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6546070_M.jpg

廣欽老和尚傳略

老和尚於清光緒十八年,(西元一八九二年)農曆十月廿六日,誕生於福建省惠安縣,俗姓黃,名文來,因家境清寒,其兄無錢娶妻,師四歲,父母將他賣至晉江縣李姓農家為養子。養母茹素,師於七歲時亦自願隨母茹素。稍長養父母相繼去世,師即到南洋謀生,隨當地同鄉上山砍運木材,某日,他預言輕便推車會出事,警惕同事勿搭乘,後推車果真翻落山谷,遂有同事戲言其料事如神又茹素,何不回泉州老家修道?師似有領悟,即乘船回閩。

一九二七年,師三十六歲,於泉州承天寺,禮上瑞下芳法師披剃出家,法名照敬。即先從最基本之外坡勞役做起,四十二歲方去受戒。方丈上轉下塵老和尚教他要「吃人家不吃的,做人家不做的,以後你就知!」由於目不識字,又身材瘦小,常常受人欺侮,但師忍辱含垢,決志苦修,操持粗活賤役,無怨無悔。幾年下來,由「忍辱、利他」的苦行功德中,心胸逐漸寬廣,慢慢擺脫人我的限囿,離「我相」的一切顛倒煩惱,身心漸定,有一天在鼓山寺的佛七當中,得証「念佛三昧」。後登城北涼山碧霄岩潛修,不料誤入了虎洞,而老虎並不加害,次日反攜來多隻小虎在洞口跳躍玩耍,狀極愉悅,這乃「以心動心」。山下居民遂稱為「伏虎和尚」。

師常入定,曾經一定數月,不食不動,甚至鼻息全無,樵夫誤認師已圓寂,走告承天寺,轉塵老和尚偕同弘一大師上山探視,經弘一大師彈指三下,師乃出定,泉州一帶為之轟動。凡茲歲月,已歷數載(年數難以確定),後師下山返寺住約五、六年。民國三十六年(西元一九四七年),師年五十有六,由福建廈門乘英航號輪船渡海來台。遂即隨緣化度,普勸念佛,曾有台北法華寺夜度日本鬼魂之事,「果子和尚」譽滿全台。海外華僑亦多慕名,皈依弟子數以萬計,創建寺宇十數處,民國四十四年,在台北縣土城興建之承天禪寺,乃紀念其大陸祖庭承天禪寺而命名之。

師八十多歲時,表示即將捨報,經弟子們一再懇求,並請懺雲法師主持彌陀佛七,乃獲慈悲俯允,延緩時日。但師曾向悟明長老言:日後再傳一次戒就要離開世間。民國七十年,又於高雄建妙通寺,民國七十四年十月傳授三壇大戒,農曆年前十二月二十六日,北返承天寺,一一囑咐,並言圓寂後火化,靈骨分別供奉承天寺、廣承岩、妙通寺三處。次年正月初一,即示意南返妙通寺,抵妙通寺後,即日以繼夜念佛,有時親手打木魚並囑弟子一起念佛。初五,師瞻視清澈,定靜安祥,毫無異樣。午後二時左右,忽告眾曰:「無來無去無代誌」並向徒眾頷首莞爾,安坐閉目,少頃,眾見師不動,趨前細察,乃知師已於念佛聲中,安然圓寂,終年九十五歲。

───────廣欽老和尚法語集──────

【第一單元】對在家居士開示:

娑婆世界是我們暫時借住的地方……

阿彌陀佛才是我們究竟的歸依處,是我們的故鄉。

■ 有一天,老和尚叫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去山門口割草,有人不理解老和尚為什麼對老年人這麼不慈悲,就問老和尚:「他已經這麼老了,您為何還要叫他去做那種粗活?」

老和尚說:「就是因為他年紀大了,再不做一些事消業障,未來輪迴的路上是很可怕的啊!」老和尚真是用心良苦啊!

中國歷史文化講禮義,有大乘、小乘佛法,人如無禮義,學佛較難。中國自古有禮義忠孝,順道而行則社會安定,國泰民安。現代花花世界,要得人身很不容易,如不講禮義忠孝,即使得個博士,也難以救人。博士學一些有色相的、有生有滅的東西,不能究竟解脫,無法救人,眼所見,有生必有滅。古之聖賢有禮義、照規矩,世界太平可救人。

居士到佛寺供養財物,是為了種福田,要做到無相布施功德才大,就是不執著布施的人、物及受布施者的相,這樣功德才大。

居士到佛寺念經拜懺,要誠心,要放下,不要人在寺裡念經拜懺,心卻掛念著家裡的兒女。兒女自有他們自己的福報,要虔誠學佛,不要掛礙他們,若一心為兒女操心,就是愚癡的人。

居士到寺裡,把帶來的東西供在佛前,即成三寶物,不再屬於自己的了。假若帶來的小孩要吃供佛或已供過佛的東西,就不可以自己拿給他吃,因為這已經成了三寶物,不屬於自己的了。如要拿給他吃,要得到出家人的同意。

居士到佛寺念經拜懺,參加法會,在生活方面要多將就,不要嫌吃得不好,因為寺裡不同你在家中,有好東西吃,住在寺裡要能吃苦才行。

居士來佛寺,要幫助寺裡工作,不要閒著沒事,講東講西,搬弄是非。

■ 來這個世間,每個人都有生老病死苦,我們要知道 —— 生從那裡來?死往那裡去?兒子、媳婦對你越好,你越貪戀,離不開世間,不知脫離苦海,仍在六道中輪迴。這都是業障重,業障就是煩惱、掛礙。

如掛礙家裡的男女老少等,每個人掛礙不同,但都把自己的生死路忘記,甚至連臨命終時將往那裡去也不關心了。有些小孩子現在就知道拜佛,這都是前世有種善根。所以說眾生隨業轉,個人業障不同,不能轉業,就得輪迴,煩惱無盡了。老年人如果知道回頭念佛,就不會到四生裡去,否則四生仍有份。有人問我說:「定業不可轉嗎?」

「我認為,人若知道信佛,回頭念佛修道,則定業可轉。」每個人的業感不同,如果不覺悟,將娑婆以為極樂,如吃葷的人在市場買雞鴨,覺得很快樂,但悟了以後覺得那是罪過,吃素的人看吃葷的人是罪過,他就覺得吃素是極樂。享福的人以為自己是在極樂世界,但不知道能否永遠如此享受?等到福享盡時,則苦惱、煩惱就來了。所以,我們既然能皈依三寶,就應該要念佛,不要貪求子孫。要放下一切,不要掛礙他們。很少人一輩子都享福,有多少福享就有多少苦,在家中應盡量拜佛、念佛,閒話少說,以求脫離苦海。人的一生沒多久,每個人都有煩惱,有煩惱則仍在生死中,四生也有他們自己的煩惱,如雞有雞的煩惱,所以要念佛才能了脫生死。

眾生隨業轉,有的轉牛、豬、雞、蝴蝶等胎卵溼化,我們要找出生死路,一心念佛出生死,如不念佛則隨業轉,仍在六道輪迴,有人因為看不到,就不相信有六道輪迴,其實我們是可以看到的,如牛、豬,那是誰去投胎的?在花花世界中也可看出六道輪迴,如電視劇在演的,就像我們在演一樣。眾生隨業轉,要隨佛的清淨來轉很不容易,要解脫也實在不簡單,每個人的脾氣、個性不同,「知性好相處」(師父特別強調 —— 我們要隨人之性、合人之性)。我們這個身體像地獄,靈光投在其中。

在家人很難了解出家人的修行,我們不能叫你們在家人,用像我們出家人一樣的方法修行,出家人可以指導在家人,知道在家人的品性,引導在家人向道,不是要在家人的錢,如果要錢就有貪戀,應該是無形中感化在家人。「解脫」這兩個字不簡單,度人須隨順眾生來度,須慈悲,不可依照和出家人一樣的方式來度。對你們好,是希望你們以後像我們出家人一樣來修。如有德行,講一句話就能度眾,出家人身上穿的出家衣服不簡單。

■ 布施的意義非常深奧,布施,不一定是要布施金錢。若沒有錢,到寺裡幫忙做事,也是布施,但布施也要看適當不適當,若布施不適當也是沒功德。

有錢的人做善事或布施,要拿出很多錢比較容易;沒錢的人布施,須省吃儉用,節省幾個菜錢來布施,錢雖然少,可是與有錢人布施很多錢的功德是一樣的。

人雖為萬物之靈,若不修持則與其他動物沒有差別,脫離不了輪迴,如果知道修行,就能脫離輪迴。

從因果上說,多生多劫以來,曾做過豬狗,到現在才變成人,這是很難得的,因四生中其他動物被深重的貪瞋癡所蒙蔽,很難修行,只有人有理智能克服慾念,能修持,這是其他動物對修學佛法比不了人的地方。但因思想的進化,物質文明進步,人類慾念增加。貪慾越重,即減少學佛的信念,不能脫離苦海,這是很可悲的。

古時候,朋友相交很講義氣,有遠道朋友來,丈夫不在,只有妻子在家,朋友見了即離去。現代人遠道訪友,朋友不在,而朋友的妻子在家,卻很高興地坐下來與友妻攀談,不知道孤男寡女的譏嫌。這是不如古人的義氣之處。

人類的貪慾越來越重,其他動物的活動是有時間性的,人類則不然,時時刻刻都在貪,因此造成許多的兇殺、搶劫,使社會不安定。所以人類要減少貪念,要用功修學佛法,使社會安定,個人脫離六道輪迴。

修行人的目的要求「得道」,要求得不生不滅的真如本性,其他外道所修持的還有生滅,若我們修成不生不滅的真如本性,即可脫離苦海。

有的外道在表現他自己,如跳神、扶乩等,這都是幻化的。道教講求去病延生,而學佛不同他們一樣,不求長壽,不現神通,實事求是,不做虛偽幻化。

有一天,有一位婆婆很生氣地去向老和尚告狀,說自己的媳婦多壞、多不聽她的話。

老和尚只問她說:「妳如果肚子痛,有沒有辦法叫自己不痛啊?妳如果拉肚子,能不能教自己不拉呢?」

那一位婆婆回答說:「沒辦法。」

老和尚說:「妳自己都教不來了,怎能叫別人聽你的話呢?」

現在的讀書人,作興到國外去留學,特別是到美國和歐洲去。這些西方國家,不重視倫理道德,只講求科學技術,儘管技術學好了,還是皮毛,做人的道理沒有學,縱然一個個都得了博士學位回來,對國家、對社會,嚴格說起來,並無多大用處。西方人以物質文明點綴了花花世界,卻又因不能明禮尚義,而使世界發生動亂,引生災難。西方人不容易了解「人身難得」這句話的道理,自然對「眾生皆有佛性」,也就是「水陸四生胎卵溼化,九類蠢動,一切含靈,皆有佛性」這句話,更無從體會了。我們的身體會壞,佛性卻不會壞;眾生雖有佛性,卻天天在做夢,連吃三餐也是在做夢。夢在六道輪迴,不出娑婆。要出娑婆,就須有緣得聞佛法,並照著它的道理去做。

■ 一切的力量都是從「定」中產生出來的,但只有在「靜」中才能「定」。一個人在安定的地方,能夠定下來,還不算是「定」,要在煩惱的時候,能夠定下來才算是定。

娑婆世界是我們暫時借住的地方,一切皆幻化不實,如戲夢一場,到頭來總是空,不要貪戀娑婆世界的一切,要萬緣放下,念佛求生西方,阿彌陀佛才是我們究竟的歸依處,是我們的故鄉。

用齋時默念︰願斷一切惡,願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所謂的願斷一切惡,當我們拿起筷子,與人爭著夾好菜的當下,便是一種惡念。

世俗人得富貴的,是過去生中布施的功德來的。今生享受福報,若沒有無常的磨難,和種種的挫折來刺激,便會沈迷下去,不知醒悟。如果不知道再以福布施,種來世人天的因,等到福消壽盡時,便會墮落,這反而是福中藏禍。「錢」是無生命的東西,人則是萬物之靈,所以,我們要會利用錢,不要被錢所利用。有錢要會布施,腦中才會清爽息念,才會消業障。否則,整天為錢煩惱,一直絞業障,這就是被錢利用了。

你看看這個世界,大家都沈在迷夢中,追逐名利,你爭我奪。你好,我要比你更好;你強,我要比你更強,每個人都在比賽,看看誰的夢做得最大。結果,這些名、這些利,生不帶來,死也帶不去,只是徒然多造一些新的惡業,而此番再墮下去,人身也就難得了。

我們這個人身,實在是很寶貴的,也是不容易得的。我們說人生人、狗生狗,各有其類,但是,不論是生人或生狗,都是我們這個靈靈覺覺、不生不滅的靈性在轉變的。我們這個心所行的,如果是佛菩薩的行徑,那將來就在佛菩薩的境地;如果心行所作的是貪婪、是愚癡、是瞋恚,那以後就是三惡道的一份子,甚至昆蟲類、空中飄浮的微細眾生類,都是經由我們這個人身,不同的心行作為而轉化的。十法界中的一切眾生,無一不是經由我們這個人身而轉化,我們這個人身並不是那麼輕易過的,事實上,我們是在過這個人身劫。

我們生是由業感而生,卻往往帶著更多的業而去,如果不知道入佛門修淨業,在茫茫紅塵中,為聲色所役,為物質等欲樂所縛,貪瞋癡業造得越多,命終後,墮得越深。

既然知道進佛門,聽了佛法,便應當多念佛、拜佛、布施,將來才有個好去處。學佛人念佛,便是要在紛紛擾擾的六根塵中,找出一條超越生死輪迴的路,佛念得越多,善根增加,正念增長,才不會隨妄念業障流轉,才有辦法了生死。

要成佛道並非只念佛就可以了。念佛可增加佛根種子,善根利的人,將來還會有因緣入佛門修行,修行人念佛,本身還須受種種的病難與劫厄,以消除宿世來的業報,所以,修行人都要吃苦,受種種的劫報,才能成就佛道。釋迦佛不是一世便修成的,祂也是經過多少的阿僧祇劫,受了多少的苦厄,才修成道的。

■ 有的人不明白修行的個中緣由,認為出家人修行,怎麼也會有病苦、災厄,也會這般死法。殊不知這色身外表的病痛,與外境上的災厄,雖然與世俗人等受無異,但是這靈性的昏與明,則大不相同。世俗人這樣的病苦災難後,命終時,靈光昏昧,為業所牽,仍不免墮落四生輪迴中,而修行人卻能捨下這一身的業塵,一點清澈靈明的心光,超越六道,直往西方,這是大大不相同的。

人是帶業來的,來這娑婆世界,受生死輪迴的煩惱苦、受五蘊之苦,眼睛貪看好的,耳朵貪好音聲,舌貪美味,每天只知道要如何經營,要穿得好、住得好、睡得舒適,世俗人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以為人生只是為了享福作樂而已,卻不知道這番作為乃是造業,造了一些貪業,帶舊的業來,再造新的業去,這人身也就難再得了。而佛法中的作為,是福慧雙修,是把自己的身心付出,全為了利益他人,不著形相,不貪一己的私利,雖不為己,但在為人之時,同時也利益了自己,這是自利利他。雖然我們每天做種種的事務,穿衣、吃飯、睡覺等等,但這些都是有形相的生死因,必須還要了解,我們還有一個不可見、不可聞的一面,那一面並沒有在看、在聽、在吃,或在做什麼,是一條真正解脫的路。我們帶惡業來到這個娑婆世界,要曉得入佛門,由佛法中找到一條解脫的好路回去。一個人在生之時,若不能得到解脫,則死後也不可能得到解脫。

美國留學生施姓皈依弟子,來信請示老和尚,有關科學家和一些宗教家,對宇宙執有兩派論點,其一,認為宇宙裡有無量的銀河,每一銀河裡,有無量的星球和太陽系,而這些銀河不斷的向外膨脹,舊的銀河膨脹,消失了,新的銀河又產生出來。另一說,認為宇宙的銀河向外膨脹,是會有止境的,到了一個時期,所有向外膨脹的銀河將會收縮,這樣,一膨脹一收縮,循環不息。這兩派的論點,以佛法觀之,不知何者為是?

老和尚囑咐弟子回信說:「以佛法的智慧來觀這宇宙,並無所謂的大小、限量、膨脹或收縮,這宇宙的一切,都是吾人自心幻化出來的虛幻色相,是有生有滅的,是變化不定的,不是恆常如此。」

道教的修道人與佛教是不同的,佛教修行是為了了生死,道教則修長生不老。道教中有的很精進,他們也有一個羅漢體,有些羅漢體已經在山中活了好幾百歲,還沒有死,但是即使再活百千歲仍不究竟,因為不能了生死。而佛教的羅漢修生死的解脫,要斷見思二惑,要能捨身,不顧這個身體,不怕苦,修身口意三業,六根清淨,才能解脫生老死苦。

諸位在家居士,如果要你們粗衣淡飯,以種種苦行來學佛,那是不可能的,大家還是會走文字般若、研究經典的路,所以,諸位在家學佛,還是以念佛為根本。不要看念佛很簡單,業感重的人,會念得索然無味,起煩惱念不下去,所以,各位如果能夠一句佛號,一直念下去,這也是不簡單的事。

【第二單元】對在家居士開示◎問答篇

……西方是靠我們這個要往生的願力到達的,……

你不要以為西方是在多麼遙遠的地方,其實西方很近,就在我們的心頭……

■ 傍晚,有徐姓兩姊妹來皈依,頂禮老和尚後,老和尚在客堂對兩人開示:

「今天,兩位既然曉得來皈依三寶,便也知道要戒殺茹素,不造殺業,有所約束,不造四生輪迴的生死因。否則,若不知皈依佛門,在世俗社會中無所約束,隨著習俗恣意宰殺噉食,你殺他一命,來日必還一命,因果不爽,不知道又要造多少生死業。你們既然來皈依,師父開示幾句,得知道皈依佛門的意義。否則,皈依後,拜拜佛便回去,也不曉得皈依三寶是要做什麼?有什麼意義?徒具形式,則一點作用也沒有。」

「你們以後可常上山來拜拜佛,多接觸佛法,社會的意識觀念要儘量淡一些,有煩惱時,要一句佛號提起不斷,這樣,念頭有個歸處,才能對治煩惱。一句佛號一直念下去,自然漸漸沒有煩惱,智慧清明,便能走出一條解脫路,免再墮入生死輪迴,而我們這一趟人生走一遭,才有個目的。」

「要知道,我們這個人身,不是那麼簡單的,我們得這個人身,便要過人身劫,利用這個人身,來度我們種種的貪念,來度我們的生老病死苦。要知道,佛菩薩是由人身修行而成就的,三惡道也是由人身造業而去的,我們這個人身包含了十法界,為善為惡,超昇或往下墮落,都是經由這個人身,這是個轉捩點,是個劫數,不可忽視。」

徐姓姊姊指著對面坐的妹妹,對老和尚說:「師父,我這妹妹是台大哲學系畢業的,留美四年,專門研究哲學,尤其對佛學頗有涉獵,現在已經取得碩士學位,想要自己走出一條路,以佛學為基礎,來教東方哲學,在美國弘揚佛法,師父認為這樣行得通嗎?」

老和尚:「一個大學畢業的知識分子,或是一個思想很豐富的學者,想以居士的身分,用自己的思想形式來弘揚佛法,那是不可能的事。」

徐姓妹妹對老和尚說:「我現在想再出國繼續深造,取得博士學位,師父認為如何呢?」

老和尚:「你到美國去,再怎麼念、怎麼鑽,都是塵勞,只是徒然為自己多造點業,到頭來也是一場空幻,你不可能由那裡得到安樂解脫,只有煩惱、妄念越多。那些形式上的社會意識觀念,會纏縛得你動彈不得。」

徐姓妹妹說:「對!對!對!這個我有同感,在美國四年,真是吃盡苦頭,哲學方面的書實在是太多了,那些思想觀念,真的把我的頭腦塞得都要爆炸,而且使我無所適從,覺得從這條路也不對,走那條也不對,想自己走出一條路子,又不知從何走起,也走不出來,在那裡鑽來鑽去,鑽不出個所以然來,每天頭都很痛,生活又緊張,實在很痛苦。」

「社會上的學問,不論是科學、哲學、醫藥學,都是形相上的學問,是治標的,不可能得到根本的解脫。」

徐姓妹妹說:「……我也曾想過要出家,可是總覺得自己肚子裡空空的,所以又不敢來出家。」

老和尚:「如要出家,沒有東西才好,如果你還有什麼東西,那就不好。出家學佛是沒有文字相,也沒有形色相的,這是一條解脫的路,心無掛礙。你在外國求學,是不是也要幫人家掃地、洗碗、做種種雜務來過生活。出家也是一樣,不論你是大學生、是博士,還是不識字的,也都要從掃地、劈柴、種菜、煮飯等雜務苦行開始,慢慢消除你的業障,漸漸地智慧清明,而得到解脫。過去的佛菩薩,他們是這樣做、這樣修,而得到解脫成就,我們現在循著過去諸佛菩薩,所修習的路徑而修,自然也會得到和佛菩薩相同的結果。否則,怎麼稱為學佛?學佛便是隨過去諸佛的作為,修習而學,而不是把學佛掛在嘴邊,寫在文字上,或放在學術思想研究上,便能成就的,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事,修行是修心,是腳踏實地,實際的身心修持。」

■ 有一天,晚上約安板時間,有台南的信眾包數輛遊覽車,朝山上承天寺,在大殿禮佛迴向後,老和尚來到大殿向這些信眾開示:「……你們在家人,頭髮還蓋著,自己還是一身的業障,要如何去替人家超度、消災?你們在家人去替人家誦經、超度、消災,反而會增加自己的業障……」

有一位女居士請問老和尚:「我學佛三年,什麼都不懂,只曉得念南無阿彌陀佛,可是有人說佛、魔只差一點點,不曉得怎樣才是?」

老和尚答道:「佛、魔都是我們想的,正念就是佛,邪念就是魔。」

「我學佛才短短三年,只知道念佛,大部份的時間都住在山上,只有兩、三個月住在家裡,我在山上念佛時,有一種感應,就是我家裡如果發生了什麼事,我都會知道。」

老和尚:「你這樣就是沒正念,掛礙家事,念佛不專一,有雜念就沒正念,你剛才說要學佛,學佛就是對世間的念頭要放下。」

有位外道說:「我要修到長生不老。」

老和尚說:「我這個身體沒有寄託,但我的靈光有寄託,有個地方可去,有一天靈光會離開這個假體。但我對身體早有準備,靈光也有個去處,就是身體歸四大,靈光往西方,那你呢?」

