率陀,此言妙足,在夜摩天之上。

化樂天:梵語須涅密陀,此言化自樂,在兜率天之上。

他化自在天:梵語婆舍跋提,此言他化自在。在化樂在之上,乃欲界第六天也。此上欲色二界中間,有魔身天作王,王於欲界,方為欲界頂天。

由旬:亦云由延,亦云踰善那,乃輪王巡狩一停之舍,猶此方之驛,有作十六里者,有作三十里、四十里、六十里、至八十里者。

甄叔迦:此言赤色。

阿彌陀佛:梵語阿,此言無。梵語彌陀,此言量,以光明無量,壽命無量,福德無量故。

三千大千世界:千日、千月、千須彌山,乃至千梵世天,名小千世界。千小千世界,名中千世界。千中千世界,名大千世界。以三次言千,故云三千,實則一大千也。

摩尼:正云末尼,此言離垢。

八功德水:一澄淨、二清冷、三甘美、四輕軟、五潤澤、六安和、七能除饑渴、八長養諸根。

卷三

七趣:《楞嚴經》以仙道合之六道,名為七趣。

三獸:象、馬、兔。

梵王:是娑婆世界之主。

鐵圍:梵語斫迦羅,此言輪山,亦云鐵圍山,在四洲之外。

三世:過去、現在、未來。

五陰:色、受、想、行、識。

聲聞:聞四諦聲教而得證果,名曰聲聞。

九品往生:上中下三品,每品又分上中下,共成九品也。義詳《觀無量壽佛經》。

十惡:身三惡,口四惡,意三惡也。身,殺、盜、淫。口,妄言、綺語、兩舌、惡罵。意,貪、瞋、癡。

泥犁:地獄也,此言無有,言無有樂處,無有赦處也。

阿旁:獄卒也,此言無慈。

光音天:語言之時,口出淨光,名光音天。色界二禪天之頂,劫火至時,此天首免其災。

地味:劫初地上所生之物也,狀如煎熱乳,味若細蜂蜜。

四生:胎、卵、濕、化。

梵行:持戒絕欲,名修梵行。

三生:即三世。

阿修羅:此云無端正,男醜女端正故,亦云非天。有天之福,無天之德故。亦云無酒,釀酒不成,瞋心誓斷故。

十八梵天:即色界天也,在欲界之上,已斷情欲,故稱為梵。十八者,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也。義詳《楞嚴經》八九卷。

十六大國:皆天竺附近之國也,如央伽、摩竭提等。

二十八天王:欲界六,色界十八,無色界四。

非非想天:無色界極頂天也。

須陀洹四重階級:梵語須陀洹,此云入流,諸法眼淨,得預聖流也。合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有四重階級。

緣覺:聞佛說十二因緣法,而得悟道,故名緣覺。

獨覺:出無佛世,獨自覺悟,名為獨覺。

十信: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護法心、戒心、願心。

十住: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

十行:歡喜行、饒益行、無瞋恨行、無盡行、離癡亂行、善現行、無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實行。

十回向: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不壞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處回向,無盡功德藏回向,隨順平等善根回向,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真如相回向,無縛解脫回向,法界無量回向。

歡喜地十重階級:即十地也,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

補處之尊:梵語阿惟顏,此云一生補處,言一來降生,即當成佛也。

省庵法師不淨觀頌 四念處頌(附)

不淨觀頌(並敘)

佛為貪欲眾生說不淨觀,觀之既久,貪欲即除,可以越愛河而超苦海。余閒居閱《大智度論》,因取意而為之頌,以此自警,並以警世云。

死想(先作此觀,為下九想張本):有愛皆歸盡,此身寧久長。替他空墮淚,誰解反思量?

脹想:記得穠華態,俄成□脹軀。眼前年少者,容貌竟何如?

青瘀想:紅白分明相,青黃瘀爛身。請君開眼看,不是兩般人。

壞想:皮肉既墮落,五藏於中現。憑君徹底看,何處堪留戀。

血塗想:無復朱顏在,空餘殷血塗。欲尋妍醜相,形質漸模糊。

膿爛想:腐爛應難睹,腥臊不可聞。豈知膿潰處,蘭麝昔曾熏。

啖想:羊犬食人肉,人曾食犬羊。不知人與畜,誰臭復誰香?

散想:形骸一已散,手足漸移置。諦觀嫵媚姿,畢竟歸何處?

骨想:本是骷髏骨,曾將誑惑人。昔時看是假,今日睹方真。

燒想:火勢既猛烈,殘骸忽無有。試看煙焰中,著得貪心否?