「我的靈光在宇宙萬物。」

「靈光寄託在宇宙萬物很危險,還會改頭換面,四生中還有份。眼所見,有生必有滅,宇宙萬物還是會壞。這個身體如果讓你住兩千年,坐在那裡像石頭,還是會壞。」

有位道教的學生問道:「我認為道教的打坐靜功可以強身,有了強壯的身體,才能有更多的時間來學佛,所以才雙管齊下,來加速效果。」

老和尚說:「學佛的人首先要有忘我和喜捨的精神,所謂了生脫死,就是這個意義。眾生無始以來,輪轉於六道生死中,如果執著這個『我』,就無法了脫生死、死生的輪迴。你既然愛惜身體,為自身的強壯來學佛,這樣連小乘也難入,何況大乘?大乘以捨身為菩薩之行持,更何況你又在道教、佛教兩邊中尋找、徘徊,實在無一可成之處,非正道之為也。」

有居士三人來拜訪老和尚,向老和尚問說:「聽人家說,『念佛證三昧』,『打坐能入定』?」

老和尚說:「你是聽人講,還是說你自己。」

「我是聽人家說師父您已證念佛三昧,打坐能入定。」

老和尚:「你說我,這我就有根據,若是說別人,我就不知道了。不論大眾多少人在一起念佛,自己都有個主,一直念,念到一心不亂、心很定時,「頓」一下,大眾的念佛聲頓到地下,雖然我們並沒有在地下念,但地下仍是一片佛聲;念到聲音都整齊時,又「頓」一下!則聲音飄盪在半空中,好像大家都在虛空中念佛似的,所謂遍虛空都是念佛的聲音。這個情況,我認為是念佛三昧,你認為是不是,那是你的事情了。」

「像這種境界能保持多久?一星期?半個月?還是半年?」

老和尚:「不論什麼時候都保持這個佛聲,無論鳥聲、車聲、雜聲都是佛聲,如果你還有分別鳥聲、車聲等,這就跑出去了。現在有的人念佛,只是口念,心卻跑出去,這就是雜念佛、散亂念佛。」

「我和師父心印心。」

老和尚:「你還有一個心、一個印,還有一個心印心,這仍還有個『我』,心在那裡呢?你們三個人來,你們問我,我還有跟你們講;你們回去了,我也沒有了,沒有你在跟我講什麼。」

「您是大徹大悟的大善知識。」

老和尚:「那是你在講的,我沒在做什麼。」

「師父您是一個大開悟的好師父。

老和尚:「那是你在講的,我沒感覺。」

■ 有位居士問老和尚:

「有一種人信外道,但做人很好,請問他將來會到那一界?」

老和尚說:「這是你們的分別心,我的看法是看每一個人都一樣,每一種宗教都有它某種程度的好處,都對社會有某種程度的利益。這不是你好、我不好的問題,而是層次上的問題。」

「修行到某種程度以後,對於往生西方是不是自己能夠知道?」

老和尚:「只有到臨死時才知道。人人都可成佛,只是業感不同,所以有早晚不同。人身難得,要努力修行。地獄、畜生,這都是我們自己去的,成佛作祖也是我們自己作的。要成佛,一定要經過『人』這一大劫,要把握機會,好好修行。」

有某居士團體來請示老和尚,問道:「您對『帶業往生』的看法如何呢?」

老和尚說:「帶業不能往生,經典中的帶業往生,不是一般人所想的那樣。你有願心要往生極樂世界,臨命終時,如果業力大於念力,那還是不能往生。但會因你的願力再轉為人身,再繼續念,如此轉了幾轉,一直念到你的念力大於業力,就能往生。」

「如果轉生時,生在一個基督教的家裡,那不是就不念佛了嗎?」

老和尚說:「不會的,時候到了,他的願力自然會促使他念佛。有願力的種子,即可促使他念佛。」

「請問老和尚,有的人很有修行,但臨命終時,卻還會生病或遭到意外,您對這個問題有何看法,是否為『定業難轉』?」

老和尚:「可以說是定業難轉,也可以看作是『乘願還業』。有人會說,他那麼有修行,難道不能以修行之力克服業力嗎?我可以說,就是有修行,才會遇到這種苦難挫折,這正是他修行的功德,使事情在這一次就解決了。」

有一位醫師問道:「請問老和尚,要如何打坐才能打通氣脈?」

老和尚:「不必打通氣脈,只要一心念佛證念佛三昧,所有的氣脈自然全部打通!」

新皈依的信徒請師父教他坐禪,老和尚說:「念佛就可以,念佛念到正念現前,沒有雜念,心安定下來,自然就會坐得好、坐得久,這是最快的方法,否則,一坐下去都是妄想紛飛。」

有位女信徒請問老和尚,金剛經中『一合相』的意思是什麼?

老和尚:「一合相的意思包含很多,例如和別人共事相處能夠和合無礙,這也是一合相的一種。如果常誦金剛經,雖然還沒行到那裡,但也可以悟出道理來。」

有位女信徒一心一意要上山出家,以了卻娑婆苦,老和尚明白地對他說:「世俗社會固然有種種的挫折和磨難,但不要以為出家就可以避開這些痛苦,過清淨舒適的生活。事實上,出家更是有各種的挫折和苦難來折磨你,只是所不同的是,世俗社會的苦,是生死輪迴的業,再如何奮鬥、吃苦,仍是逃不出六道輪迴的路;而出家所受的種種刺激和挫折,卻能夠敲醒我們的覺性,由其中歷煉出解脫的智慧來,終而了脫生死。」

老和尚在客堂對信徒開示,有信徒問說:「如何可以得到解脫?」

老和尚說:「念佛。念佛收攝妄念,能開智慧,便能解脫;不念佛,則妄念紛飛,想東想西,絞業障,如何能解脫?」

■ 某居士世代篤信佛法,早年常親近虛雲老和尚,這次來台,仰慕老和尚的道風,專程上山參拜。

居士見過老和尚後,便對老和尚表示,人生短促,今後將一心一意走修行這條路,看能不能了生死。老和尚說:「現在民間信佛,大都佛、道不分,把佛菩薩、神明搞在一起,亂信一通。而且在世俗中,人人都被名、利兩樣絞得團團轉,天天都在打名利的妄想,像沈睡在迷夢中不知醒一樣,這樣要學佛了生死,就不是那麼容易了。」

「所以我就想,早點把擔子卸下來,專心走這一條路。」

老和尚:「話是這麼說,你還是有所掛礙,你仍是在掛心你的孩子、全家大小。我們修行就是要修這愛別離苦、生老病死苦。你要知道,我們投生到這人間來,有父母、兄弟姊妹等,這些都是屬於四生輪迴中的一環,今世父母生我,以後我再生別人,彼此輾轉相生,再加上我們的殺業,現在你殺我、食我,以後我殺你、食你,殺業不絕,冤冤相報,這樣一下子生為人,一下子又淪為畜生,在四生六道中,來來去去,永無止息,六親眷屬就是我們輪迴的伴侶。」

老和尚:「現在你既然曉得學佛、拜佛,也會供佛、供法、供僧,這也是過去有種善根,學佛了更應知道來擁護佛法。居士在家學佛,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這是免不了的,但是我們要知道有所節制,能夠吃得飽、穿得暖,一切能過得去就好,把所剩的錢財拿來供佛、供法、供僧、做功德,做個護法,這才是在家居士所應做的本分事。」

「那我們在家人應該修持那一種法門?」

老和尚:「在家居士想要修得如何,那是很困難的事,還是放下一切,一心念佛,求帶業往生,不要再墮娑婆,才是最穩當的。我們出家人,有的為了度眾生,發願還要再來這個娑婆世界,但這個願,也要本身有達到菩薩的境界才有把握,否則一來很容易就迷失掉,又被牽入輪迴中,這是很危險的。」

老和尚:「現在的人學佛,自度尚未成,自身還是一團泥沼,就想度自己的親眷,結果度人未成,反被人度去。學佛人自度無暇,還去牽絆掛礙親眷,這樣子,世俗念頭不易轉過來,想要修成了生死,就很為難了。」

「這個人生就像在演電視劇一樣,各人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劇情發展悲歡離合、喜怒哀樂,看戲的人也隨著劇情忽喜忽樂、忽憂忽悲,而這好惡憂樂,也只不過是我們自己的眼根對塵境,在分別取捨而已。我們看娑婆世界也是一樣,順境、逆境、善的、惡的,心境隨之起伏,而不幸的是,我們的習氣深重,眼根對境,見惡易隨,見善難徙。看到惡的,契合自己的惡性習氣,就隨順而去;而聽到佛菩薩的事蹟和種種的作為,卻心生為難,認為那是佛菩薩們的境界,自己是凡夫,如何學得來,心生退卻,對佛菩薩只有空讚歎。結果好的沒學到,壞的卻越染越深,這就是本身沒有誓願力的緣故。」

「我們修行,就是靠我們的誓願力在成佛的,自古以來的佛菩薩,像文殊、普賢、觀音等,無不是靠著他們本身的誓願力,修苦行而成就的。」

■ 八十四歲的林老居士,曾經身體不適,一度心臟停止四十多秒,全身失去知覺,又甦醒過來,自謂死而復生,上山請求老和尚指示人生之道。老和尚回答說:「像居士這般年紀,實在應該放下身心,一心念佛,不要再留戀這個假殼子。」

「當時,我是都放下了。不過,我現在還有一個願,在無量壽經裡的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說,十方眾生,只要臨命終時稱念阿彌陀佛聖號,便能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所以,我認為念佛靠佛力超離娑婆世界,比那些靠自力的禪宗等,更來得穩當、快速。而且,我對無量壽經中的彌陀四十八願很有研究,所以希望能把它寫出來,這樣我便能放下,安心地走了。」

老和尚:「放下,並不是口頭上的放下,是要臨命終時正念現前,沒有一點點的家庭意識,沒有親眷家屬的愛別離苦,這才叫放下。如果還存有那麼一點家庭意識,那還是生死輪迴。要知道,我們來到這娑婆世界,是帶業來的,要在這娑婆世界中,走入佛門,找一條解脫生死苦的新路回去,不要再為貪享衣、食、住的舒適,而更造一些新的惡業,再重入生死輪迴的舊路中,也不要貪長壽,如果不會修、不會走解脫的路,即使活了兩百歲,也不過是多造一些業,兩百歲一過完,還是要生死輪迴。我們這個身體是有生有滅的東西,終究要毀壞,是無法讓我們永久依賴的,要看破、要放下,而我們這靈靈覺覺的靈性,才是不生不滅的。」

老和尚:「我們既得人身,不要辜負這個人身。如果知道要走解脫的路,則成佛作祖是靠這人身來修成的;如果不知道要修,還為這個身體的衣、食、住、行等的享樂,無所不用其極,造無量的惡業。那麼三惡道中、四生之內,還有我們的份,所以這個人身實在是轉捩點

,是個人身劫。」

「我一向都是念佛,希望能仗阿彌陀佛的願力,往生西方。」

老和尚:「念佛要有願力,西方怎麼去?西方是靠我們這個要往生的願力到達的,沒有這個願力,是不會達到的。但是,你不要以為西方是在多麼遙遠的地方,其實西方很近,就在我們的心頭,否則西方那麼遠,要怎麼去?臨終念佛,那句佛號就在我們的心頭。」

有位居士請問老和尚:「我們念佛能不能見佛呢?」

老和尚答道:「不能。」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又怎麼說呢?」

老和尚:「對!就是心開即是見佛,見自性佛。」

老和尚的意思是說,我們的自性佛是無色相的。

「朝山應該怎樣拜才能如法呢?」

老和尚:「要專心一意,慢慢拜,要萬緣放下,不要掛礙。」

【第三單元】念佛

……若還惦念娑婆世界的任何一針一草,就要再受輪迴。

■ 老和尚在往生前第六天,忽然演出了一幕極其餘韻深遠的戲,這一天,老和尚忽然一反平常教人專念阿彌陀佛的作風,突然很緊急地叫大眾為他誦「大藏經」,大藏經浩瀚如煙海,真不知從何誦起,於是大眾請問老和尚要誦那一部?老和尚回答說:「總誦!」大眾就趕緊請出一大部一大部的藏經,搬得上氣不接下氣,看他老人家一副決定要往生的樣子,心中又急又難過,更不知從何誦起,老和尚就說:「看你會什麼經,通通給我誦!」於是大眾便一部部誦起來,心經、金剛經、藥師經、地藏經……。在這緊要關頭,才發現連僅僅兩百多字的心經都幾乎誦不順口,可說是口誦心焦,當大眾搬出大藏經一部部誦時,老和尚只幽默一笑,逕自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點也沒受周圍誦經聲的影響,老和尚這一笑,真是當頭棒喝!請問這次突來的教導,您體會了什麼?

■ 承天禪寺正在建築的時候,有一天,大家都忙得疲憊不堪,老和尚竟然故意把一大盒原來已分類好的鐵釘全部都搞混。然後對弟子說:「你們去把這些鐵釘分大小尺寸揀好。」當時弟子們的心中湧起的念頭是:「唉!師父啊!您怎麼偏偏選這個大家都累得要命的時候,來叫我們揀鐵釘呢?」然而,老和尚把臉孔板起來說:「難道臨命終的時候,還讓你選時間嗎?」弟子們馬上跪下來說:「弟子現在就去揀。」然後勉強振作,抖擻精神,把鐵釘分一寸、二寸……,按照大小分類,揀到半夜,才把鐵釘都分好,然後去向老和尚回報說:「弟子已經把鐵釘分好了。」老和尚卻說:「要揀,也是你的 事;不揀,也是你的事!」

念佛打七,無非是想讓學者學習定靜,看是否能剋期領悟?否則一切打七也沒用處。能於念佛中一心不亂,確實能得所謂的念佛三昧,能達念佛三昧,則西方淨土即在心中顯現。念佛於念念無念中,其神識頓時直趨虛空,可見西方淨土,實則此西方淨土又何嘗離自性心中?在靜中或在念佛時,能不住於相、不生愛恨取捨、不念成敗利益、不思善不思惡,一切歸於寧靜空寂中,則可顯身光。

念佛不是簡單的,必得通身放下,內外各種紛擾都要摒棄,一心清淨稱佛名號,然後才能相應。要能將一句六字洪名,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明明白白,不要有一絲疑念,其他雜念自然消除,決定會證到一心不亂。如果你們相信我的話,老實念佛,行住坐臥不離這個,甚至在夢中都能把持得住,把一句佛號謹記在心,不為六根塵境所侵擾,到了這種地步,自然心不貪戀、意不顛倒,等到功夫純熟,西方極樂世界自然現前。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我們修行主要是專心於佛號、心心念念不離佛號,四體作務都是隨喜做的,掃地也阿彌陀佛、煮菜也阿彌陀佛,念念阿彌陀佛,事事隨喜不掛礙,心則漸入西方境。

■ 要得到一心不亂,必先無慳貪、無掛礙、無散亂心才可。這個出家眾比較容易做得到,在家眾則種種俗務牽掛、放不下,較不易辦到。出家人身、口、意三業清淨,都攝六根,便能得一心不亂。

打七念佛,為的是要得正念或開智慧,是要去除色、聲、香、味、觸、法,得六根清淨。出家人也是在打六根清淨,而不是在打吃得好或什麼。

念佛是最簡便的,不像持咒還須費腦筋,無論做什麼事,心內默念佛號,有念像沒念似的,恆常如此,才能有成就,念佛是最基本的,密宗也要念佛。

念佛,念到心中只單純一念,無其他雜思想,便能預知時至。若還有其他思想、妄念障住,雖念佛也無法預知時至。

大彌陀經中所說的西方勝境,不過是佛以此誘導眾生,使其念佛,令精神上有所寄託與目標,主要藉由一心念佛,令三障消除,心無妄念,而達自性西方,皈入極樂。雖說極樂世界亦是妄,但佛究竟無虛言,臨終時只一佛念而無他念,心達一心,照樣隨佛號往生。

若人一心繫念佛,則念佛可掃妄念、垢塵。一心念去,至業障消盡,則智慧眼開;心無掛礙,自心則像西方境,以此無垢的心境,命終後即感蓮花化生,佛菩薩眾會一處,經中的西方境昭然在前,一點都不虛假,佛絕無妄語。

但若眾生不信念佛有個西方境可去,卻偏執於眼前的妄念、業感、種種事相,以為實有,如此不務實修,嘴裡雖說要往西方,也只是個妄念而已。

生西的另一要件是必須了盡業塵,沒有一切俗緣的牽纏,則生西有望。

佛說淨土三經,示西方實境,暢演往生的捷徑,也不過是普攝群機,教化眾生,令生欣慕堅固的心,一心持佛名而生西,達到度眾生的方便法門。

念佛要具信、願、行三力,要能「引聲念佛」、「大地一音」,就是各種聲音入耳,即轉成念佛音,而無分別,不被轉去,才是一心不亂。

我們妄念種子深重,念佛時不是頭昏,就是被妄念種子牽去,所以念佛時必須小心。

所謂帶業往生,乃是佛菩薩誘導眾生念佛之餌。令眾生為了要帶業往生而精進念佛,等念到一心不亂、一念不生,沒有妄想,沒有惡念,則心達西方境。否則帶業仍要轉人身,入寺修行,成為法師,才能成佛。帶業並不能往生,但藉由這個餌,卻能使眾生達一心不亂、一念不生的真正西方境,這是佛菩薩度眾生的方便法門。出家人沒有說往生不往生,出家人要發願度眾生,這就是佛菩薩。

■ 心若至誠,則念佛時不但有異香華光的瑞相,即使在山中以三根草為香柱,也會發出香味來。佛菩薩是遍滿虛空的,不只在寺內。心至誠就與佛相應。

一切法門中,以專一念佛,效果威力最大。

念佛才能了生死,對於耳聞、眼見、鼻嗅、舌味、身觸、意念等,不去分別掛礙,則能得到解脫,這才是修行的意思。

現前第一念是念佛,全知是佛念,就是一切音聲是念佛聲。鳥聲、車聲、人聲等,皆是念佛、念法、念僧。攝一切音聲、一切現象界入佛音,勿為所轉。

念佛才是真正清淨、正當的一條路。念佛即是往西方的路,同音念佛即到西方,不須買票搭飛機,西方法船是無色相的。

打佛七是要度眾生往極樂世界。娑婆世界的境界有生有滅,西方的境界是不生不滅。我們現在到別的國家還要買飛機票,如念佛念到一心,則十方國土皆可到。念佛即心心不離佛,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明明白白,要字字清楚,用心想,用耳聽,用口念,要攝心專注佛號,萬緣放下,要依此音聲才能一心,沒有能念所念、你在念或我在念,大家都依此佛號才能一心,西方世界也是依此音而念,一心就是專注此音,聽音聲而念。打佛七不要被俗念拖走,如不專心則可惜來這一趟,故要一心念佛,一心注意音聲。

世間有很多的鬥爭,我們要找個像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一樣清淨的地方。我們糊糊塗塗來生,但現在要明白找去路,那即是念阿彌陀佛。

四生都在不斷輪迴生死,皆因六根害了我們,六根對六塵起貪念,難得自在。在佛七期間,看能否找出一條了生死的路,顧肉體就不是在打佛七了,如果太愛惜這個肉體,就無法解脫。

西方在那裡?西方就在心頭。佛號要念得清楚、念得集中,念佛要發願生西方,離開苦塵,不要太愛惜這個肉體。

用行的,心意要轉變。諸佛菩薩都有願力,而依此修去,在行住坐臥中皆不離佛,拜佛念佛都與佛相應,不要說為什麼阿彌陀佛還不來接我。

打佛七是為了讓眾生有要去西方的觀念。娑婆世界很苦,念佛是要看西方的境界,前者是生滅的,後者則是不生不滅的。念佛要心心不離佛,不要被俗念給拖走。

■ 念佛定來即是禪,故說要有禪有淨土。念佛隨緣,什麼事情都在念佛中隨緣,不要說我要念多少佛、我在念佛、我在做什麼……。要心心不離佛,行住坐臥、一舉一動,都在念佛,哭也在念佛,腳踏一步也在念佛,念佛的力量集中可達三昧,念佛三昧不簡單。每個人帶種種業障來,不要再帶新業而去。

「要怎樣念佛才能專心呢?」

「說這個也是執著。妄想來了不要理它就是,不要說我要怎樣怎樣才能……怎樣。」

念佛念到一心,心即佛,佛即心。

天人看我們像黑毒蟲。我們像廁所裡的蟲一樣,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大願,要接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但我們卻貪戀這娑婆世界,認苦為樂,就如同廁所的蟲,我們認為臭穢不堪,但蟲卻貪戀臭穢的地方,若把蟲放在清水裡,蟲會死亡。

「弟子們常常來請示師父修行的方法,您老總是叫我們念佛,但我沒聽過您出聲念佛,請問沒有口動出聲,究竟怎樣念佛呢?」

「念佛重在心念、專精,且晝夜不間斷、不雜亂,但你們如果能口念、耳聽、心想,就是下手功夫,慢慢自然就會做到不分晝夜,一心念佛不亂,由於念佛得定而發慧,必有成就。」

我們只知道我們是父母生來的,可是在父母未生我們之前,我們本來的真正面目又如何呢?死了又將歸向何處?我們既聞佛法,知道有位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大願,只要念祂的名號,命終時即接引我們到西方。祂有這個願,我們也要有往生西方的願。我們要深信有個西方極樂世界,有位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具足信願行,隨時念佛。到臨命終時,我們有正念能念佛,阿彌陀佛即來接我們。但若還惦念娑婆世界的任何一針一草,就要再受輪迴。

念佛若沒正念則想東想西,嘴念心不念。有願就會專心,不專心怎麼念佛?

念佛有很多障礙、妄想,念一句都不簡單。

佛號要多念,這點最重要。

念佛最重要的是要聽得清楚,念佛要與自己配合,要念到能靜下來,是自性在念,就是工作中也在念,別人也不知道我們在念,專心工作,別無妄想,這也是一心,此是佛心,與佛道合。因有正念,所做、所表現出來的就是慈悲,所見的自然也是正知正見,這也是佛心。

念佛,心才有寄託,才不會去著其他別的事情。

念佛 —— 離境,與佛相應,才知此心與佛心相同。

西方是歸宿,如老農夫等太陽西下,可休息了。

行的方面很多,善者念佛。

念佛即入中道,沒有好、沒有壞。念佛亦屬幻化,但屬正念,故我們要以幻滅幻,以念佛對治妄想。

「念佛,如有散亂心,怎麼辦?」

「唯一的辦法就是繼續念,把全付精神投到六字洪名就對了。」

■ 南無阿彌陀佛

■ 南無阿彌陀佛

■ 迴向文:

願我臨終無障礙

彌陀聖眾遠相迎

迅離五濁生淨土

迴入娑婆度有情

【第四單元】對來訪出家法師開示

出家不是用六根行事,用六根行事仍是生滅法。

六根分別則有生滅……

■有一天,有位記者上山勒索,向老和尚威脅說:「我的筆是很厲害的,假如不給錢,就給你登一篇!」老和尚只安然地回答:「儘管登上去,隨你怎麼寫,我不須要人家恭敬,人家如果恭敬我,我還要天天忙著念大悲咒加持大悲水給人家;人家如果不恭敬我,我正好可以自己一個人靜靜地念阿彌陀佛。」

這位記者也只好感嘆老和尚不同凡響,真是「事到無心皆可樂,人到無求品自高」。

出家人要修戒、定、慧,在家人則修不妄語等五戒。經、律、論三藏也很重要,一面看、一面行,智慧開得比較快。經藏的智慧,就在我們的心中,這個如海一樣無量無邊的智慧,不是用開示或講經就可以開出來的,這是一種般若智,由自心中自然流露。而世俗的智慧則是一種凡夫智,是在迷幻境中不自覺,如大學生的智慧,在佛門中仍是小學生。

我們念佛就是要念到花開見佛,什麼叫花開見佛?就是凡事要去火性、要忍耐,和顏悅色以道理行之,對人要親切和藹,不可一副冷峻的霜臉,令人望之卻步,當法師的也要這樣才能度眾。凡事照道理來,就事論事,不可用煩惱心去應付,對人,不論是善人或惡人,都是和氣地平等對待,不要去看別人的過錯,這樣別人對我們印象好,我們心也清爽,照這樣做去,心無煩惱,便是花開見佛。

看經書只是要尋找一入道門戶,而念佛才是切實了生死之行。

學佛主要是要打破無明煩惱、捨慳貪而成佛。我們出家,要學粗衣淡飯。吃,隨便吃,不挑精緻美味,只要東西能過咽喉,能填飽肚子即可。也不是不要吃,只要不過份,吃得剛剛飽就好,不要貪吃而吃得過飽;穿也是一樣,能夠蔽體禦寒即可,不要選擇美醜,這樣才能消我們的貪瞋癡。要捨貪欲,佛制三衣一缽的意思,也就是不要貪。

■中國這裡是東土,達摩祖師將佛法東傳至此地,此地幸能素食,持不殺生戒。而西藏是遊牧地區,百姓皆食肉類,當地的出家人出去托缽,也是化緣到一些肉類、葷類的東西,他們這樣,並不是表示他們吃了這些肉類,就能度化這些生靈。而是以這些肉類,維持色身的生存來修行,人家吃什麼,他們也隨緣吃什麼,如果不明白這點,以為出家人可以吃葷,就任意地去殺食,這樣不但自己造下殺業、冤業,修行不成,而且將來還會墮到地獄中去。若說出家人食肉不犯戒的,那必須自己修持到一個相當的程度,吃了肉,有能力超度那些生靈的,才有資格。他們看到一些生靈、畜生道的眾生受苦的情況,起悲憫心,故意將牠弄死,超度牠們,免去牠們的痛苦。

我們人道的眾生,有我們的煩惱眾苦,生、老、病、死苦、愛別離苦,一切貪瞋癡的苦毒逼迫,每天就是被這些無明煩惱業轉來轉去。而四生道中的眾生,不論胎生、卵生、溼生或化生,牠們也是一樣,有牠們的各種痛苦。

我們人道是四生中最靈的,但是,我們往往不懂佛法因果,為了自己的貪欲,想吃肉就任意宰殺。你看,當我們在殺那些動物時,牠們也知道死苦,哀哀而鳴。而這哀鳴就是怨恨,殺了牠,我們就與牠結下冤業,將來冤冤相報,生生相殺,永遠脫不出生死輪迴。所以,我們出家受戒要戒殺,就是這個道理。戒經中告訴我們,不可傷害一切有情眾生、不可殺害生命,我們要去遵守,而在我們修行功夫還不能持得很清淨、完全不傷害到生命時,我們必須持「不故殺」的原則,否則便有過失。

我們今天能出家,是件不容易的事,你看世界眾生那麼多,我們幸而能聽聞到佛法,又有幸能出家,袈裟披身,這是一件很難得的事,這是我們過去曾持佛菩薩名號的緣故,有這個因,才有今天這個果。

我們今天既然出家,就要知道佛菩薩的意思,看一些經典,像金剛經、地藏經等,了解十法界眾生的狀態,知道各法界的眾生是如何形成的,這樣我們的行為才能有所依止。否則懵懵懂懂地不懂因果,出家了還像在家人一樣,爭名爭利,互較高下,這樣下去,那麼此生一過,人身也就難得了。

要知道,我們得了這個人身,是要來修行的,是要過人身劫的,看看能不能藉這個人身來了生死、成佛作祖,不要再依這個人身,再造貪瞋癡的業。貪好吃、貪美服、貪享受、貪子女兒孫福,在六根塵中做夢,不知回頭修行,那麼這番人身過去,四生之中就有我們的份。

畜生道中,牛、馬、豬、狗等是我們人去做的,餓鬼道也是我們人去投的,乃至地獄道、化生類、溼生類,一切都是我們這個心去造成的。十法界中,一切都是依我們這個人身所造的各種業去形成的。所以說我們是在過人身劫,由這人身可修行成佛作祖,亦可造業墮四生輪迴。我們現在出家了,就該依著佛法,找到一條修行的途徑,看能不能由此超出生死輪迴,脫離娑婆苦。

有些人瞧不起出家人,可是,要他們念佛,念沒幾句就起煩惱念不下去,甚至聽到念佛聲,心中起壓迫感,好像千斤的石頭壓在心中一樣,這就是沒有善根。

■ 出家人看經書,可以了解佛菩薩的意義,而且要受戒,戒律很重要,這是我們了生死的根本。持戒忍辱是第一道,要修苦行、粗衣淡飯,為常住、為眾人服務、做功德,才能開出我們的智慧,才能親身體會佛菩薩的意思。

出家不是用六根行事,用六根行事仍是生滅法。六根分別則有生滅,有分別、生滅即成五濁惡世,無分別則無生滅。

世俗人沈迷於根塵的欲樂中,到最後難免先樂後苦,而出家修苦行,雖然吃很多苦,但終究是先苦後樂。

看經講法,如果自己不實修,還是他人的東西,等於在數他人的家寶,仍然不能脫出生死牢。萬法歸一宗,到最後還是要念阿彌陀佛。念佛修苦行,才能究竟了生死。

如果要練不倒單,先要從淡泊兩字開始學起,等到衣食住都能無礙、貪瞋癡也都消滅了,這樣妄念自然消除,才能談到禪定功夫。`

以前的祖師總是安守卑下,不惹人注意,越是默默無名,越是少攀緣,越是好用功,若是心多攀緣則意根散亂,心多驕滿則易失敗。道業若不成就,也枉費我們來出家。

如果我們真為修行,龍天護法自然擁護,自然身心無所畏懼,外物亦不能傷害我們。真正有修行的人,心無種種心,眾生皆樂見,人人皆有緣。

在胎、卵、溼、化四生中,我們每個人都曾去做過,在別道中受完業報,投入父母胎中轉為人身。所以,今天我們所得的這人身是從那一道來的,我們不知道,每個人都帶著不同的業障來,若不知歸命佛、法、僧,持齋戒殺、勤心念佛,此身受報盡,將轉入何道?自己也懵然不知。帶著新的罪業而去,如此一去,人身也就難保了。

出家人,世俗人究竟不同,粗衣淡飯,行住一切從簡,以去除貪念,消除業障,若是再斤斤計較吃好、穿好、住好,則令智慧昏昧,徒增妄念業感。色、聲、香、味、觸、法,還是屬於六道沈淪中事,所以,出家人,食但果腹,衣但蔽體,不要汲汲於衣食事,因為那是屬於四生的種子。

出家人和在家人不同,在家人有爭奪心,同是一件東西,譬如我手中這頂帽子,如果我說這是一頂帽子,大家都不會要,如果我說這是一件寶,大家就過來爭奪。出家人的寶並不在這娑婆世界,而是西方金銀、琉璃七寶合成的極樂世界。

不要執著這個色身是我,這色身是要來受這娑婆劫的。而這個心,卻是要拿佛心出來應對一切。

菩薩度眾生、感應眾生,都是以無形相的方式,在不知不覺、自自然然中度的。並不一定用語言或行動有相地度眾,像佛殿中的觀世音菩薩,在那裡端坐無為,卻度了許多眾生來拜佛。

修行成佛、行菩薩行,乃至廣度眾生,都是靠我們內心的願力,如果內心的願力堅強,必能度過重重的難關而心不退轉。如果確實是腳踏實地,有行持到那個程度,自然佛菩薩及天龍八部都會感應擁護,而達成願望。

■ 台灣出家很普遍,大都受過教育後來出家,而大陸出家是為了了生死、行苦行,學佛菩薩的苦行來出家。大陸出家要先修三年苦行,吃苦才能解脫,我們現在出家,在衣、食、住上不要貪戀,不要像在家一樣,才能修出福慧。粗衣淡飯才能了生死,要學佛的福慧,三寶即佛、法、僧,僧,就要好好地修,要淡泊才能修戒定慧。念佛定來就是禪,初學佛入門就要念佛,心心不離佛,心定就是禪。初步是訓練身、口、意,我們出家了,就要找那個不生不滅的東西。在念阿彌陀佛中,一面做苦工,頭腦才不會亂想。

我們來時是迷,而要回去的路,簡單地說即是念阿彌陀佛。

我們是帶業而來,但不要帶業而去。出家要上報四重恩,即父母、師長、眾生、國家恩,下濟三途苦。出家要能好好修得解脫自在無掛礙,才有所交代。

【第五單元】對來訪出家法師開示◎問答篇

……一個有念佛的人,他的舉止行動、言談間,會流露出阿彌陀佛來……

■ 心覺法師請問老和尚:「分別即是賊,對不對?」

老和尚回答:「對不對亦是分別。」

一位澳洲籍的比丘森義法師,偕同台灣法師來拜訪老和尚,問道:「師父從那裡來?」

老和尚說:「從無所住來。」

法師聽了很高興,說:「這是見性的話。」

「你今天來,是你來還是誰來?」

「是我來。」

「還有一個我來,就不對。有一個色相來去還是有生有滅,皆是幻化。本性無來無去、不生不滅、無我無你。講話沒有準備,不想,一問馬上能答,就沒有來去,我們講話經過想,就有來去。佛法不可思議,用嘴講的還不是。」

台灣法師:「請師父開示有關修行方面。」

「受戒是受忍辱。耳聽到別人罵你、刺激你,不理,這就是戒。」「修行很難,尤其這個耐性更難,如忍一星期、二星期、一個月甚至一年、三年都容易,一生中忍辱實在是不簡單。」

「出家人的無明像火,在家人的無明像煙。」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出家人起煩惱時,無可逃避,必須去面對問題,就像在火中煉鋼一樣,如果忍得過,浴火重生,就可以歷鍊出解脫的智慧;忍不過,就容易火燒功德林。而在家人起煩惱時,因為可以逃避,所以像煙一樣濛濛不知問題在那裡,卻一直在那裡悶燒著,無法解決問題。

■ 有位法師經常在國外閉關,來台覓地修行,特地上山請教老和尚:「我的關房很小,空氣也不好。」

老和尚回答說:「如果心閉關,這個身已夠用了;如果身閉關,那事情還很多。」

「般舟三昧是智者大師所謂四種三昧中的一種長行三昧,師父所行的是一種長坐三昧。」

「我不曉得我在做什麼。你不說我也不知道,沒說我在做什麼。」

宣化上人來拜訪老和尚,上人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老和尚說:「這還是有形色相。不過無形色相還是得從有形色相修起,我沒說有形色相、無形色相。」

「借假修真。」

老和尚說:「眼所見皆有生滅,耳所聽也如是。」

「請老和尚多住世,暗中加持我弘法。」

老和尚說:「這次我本來要離開這娑婆世界,沒想到卻被信眾留住。」

「來者無所從來,去者無所從去。」

老和尚說:「我要來就來,要去就去,來去自由。」

法會期間,有位法師來寺幫忙領眾誦經、拜懺,他看見老和尚一天到晚都只坐在那裡,就說:「老和尚!您坐那麼久。」

老和尚說:「是你久。」(老和尚的意思是說:那是你認為的,我沒感覺)

老和尚說過:佛法並未衰微,人心卻在衰微。又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中國難生!老和尚接著說:「因為人心衰微,所以社會風氣亂,道德水準墮落,佛法自然不興了。無世間法 —— 禮義道德,就無佛法,要佛法興盛,就應該在人心上做工夫。」

中國佛教研究院的法師,一行人到承天寺參訪老和尚。老和尚雙手合抱,意態安詳地坐在大藤椅上,看到大家進來,面露微笑,點了點頭,令人頗覺親切,大家到佛前禮座後,他要大家自己找椅子坐下。

有位老師首先說道:「我們是佛教研究院的學生,今天特來參訪,請師父為我們開示。」

「我覺得一個新出家的人應修一段苦行,也就是要粗衣淡飯、勤勞作務,不管是揀柴火、挑水、種菜、煮飯等,你都要做,多做苦工,智慧就容易開。一個初入門的人,要把心安住,最好的辦法是一心念阿彌陀佛。」

「修苦行?是指做什麼事情,才算修苦行呢?」

「做苦工就是修苦行嗎?」

老和尚說:「一切都不計較,日常生活中不起分別心,就是修苦行。」

大家覺得老和尚答得很特別。

「請問老和尚,對研究教理有何看法?」

老和尚說:「沒什麼看法。我覺得很自然,你們以研究教理弘法,我以修行弘法,一樣嘛!」

「弘揚佛法,在現在這個時代,應該以何種方式較為中肯呢?」

老和尚說:「你們是以讀書弘法,我是以念佛弘法,都需要。」

「請問老和尚,您過去修行、閉關,遇到不順利的時候,您如何應付呢?」

老和尚說:「要有信心 —— 在自心深處要有一個依止。」

■ 「閉關時,在吃的方面是否要越吃越少呢?」

老和尚說:「不是的,要順其自然,也就是要正常。要無所掛礙,要『無我』才是閉關。如果有『我』、『吃多少』的觀念,那就不是修行,而是執著了。」

「我閉關時,有時是不想吃,所以不吃。」

老和尚說:「故意不吃,火氣會上升,不能修行。不想吃的念頭起來了,那還是執著。不想吃,是有一個『我』不想吃。」

「有時不吃,反而覺得很輕鬆安適。」

老和尚說:「那只能輕鬆幾天,是暫時的現象。因為我們還未到一心不亂、一念不起的境界,所以,執意不吃,身體會虛弱下來。」

「請問老和尚,念佛有何竅門?」

老和尚說:「無有一竅,但看己心。有的不會念佛,要壽命長,求壽命長有何用?只是多一些時間去造業。會念佛的人,心與佛同,多一年壽命,就多一年的無量壽佛。」

「聽說這裡要重建大殿?」

老和尚說:「信徒們發心要建,就給他們建。我沒有掛礙。我不會高興,也不會嫌煩。」

「開始打坐時妄念很多,如何對治?」

老和尚說:「妄念多就是業障。如要去除妄念,念佛較容易。另外俗緣要少,也很重要。」

「念佛號是否也是執著?」

老和尚說:「執持佛號不是執著,執持佛號可得正念。如有一點散亂心或名利心,那就是執著。」

「一直要念佛、一直要念,是不是執著?」

老和尚說:「這也不是執著,是精進。」

「有人說念佛會著魔。請問這是為什麼?」

老和尚說:「這是你有此念頭才會著魔,你心不專才會著魔。」

「在阿彌陀經上,有『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一句,為何您說只專心持佛號即可呢?」

老和尚說:「只要具足信心,那福德因緣就一切具足了。現在的問題是你的信心,到底是什麼樣的信心?是相信的信心?是每日三、五萬聲佛號的信心?是將全付生命投注下去的信心?是一心不亂、一念不起的信心?……你自己具備了那種信心?你自己應該知道,是否福德因緣具足了?」

一連串的問答,大家都有一個感覺,老和尚和一般傳說的有點不太一樣,從他風趣的談吐、無礙的辯才上,可以見到一位高僧的風範,不但增長了大家的見識,更激勵了大家的信心。

某日上午,天下著大雨,有位法師帶著某月刊社的同仁,上承天寺拜見老和尚,請教他有關要創建禪修道場的意見,法師問:「僧團的修持,在山林和在都市有什麼不同?」

老和尚說:「起先宜在山林修。過了一段時間以後,不只在都市中,街頭都可以修。」

「假如辦一個佛教教育機構或一個禪堂,在山林好呢?還是都市好呢?」

老和尚說:「不要說我們要做什麼。還有色相,就還有執著。」

「您老人家在這裡方便說法,還不是在辦教育?」

老和尚說:「這個承天寺也不是我的。如果是,我就成了守廟的廟公了。」

「老和尚這一生弘揚佛法,主要的大願是什麼?」

老和尚說:「我一天到晚坐在這裡,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這是大禪師的作為……」

老和尚說:「多大?最大也不過我的椅子那麼大。」

「老和尚,您是禪淨雙修嗎?」

老和尚說:「我念阿彌陀佛。」

「一般說來,禪淨雙修是否容易相應呢?」

老和尚說:「在我沒有分別。如果強調禪,還有我相,一開口就有個我。」

「我們要身心變化得快,是否最好像您老人家一樣經常打坐?」

老和尚說:「你現在跟我講,我才知道我在打坐。」

民國六十八年承天寺舉辦佛七,來參加佛七的一位年輕法師請示老和尚說:「修行過程中有許多難關,要如何打破?」

老和尚說:「我們現在雖然出家,但是仍帶有無始以來所造的罪業劫數、冤親債主,這些都會來討,我們要念佛,靠念佛的力量,一關一關地打破。」

■ 民國六十九年,某一天,有位法師帶著一些信徒來訪,頂禮老和尚後,這位法師對老和尚說:「出家以來,我一直深受種種人事上的刺激打擊與精神上的種種挫折磨難,不知是我沒有修行,還是業障特別重?」

老和尚說:「越是在修行的人,那些無始以來的罪業越是會現形,幻成種種境界來折磨你,使你受苦,像身體的疾病或精神上的打擊磨難,這些磨難會刺激你,使你體悟到娑婆人生的苦,而志求出離。你必須跳越過這些障礙,越過人身的種種劫難,才能得到清淨安樂,成就淨業。」

一位比丘自彰化來,請教老和尚找道場的事。老和尚說:「我們出家人寄形天地間,這天地便是我們棲身辦道處,還要找什麼地方?出家人遊山歷水,到那裡便算那裡。並不是要去找什麼道場,而是看自己有沒有願力,有願力,林下竹子三兩根編纂一下,也可以棲身,也是道場。有願力克服每一環境的障礙,心便能安定下來,這樣在每一個道場,都能安心辦道。」

台南某寺的一位老法師,年八十二歲。出家不久,偕同一位在家護法,一個月前由台南出發,參訪台灣各地的寺廟。於昨日來到土城,掛單承天寺。清早,在客堂見到老和尚,請示老和尚修行之道。老和尚說:「老年人出家,要走修行這條路是比較慢。一心念佛,帶業往生西方,是最快的。」

「我老年才出家,人生各種困難、危險的境界都經歷過了,覺得這些對我來說,都不算什麼。可是現在出家了,卻覺得佛法老是讓我理解不過來,請師父慈悲開解。」

老和尚說:「老人家了,不要再想要學這個、搞那個,那是難有結果的。還是什麼都不管它,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往生西方最要緊。我看你根本沒有念。」

「昨天上山來,匆匆忙忙,沒有時間念佛。」

老和尚說:「匆忙是我們這個身體在匆忙,念佛是用這個心在念佛,不相妨礙。有念佛的和沒念佛的,來到這裡,我一看就知道了!一個有念佛的人,他的舉止行動、言談間會流露出阿彌陀佛來,我看你來到這裡,心裡根本沒有帶半句佛號來。」

同來的護法居士問:「要怎樣念佛呢?」

老和尚說:「念佛就念佛,還要怎樣念。」

老和尚反問這位老法師說:「你在常住擔任什麼職事?」

「香燈。」

老和尚說:「擔任香燈是最好利用來念佛的,一面擦擦抹抹地做事,一面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是最好的。」

「可是這樣子我會弄亂、會搞錯啊!」

老和尚說:「這怎麼會弄錯呢?你身上穿的這件僧服,你就不會把它顛倒穿。」

■ 士林一位尼師和他俗家的兄、嫂、弟、妹等眷屬一行數人,來參見老和尚。這位尼師向老和尚介紹過他的俗家眷屬後,請老和尚為他們開示在家修持的法門。老和尚說:「一子出家,七祖皆得度,你的家人由你來度他們也就夠了,也最適合的,不必我這老人再來多話。」

德╳尼師說:「高僧大德的一句話,勝過我說千句話,還是請老和尚慈悲指示。」

「念佛,念佛是最好的。」

「念佛該怎麼念?」

老和尚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地念,不要嘴念心不念。念佛是最重要的,在家學佛要念佛,我們出家學佛也要念佛。再學一些種菜、撿柴、劈柴、煮飯、掃地……,像從小學生學起一樣。」

老和尚說:「學佛要有像觀音、普賢、地藏等菩薩的誓願力,做一些人家不要做的事,吃一些人家不願吃的苦,這樣才有道可修,那些成佛、做菩薩的,往往都是那些讓人家認為笨笨的人在成就的。」

「請老和尚告訴他們,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德×尼師說。老和尚說:「做好人,不要做壞人。」

老和尚說:「我們來這世間,就需要生活,衣食住這是免不了的。

但是,我們賺的錢,能吃得飽、穿得暖,基本上過得去就可以,不要貪。剩餘的錢拿去布施、做功德,這就是做好人。如果恣意地揮霍、享受,隨心所欲,不知節制,不會做功德,這就變成壞人。」

有位法師來請問老和尚,他在中南部的大殿蓋好後,該如何做弘法利生的事?