前詩粗示端緒,尚未諦審觀察,復作五言律,以廣之。

死想:所愛竟長別,淒涼不忍看。識才離故體,屍已下空棺。夜火虛堂冷,秋風素幔寒。勸君身在日,先作死時觀。

脹想:風大鼓其內,須臾□脹加。身如盛水袋,腹似斷藤瓜。垢膩深塗炭,蠅蛆亂聚沙。曾因薄皮誑,翻悔昔年差。

青瘀想:風日久吹炙,青黃殊可憐。皮乾初爛橘,骨朽半枯椽。耳鼻缺還在,筋骸斷復連。石人雖不語,對此亦潸然。

壞想:肌膚才脫落,形質便遭傷。瓜裂半開肉,蛇鑽欲出腸。枯藤纏亂髮,濕蘚爛衣裳。寄語嬋娟子,休將畫糞囊。

血塗想:一片無情血,千秋不起人。淋漓塗宿草,狼藉汙埃塵。莫辨妍媸相,安知男女身。哀哉癡肉眼,錯認假為真。

膿爛想:薄皮糊破紙,爛肉棄陳羹。膿血從中潰,蠅蛆自外爭。食豬腸易嘔,洗狗水難清。不是深憎惡,何由斷妄情?

啖想:屍骸遭啖食,方寸少完全。不飽饑鳥腹,難乾饞狗涎。當年空自愛,此日有誰憐。不若豬羊肉,猶堪值幾錢。

散想:四體忽分散,一身何所從。豈唯姿態失,兼亦姓名空。長短看秋草,穠纖問晚風。請君高著眼,此事細推窮。

骨想:皮肉已銷鑠,唯餘骨尚存。雨添苔蘚色,水浸土沙痕。牽挽多蟲蟻,收藏少子孫。風流何處去,愁殺未歸魂。

燒想:烈焰憑枯骨,須臾方熾然。紅飛天際火,黑透樹頭煙。妄念同灰盡,真心並日懸。欲超生死路,此觀要精研。

四念處頌(並敘)

佛垂涅槃,囑諸比丘,依四念處住,如佛無異。今時丁末法,正念者少,顧此法門,何人修學?豈惟不思其義,抑亦未識其名,可勝歎耶!余山居無事,讀《涅槃·遺教品》,因取其意,以入聲律,俾歌詠者,正念增長,妄心息滅,置諸座隅,日以自警,並不忘遺誡云。

觀身不淨:一興顛倒想,遂有幻緣身。膿血常交湊,腥臊每具陳。紙粘皮裹肉,藤絆骨纏筋。毛覆叢叢草,蟲居比比鄰。內藏惟臭穢,外飾但衣巾。四大元無實,諸根豈有真。語言風自響,動轉氣相循。強號為男女,虛名立主賓。百年三尺土,萬古一堆塵。貴賤空回首,賢愚共愴神。徒生復徒死,誰識本來人。

觀受是苦:眾苦從何起,深知受者情。順違才領納,取捨便縱橫。有盛衰還至,無榮辱不成。怨從親裏出,哀是樂中生。王謝家何在,曹劉國已傾。悲歡幾場夢,勝敗一棋枰。事與心違背,貧將病合併。錢神呼不至,窮鬼送難行。戚戚終何益,悱悱漫不平。無求卑亦貴,知足欠還盈。若悟真空理,憂欣何處萌。

觀心無常:妄心無著處,體相竟如何?閃閃風中燭,搖搖水上波。一家門戶別(六根),六個弟兄多(六識)。擾擾各馳競(如眼逐色,耳逐聲等),紛紛總不和(如眼不與聲和,耳不與色和等),青黃俄改換(眼識無常),動靜屢遷訛(耳識無常)。臭別香隨到(鼻識無常),甜來淡又過(舌識無常)。炎涼易翻覆(身識無常),好惡每偏頗(意識無常)。境滅心安寄,情忘智亦孤。掀翻五欲窟,搗盡六根窩。劫賊歸王化,飛禽出網羅。何當悟常住,諸妄盡消磨。

觀法無我:諸法從緣起,初無我主張。因緣有生滅,念慮遂低昂。欲得翻成失,求閑反遇忙。畏寒冬不輟,苦熱夏偏長。貧憶富時樂,老追年壯強。有誰憎順適,若個好危亡(得失閑忙冷熱等,皆從緣生,不因我有)。自在方為主,遷流豈是常。離根念何起,無識境還忘。內外無些子,中間有底藏。六窗虛寂寂,一室露堂堂。但得塵勞盡,居然大覺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懺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