老和尚說:「不必掛礙那麼多。蓋好也是這樣,不蓋好也是這樣,要辦自己的事。我這承天寺也是一樣,蓋好也好,不蓋好也好,我也是這樣,想走也就走。」

民國七十年的某一天,幾位獅頭山來的法師,上山參拜老和尚。在客堂頂禮老和尚之後,便對老和尚說:「請師父開示。」

老和尚說:「念佛,修苦行,掃地、煮飯、撿柴……」

「師父對我們出家人念書的看法如何呢?」

老和尚說:「出家是無色相的,是粗衣淡飯,是信願行,沒有講求吃好、穿好、睡好或是去念書,這些是屬於社會習俗的形式。我們出家就是要從衣、食、住中去掉我們的貪念,粗衣淡飯,修一些苦行來消業障。過去的佛祖、高僧,他們並不認識什麼字,可是他們靠他們的願力,由這樣修行過來,最後自己開悟出來的。我們學佛就該以過去諸佛、祖師修習的方式,來做我們修行的榜樣,這才叫學佛 —— 學佛的榜樣。否則只一味地念書,念到最後鑽不出來。那些秀才、大學士、有學問有地位的人,他們要是進佛門,還是要從掃地、劈柴,學我們拜佛、念佛起步。」

「我們念佛常常昏沈、散亂,這是為什麼?」

老和尚說:「沒有願力。如果有願力,自然會將我們在社會中放逸慣的心,收攝起來。一心念下去,妄念自然就消失。」

「有人說,誦戒一定要在規定該誦戒的那一天誦,過了那一天便不可誦,師父認為如何?」

老和尚說:「誦戒必須熟諳戒本,則自然每天都有戒,只要有願力要持戒,自然心裡會曉得自己的持犯,否則依文誦戒,天天誦也誦不完。」

「師父認為持午是否容易持?」

老和尚說:「容易持。這要看自己的能力和願力,如果有願力自然容易持。」

「有時想,時間實在太寶貴了,所以捨不得睡覺,晚上整夜靜坐念佛。」

老和尚說:「這樣是行不通的。要睡好,精神足才好念佛。」

■ 有一位持戒嚴謹的法師來參訪老和尚,提起他差一點就往生的經過。

「我親眼看到觀世音菩薩聖相清晰,纓絡也很清晰。」

老和尚笑笑說:

「真的嗎?那裡有什麼菩薩?」

老和尚說:「有佛菩薩、有淨土,是法師講經說法向那些人講的,讓他們有個依靠。但佛經上說,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若依著做,那佛一定來接引。但如不吃不睡,不要七日,四、五日就夠了。」

「臨終時不要存有要見菩薩色相的心,求來的不見得是正確的,那是不可靠的。要無所求地淨心念佛,從心裡面自然出現的才是真的。」

老和尚鼓勵這位法師實相念佛,不要事相念佛。

老和尚接著又說:

「看你行持到那個程度,跟你說一些話:臨終時要無所掛礙才能往生,要度眾生也是一個執著、一個掛礙。」

老和尚說:「法師,你最好不要執著這些學生還不會講戒,這樣還有掛礙,往生會有障礙。」

「唐、宋時代佛法很興盛,而現在佛法衰微,我很擔心戒律方面沒有法師傳承下去。」

老和尚說:「有的人不懂,才會說佛法衰微,其實還沒到那個時候,現在還有出家人和一些善知識,都認定有佛菩薩,經、律、論還在,還教我們念佛,那都是我們的法師。佛菩薩是要度眾生的,如果沒有佛菩薩,則六道也就沒有了,因為眾生都被度盡了,有眾生就有佛菩薩。」

「請問我的生命還有多久?應該如何培養僧才來弘揚戒律?」

老和尚說:「這個肉體是你的生命嗎?你應該發大願,不要說要活多久,度眾生是要願力去執行,像觀音、普賢菩薩也是,但臨終都應捨,要放下這個臭皮囊。心是心,不管這個身子變成圓的或扁的,不要惦記著它。不要說得到什麼,如果有所得,那就還不是。若有願力在,則再來度人,功德更為殊勝,願力是放在心上的。我的願是快快回去換個新的肉體,再來度眾生,眾生度盡,我才要成佛,每個佛菩薩都是依他的願而修成的。」

「我也是有這個願才留下來,否則我早就死了,我只是擔心戒律後繼無人,如何培養弘揚律法的僧才?這是我最大的目的。」

老和尚說:「我無法說你能再活多久,那就要你自己求了,要照你的願力做下去,你的願力第一要緊。」

「我的力量太小了,求您老人家加持我。」

老和尚說:「我的力量也很小,你還是去求佛菩薩。」

「求佛菩薩和您老人家都加被我。」

老和尚說:「知道的人,參一句,就能進入佛地,不是像今天說那麼多話,出家人還能體會一些,而那些在家人也只是聽聽而已。」

■ 有一位法師,心不安定,想離開自己的常住,上山請示老和尚說:「想離開現在住的寺院,目前有三個地方,不知何處與我有緣?」

老和尚答道:「是心不安?還是所在不安定?如果是心不安定,就是跑到西方也不安定,心猿意馬時,念頭馬上轉過來就安定了。戒律最重要,持戒清淨,心就清淨。如果心不安定,看什麼事都會有我相,就想到處亂跑,要看每樣事都不是我,修到心不亂。什麼事情一到,一念清淨就是西方。要以心安心,否則要用什麼來安?譬如心要跑,就問自己的心,『你要跑到那裡去』?」

「我每天持咒、拜佛,又增加法華三昧,心仍不安打閒岔。」

老和尚說:「自己沒有主不行。只要專心念佛、看戒律、拜佛就好……。如果事情越多越執著,心會越不安。不要把人家的『善』拿來修,看到人家怎麼修,就想這個也學、那個也學,結果越煩惱、執著。如果有根基的人,會把人家不好的拿來修,會更好、更進步,如不會修的反而會起煩惱。心要安很難,所以,要找心裡面那個不生不滅的,不要找外面那些有生有滅的。要找本來什麼都有的本來自性,而那些聽得到、看得到的都是外面的,與自己無關。」

有位年輕法師來參訪老和尚,老和尚說:「有的人拿起掃把時,就覺得這個不需要我來做,這不是該我做的。」

這位法師說:「我就是這樣。」

老和尚說:「這是在裝『和尚旦』、沒福氣。能夠在三寶門中做事,這也是福氣,要修福。年輕人這樣不會進步,貢高心!有的人覺得自己是大學生,大學是大學,想當博士也要再演一齣 —— 做些洗碗、擦皮鞋等卑微低下的事,沒那麼簡單就說我是博士。學佛也是一樣,大菩薩在因地修行時,大都做些煮飯等粗活,越笨越被人輕慢的,才越有進步。這才是修行,否則說我在修行,那有『行』跑出來?那有那個道行?」

【第六單元】弘法度眾生

做為一個出家人,是要在日常生活的食、衣、住、名利等,各方面放下、看得破,淡泊一切。

由自身的種種作為表現,去感動眾生……

■ 老和尚常常露天打坐過夜,第二天,在他的座椅周圍方圓幾尺之內,地面上都是乾的,而以外的地面上都被露水濕透了。他曾到板橋某寺掛單一天,當晚在戶外打坐過夜,寺裡的住持法師一大早醒來,看到外面地上露水溼透,而老和尚所坐的方圓之內,卻是乾乾的,知道此人必有道行,於是趕快通知信徒某居士趕去皈依,這位居士後來成為廣公之大護法,他的三位子女也先後在承天禪寺出家。

■ 佛法不離世間法,就是比喻如果要度人,說法要說些包含社會上因果的關係,所以要與社會來往。又世間不離佛法,就是說社會上種種須靠佛法,才能揚善除惡。

(編者:所以老和尚不執著要在深山入定,老和尚認為光在深山入定無法真實利益眾生,才說要與社會來往。但不能因此而過度與在家人牽扯、攀緣,或過於世俗化的活動頻繁。)

度眾生不是用說的,不是拿個什麼東西來弘法,要修到無形中感化人,就是壞人一見則起深信,不用口說。

修行要修到口說出來就能成,說這樣就這樣。我沒講我在做什麼,人見了我或聽我講一兩句話,就深深感動。我到台灣後,台灣也比較安定。

(編者:這是老和尚與宣化上人對答時說的,老和尚來台的民國四、五、六○年代,台灣確實安定無事。)

出家人對來寺裡念經拜懺的在家人,不要跟他談俗事,要指導他們怎樣學佛。

有一位信徒向第二代住持法師說起他當年為何皈依老和尚的原因:他聽人說老和尚是一位得道高僧,就慕名而來一看究竟。來到祖師殿看到老和尚長得又瘦又小,相貌平凡,坐在藤椅上,還受人家禮拜,他不禁起了輕視的心,就在一旁與其他人對老和尚評頭論足,心裡想著:這個老和尚,我看他連走路都不靈光了,還能做什麼?會有什麼道行?……等到參拜的信眾散去之後,老和尚突然從藤椅上跳起來,本來雙盤的兩條腿也不用手去扳開,很快地到祖師殿外圍的走廊跑了三圈之後,又迅速地回到座椅,臉不紅氣不喘的,兩條腿又自動地盤了上去,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這一幕是來得那麼突然,他看得目瞪口呆,想到自己剛才以貌取人的心態,越想越慚愧,於是走到老和尚座前頂禮求皈依,老和尚就叫他到當時負責辦理皈依的當家法師那裡請求皈依。

■ 有些出家人與在家人一樣做生意,在家人也會誦經,出家人去誦經與他們競爭,好像做生意互相競爭,這現象不好,變成你度我、我度你。受戒回來要加倍持戒,努力修持。持戒,戒神擁護你,才能出苦海,否則受戒回來去念經,與在家人競爭,怎能度人?有了修持,戒定慧具足,韋馱菩薩擁護你,嘴一說出來,鬼神聽了也能出苦,才能自度、度眾生。

古時出家人托缽,各人去修行,八萬四千法門各人修各人的功,今天有托到東西就吃,托不到也就算了,專心一致用功,以了生脫死。不像現在很多出家人,專講如何去搞小廟,不是蓋了許多寺便能了生脫死,許多人蓋了廟不知為什麼,不知是為了自己度日子維持生活,還是度眾?如為度日,則草茅搭一間也能過日子;如為度眾,則大家找有錢居士幫忙,便成競爭,拿佛菩薩做生意。在家人會不相信、輕視出家人,就是因此而來。如果蓋寺,煮些好菜讓人吃來拉信徒,靠這個吃飯,他們便不恭敬。蓋寺須有德行感化人,自己會三刀六槌,且能寫、能講、能做事,使人敬服。而現在的人蓋寺,則收些徒弟,叫徒弟去化緣,什麼也不會,又沒有度量感化人,有錢便蓋寺,對待徒弟好像傭人,且不知如何教導,日子久了,弟子就不聽他的話,便想去讀佛學院。許多人讀佛學院,說要弘法利生,結果讀出來有幾個去弘法利生?在家人見了則不敬重,便侵入寺廟組織管理委員來管理出家人。古時候,大陸出家人行持到感動皇帝,雲遊四方、吃四方,衣缽到處任君餐,令人敬重。大陸四大名山,有佛寺便有皇帝敕封,出家人如有道德,韋馱護法會擁護你。

法會時,有的人拿錢多、有的人拿錢少,但我們都一律平等超度。有的人拿錢多,不要以為自己拿錢多,拿錢多幫助超度別人的鬼魂,這樣功德才大。我們寺裡對超度孤魂野鬼應一律平等。

出家的人要了解出家是什麼?並且要到大叢林裡磨鍊,要做人不願做的事,要不看、不聽,像個啞吧一樣。要吃苦,這樣走到那裡去建道場都會成功,若沒吃過苦,出家沒幾天就想去建道場,那很難成功。

出家人要常常指導在家人如何學佛、如何消業障。不要看到有錢的人,就給他找個好客寮住,去巴結他,給他好的吃,這樣反而不能給施主種福田,害了他,也害了自己。在家人也不要要求出家人要好好招待自己,假如在家人要求出家人好好招待自己,就是不會植福消災,反而會增長罪業。在家人與出家人都要互相了解。

目前有許多出家人,出家沒有多久,就想建道場,到處化緣,如果光找佛教徒還好,如果去找不信佛教的人或外道,則會因此鬧出很多是非。出家人如果能夠學習古代祖師修苦行,則將來會有出頭的一天,在叢林裡與大家吃苦,砍柴挑水,就會得到別人的敬仰。要在節儉、勤勞、吃苦中去磨鍊,才能在道業上有所成就。

有修持的人是不容易被看出來的,最後修持有成就時,就能感動很多人。感動許多不信佛教的人信佛,這樣才是出家人的正當做法,才是度眾生。度眾生是不去與官員拉關係的。

■ 我們出家人穿出家衣,受了戒,為人天師表,如要使人尊敬,那就要不貪。要把社會俗家的一切習氣放下,苦修苦行,使在家人受到感動,這樣才可以得到人的尊敬,才可度在家人,才可度眾生。

佛法是出世間法,與世法畢竟有別。過去佛的風範猶在,我們不可忘記。遺憾的是,現在的出家眾不自覺地,將世間法也帶到佛法中來,以觀光、出售佛的雕像、塑像、畫像來弘揚佛法,這樣向工商業社會看齊的做法,就是世間法。(編者:這個意思是說:世間法是有生有滅的,而出世間法是不生不滅的。)

叢林的規矩,不論你是學禪、學淨,還是學天台、學法相,都講要老實修行。現在大家多為生活忙,修行只是應應景而已。難道會看經、會穿袈裟就成了僧寶?也有人拿起筆來能夠寫寫,那也歸不到佛法這一邊去,說來也是遺憾!

修行人應該效法佛菩薩,每人至少發一個願,永持不忘,直到成佛而後已。但這是弘法度眾生的願、圓證佛果的願,而不是要你把廟蓋得大一點、住得舒服一點,如果這樣發願,那真是太可憐了!

這個「度眾生」真不容易。我們把慈悲心發出去,他要肯接受,才會受我們度,他不接受就無法度,所以一切要自自然然的,要他看到我們會歡喜。度眾生要隨緣而化、慈悲為懷,度眾生是順其自然的,所以這個「緣」就很重要了。承天寺是自自然然的,這裡住這麼多人,我也沒有感覺在度他們。

在世俗社會分貧富貴賤,只要走進佛門中來,就沒有高下的分別,無論是貧、是富、是貴、是賤,一律以慈悲心平等地對待。生生世世要廣結眾生緣,這樣,我們在成佛度眾的過程中,才會有殊勝的因緣。

不要說眾生有善有惡,一切的善惡都是我們的分別。如果真正會修行的人,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善知識。

十方施主供養三寶、種福田,而常住也須回施十方,這樣十方來、十方去,一切眾生都能蒙受恩澤。

我們出家修行是在取德,做人是第一步,對來寺裡的信徒,不論對方如何,我們將就應酬應酬,但不可以有惡意。

出家人要與眾生廣結善緣,信徒來,我們要好好招待,這項行得圓滿,到後來自會開出我們的福慧來。所以廣結眾生緣,對我們出家眾是非常重要的。

出家人一切無事,住在自己的寺廟,安住自己的本份,隨緣利益眾生,否則即超越本份。若與信眾牽扯,雖名為度眾,實為塵勞之事。

這樣的度眾方法,不但永遠度不完,而且本身也會被牽入塵勞煩惱中。

■ 修行乃修自心,心若清淨則一切無礙,度眾也是在自心中度,不必出外塵勞,但住一處,即可隨緣度眾生。也不必專門挑選知識份子,一切眾生 —— 胎、卵、溼、化四生都要平等度化,沒有分別,貧賤、愚癡、癲狂之輩,也須度他們。

世間的父母子女,乃是相互債主,今世做你的父母撫養還債,他世則做你的子女,受你的養育。如此生生世世怨親相繼,彼此互養,無有終止。而出家是要斷絕這條生死債緣,將世俗愛別離苦的親情,轉為度這些親人來皈依三寶,同來念佛、拜佛,度他們出娑婆世界,免生死輪迴苦,這樣才叫做大孝報恩。否則父母未度,這點恩情,還會使我們再入娑婆度他們。實際上,無始以來世世相生,六道中都是我們過去的怨親眷屬,因隔世太遠而忘失,今生為父母兄弟,來世可能為怨家債主,有的甚或墮入地獄道、畜生道等三惡道中。所以我們度眾生,必須怨親平等、慈悲一切,現世父母兄弟固為親眷,一切眾生亦為過去生的親眷,所以要發大慈悲心,誓度一切眾生,像大願地藏王菩薩一般,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像這樣怨親平等地度眾,把現世父母兄弟親眷,也視作一般眾生平等度化,在這種基本的態度上,為度親人而與俗家親屬往來,亦不屬攀緣。

做為一個出家人,是要在日常生活的食、衣、住、名利等,各方面放下、看得破,淡泊一切。由自身的種種作為表現,去感動眾生,去做一個天人師的表範,贏得眾生的恭敬,更以此苦行利他的胸懷,去圓滿他人、利益他人、感動他人,才是一個出家人的行儀與度眾的正確方法,而不是耍法師的架子,要吃得好、住得好,樣樣去勞煩他人。一個法師若是對自身的衣食、名聞、利養各方面,樣樣不能徹底看破放下,那麼他在自度度人的方面,還是存在著種種困難。

一個修行人在自度期間,必須衣、食、名、利、世間情愛種種,都能放得下、看得破,可以無掛礙,可以自處解脫,而不受牽絆、不受纏縛,才算是自身已了,才可以出來度眾接受供養,再把此供養轉施為利益眾生的事業。

施主供養布施的功德遍十方,受供者若三心未了,任意享用,不懷慚愧,視為理所當然,那麼披毛戴角還有你的一份。

■ 現在的寺院經營或是度眾的方式,大都是用世俗法的。如果要如法,只有反求自己,自度成就,眾生見了自然起歡喜心。所說的話,都能被眾生所信受,且天龍八部自然擁護。度眾利生,不是在口頭言語上度。

出家人須和眾,對信徒要能圓出家人的過失,要以「和合僧」的姿態、以「僧無過」的立場示人。一來安定內部,二來維護僧團,令眾生恭敬三寶、不毀謗三寶。

為度眾生則恆順眾生,像哄小孩一樣,其實師父並不需要什麼,很多是為了給眾生種福田的,眾生見到師父生歡喜心,但師父自己也不知道。

修要修到自己沒有做什麼 —— 。

智慧一開則經藏全在裡面,經藏是在我們心裡面,而不是在外分別選擇的,或是去讀佛學院,就能學出來的。這樣無法究竟了脫生死,我們要認清方向。

如果是家人來寺裡用齋,也要他們添香油錢,讓他們有正確的觀念。

與信眾應對要說佛法,他如向你說俗氣話,就說對不起,我現在沒有時間,你去拜佛、到處走走。遇有不良份子來,不理會就是,銅錢沒兩個不會響。信徒來要善言招呼他們,請他們禮佛、寺裡走走,這是結善緣,也是修行。第一要點,不要老把出家人的清高相擺出來,這修不到行,要知道他們也在修行。要行菩薩道,要修好行,不要修壞行,不要數說別人罵別人,譬如有的信徒,因不知佛門的戒律,而要來廚房拿東西,就要好好問他:「有什麼事?要什麼東西?我幫你拿。」不要以不好的態度對人家,這樣才能度眾生。否則別人看了會說:「出家人還不是這個樣子,有什麼好?」修行要修到有智慧,什麼事碰到都會應付,講話也要知道怎麼說才圓融,自己站穩了,別人也歡喜接受,也不造業,所以我們要養慈悲心、行菩薩行。

弘法利生不是在口頭上說的,只要修持得好,自然人家看到你就會起歡喜心、恭敬心。

像我們穿得不好,但肯捨身為常住工作,外面的人看到了,也會感覺這些出家人很下心,自然就想供養我們,無形中讓他們種福田,度了他們,這也是弘法利生。

■ 菩薩要度眾生,要先廣結人緣,看到信徒要打招呼,但不要攀緣,不要貢高我慢,認為我是出家人,你們是在家人。我們要知道,吃、住、穿,生活的一切費用,都是施主供養的。

和社會人接觸只是應酬,應酬心裡也要有主,要有佛法,不要和社會人談論俗事,要談佛法。

我感覺一句阿彌陀佛要去西方還很困難,其他的都不敢想,也不敢想要弘法利生。(編者:師父認為,弘法利生是無形中的感化,隨緣自然的,不可強求。)

修行要做苦行,苦行做下去智慧才會開出來。做苦行要樣樣都學,以後若有人請你做當家、住持都有辦法做,才能夠領導人。如果修行修到那個程度,就算人家請你做當家、住持,你也不會想去。那時自己就須要靜了,不會有要做什麼的念頭了。人二十歲變一樣,到百歲就都不一樣了,一人變一款,到最後都不同款。若能依兩堂課誦去行,深得其中意味,要去西方就沒問題了,何況要講經說法都會的。要願!要有願!去行!有願力,佛,也是你去做的。

沒煩惱的才算是小小的有點修,能自己控制自己,出家來修還要演一齣夢中佛事,即使徒弟眾多、官員擁護,這些仍是幻境。不能把這些念頭掛住,說我是大法師,法師是法師,出家了!仍要謹慎。講經說法的人若還有個我,則說的話就是有我相的話。

【第七單元】對出家弟子開示◎放下俗情•提起願力

如果情執未斷,嘴裡念佛,念念還是墮娑婆。

但如至誠懇切,萬緣放下,那麼一念之間,便能到西方……

■ 會信仰佛教或出家,大都是受了打擊、刺激,有了刺激才會覺悟來修道。每個人出家都有其因緣,但不要以為受刺激出家不好,反而因受刺激來修道,道心會更堅固。不管出家人或在家人,都要有志氣,人有了打擊才會提出志氣來修道、做事。

假如修道人不談佛理而談俗事,這不是出家人的本份。以家庭俗事拿來出家用,俗氣未斷,怎能談到修道?

如果情執未斷,嘴裡念佛,念念還是墮娑婆。但如至誠懇切,萬緣放下,那麼一念之間,便能到西方。如果萬緣牽扯,割捨不下,那麼,百年萬年還是在三界內。

父母只是讓我們藉著他們的身體來投胎,不論是恩是怨,都是業緣,只有立誓成道報親恩,才是修行的正因。

在俗家,我們是享受慣了、受驕縱慣了,什麼事情都受不得委屈,總是固執自己的意思,剛愎自用,受不住約束。而今出家了,便是要把在俗家及無始以來,所帶的這種習氣種子換成佛種子。而培養種子並不是簡單的事,要用我們的信、願、行的力量慢慢改過,拔除習氣種子,讓佛的種子逐漸發芽茁壯。

在大陸,出家就沒有了家,父母來也沒有說那是父母,那像台灣的出家人,不但和父母家人牽扯不絕,甚至連六親眷屬也混雜在一起,不成一個出家人的體統。出家就是要斷與父母親眷的牽纏,否則出家反落俗套,變成不像出家,也不像還俗。

學佛要具足信、願、行,僅有信還不夠,還須要有成佛度眾生的願力,這樣遇到業障逆境時,才有辦法以這個願力來堅定自己,不致退心。只有信念而無願力的人,遇到逆境很容易就退失道心。遇到逆境時,要以念佛來克服它。

我們出家是看破愛別離苦來出家的,所以說出了家便忘了家,如果還跟家裡的人牽扯,則身雖出家,心中的念頭卻沒有出家,臨終時,念頭會被這些愛別離苦纏住,無法跳出輪迴,且與家人牽扯,自己也會俗氣化。不要與家人牽扯愛別離苦,不與人攀緣,則念頭自然清淨,到時候要往生西方才有希望,到極樂世界得不退地後,才有辦法報親恩。

我們出家是在修心思純一,不雜亂,不與親友過分攀緣。我們出了家就是斷了家,若父母家人來探望,我們以對待一般信徒的平等態度,體貼一下對方即可。若是過於攀緣,不但親情的愛別離苦斷不了,且心思會散亂。台灣的出家眾就是敗在這裡。

出家要有願力 —— 願成佛度眾生。依這個願力去行才能成就,否則出家沒有願力,不會有什麼結果。念阿彌陀佛,也要有成佛度眾生的願力。

在這娑婆世界中,無論什麼事情都不要去貪戀它,這樣才能有一條解脫的路,臨終時直往西方。

■ 你們這些年輕人很發心來出家,可是這個身出家了,心也要出家。我們出家人的身、口、意跟在家人不一樣,要知道怎樣才能了生死,我們所追求的目標是了生死。如果你心中還有什麼貪境、喜愛的或掛礙的,那麼臨終時就現那種境界,一見歡喜就跟著去了,結果是墮於輪迴之中。如果我們淨念念佛,則臨終現蓮花、佛菩薩及光明等聖境。所以在世時要除掉貪念,使心淨化。出家人要粗衣淡飯,不能再著於色聲香味觸法,不要跟在家人一樣。

每個人都是帶因果而來,帶因果而去,我們的父母眷屬都在四生中輪迴,所以我們要趕快修行,去度脫他們。

父母生我們恩情很大。如不出家,要報父母恩很難,因為都是冤親來的。出家要上報四重恩,要父母也能了生死,才是度他們。父母不僅是這一世的,不出家就不知道,還有以前那麼多世的父母,所以不要起想父母的念頭,不要一直想父母的事,這是生死念頭。父母喜歡我們結婚,像他們一樣愛別離苦,如果你喜歡這些,以後你愛怎麼演都可以,可以演更自然的戲,也不用禮、義、廉、恥,畜生中都沒有這一些,更自然。

父母對我們越好,越是有恩怨。出家與世俗社會是相反的,越疼我們的,到臨終時越放不下。不要一直想父母如何如何,應專心於道上,否則又是愛別離苦,生死輪迴的路真危險。

不要拿那些壞東西放在心裡,很痛苦,不要愛漂亮,穿我們這件出家衣,直接到西方,如果愛漂亮,以後就有自然的衣服可穿,像昆蟲、畜生類,都不用做衣服。有的人還沒有去,就已經在裝扮那個形了。如果人愛漂亮喜歡穿高跟鞋,以後就有自然的高跟鞋可穿 —— 投胎為馬。

在家人看不懂,以為我們很苦。如果道心不堅固,就會感覺像處在活地獄一樣,什麼都不好、不自在,又有煩惱。有的道心比較堅固,但以前的種子還在。師父講是講,你們聽是聽,外境的影響還是很大。

我們腦子裡有很多境界,我們以前種的種子都在裡面,一看到外境就浮現出來。有的人是看在家人穿好衣服,就想:我來出家這麼辛苦,什麼都沒有,就穿這種衣服……;有的人就會想:娑婆世界再好也只不過如此而已。女眾不來出家就擦口紅,你們現在沒擦,看起來也很好

有一天,弟子們跟隨老和尚到後山走走,看到一些很美的花草,有位弟子就說:「我等一下去拿剪刀把花剪下來,插在水瓶裡供佛。」

老和尚說:「這些花草長在這兒,本來就是供養十方佛,那有需要『你』去剪來插水瓶才叫做『你』在供佛!要知道,在娑婆世界,只要貪戀一枝草,就要再來輪迴!」

來出家是大孝,要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度生生世世的父母,不只是現世父母,連以前很多世的父母也要度。

■ 社會上都是執著色、受、想、行、識,未出家前都種了花花世界的種子。追求色、聲、香、味……,易增貪念。

四生裡的眾生,吃飽了就睡,昏沈,生散亂心。

出家是每天都在轉這些,不要被外境所染,自己無主。出家人穿破舊衣服,將它洗乾淨,縫縫補補,這雖是破破的,但也心安理得。在家時,花花綠綠,有錢可裝扮,沒錢則痛苦,就想盡辦法,想怎麼賺錢,追求則昏迷,如酒醉不醒。出家主要是提起正念,說話則說佛法,說解脫的佛法,社會每樣都追求,都為生活追求而已。

在家人一味地講求物質上的享受,愛漂亮,頭髮怎麼修飾,衣服怎麼穿,若有錢人,還可以搞這些花樣,沒錢的人為了這些就會步入歧途。貪這些香味觸法,則四生皆有份,墮落為蝴蝶、豬、狗。

出家衣服非人人穿得起,唯有福氣的人才穿得到。

在家人不懂,以為沒生小孩就命苦,自嘆不如人家兒孫滿堂,卻不知道他的冤親債主少。

在家人總希望子女長大成人,有一番作為,讀大學、讀博士、賺大錢,吃好、穿好、住好,對兒女有所企望,等到兒女真有所成時,卻拋棄父母不顧,妄想成空。

一口氣快斷時,還想著我的兒子、媳婦、孫子,哀哀怨怨地對兒女還有所掛礙,愛情愛別、生、老、病、死、苦,也隨之而至,六道輪迴逃也逃不了。父母對兒女的期待,就如同犀牛望月,月光雖能普照大地,但它是有生有滅的。佛光是無色相的,不生不滅,能普照到三千大千世界。

但是,有生有滅的力量強,所以往往念佛念到沒有了,卻想到這有生有滅的,想去追求名利、吃好穿好住好。貪世間的一枝草,都要再來輪迴。所以修行要修什麼?

就是修衣食住行、粗衣淡飯、香味觸法。修行修到智慧開了,就會用來比喻。

不要執著於現在的父母家人,這些親人都是過去生中的冤親債主。

虛雲老和尚朝山時,赤腳、一張椅子、背著包袱,忍飢過日,朝到那裡算那裡,明天的明天再說,心中無所住,都有龍天在護持。我們就是沒有願,有願則什麼事情都可以做得到。

做人如果出家修行才值得,要不然在社會上,生兒育女,到臨死時還捨不得,不願意走。

出家人不要沾染愛別離苦,否則就與在家人一樣了。遇事要迴光返照。

■ 現在年輕人出家,還很危險,容易被外境所轉。而曾結過婚再來出家的人,在社會上吃過苦,他們對這些外境較自在,不易被轉。但如果年輕出家人肯修行,智慧開容易有成就,而這些半路出家的,則還要比人家多修兩百年(喻時間很長)。

早上醒來先摸摸頭,為什麼要出家?為了脫生死、不受輪迴而出家,所以要提起道心。

出家當棄捨愛別離苦,不要攀緣。

人為何受輪迴?就因七情五慾太重了,被七情五慾所迷,整天就是為財、色、名、食、睡煩惱,惡業也就這樣造出來了。

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即使生前家財萬貫,死後也帶不去,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不要再為這些身外之物,浪費美好人生,趁早修行。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我們就像將要枯乾的池塘裡的魚,命已垂危,一天一天地過,不知死後何處去?要常常警惕自己,不要有放逸的心,勇猛精進,才能往生西方。

出了家就要有正念,有佛的種子。不要身出了家,心和世俗人一樣,愛情愛別離苦都來了,到後來也沒有辦法修行,想結婚也不是,進不進退不退,出了家就要感到很慶幸,沒有走錯路,好好地修持,才能往生西方。

人命無常,一口氣不來,人生就完了,趕快勇猛精進,莫放逸,多念佛是當務之急。

我們這裡能看到十方人,形形色色、雙雙對對。年輕的出家人愛情愛別之念較重,看到情侶時,若被境所轉,對他們生起羨慕之心,則是沒有道心。如果認為他們這樣下去是會墮落的,才是有道心。

要捨掉一切六根對六塵,如果對這世間還喜歡些什麼,則臨終就現什麼來。要放得下、看得破,才會跳得過。

要常看看穿的這件衣服,摸摸這個光頭,提醒自己的身份 —— 出家人。否則有時忘記了,此身雖在,而心常跑出去,自己卻不覺得,就不是出家心。

不要常說還有我的父母、朋友、同事、親戚……等,這些愛情愛別,千萬劫也是在輪迴這些,也是為這些在輪迴。如果有佛的種子,修行就比較快。

【第八單元】對出家弟子開示◎粗衣淡飯•去除貪念

修行就是要下心,衣食住都簡樸,要粗衣淡飯……

■ 老和尚在住山修行期間,時常會有猴子送水果去供養他,猴子的手一次只能拿一顆水果,如果送十顆水果,就表示猴子很辛苦,來來回回走了十趟,所以,老和尚一直對猴子懷有感恩的心。有一天,有人送了一顆很大的水蜜桃來供養老和尚,老和尚看了就說要送給猴子吃,因為當時寺裡正好有一隻信徒送來放生的猴子。弟子一看,是這麼大的水蜜桃,竟然要送給猴子吃,心裡覺得很捨不得,就問老和尚說:「這……送給猴子吃會不會太可惜了?」

老和尚就問他說:「不然給你吃,會不會可惜?」

■ 一個人如果生活越享受,吃好、穿好,就會助長他貢高我慢的個性。個人條件越優越,則我相越是顯著。

有所貪著,就有所掛礙。貪名利就掛礙名利的事,不會清淨。

我們出家修行要捨貪欲,吃只吃得飽、穿只穿得暖,這樣就好。並不是要貪求吃得好、穿得好、睡得舒適,要粗衣淡飯捨慳貪,才能開智慧。自己菜園種的菜,又營養、又無農藥、又不花錢,如果不懂得出家生活的意義,還要貪享口欲美味,到外面去買各種形形色色的菜,煮得滿滿的一桌,像宴客一般大吃一番。不但吃了對身體不利,又花錢損福報,不但不能消除口腹的貪欲業障,反而助長貪念,與世俗人無異,那又何必出家?

我們出家修行,就是要修這些無始以來的慳貪習氣,要粗衣淡飯,廚房中能吃的東西不可糟蹋,常住中可以用的東西,就必須加以利用,要為常住節儉,能省則省,不要有這是你的東西,或是我的東西這種分別心,出家人沒有什麼自己的東西,一切都是常住的。更不可將常住的東西,或是自己出家後所積得的一些儲蓄,拿回去給俗家親眷,這樣不但沒有替他們植福,反而是使他們折福。

對廚房煮出來的飯菜,如果嫌好嫌壞地挑剔,不但自己本身會損福報,反而還會增加煮的人的福氣。

吃東西時,想想這些東西是從那裡來的?怎麼來的?想想自己有沒有修?如果不懷慚愧心,就是嫌一句不好吃,也是損福。

出家了生死,是要去一切的慳貪,我們粗衣淡飯就是要捨貪,吃只求果腹、衣只求蔽體禦寒,如果還貪色、聲、香、味、貪睡……等,這都是一種癡迷,會墮在四生中。捨棄貪、瞋、癡,心地才能清明,臨終時,西方才有份。

人減少過失,便能減少業感,心能安定。出家要知因果、要惜福,能吃的東西千萬不可丟棄,否則來世轉成豬、狗、雞、鴨,再來補吃。

所謂修苦行,也就是惜福,不糟蹋任何可用的東西。吃的、用的,都要能化腐朽為神奇,才是功德、才是修福慧。

去我執,從粗衣淡飯做起,淡泊慾望,不要分別。無我、人、眾生、壽者相。

修行要能耐勞苦,粗衣淡飯。現在這花花世界,每樣都很方便,有些東西可以不必用手拿,不必用腳走路,都很方便。但我們出家人修行應該觀想:依照祖師們的修行遺軌來修行,才能了我們的生死路。我們今天不是為享受來出家,是要修衣、食、住……的淡泊,寧可被社會看不起,一切比不上社會人,如果被社會人看得起,就有愛別離苦,又成生死輪迴。被社會人看不起,就少攀緣心、妄想心,好專心用功。

■自己本來的面目,要靠自己悟出來的。聽,仍是屬於六塵外面的境界。修行是修什麼?是要修衣、食、住的淡化,去除貪、瞋、癡,不講究衣、食、住的舒適,不要和世俗人一樣,否則就變成了政治法門。苦行是要我們得解脫,要清楚去的一條路,去解脫生死。

現在的人不管在家出家,生活都很好,災難比較多,深著香、味、觸的喜愛,痛苦也比較多。

出家人不要有貪念,才能除煩惱、去除貪瞋癡,不要和在家人一樣,吃要吃好、睡要睡好,出家修行謙說貧僧,就是每一樣要愈簡單,才愈有修行,不是愈充足,否則貪念還存在,而他也說他在修行。妄想是從貪念生出來的。

再說捨身,捨身是什麼?就是粗衣淡飯。穿的是三衣,沒有說要穿好的,每一樣都捨離,每一樣都不能和社會的人相比,這才是修行。

如果和社會人相比,就又有愛別離苦。

修行當從粗衣淡飯下手,而現在整天都在講究吃的、穿的,修行本是要消業障,現在倒把福慧吃下去,業障也隨之而來。

出家修行要吃苦,不要著我相,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我們身穿的是染色衣,只要乾淨整齊,也不輸人家。如果出家人太享受,則在家人不會想供養,若出家肯吃苦,在家人就會想供養我們。

以前在大陸叢林,穿的是染色的麻布衣,就是在家人辦喪事時,披麻帶孝穿的那種麻布,吃的是很稀的稀飯,配的是簡單的菜,沒有像現在吃的是乾飯,又有這麼多的菜。

出家修行不要像在家人一樣,犀牛望月,要穿好、住好、吃好,到後來就要披毛戴角還。

出家為求解脫 —— 要在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中去修 —— 於衣、食、住、香、味、觸、法中不起貪念。

在吃的方面,出家人是人家布施什麼就吃什麼,不執著、不貪求,少一些、壞一點也吃。否則吃太多、吃太好,業障不易消,如又起貪念,則仍在輪迴中。其實真正說起來,什麼東西拿去化驗也都有毒,如水中也有毒,人家都這麼吃,我們就跟著吃,不起煩惱掛礙。

只知道吃而不知道修行,吃多了就難消化。

以前飯菜都很簡單,羅漢菜,而現在比較講究吃,出家眾和世俗人吃得一樣好。

不要著色相講究穿著。否則,這樣做也不是、那樣做也不是,捨不得弄髒衣服,這就不能為常住工作,反而被衣服度走了。

出家就是要對衣食住看淡些,不要太講究,一切隨緣,也不要太執著,否則易生煩惱,人家煮什麼我就吃什麼。

■ 修行就是要下心,衣食住都簡樸,要粗衣淡飯,如果過於講究衣食住,就和在家人沒有兩樣。看淡這些衣食住,才能去掉貪瞋癡,如果生活太充足則慾望大,貪念愈多。應該把一切習氣去掉,因為貪瞋癡把真如本性蒙蔽住,心裡不乾淨,真如本性也永遠不能顯現。若要下心,當從衣食住日常生活著手。

吃東西吃飽就好,若要求色香味,就是給嘴巴做奴才,胃腸多忙碌,吃太好,腦子又會亂想,容易散亂迷糊。一切簡單就好,只要吃得飽,肚子不餓,穿衣能遮身、能禦寒就好。

若著於色、聲、香、味、觸、法,則智慧不能開,要想辦法去掉它。

多吃多忙碌,人在做事情時不會想吃,閒下來時就會想吃東西。吃習慣了,時間一到自然而然就想吃,少吃少忙碌。

貪一樣就有很多樣出來。

出家修行,就是要修色、受、想、行、識。修五蘊皆空、粗衣淡飯,離香、味、觸、法,也不是教你不要吃飯,或越吃越少,而是要順其自然,要正常,要無所掛礙,如果有「我」、「吃多少」的觀念,那就是執著了,故意不吃,火氣會上升,不能修行。所以只要能吃飽穿暖就好了,不可貪。

這個世間不是給我們貪的,貪人家多少就要還人家多少,出家就要知足,要死心來修,不要一直向外貪,貪到了便是欠人,要還人!一隻鳥到處飛,一天的目標是找吃的,我們也是為了三餐,可是小鳥吃飽就好了,不再去貪;而我們為了吃,貪念更加多。

釋迦佛在世時,還要出去托缽,托得到東西就有得吃,托不到就要餓肚子,要吃一餐都很困難,很苦,就是有苦,才能捨身,所以修行悟道就很快。

以前大陸承天寺,吃的是醃的菜梗子,長蟲發臭了,就用竹網子把蟲撈去放生,才拿來煮,臭味飄到山門外,信徒聞了說會吐,我說:你如果去吃了還會開脾胃喔!台灣出家眾衣食充足,如要吃好、穿好,貪念在就無法捨身,俗心不斷,修行較難,隔夜的菜就不吃,只差沒擦粉上妝而已,全是世俗的念頭,怎麼會有願力?事情稍不順心就會起煩惱,所以要常觀照信施是怎麼來的?以前的人是怎樣地苦修?

我們現在衣食不缺,更應該加倍地知足,勇猛精進來修行。

【第九單元】對出家弟子開示◎戒•定•慧

……要戒學莊嚴,戒就是要學忍辱,忍辱第一道。

……如果能忍辱,則不易犯戒。

■ 承天寺重建期間,建築工程正忙,有一天,工程車、怪手、建築工人都來了,老和尚知道負責工程的那位弟子又要開始忙碌了,他故意把這位弟子叫來,說:「你現在去磨剃頭刀,把剃頭刀磨好。」這位弟子感到很為難,心裡想 —— 工作正多,正要忙,工人都在等,才叫我去磨剃頭刀!但是師命難違,只好趕快去磨,磨好了趕快去向老和尚報告,老和尚卻一點兒都不在乎有多少工程車在那裡等,若無其事,很悠閒地,又說要檢查他的磨刀石,這位弟子就趕快送磨刀石去給老和尚檢查。老和尚一看就說:「這磨刀石只有磨在中間這一段,兩頭都沒有磨,可見是心不平靜,用力不均,是急躁匆忙中磨的。」然後又叫這位弟子回去,重新再磨!做弟子的雖然知道這是老和尚的慈悲教導,可是工作很多,實在壓力很大,就趕緊回去重新磨,這次就把磨刀石的兩頭補磨一下,讓它平一些,然後又送回去給老和尚檢查,老和尚一看就說:「這就是要做給人家看,磨給別人檢查的,才補磨兩頭,根本沒有真正用心、平靜地去磨!」弟子聽了,就跪下來向老和尚懺悔,求老和尚慈悲指導 —— 磨刀應該要怎麼磨?

老和尚就說:「兩手拿刀,心中念佛,安定平靜,由磨刀石的頭直到尾,平均用力,磨一下念一句阿彌陀佛,不管事情有多少、有多忙,心都要不動亂,每一刀都不能差錯,不急躁也不要趕速度,因為修行是為了自己修,是藉境來鍊心,藉著建築工程來磨鍊自己的心,並不是為了要做建築工程,更不是要做給人家看,或是讓人檢查用的。」老和尚就拿出他自己的磨刀石,做弟子的一看,真是心服口服,老和尚的磨刀石是那麼平,平得發亮,那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舉一動,都能夠不忘失「正念」的定力之表現!

■ 出家須修苦行,修戒定慧。許多人去受了戒,便自以為做了法師。受戒就是要自己遵守戒律,持戒才有定慧。戒定慧不容易,是依經律論而行,對四生不可傷害他,要慈悲、要忍辱、吃苦。

有人受戒回來,學些貪念回來,衣食住更享福,不知道勇猛精進。在家人做生意要使人相信,須吃苦、守信。而出家人不能使人相信,就是因為如此。貪衣、食、住,不持戒、不修持,如此怎能使人相信?能守戒、吃苦耐勞,則信徒更會相信、信仰、恭敬你。

出家人以戒為師。以戒為師是要修到使人見了像佛,人見心歡喜,起敬仰之心。

現在的出家人進戒場受戒,出了戒場後就沒有戒了,因他不知懺悔,自己認為受戒以後就是大法師了。所以,在還沒進戒堂之前,應該苦學苦修,出戒堂後更應該懺悔,更加努力精進。假如出戒堂就自認是大法師,處處要指導人家、擺架子,佛教就會進入末路。

出家人如果沒有戒律的約束、薰習,則與俗家人無異。如果在人與人之間,仍起人我是非,就是未發菩提心,是犯戒。

戒行清淨、六根不染,是入禪的第一步基礎,要如「烏龜縮六」,住於清淨無染。如果六根不淨、妄念尚存、無明未破,便無法開悟。禪堂打香板就是在打你的無明。

出家人要精通戒律,凡事一遇到便能知因果,知道怎麼做。要戒學莊嚴,戒就是要學忍辱,忍辱第一道。

剛出家的人,都帶著一身的習氣業障,妄念紛飛、心猿意馬,不受束縛,隨心所欲,為所欲為。而現在出家修行,就是要把這些舊模式翻成新的模式,將原本習以為常的習氣,轉成負載道法的行儀,即所謂的出家要有戒,戒就是因果,有所約束,種什麼因得什麼果,有戒就有定,有定就能發慧,天龍八部會自動來擁護。

你們懵懵懂懂地出家,又懵懵懂懂地去受戒,去受戒是要去懺悔,不是帶業去,又帶業回來。在戒場要盡量少說話,少和人家攀緣,有時間多禮佛念佛。戒場求戒的人多,來自十方,我們不是去和人家比穿得好、住得好、吃得好。受戒能忍即入道,凡事都要簡單,不要和人家計較睡大位置、吃得好。受戒是學威儀規矩,不是去論是非、造口業的。

■ 受了戒就應當和未受戒前不一樣,更應修苦行,把習氣改掉、壞念頭去掉,以戒為師。參,就是要參壞的,別人犯錯,我們不去犯錯;別人不如法,我們如法就好了。戒是戒自己,求懺悔即是戒。戒也不要太執著,否則本是持戒,結果反被戒回去了。戒要不生煩惱,不和人衝突。

受戒不是受那幾個戒疤,是戒在心。知道錯了要趕快懺悔,戒持清淨就沒有男女相。

要誦戒,才不會有那些愛情、愛別離苦。

比丘相即是佛相。有比丘法師來參訪,就要問候招待,不要再去分別那個人有修?那個人沒修?每一位法師都有他度眾生的法門,不可隨便毀謗批評,因而影響別人對佛法的信心。

別人好的要贊成他,如不好的也贊成他,則自己的罪會加倍。

受了戒就是要去行,並不是要做「大法師」。身份沒有高低之分。

對佛法還沒十分了解就去受戒,會容易造成貢高我慢。

未受戒不知戒律而犯戒,那是無意的。現已受戒知道戒律,就應當嚴持戒律,莫放逸。

受戒是受「忍辱」,聽到別人罵你、刺激你,而不理會,那就是戒。如果能忍辱,則不易犯戒。

壞的念頭跑出來時,無論做出來了沒有,內心求懺悔,不再犯就好。

身為徒弟的人,若師父有再大的過失,我們也不能說。如果我們聽人家說他們師父怎樣怎樣……,我們再把這些話說出去,則我們犯了說四眾過罪。

戒是戒自己,不是戒別人。當我們起了壞念頭時,就應拿戒律來制止,以戒為師。

依戒律的慈悲,才是真正的慈悲。

守戒就能定心念佛,念佛也能持戒。

戒律主要在戒自己,不是光教別人做,自己不做。

誦戒,必須熟諳戒本,則自然每天都有戒,只要有願力要持戒,自然心裡會清楚自己的持犯,否則,依文誦戒,天天誦也誦不完。

要按照戒律去行,每一條戒都有戒神,不守戒的話,天龍八部是不會擁護的。

持戒是在修身口意清淨,學佛的規矩,行、住、坐、臥,舉止行動皆要莊莊嚴嚴的。吃東西時,不要嚼出聲音,否則餓鬼聽到了會很痛苦。又如,男女眾拿東西不能手接手,女眾如果沒事跑去和男眾七講八講,就是沒規矩又犯戒,想東想西散亂心。承天寺已經成了觀光區,如果是頭腦不清楚的,要修行就很困難,念頭往往轉不過來,看到了手拉手的情侶,就動了心,摸摸頭,才想到自己已經沒頭髮了,雖然一面在做事,心卻越散亂。

【第十單元】對出家弟子開示◎病苦•捨身•過人身劫

……有病苦時,也應當勉強自己多禮佛,業障才會消。

不要太愛惜這個假體,它終有一天會爛掉的,……愈愛惜它,它愈壞……

■ 老和尚在往生前約一個星期開始,每天晝夜都自己猛力地出聲念佛,雖然用力念得身體都震動了,但九十五高齡的他,本來就丹田無力,所以即使再用力,聲音仍然很小,所以晚上也不會吵到別人。一般人臨命終時,大都呼吸無力,一切不能自己做主,而他卻如健將英勇地突出了五濁的重圍。老和尚已將近一個月沒吃東西了,弟子唯恐他體力難以支持下去,就建議說:「師父,我們念,您聽就好了。」

老和尚瞪大了眼,斬釘截鐵地說:「各人念各人的!各人生死各人了!」

說完又用力專注地自己念佛。暮冬的寒夜,氣溫大約只有十幾度左右,老和尚卻用力念佛念得身體發熱,把蓋在身上的毯子都掀掉了。

身體有病,吃什麼藥也沒有用,念佛沒事就好了,阿彌陀佛是無上醫王。

出家修行不簡單,出家事情比較多,因為冤親債主都會來討,所以病苦、種種不如意事齊到。若能跳得過,則好修行;跳不過則無法安心辦道,所以有病苦時,也應當勉強自己多禮佛,業障才會消。

不要太愛惜這個假體,它終有一天會爛掉的,不要太縱容它。愈愛惜它,它愈壞,有了這個東西就會壞,不要被它利用了,我們要的是那個靈靈覺知,不生不滅的東西。

出家人不要怕死,死了去西方更好。出家人要有能把什麼事都化為沒有的力量。

■ 不要太愛惜身體,生病時不要去理它,這是一種考驗,理了它就被考倒,說它有病就有病,說沒病就沒有什麼事了。不要為病苦生煩惱,遇到病痛時,更應體會出人生無常,難免生老病死苦,更應加倍努力修行。

我們這假體難免有病苦,但這屬小病,有妄想貪瞋癡才是大病。有妄想,我們還要繼續輪迴,生死就不能了,為了保持臨終的正念,我們平常就要多服阿彌陀佛的藥,否則死將往何處去?

身體就像房子一樣會壞的,即使再怎麼修補,還是有破綻,我們要將這假體放下,不要太愛惜它,畢竟它是幻化的,但我們要好好利用它來修行。

虛雲老和尚一件衣服破了補、補了穿,鬍子留了那麼長,有一餐沒一餐的,只為了了生脫死,勇猛精進,把身體都捨了。

這個臭皮囊是借給我們住的,但我們卻往往為了它,造無量無邊的業。

凡事好壞皆不形於外,例如生了病,也不要讓人覺得你生病了,像師父雖有病,但誰看到師父都說師父身體很硬朗,也沒有人知道師父有病。

我們都是帶業來的,所以病苦多。少殺生、多念佛,就會消我們的業。

人是否難逃劫數和病苦?例如患心臟病,若能專心念佛,則心臟病會好。如果心念佛,還想去看醫生檢查心臟病,則念佛歸念佛,病還是不會好。若能專心持佛號,則病好了自己還不知道。

過去的佛、菩薩都是苦修的,有的修了幾生,有的修了幾多劫,生活淡泊,不妄造作,所以能開悟,了生死。現在的人都不想吃苦,也不相信佛菩薩為佛法而捨命的道理,因此入道很難。

這個身體本來就不能長久寄託的,不能太依賴它,對它執著太深,要看破四大、五蘊。

「師父,在四大還沒看破的時候,我們雖然知道身體不是我們的,但痛還是在痛,怎麼辦呢?」

如果沒看破,會愈想愈痛喔!如果看破的話,痛就讓它痛,就比較好解決。越痛苦時,就越對自己說:是身體「它」在痛,這個苦不是我,這樣才會看破。例如你現在,就顧慮到這裡酸啦!感冒鼻涕又流啦!也不講快一點,要坐不住啦!

這樣就越難受。你如果對自己的身體說:流鼻涕就任它去流,這裡酸就隨它去酸。你用這樣來觀想,又有傷害到什麼?沒有啊!講話還不是照講。

【第十一單元】對出家弟子開示◎苦行•做職事•利他

我們修行,吃的苦難有多少,福報便有多少。

福的深淺,視所吃的苦多寡而定。

■ 有一位法師擔任大殿香燈的職事不久,因為每日來的香客信徒眾多,應接不暇,本來慈悲待人的臉龐漸漸地失去了笑容,心中生起煩躁的念頭,這樣忍耐了一個禮拜之後,想想還是去請教老和尚解決之道。來到祖師殿,看到坐在那裡的老和尚,竟然不是以往和藹慈祥的樣子,而是一副怒目金剛相,不禁心生害怕,猶豫不敢向前,這時他才領悟到:眾生喜歡看笑臉,瞋心會令人不敢接近,自己應該忍耐工作中的繁忙,和氣待人才是。於是自己知錯,鼓起勇氣,進去向老和尚頂禮懺悔,老和尚這才露出笑容點了點頭。

■ 要苦行才能得到智慧、佛報、福報。佛報 ——人家看到我們會生歡喜心、恭敬心。福報 —— 人間供養,但要惜福,不能太奢侈。雖然有福報,但要有度量,好的給別人,不可執著。

出家的目的是為了了生死。了生死就得修行,修行就要能吃苦。不能吃苦、不知修行,生死不了,來生又在六道輪迴中。

在社會做事須守信,不可貪,盡心盡力,要忠心,替人做事能盡忠,則老闆會重用你。學佛也是如此,對佛有虔誠信仰則佛會護佑我們。做大生意、能和外國做大生意,這也須有好信用,能為老闆所重用,老闆會提拔你、栽培你,則你的事業可慢慢擴大,甚至與外國人做生意,前途不可限量。讀博士不可只顧你一身,須吃苦才能有成就,有苦,別人才會信任你,如此則能出人頭地,前途不可限量,所以凡是能苦行苦修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

反過來看我們出家人也是如此,佛菩薩都是用苦行,不是選什麼人才,不一定要讀佛學院才能成就。佛菩薩都從苦行中,體會、磨鍊、苦修出來的。

許多居士讀大學,很深信佛法,會講會寫。而我們出家人須修苦行、戒定慧,以無形的方式來感化人,使得大學生對佛教有個衷心信仰。若不苦修苦行,則那些大學生能講能寫,比你強,怎會敬重你?

當執事人不可以貪。貪一根草,滴水也難消,還得輪迴生死,稍微貪就有業障。在大陸當執事人都有小神通,如知客師都有小神通,那是到各方參學,在苦行中修出來的。要愛護常住物,一粒米如須彌山。更不是用物質來應酬在家人,使人不敬重。

出家人要把俗家一切習慣放下,否則出家以後還在貪瞋癡內打轉,會走入邪道。不要把俗家生活習慣帶到寺廟裡來。

談到修行,不管古今,都要吃苦,並且經過若干劫,如釋迦牟尼佛,人家要求布施眼睛即給眼睛、人要鼻子即給鼻子,如此犧牲,若干劫才成佛。

曉得自己是凡夫才好修行。我們要在一切的煩惱中好好調理自己,這是別人無法代替的事,等調理得當,自然智慧明朗,無明散去,這就是參自己。在一個常住中修苦行,修久了,自然也了解別的叢林修苦行的意思。修苦行是除妄念最好的方法,而且當我們修到將苦化為樂時,自然一切事情就會明明朗朗,無不通曉,而智慧大開。

修苦行是從苦中越修越不覺得苦,而且漸漸覺得快樂輕鬆,並沒有感到是在工作,這就是業障漸漸在消,若是越做越覺得痛苦煩躁,那就是業障在翻絞。不要以為佛菩薩是多苦,佛菩薩已經從苦中磨鍊得業障消除,沒有苦感,做什麼事都已輕鬆自在,而不覺得在做什麼,也不覺得自己在度眾生。

我們工作,不要說你現在在寺裡為佛做事,或為師父做,而是為消自己的業障做。我這裡沒有什麼可學的,只是掃掃地,做些苦行。但掃地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要會掃,要能高高興興地掃,否則,掃地掃得起煩惱,無明業障反而纏上來。

你看看過去祖師們的書,那些祖師並沒有走,他們還在對我們說法。我們不論到什麼地方,只要抱著願意吃苦的心態,願意忍一切辱、吃一切虧,不畏艱苦,一定都會進步。

我們修苦行是在藉各種事境,磨鍊我們不起無明煩惱,洗除習氣,鍛鍊做人做事的各種能耐,並不是要做什麼勞力事,才叫做苦行。打破對一切順逆境的分別,就是在修苦行。出家就是要吃苦受苦,只有在苦中才能開發智慧。

妄想多的人,須要做一些雜務事,將念頭有個寄託。否則妄念紛飛,要他念佛也念不下去,只有善根利的人,可以靜靜地念佛念下去。一面工作、一面念佛,會漸漸地不覺得在工作,而且自然會生起平等心。

領職事必須受過戒,知道戒律因果,才不會亂來。沒受戒的,只能幫忙雜務,免得造業。譬如大寮的事情,有監齋菩薩在那兒,可要按部就班來,不可起動無明,與人爭吵或亂摔東西,這樣不但業障會反絞,而且加重罪業,地獄還有你的一份。

在大陸叢林中,大寮不可有閒雜人進入,即使是當家師也要有事才能進去,以避偷盜之嫌。不像現在,雜人進出,還聚談閒話。

■ 老和尚剛出家時,某天,大家出外坡工作,接近中午,收工回寺的時候,正好聽到午齋敲雲板的聲音,由於叢林人多,供眾不易,平日省吃儉用,湯湯水水的,沒有營養,又加上出坡賣力,眾人都餓得發暈,顧不得把工具收拾好,紛紛擠往齋堂。老和尚也想趕往齋堂,然而卻被轉塵上人叫住了,叫他要把所有的工具歸位,當時,老和尚也餓得四肢發軟,兩眼昏花,一邊收拾工具,心裡很不是滋味,心想:幹這麼粗的活,吃這麼差的飯菜,又受此奚落,何苦來哉?瞋心一起,不管他三七二十一,和尚不幹了,就信步朝山門外走去。走沒多遠,又自己回過神來想:我不是決志苦修,專為了生死而出家嗎?今天只為了一點苦差事就鬧意氣,豈不是違背自己的初發心嗎?念頭一轉,忽然覺得志氣昂然,一時,這些倦怠、饑餓、不滿的情緒,全部拋到九霄雲外。就回到轉塵上人跟前覆命,轉公這才允許他隨眾入齋堂,並叮嚀一句:「吃人不吃的,做人不做的,以後你就知!」從此以後,老和尚更刻苦自勵,不敢生退卻之念。

■ 那些隨順自己自由意識生活的人,往往會失敗;不會作卻裝會的,也會失敗。

念佛、為常住貢獻心力、利益眾人,這便是修福慧,可直了生死。若僅是為了自身的利益,不為眾人,以後會墮下去。我也是在為眾人,修眾人福。

修苦行就是對一切粗賤的工作,都要無分別地去做,主要在磨我們的傲氣、消我們的業障。有苦才有行好修,沒苦就沒道行可言。

修行人絕對要利他,也唯有一切利他的苦行功德,才能脫出人我的限囿,離我相的一切顛倒想、貪想、愚癡想,以及因執我相所起的種種煩惱,由是漸漸得解脫,自性中無量三昧漸漸現前。也唯有如此,一切以利他功德為前提,一切以度脫眾生苦厄為懷,則自身無事,心胸漸寬。

早晚兩堂課誦若能專精,則身心漸定,智慧得開,能成就祖師,不可忽視。觀世音菩薩也是精熟課誦,再發心入廚房當飯頭,知道如何將廚房的勞務化為功德之事,作為佛事的修持。否則,經咒不習,一味貪著自私,不能將廚房事化為佛事功德來修持,雖煮一輩子的飯,也難出頭。因為因地上不正確,只會徒增煩惱。

在廚房是在行普賢行願的,以前,觀音、文殊等諸大菩薩,都是從廚房中苦行出來的。在廚房要惜福,米泔菜葉不可輕損,不要說丟了可吃的食物沒有因果。戒神、監齋菩薩可都把你記入帳裡,將來還得做雞、鴨、豬、狗來吃這些。

我們修行,吃的苦難有多少,福報便有多少。福的深淺,視所吃的苦多寡而定。

古時候的大叢林,當家、知客、庫頭有權統領,他們說的話,不論對或錯、是或非,只有聽從沒有第二句話。

叢林執事人是寺規的代表,是磨鍊無明的善知識。這些人往往都以惡人的姿態示現,以種種不合常理的要求,要你去做,無非是要消你的分別業識,只有唯命是從,才能免去煩惱脾氣,消除貢高我慢,生卑下心,照這樣才能消業障、開智慧,才是真正的修行境界。

寺裡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職事,各人負責好各人的工作,不要去干涉他人。有事情,不要堅持說是自己對,別人不對,否則就會起衝突,這個世界就是這樣才不會和平。不管別人說我們怎樣,都要承擔下來,要慚愧地說是自己的不是,這樣才能和合無諍,切不可責說別人的不對。

擔任職事的人,要有不怕別人講話的氣魄,如果畏首畏尾的,怕東怕西,怕別人講是非,整個心被束縛得死死的,這絕非解脫之道。尤其是做廚房職事的人,更須以忍辱行來對治我們的無明煩惱。廚房是雜務最多、是非最多,最容易讓人起無明煩惱的地方。我們在廚房要修些什麼?就是要以忍辱來修治這些煩惱,降伏我們的無明,這樣才能開我們的智慧。否則在廚房當職事,不會忍辱,不會慚愧自己的不是,事事與人爭是非,所起的無明煩惱比俗家人更厲害,這樣,煮一輩子的飯也不會出頭。

■ 我們自身如果不修持,不為常住、眾人效力,不修福慧、不修戒定慧,則天人遠去、龍天不擁護,自然業障來集,心不能安定自在,便滋生種種事端,落入魔窟。反之,則善神、戒神、天龍八部都來護法,魔障不臨,自然心得清淨,安定自在。

盡心為常住,功德種在寺院,則來世還會有福報到寺院出家,保住出家人的身份。

修行最先就是要攝住這個心猿意馬、隨心所欲的心,不要讓它放逸,這很不容易,但我們要發願,為消這些無始來的習氣罪業,要提出勇氣努力修苦行。難做的要去做,別人不願做的,我們要去做,發願自己要成就,像阿彌陀佛一樣,如此的信願行,業障才會消。業障消,則做任何事情都快樂輕鬆,不覺得苦,雖住娑婆界,猶如西方境。

修行的路雖然艱辛,不如俗家自由,但卻載著我們步向西方,去見阿彌陀佛。

俗家人的功德福報,是享得盡的,而出家人的功德福報,卻能生出智慧。出家飯是不容易吃的,要吃種種的苦,但這種苦是消我們無量劫來的重業,最後業盡生西。

出家飯要吃得穩,就應當切實苦行。

如果真心想修行,是各自的福氣,所以應福慧雙修。每個人要把以前所帶的業障消除掉,方法是:拜佛、念佛、發心做常住工作、不計較。如計較則生煩惱,即是造新業;如不計較,我們的福慧就會增加出來。

執事人不好做,所以執事人交代下來的事,不管好的壞的,都要歡喜承受,不起瞋心,這樣頭腦會較清楚。好的撿起來學,壞的放一邊,自己心裡明白就好,順此修忍辱波羅密,修行不爭是與非,不爭有理和無理,出家與在家不同。

寺務處寫的那些,是與眾生廣結善緣,與外面辦公上班的抄寫不一樣,而和晚課的功德相同,不要因為不能上晚課而起煩惱。

如果人人願意吃苦,則人人都可成佛,可到西方,蓮花化生,我們出家人這件衣服就是西方衣。

凡事要耐心做,念阿彌陀佛,這樣慢慢修,心無煩惱,到後來也和阿彌陀佛差不多,很自在。

苦行並不是簡單的,修苦行是在修心,每一樣事細心做,會做得合適。而不是每一樣都做,結果每一樣都沒做好,不做還好,給你一做反而更亂。做事情是用來調心,心才不會亂想。我們出家人做事與在家人不同,即所用的心不同、思想不同 —— 在家人做事是為了賺錢,出家人做事是與道相合。否則看起來和在家人一樣,都是為了三餐做事情。

事情如何才能辦好?大家要互相合作,不是用話來耍使人,這一種要避免。要好好講、講清楚,以種花為例,不知道的做一次給他看,否則事情做不好,又起煩惱。

有的人說話令人起煩惱,不能安頓人的心,令人不知怎麼好,又要別人聽他的。其實他聽不聽別人的?結果他就在那裡心煩悶,起煩惱,解不開。

■ 心若清淨就有精神,做起事來有活力。看你們很有精神,在家人穿得那樣,卻是很懶散的樣子。做事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同修師兄弟間吩咐他人做事時,要依佛法,互相客氣,不是用命令式,如父親命令孩子,或耍性子。

處事要謹慎小心,凡事皆有因果。能吃的東西給扔掉或放壞了,都逃不了因果,因果絲毫不爽,誰也替不了誰。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吃飯各人飽。

做事情是在訓練我們的頭腦,有事做才不會打妄想。

做事不要計較,看到沒做好的,撿起來做,做事功德是自己的。如果講別人,那就是又造口業了,做事情不是替誰做的,是為消自己業障而做。出家的好處,你們還看不出來,還不知道,這些業障如果不消,就都會擠在臨終時出現。外表上看,出家人好像也只是吃三餐、做些事,其實出家就是要去除這些貪、瞋、癡,及消我們的業障。例如:在擦椅子時,師父說再擦乾淨點。你們會想:已經擦得很好了,怎麼還這樣說?這種想法是俗人的見識,修行要直心,要說:「好!好!我再擦好。」這也是在考驗你們的心,所以修行貴在直心。

修苦行即是在洗頭腦、換種子。

要少用頭腦,但不是說不用頭腦做事,而是說,遇到事情做過了就好,不要再去分別你我是非,對人也是一樣。

比較率直的人,智慧容易開。

做常住的工作是沒有條件的,不要做得怨天尤人。

常住即慧命所寄,有常住才有我們,我們當為常住做任何一件事情,不計生命安危。

一邊工作,一邊念佛,就會感覺到有地獄、因果、輪迴等,才會警覺應該趕快念佛求生西方。

東西好的,不要把它變成不好的,這是指常住的東西、使用物,要儘量保存、使用得宜,不要無心或故意把它放壞了。

修苦行是要鍛鍊自己是否能捨身。這個身體是假的,一定會壞,再怎樣補也補不好。

修苦行是要培養這個願。看有沒有這個願,業障少的人,願力就會發出來,諸佛菩薩成道,就是依這個誓願。

做事情就像在玩遊戲一樣,若無其事,但心要有主,不要被外境所轉。

我們要捨身為常住做事,如果太愛惜身體,就無法修福,反而被臭皮囊騙走。

盡守自己的職事,如果好吃懶做、不盡職,福報用完,業障一到,自然而然待不住。

在家有苦,出家也有苦,在家所受的苦沒有目的,而出家受的苦,是要了生死,不受輪迴。

我們修苦行,就是要消業障,所以對於自己的言行,應多注意,免得帶業障來,又帶業障走。

■ 不要怕得罪人,自己的職事要做好,該說的就當說,不要做人情,免得落因果,失人不失因果。

有什麼不知道的,應該問師父或師兄,不要怕丟面子而自己擅做主張。

今天我們出家是要修行,了脫生死,不是來享受的。修苦行就是磨鍊我們的身心,能夠使我們沒有我相、沒有貪瞋癡,達到身口意清淨。

做事要心甘情願,才會開智慧。

以前在大陸叢林,出家不是那麼容易,剛出家要先出外坡做苦工,做到某一個階段再領職事。

以前大陸叢林,只要有人犯錯,知客師也不用多說,把你的姓名寫在布告欄上,你自己看了就得走路。現在知客師說你,你還會和他吵架,真是差得遠。

做事情要用頭腦去思考,不要人家說這樣做,就一成不變地去做,要有判斷能力,否則豈不就像一隻傻狗,人家丟了一顆石頭,牠不知丟的是什麼,就跟著去撿。

拿筆的大博士,雖有學識,但不見得就有得吃,而拿大筆的,也就是拿鋤頭的,只要拿得穩,一定不愁吃的。

做事要有耐心,把環境擦洗乾淨,也同樣要把自己的心洗滌清淨。邊做事邊念佛,不要放逸,不要讓意識跑走了,才能達到身口意清淨。

執事人關心我們才罵我們,糾正我們的錯誤,這就是我們的善知識、指導者。不要人家一罵,煩惱就來了。

修行談何容易,要想當一個修行人,不是那麼簡單。現在我們只能說做苦工苦修而已,我們貪瞋癡慢疑未斷,現在只是磨鍊我們的心志,等斷了這些,那才入道。

修行就是要吃虧,才會有進步。

做事不是為別人做,也不是應該做的,而是為消自己的業障。大家在一起做事,若有人不會,我們來教他,若他做不好,我們幫他做。不要分得太清楚,他不做,你就起煩惱。他不做你自己來做,要有慈悲心。

如果執事人教我們做事做錯了,我們也不能去反駁,順著他的意思去做,自然就會悟出真理。

修行的路程要愈苦,才會開智慧。不是希望別人對我們好,否則和世俗就沒有兩樣了。

■ 人家叫你這樣做,你就這樣做,頭腦也不會去想別的花樣,這樣比較好修行。

如果你將地掃乾淨,師長硬說你沒掃乾淨,這時你若和他辯,這就是在家性子。若你能接受,說:好!好!我把它掃乾淨。這就是修行。

信徒拿東西來供養,是來求福的,即使是供養一根草,我們也要以歡喜心接受。如果拿好東西來,我們為了這些東西起貪念,則不能悟道。如果拿壞的東西來,我們把壞的煮成好吃的,則福慧雙修。如果沒有適當處理,反而批評人家拿這些壞東西來,自己起煩惱,並且造口業。

修苦行不是一定要做很多事,做事情是磨鍊自己的心。做事不能急,慢慢來,做久了自然熟悉,就會開智慧,事情應該怎麼做,不是刻意絞盡腦筋去想怎麼做,而是一看到就自然知道怎麼去做。

在家人整天忙碌地工作,就是追求名利、聲望,想在物質上得到享受,吃好穿好住好。而出家人工作,是為了訓練頭腦,工作不求做多,也不用急,更不是想得到別人的讚歎,也沒有在追求什麼。

急性就會無明,丹田也會無力。

修行要靠自己去行,像一杯水,當你未飲之前不知其味,飲了之後就知其味,所以要去行,才保證真實。

要有菩薩的精神,要做一位菩薩,不可以自己好就好,不管別人死活。應該把別人看得重要,自己沒關係,要利益他人,如果只利益自己,無明煩惱就會一大堆。

做什麼事情才算是修苦行?就是一切都不計較,日常生活不起分別,就是修苦行。

自己的職事,自己量力而為,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不必請人幫忙,因為各有各的職事,自己發心就自己做,如果麻煩別人,說不定會使人起煩惱。如果他自己高興幫忙做,那就可以。做種種事都是修行,不必計較。

在家時什麼事都依賴父母,不知天地幾斤重。而出家後都是師兄弟,各人領各人的職事,把自己工作做好,較有獨立性。

做事情要有計畫,不能隨隨便便草率了事,要把常住的東西,做適當圓滿的處理。例如一棵樹,沒有給予適當的種植,誤把它糟蹋了,那我們就有過失。

每天做事,把事情做好,心都在佛道上,如掃地也會悟道,掃地掃塵埃,要會掃我們自己的塵埃。

■ 戒本有各個職事的規矩,要詳問才不會犯戒,以後擔當職事才能勝任、有寄託。

職事要一步一步、一級一級地按照規矩來,不是統管的。

若職事都會做,則到那裡都自在。

做事情是在磨鍊我們。做事情如果用心則會專心,一件事如果會專,則其他事也都會專,邊做邊念佛,同樣的,一理通則萬理徹。

看做事情就知道,做事專心、用心,則學佛念佛也就專心用心。最後自己會有這個「直覺」出來,則工作中那裡不乾淨也會知道,就是地上一粒沙也會感覺到。即一件事人家說了,就知道該怎麼去做。

從無始以來,所帶來的業,善念少,惡念多,所以我們的自性被蓋住了,發不出來,因此有妄念、愛睡,無法與它抵抗,這就是業障,所以要做些事情來調配。修苦行,消業障,才不會想睡、想吃。去掉壞念頭,才有正念,煩惱才少。否則是到處聽、聽得亂糟糟,煩惱都沒處通,沒辦法疏導、排解。

修行是做人不願意做的,勇猛精進,不是和人計較這是不是我應該做的。斤斤計較就和社會人一樣,做人不做的才是修福慧,修行不是用算的、計較的。

如果在工作時,還知道我在做什麼,還有感覺,這只是修福。如果工作時,沒有我在工作的念頭,也就是沒有什麼感覺,這就與般若相應,亦即身心世界皆能放下。

聽執事人的話,不要故意刁難執事人,大家同心協力。

修行就是要「做」,事情做下去之後,慢慢有善根跑出來。業障消除,善根就會出來,不是說修這個該他做,我們不幫他做,這是「奧行」。修是修解脫,頭腦會「精彩」,精、清、明才是解脫,不是說叫你們一定要做那些事,而是要讓你們頭

腦能夠洗得「精彩」,有的人愈做愈不情願,這是「壞行」。

做事情,不是在分會做不會做,而是要起歡喜心願意去做,如果分我會做、你不會做,就會競爭、起煩惱,說我掃那麼乾淨,給你亂掃一通,又弄髒了,於是我臉朝這邊、你臉朝向那邊,兩個人不說話,都起了煩惱,心裡就想:在俗家時還可以去旅行,出家這麼辛苦又不自由,真歹命!

做事情,也不是一直要追求做得很完美,例如:打掃乾淨了就很高興,如果弄不乾淨就起煩惱,這樣,即使讓你打掃得再乾淨,這個心還是不會乾淨。

【第十二單元】對出家弟子開示◎和合•忍辱•破我相

……能行忍的人福報最大,不但增加定力,而且能消業障、開啟智慧。

■ 當年老和尚在大陸深山潛修之後,回到寺裡常住,有一天,大殿功德箱的香火錢丟了。當家師和香燈師傳出這個消息的時候,舉寺嘩然。老和尚沒回寺以前,從來沒掉過香火錢,老和尚回來沒多久,全寺賴以維生的香火錢居然不翼而飛,而且讓大家連想到的就是 —— 老和尚每天夜間都在大殿裡坐禪,如果說有人動手腳,第一個知道的應該就是他,既然他沒有反應,那麼偷香火錢的,會是誰呢?於是大家都心照不宣了。

從此,整個寺裡上下,大家雖然都不明說,可是只要一進大殿,或碰到老和尚,沒有不以白眼相向的。古人說:「萬夫所指,不病而死。」老和尚在眾人默擯之下,一句表白說明的話也沒出口,一點不滿怨懟的心也沒起。

就這樣度過了一個多禮拜,大家仍然怒目相待,老和尚依然如沐春風。這時候,當家師和香燈師才出來講話,揭開這段公案的謎底。原來香火錢並沒有掉,這只是當家師和香燈師想藉此事來考驗老和尚,究竟在山上潛修幾年之後,歷鍊出什麼樣的人格來?沒想到老和尚居然在眾怒之下如沐春風。經當家、香燈這一表白,大眾師都自覺慚愧,這一個多禮拜,天天怒目所向的,竟是一個人格完美、超然物外的道人。大家除了生起一份愧疚不安之心外,倍生一份敬佩讚嘆之意,而老和尚卻依然故我,不為毀譽得失而動容。

■ 我們的無明就像雲一樣,有時會將日光遮住,凡事要從無明修,不起無明火、不生煩惱、不嫉妒人,如果嫉妒別人,會墮在三惡道中,來生不知是否能再得人身。所謂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中土難生。

參是要參壞的,不要因為被人打擊,就覺得他是壞人。其實,他是我們的善知識,就是把我的頭砍掉,我也要度他。要修到不生不滅,現出我們的本性、佛性。參人的壞處來修正自己。

如果要省卻煩惱,凡事當隨從大眾或他人的意見,不可固執自己的看法,只有自己的事情,才可以依自己的意思,這是忍辱的方法。

那些往生西方的人,都是念佛專一,而且能忍辱吃虧的人。

論人的是非曲直,心裡不平,起了煩惱,那就是自己的錯、自己的過失。不要去管是非曲直,一切忍下來,心裡安然無事,這才對,自己也無犯過失,這是修行第一道,也是最上修道之法。師父不在時,遇事境緣,要記得師父曾說過的,要忍!要忍!心安無事,這是最好的一帖藥。

只有那些不開化、不明理的人,才會把不實在、沒有的事情拿來起妄想煩惱,這也是一種妄念愚癡。

一個人對事情不論是好是壞、是對是錯,嘴裡不要亂說,肚子裡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沒事也會變成有事,最後總是會害到自己。那些沒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這樣最會惹事。

別人的行為好,我們心裡不起歡喜貪著心;行為不好,也不起憎惡心,要好好按耐這個心,不起煩惱。別人不好是別人的習氣,那是別人的事,如果我們拿來起煩惱,那就是自己的愚癡。這樣不論事情是好是壞,能保持這個心不動,便是忍辱。能夠衝破這一關,以後無論什麼事就比較不會起煩惱。這點切要好好學、好好磨鍊,如此業障自然消除,身體自然也好起來。

我們自身的光明要像太陽光一樣,對萬物一視同仁,無物不照,好人它也照,惡人它也照。好壞是別人的事,我們總要平等慈悲,若是與人計較,則自身也是半斤八兩。

佛法是圓的,是可以權宜變通的,並不是有稜有角的。總是要寬懷大度,自身的立場沒有過失,別人要怎樣,那是別人的作為,與自己無關。修行就是在訓練我們做人和做事的態度。

那些溺在父母身邊的人,比較不能成長,而那些離開父母的寵溺,在外奔波的人,反而能鍊成大人的氣魄。就像溺在母猴懷裡的小猴,有時會被母猴抱得活活悶死,而那些獨立跳躍在山林的小猴,反而活得很好。修行要在最困苦、最不好的環境,越是能忍辱,越有境界折磨,才是修行最佳的環境。

在家人分別善人惡人而起憎愛,而出家人對善人是如此,對惡人也是如此,一律平等慈悲,於好不起貪著心、於惡不起憎惡心。那些刺激我們的,才是我們真正的指導者。入寺沒有刺激,便沒得修行。

不可起憎惡心,來分別那是惡人是壞人,是我們自己不夠那個道行來接納對方,不夠那個涵養來與人善處,錯是錯在自己的耳根、眼根的分別業識。這便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習氣,我們就是被這些習氣障礙住。

■ 有功夫的人,耳朵不聽人的是非、眼睛不看人的善惡。人家毀謗我們,罵我們惡人善人,都當做沒聽到、沒看到,收攝六根不外馳。只有那些沒功夫的人,才整天窺伺他人的是非,斤斤計較。

寺廟是個十方道場,十方人聚集一處,一個人一個樣子,我們要自己去應付這個環境,不可能環境來配合我們的意思,在家裡甚至父母都不可能完全順己意,何況十方人?處處要能忍、能隨順,心才會安。

出家就是要在惡劣的環境中修,那些好的、快樂的順境,已經不必學了。修就是要修這些壞的、惡的,這些逆因緣會啟發出我們的智慧與知識,成就我們的忍辱行,讓我們處處無掛礙。當我們的智慧發展到某一程度時,就能折服某一程度的煩惱。所以越是會修行的人,越是喜歡在逆境中修。

我們出家的意義就是要了斷恩怨,要怨親平等,對惡人、有冤仇的人,我們要平等發願,度他們一起成佛,這樣我們才會起平等慈悲心。

修行就是在修我們這忍耐性,修這種種逆境,凡事要能忍才是修行。舒適順意的境界有什麼可修?就是要在橫逆的環境去磨、去修,萬般事總是要順別人的意思,事事忍辱,最後終會有好處,如果再分個我是他非,煩惱就惹上來了。

事事逞能幹,樣樣要佔上風的,最後都會失敗。不要以為自己是大學生,樣樣比人行,不接受他人的話,那麼這一生是不可能再有進步的。知識份子總是在思想上轉不出來,被自己的思想所縛,而起我慢心。

那些越是能幹,越是有才華的人,越是要卑下謙虛,要以大慈悲來待人處事,才不會失敗。

人家侮辱我、欺負我、佔我便宜,如果我們能忍下來,不去斤斤計較別人佔我多少便宜,也不去掛礙它。這樣不但宿世業緣消除,且當下便能平靜無事,又能增長智慧,延長我們的壽命。

什麼事都要學習放下,不要執著、不要樣樣記掛在心。自己了生死才是要緊的事,不必去理會別人在演什麼戲。否則,自己跟著起煩惱,一起墮到三惡道去。

出家,主要在演「忍」這場戲。演得過,就是佛菩薩。

師父在時,要好好體會師父的意思,師父不在時,自然有人會領導大眾修苦行,智慧自然會開出來。最重要的是要修忍辱,能忍辱則智慧生,智慧生則無明盡。別人說我們,不論自己是對是錯,還是被冤枉,都唯唯諾諾,以不辯應之,心中不起煩惱則智慧生。若是執理與人辯白,則無明起矣。

別人對我們越是不好,我們越是要發慈悲心善待對方,要對他越好,越要度他。不可像俗人一般起瞋心、結冤仇,出家人心要無瞋。

修行人就是要在這色、聲、香、味、觸、法的業識順逆中求解脫,無魔不成道。成佛那有那麼便宜的事,不經苦行、不經魔障,如何去勵鍊無明煩惱?修行人就是在修魔障,唯有衝破魔境中的無明煩惱,才能得到解脫。也唯有捨下色聲香味觸法,心無掛礙,才能得到清淨解脫,才能顯出菩提心來。所以修行人不能怕魔障,不能貪圖安定順境,那樣是不會進步的。

要達五蘊皆空,必須持戒、忍辱、勇猛精進、改脾氣和個性,必須打破無明,一切隨緣都好,如果起無明煩惱,人我鬥爭,那就可惜了。

■ 既已離俗,一切得依出家人的法門修六度,若不能忍辱,不能捨棄比較勝負的世俗習氣,一切言語、事務中怕吃虧,怕被人佔便宜,起人我爭執,仍是俗氣未脫。

既已出家,當思解脫之道,以了生死,多念佛,種西方蓮池的種子,切不可隨他人的業障煩惱而轉,否則,業障越絞越深,將來墮落得也越深。

我們出家受戒,是要除去我們在世俗社會中所薰染的習氣,革除貪念,修忍辱行,不可再以「人家錯、我對」的觀念來處事待人,那是一種社會習氣,必須改掉。如果人家說的有道理,我們可以聽一聽,拿來作參考,如果說的沒道理,那就把它放一邊,不起煩惱,這就是一種忍辱智慧。否則,若起我是人非,就是勝負我執的心,凡事一定要佔上風,無明煩惱便生起,這就是一種愚癡。

事情來時,我們依當時的情況,斟酌情勢,當面應對,但事境已過,便須放下,若再提起論是論非、批評好壞,便是造口業,就是我們的過失。別人好壞是別人的事,我們不必把它帶到我們心裡來煩惱。

忍辱是修行之本,戒律中也以忍辱為第一道。忍辱是最大福德之處,能行忍的人福報最大,不但增加定力,而且能消業障、開啟智慧。

在家人的習性是 —— 凡事分別是非、曲直、對錯,爭長爭短的,惡心相向,出口如劍,而出家法就不同了。出家人要忍辱為本、慈悲為懷,事無分是非曲直,甚至無理的事情,也要以婉轉慈悲的心,學忍辱吃虧。一切能容,才是出家人的德量。

我們修行便是要修 —— 六根對六塵所起的分別煩惱,分別善惡、好音壞音種種等,這種分別就是六根不清淨。修行就是要修這些分別煩惱,直到六根對六塵沒有分別,才是六根清淨,才能五蘊皆空。

譬如說:別人罵你,那是消災;給你不好的臉色看,那是最上供養,要沒有分別,反而覺得如獲至寶。

你看彌勒佛、布袋和尚,他有多大的慈悲度量!如果一個人沒有度量,吃不了一點虧、受不住別人的一兩句壞話,就是沒有修行。西方不是普通一般人都能去的。

煩惱恰如一陣風,來無影,去無蹤,無可捉摸。心裡有事就會出毛病,心中無事,一切不會出問題。

出家人要忍辱,要修無我,如果無我則無諍,也不去分別誰好誰壞,對眾人就像對一個人一樣,沒有分別,一視同仁,沒有在計較我是他非。如果有一個我,那有問題的事情還多得很。

當我們論說他人是非時,不是他非我是的事實,而是我們的耳根、眼根在納受、分別外物,是自家賊在劫功德財。我們修行就是要守住六根門頭,別讓它在聲色上追逐,這樣煩惱就進不了門。時時緊閉六根,耳裝聾,聽若無聞;眼裝瞎,視若無睹,鼻不揀香臭、口不挑精粗、耳不貪美言、眼不貪境界,自鎖家門,鎖自家六根門頭,專意念佛、拜佛、看經、靜坐,打紮自身的功夫,那裡還有閒情對外攀緣?

■ 不要看別人對不對,要自己多反省,看自己有沒有做好,修是要修自己,依法不依人,要恭敬三寶。只要是眾生都會有錯,但他那一天懺悔了,就能改過做好。四生都有佛性,有的胎生很靈通,比人類更靈,只是牠不會講話而已。

不可兩三人交頭接耳、結黨私語、背後論人是非等,否則容易讓大家不安,造成鬧眾。

出家後什麼事皆以忍辱為重要。會說我們的,都是我們的指路者,沒有他們,我們不會進步,不能成就。不要以為自己已經這麼辛苦了,還這也嫌、那也嫌,沒一樣對的,乾脆回去好了、走好了。但又不知該走到那裡去,又不能嫁人,這樣反而更痛苦,好像活在活地獄。

都是有個你、我在爭,看能不能修到沒有你、我這種境界。要修忍辱,忍是我們修行的根本,如果不能忍,則徒具出家人的外表,不要常以為自己做的都是對的,這樣就不能修心。

自己有煩惱要自己解脫,把師父開示的話拿來應用、來解。不是師父說一大堆,而是自己能夠靈活應用、拿來轉。

煩惱、生氣時,不要執著追究煩惱是那裡來。若執著則心不開,不能安心辦道、往前進,什麼事都要看得破、放得下,還是把阿彌陀佛掛在嘴邊,才是最要緊的。

好也笑笑、壞也笑笑,好壞是分別出來的。如遇高興歡喜,就問自己:「是什麼人在歡喜?」如遇煩惱,就問自己:「是什麼人在煩惱?」遇有煩惱或有什麼不好的念頭,就向自己說:「又來了,又碰到了!」要念阿彌陀佛,又說:「煩惱快走!沒這回事!」這樣自己以心治心。

在修行過程中,生了煩惱就不好,要沒有煩惱才好。

要怎樣才能心安?就是要無心。心本無所住,找不到心,心原是盡虛空遍法界。

西方在那裡?在自己的心中。心中無事、無煩惱就是西方。

不要隨著外境而去……,六根要守住。任何橫逆,就如同錢要讓你賺,你不要,境來了,你不修忍辱,反而起煩惱。什麼事都忍得下來,才會進步。即使是自己對,也要向他懺悔,那就是你的功德了。我們都帶業而來,還有很多要修的。譬如一個世界當做一粒沙,有恆河沙數的世界,每一個眾生都可到西方。要憫憐一切眾生,想到他們也跟我們自己一樣,也是來修行、來種善根的。對他們要發菩提心,即是慈悲心。

不要有驕慢性……。

要講別人之前,先和這個心商量一下。

出家至少要沒有煩惱,處處能自在。

講話要簡單,不必要的話勿多言。

■ 不用多看經,看多了迷迷糊糊,凡遇到什麼事,都一句阿彌陀佛。高興也好,煩惱也好,要遠離是非,也是一句阿彌陀佛。要靜下來念佛,念到睡著也很好,一念能超出三界,又一念,到西方。修行要眼假裝沒看到、耳裝沒聽到,老實念佛,現在你們都是眼睛睜大大的,仔細看著。修行要人家愈不認識愈好修。

這是前世修來的好因緣,才會你出家、我也出家,一起修行。出家修行要大家和睦相處,你好他也好,大家都好。不是和在家人一樣,誰好誰不好,這就有愛情愛別,修就是要修這些,冤親平等。

我們累世所造的惡業比山還要高,今生出家修行就會現前,所以有時候覺得出家後,業比在家多,我們要有力量跳得過去,如果不伏煩惱反而又起心動念,那就又造新業了。

出家了,如又分別計較,就是鬥爭。

每個人都有一肚子的煩惱,以前在大陸是要看那個愈有修、愈有根基的人,特地去試他。故意用那種無理的態度去刺激他,有時看他事情快做好了,偏再去破壞或打他一下。要看根基到那裡,才能試到那裡,否則對沒根基的人,只有徒增他的煩惱,在台灣是行不通的。一般女眾從父母身邊來,扭扭捏捏的習氣還在,用的方法都是世間法。

要認識壞的就是好的,否則每一個人都有一肚子的煩惱,怎麼去修?就是從這裡去修,才能去除煩惱。如果每天就只是這樣,做做吃吃,而不去悟道,則到老來還是一樣,而他也說他在修行,可是腦子裡還有很多煩惱。

打擊我們的,你以為他是壞人,但是在修道來講,是有幫助的,內心要感謝他。那是西方錢,你不會賺,反而跑去哭。

沒根基的人,煩惱一大堆,即使你跟他解釋,也是聽不進去,轉不過來,煩惱不除,正念出不來。

聽話要會聽,要聽聞佛法,不要聽俗氣話。前者是解脫的,後者是是非。不要還有相,有個我相,計較你我相,是壞種子。

聽話要對的才聽,如聽無理的,則會影響他人,也會受因果。

出家要在大叢林人多的地方,不要只有三五個人。人多才有壞的可參,那些壞的人,才是我們的指路者,這樣才會進步。祖師大都出自廚房、種菜……等,在最沒人注意的地方、最沒中用的地方修行。

■ 有的人在說別人是非,他自己也不知道,不是他故意這樣說,而是無始以來所帶來的業習使他這樣說。

修行人是 —— 境遇愈壞愈好。出家和在家不一樣,出了家是愈苦愈好,修行道路上,有很多和世俗不一樣,不是爭對不對。以前有兩個徒弟打坐,一個坐得很莊嚴,一個坐得東倒西歪,可是師父拿起鞭子,打那個坐得莊嚴的徒弟。要是現在的人馬上起瞋恨心、生煩惱了,但那個徒弟很慚愧地請師父開示指導。修行不是爭對不對,而是要有這種功夫,做對了人家說你不對,你也能接受。

有相看得到,「無相」是我們要有堅固心,是非裝不會,不要被度走。

受了別人的攻擊或批評,我們應當忍受,即使是被人冤枉也得忍受,還要感到慶幸並感謝人家。

忍辱即是智慧。

樂意接受別人的指導、勸導,不可違抗不服,或分派系、勾心鬥角。

起煩惱時,不要和這個說那個說,說來說去惹是非,最好多禮佛解煩惱。

修行要掃除四相 ——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看到別人的缺點,不要起分別心,應先觀察自己,人皆有佛性。

打妄想或煩惱時,要趕快停止,繼續念佛。如妄想繼續打,就不要去管它,還是要念佛,才不會退失道心。

修行一定要在大叢林人多的地方,這樣才會磨練出好的人才。如果是一兩個人、三四個人在一起,就沒有磨練的機會了。

不可兩人單獨講悄悄話,講來講去就結黨、分派系。

出家就是要捨身,人家怎麼罵、怎麼侮辱,都無所謂,去掉「我相」才好修行。

誇我們的、讚美我們的,那都不是明師;罵我們的,不管對與否,這才是真正明師。刺激我們的時候,就是在成就我們,當我們受到刺激時,總會想:「這麼瞧不起我,我就做給你看!」拿出這個志氣來,成就已在望。

不要光看別人的過錯,要常常看自己有無過失,有則改之,才不會與道相違。

■ 我們從無始以來,所造業障如山那麼高,而今出家修行,就是要消我們的業障,若不好好修行,反而造業,說這個怎樣、那個怎樣……,這座山就越堆越高,永遠無法跳出生死圈。

出家和在家不一樣,出家沒有說對不對,對也接受、不對也接受,若能如此忍辱,道心才會堅固,慢慢就會去「我相」。

大家評論誰比較好時,自己不要參加意見,心裡明白就好。

要發宏願,別人都先成佛,我才成佛。簡單地說:凡事幫忙別人,助別人安住其心、安心辦道,把所知道的說給別人聽,令他增加智慧,他人先成佛,而我才成佛,不能有嫉妒心。

隨人之性,合人之性。

不能生絲毫的瞋心,否則不能入道。

若真心想修行,是各自的福氣,故應福慧雙修。要把舊業消掉,方法是拜佛、念佛、做常住的工作、不計較。若計較則生煩惱,即造新業。

別人和他結惡緣,我們不要受人家影響,也和他結惡緣。要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心要有主。我們要廣結善緣,未成佛先結人緣。

若自己對,而別人硬說你不對,你也要忍受,也要向人懺悔。凡事承認自己不對,就不會起煩惱,修行就是修這個。否則,錢要給你你不賺 —— 就是說境界來了,你不知修忍辱,反而起煩惱。

修行不講是非,不講「沒影」的事,說是非就失敗。

出家做事與社會差很多,社會是追求名利,我們是修身、口、意。話像一把刀,一句不對,可害多少人,言多必失,少說話、多念佛。

如果別人把做不好的事往我們身上推,也要忍。以前人家說師父「怎沒把飯煮熟,叫人怎麼吃?」師父默然不辯,這才是功夫。

如果有分別計較,就不會安定。不是他壞,是我們不會修,因自己怨恨、煩惱而不安定,是你自己不安定而怕。怕與不怕,就是安定、不安定。不怕就安定,怕就不安定。怕是自己在怕,別人也沒在怕,是自己修不夠,自己的心沒有主就害怕。怕多了就生煩惱,心不安定也就會沒道心。什麼事都要用比喻的,過了就沒事,才會有正念。

如果有人想害我,我們要想:大概過去我害過他,所以才這樣,我不能再和他結冤仇,我要度他。凡事都有因果,一針、一線、一句話,皆有因果。

■ 人家在講我們的是非,修就是修這些。

寺裡也會有是非,形形色色,看得會害怕。會修的人就會想:等我修好一點來度他,不會修的則會和他結冤仇。

凡事都說自己不對,說:「懺悔、請教我」,而不起煩惱,就是無我相,就不會有壞念頭。

出家修行不是競爭、鬥爭的,競爭鬥爭則還有名利心。

一個人不是壞,而是習氣。每個人都有習氣,只是深淺不同。只要有向道之心,就能原諒他,不要把他看做壞人。

修忍辱波羅密 —— 不是說我要忍辱,也不是感覺自己在忍辱,或壓抑自己,這還有我相。而是對境不覺得,這才叫做忍辱,如人家罵你時,你不覺得人家在罵你。

凡事都要忍辱。

人家管我們,不論好壞我們都接受,拿他的壞處來迴光返照,不被他轉走,忍下來,自己六根中會分析出事情的真相,慢慢智慧就會開。

不要說好人、壞人,要把壞人拿來修,好的就好了,哪還要修?就是要參那些壞的,拿來當借鏡。阿彌陀佛多念一點。

若人家不好,你不會拿來修,則讓他度走了,為他起煩惱。人都有優缺點,人家好的你沒得到,壞的你卻得去了。我們看到人家不好,把他當做一面鏡子,他不如法,我們可要如法。

以後,你們如果在外面,有聽到別人在批評我什麼,你們不可以跟他們辯駁,因為他們批評的是我,不是你。

【第十三單元】對出家弟子開示◎修行不執著

一心念佛、吃苦修苦行,修行不要在形式上裝飾我相。

……有一個「我」在做什麼,則會增長貢高我慢。

■ 有一天,有一個人上山來,提了一個OO七的手提箱,非常神祕地要求單獨見老和尚,因為過去曾有人圖謀不軌,所以弟子們不允許他單獨見老和尚,但這人說有重要的事要請問,後來他就去附在老和尚耳邊,非常鄭重地問說:「老和尚,人家都說您有神通,您老實告訴我,您到底有沒有神通?」

老和尚也很神祕鄭重地附在他耳邊說:「我告訴你,我有吃就有通,沒吃就不通。」

■ 老和尚在大陸承天寺修行時,各種修行的方法都嘗試過,有一次,故意幾十天不吃飯,有一天上殿時,竟然體力不支,向前倒了下去,因他排在最後一位,往前倒時,前面那位竟被他撞倒向前又撞到前面一位,結果整排的人都被撞倒了,一時大殿的秩序大亂。他這時才知道自己錯了,故意不吃飯也是執著啊!

自己精進也不知道。要順其自然,不能太執著,執著要用功,要順其自然,自己精進,也不知道自己在精進。

一心念佛、吃苦修苦行,修行不要在形式上裝飾我相。

看經要能解意,解意要能並行,只有能自觀自行才是在利用經,才名為轉經,否則便是被經轉。如果看經、看戒得到一點知解,便拿來批評他人,偵察他人是否做到,心生分別,徒增我相、我慢與是非,也是被經轉。別人沒有行的、做不到的,我們一定要行得到、做得到。否則批評別人,自己豈不是也與他同類?只看到別人的過失,不審查自己的過失,是我們最大的無明習氣。

修行不是在忍飢餓,一天只吃一餐,不但體內虛火會上升,身體會虧損,且忍久了,還會淪為惡鬼道的一份子。

行日中一食或過午不食,那是順著身體的自然狀況,在飽足清淨的情況下,自然不需多食,而捨下一些多餘的飲食,並不是勉強去行的。像你們現在,還是一身的無明習氣在妄動,所吃的,恐怕都還不夠體內的消耗,還談什麼日中一食?不變成餓鬼就好了。

■ 了生死那有那麼簡單,不吃飯就能了生死,那大家都不吃好了。了生死必須去無明習氣,要忍辱,忍辱第一道,這是最重要的,不是不吃就可以了生死。

靜坐,是坐無色相,不是停滯在靜中。要離一切相、心無所著,才是靜坐的意義。由這清淨、空、無色相中,在行、住、坐、臥中,尋得一「不著一切」的法,心無所貪戀、愛著,而走出生死,入解脫之道。

我們打鼓時,念「辦公事、辦公事,公事辦完辦私事」,就是不可人勞我逸,只圖自己念佛、拜佛、誦經,這些是屬於私人的事。如果不發心於公事,一味地自私,只顧自己念佛、拜佛,這樣的修持,就是執我相,心地只有越來越窄,一輩子無法解脫。反之,將身心奉常住,為眾人做一切功德,令他人得到利益,這樣雖然沒有時間拜佛、誦經,但一切的經藏已在其中,則智慧漸開、心胸漸廣。

出家人就是在修六根對六塵的貪欲,解脫色身的束縛,不著五蘊的色相,坐無相禪。如果執著有相坐禪,或有形式的用功,有一個「我」在做什麼,則會增長貢高我慢。

修行須在不知不覺中進步,一天過一天,無掛無礙、無憂無惱,這樣才行。如果還執著我在進步,或做了多少功德,會起貢高我慢,還是很危險。

練不倒單要有善根,不是容易的。沒有說要用什麼方法?怎樣去練習?這樣就有執著。這是一個有善根的人有心去修,在行之中有一正念,自然而成的。師父只教你們念佛,師父以前在山上是隨緣,眾生能吃則人也能吃,天人供養自然。

如果餓了硬是要忍,身體會餓壞了。修行是用心,不要去練那種不倒單、不吃東西。師父修到現在,一直有一種感覺,即是修行萬一走錯路,很危險,唯有念佛最好。如果走錯路,人身難得,有很多人錯誤了。

不要執著,一切隨緣,如果有師長幫你做事,你覺得承擔不起而且損福報,這就是執著,怕福讓人家得去,如要人家得到福報,自己本身也要有福,才可能讓別人得到福。

凡事不要執著,有時碰到某些事,總想要使它比較完美、比較理想,一直把事放在心上,追求、一直追求,這就是執著。

■ 修行不能執著,執著即生煩惱。

不要著相,說:我做了什麼、什麼……。

不要以為出家幾年了,要當法師、要閉關閉山。修不到那個程度,什麼都還需要,怎麼去閉關?到後來什麼問題都出來了。要勇猛精進地修行,到了衣食住都不需要了,才去閉山、閉關,這才有保障、有成就。

出了家要多念佛,不一定要坐禪,功夫不到容易著魔。

修學佛法,並不是什麼都不要,那會走偏的。

佛法不著於境界,如樂、明、空。輕安則樂;妄念少則明;不生念則空。如著於樂則生欲界天;著明則生色界天;著空則生無色界天。

什麼是粗衣淡飯?不是不吃飯,而是吃飽就可以,不求吃得好;穿得暖、能遮身就可以,不求穿得好;睡得足,有精神就好了,不要貪睡,睡多易昏沈。若想搞些花樣不吃飯,身體搞壞了,不能安心修行,則枉費來出家。師父以前搞很多名堂,現在老了,知道錯了。

念佛還有感覺,還知道有念沒念,則是執著。

靜坐時如有好壞境,都不執著,也不用說。

不要執著好壞。若執著壞的,則永遠停留住,不能進步,例如自己做錯事,心裡就感到很難過,心不開,一直執著這件事,就無法安心辦道。一切都是幻化不實的,過了就算了,若執著即生煩惱。

修行不是修給人家看的。若是形於外的,你有幾兩重,人家一秤就知曉。修行是向內不是向外的,要給人感覺不出來,這樣我們也好安心辦道。

師父曾經一個星期、一個月沒吃飯餓肚子,但我很少說,怕你們誤會,跟著學,你們如果不吃,飢火上升會起煩惱,甚至把身體弄壞。沒有了這個假體,怎麼修?所以我說你們如果肚子餓,吃幾餐都沒關係,只要不貪就好。

【第十四單元】對出家弟子開示◎男眾•女眾

我們是凡夫,男女眾應分清楚,保持距離,以免障道。

■ 有一天,老和尚與弟子在庭中談話,看到岩下不遠,有一位年輕比丘,儀表不俗,溫文儒雅,帶領著六七個在家女眾弟子向這邊走上來,老和尚突然對身邊的弟子說:「那一位年輕法師,有一點危險。」弟子們看不出什麼道理來。

但是過了兩年之後,大家才知道,這位年輕法師到日本出席「世界佛教徒聯誼會」後,竟然在日本還俗,就此不歸了。

■ 女眾業障較重,但會修的就此身即可解脫。不要太愛惜身體,否則貪念一來就散亂,無道心。要好好苦志修行,來世轉男眾身,沙彌出家,來做聖僧,佛也是人去做的。不會修照樣墮下去做畜生,要誓願做佛。

女眾對年輕的男眾法師,應該恭敬、尊重,但如果去跟他說些東拉西扯的閒話,則我們會有過失。我們要莊莊嚴嚴地恭敬佛、法、僧。如看到認識或不認識的法師,我們莊重地說:「法師,阿彌陀佛!」則我們得到利益。而不可輕慢地認為 —— 「我們是女眾,你是男眾,不可以來纏我們!」不是這樣喔!我們恭敬法師,他如果本來是心猿意馬把持不住,則因為我們的恭敬,他自己內心會慚愧,但不是慚愧給妳看,這是無色相的,這樣男眾法師也會得到利益。

生為女身,能出家,得遇善知識,又有安定的道場,應該感到萬幸才對,應該趕快修,改掉自己的脾氣,改掉不好的念頭與觀念。

女眾感情重,不要再來那些愛情愛別離,喜歡兩個女眾常在一起,說你為什麼不跟我好?要分開,要遠離一點,如果執著下去,就是邪了。

男女眾講話不能面對面,拿東西不能直接接手。師父是有定力,否則即使相距百步,也嫌太近。你們現在的正念,都還不夠十分之一,還很危險,要多注意。

在男女眾道場,男女眾一定要分清楚。動物交配有季節性,其他時間則不會,而人的習氣重,隨時隨地都會發生,不要看他外表斯斯文文的……。女眾應當自愛,而男眾無事不要到處逛。

女眾要盡量避免和男眾交談。

我們是凡夫,男女眾應分清楚,保持距離,以免障道。

男女眾要分清楚,即使活到一百歲也是如此。除非已開悟證果有定力,否則容易出毛病。

在台灣還好,女眾能出家,要不然女眾在社會上只有墮落下去,來出家再怎麼沒修,不殺生,來世看能不能轉個男身再來修行。

女眾出家都不容易,何況要到別處參學,所以要參自己的起心動念、貪、瞋、癡、慢、疑。

女眾出家已現大丈夫相,等於半個男身,不可常現女態。否則,不但習氣未改,反而令人起心動念,更加造業。

現代男女眾出家,散亂心較多,我們道心要堅固,不是拿佛教去和社會比賽,辦種種活動,僧俗男女夾雜不分,壞念頭一大堆,容易退道心。

【第十五單元】對出家弟子開示◎心不安定•想離開常住

……不是別人不好,是自己的無明業感在作祟,沒有智慧,不能越過。

如果有道心,做什麼事都無煩惱。

■ 有位法師出去參學回來,逢人就向人吹噓,他在外面那個道場,有多好多好,人家要聘請他擔任什麼職事等等。大家聽了都很羨慕,有的人就動了念頭,也想出去見識見識。

有一天,老和尚當面漏他的氣,對他說:「你以為我不知道你在外面做什麼?」從此他再也不敢向人吹牛了。

老和尚曾經說過:「在台灣沒地方參,所以要自己參自己。」「善知識在那裡?在心。」

■ 如果要出去參學,可以去參別的寺裡的住持、當家、庫頭等,這幾位執事人修行的方法。但是現在的出家人,多攀親攀戚的俗家樣,沒有出家人辭親割愛的氣魄,又多爭名爭利的名聞利養心,沒有出家人息心淡利的道風。

參學是在參自心,當人家在說我們的是非、壞話,這就是要給我們參,看看自己起了什麼心?煩惱、妄想、不自在或造口業?就是在參這些。

一心念佛,最重要的是要能忍辱,什麼事情不順眼,就把耳朵關起來,眼睛閉起來,裝做沒聽到、沒看到,睜一眼、閉一眼,對人要和顏悅色,再怎麼說,修行就是忍辱這兩個字。

不要嫌別人這點不好、那點不好,不是別人不好,是自己的無明業感在作祟,沒有智慧,不能越過。如果有道心,做什麼事都無煩惱。

父母對子女,愛之深責之切,如果子女嫌父母嘮叨、多管閒事,而離開父母外出別住,則不但自己放棄父母給予我們的依靠,而且讓父母怨嘆,自失其利又傷及父母。出家也是一樣,做師父的希望弟子成就,才不惜唇舌,如果弟子不聽從,離開師父他去,不但自己失去指導者,而且令師父失望。

以前的人求法,雖然受盡辛苦,但卻能藉此增加身心的能力,做為他們日後擔負弘法度眾的資本。師父年少時,參學行腳四方,也是歷盡飢餓疲勞,加上病魔纏身,也是這樣磨鍊過來的。只要有實際的修持,自然有諸天護法的擁護,否則,師父整天在這裡閒坐,又憑什麼每天那麼多的信眾上山禮拜?

我們參學,並不是在參別人能給予我們什麼優渥的待遇,而是要從吃別人的虧中去參,才叫做參學,如不吃虧,是參不到東西的。所以,忍字非常重要,不但要忍一切的勞苦,更要忍一切的侮辱,別人怨恨我們,我們還得用一句阿彌陀佛跟他結善緣。只有能忍辱,才能開啟大智慧。

承天寺較不自由,有種種束縛,但這卻保持承天寺的規矩、莊嚴。苦行中磨鍊出來的解脫自在,才是真正的自性西方境界,臨命終時,直接往生西方,這才是究竟的。此心能安,到那裡都能安,此心不能安,則到天堂也不能安。

在台灣沒地方參,所以要自己參自己。

憨憨阿做,憨憨阿吃,多念佛,今天是今天,明天,明天再打算,什麼事都不操我心,這就有堅固心,這就是修行。如果做是做,還打妄想:要讀佛學院,要怎樣……,這還不是修行。

修行要自在,不要在乎別人對你的評語,說你好,說你壞,這不是別人不對,而是你自己不能安定。

業障到、起無明煩惱,如果沒正念則邪念起,處處看人不順眼,處處不順心,就想離開另找道場,或覺得沒意思,還俗去。其實只要是一起了煩惱,就是自己不對,不管你有理還是沒理。

苦行盡心去做,佛號念緊一點,心有寄託,業障就不會來找我們,否則業障來絞,社會上花花世界的境界就浮現出來,打妄想,心越不安。

■ 修行要過劫數,一劫一劫地過,很苦,業障來也是一劫,病苦也是一劫,如果能忍,這個劫數過後,腦筋一轉開來,正念就會出來,則時時刻刻一看到這個娑婆世界的事情,自己就會去解決。就知道眼所見都是有生有滅的,就一直念佛,這不生不滅的靈光就一路到西方。

有善根的人,師父講他,他知道師父在教他,就會說懺悔。沒善根的人反說師父怎麼還說他,生起煩惱,就想:還是在家好,有父母、吃好穿好。假如去結婚演那場戲,結果是再墮落。或者想要離開這裡,那以後就沒有人會講他了。輪迴是有的,不要以為沒有,很苦!

出家是要修行,不必到外面去讀書,佛學院所講的未必完全是佛學,往往摻雜了一些社會學,接觸久了,心無法脫離世俗。

現在這個道場讓你們不愁吃、穿、住,而能安心辦道,一方面修行,一方面開示指導。真正修行的目的要了解,你們沒有去過別的地方,你們不曉得,有的不知道在做些什麼。修行要知道逆境是正好修行的時候,不好的就是好的,好的就是不好的,煩惱即菩提,將它迴光返照,師父曾說過「鞋子倒穿」就是這個意思。如果在這裡住不安,想到別處去,其實主要是自己不安,到那裡也一樣不安。你們現在壞的念頭很多,好的沒有體會,遇有境來很容易被轉走,懵懵懂懂的,所以還很危險。要知道你們現在還沒有辦法受考驗,只能像照顧小孩一樣,慢慢讓心安下來,才能修心。你們一定要守規矩,大陸叢林是很嚴的。

不要想到外面參學,現在一般的都俗氣重,爭名奪利,好的學不到,反而把壞的帶回來。

我們執著這個「我見」,耳朵好話聽不進去,也就是指正我們,對我們修行有利益的話聽不進去;而壞話說得很漂亮,也就是誇獎我們的話,卻把它當好話。這樣自己會昏迷無主,變成散亂心,變成是非人,到處說人家說他怎樣怎樣,說者和聽者都無主、都不安,自己找麻煩,無法開智慧。在這五濁惡世,好行沒修到,壞行「修咖多」。不要自己無主,拿別人來作主。

為什麼要出家?就是要斷七情五慾,愛情愛別離苦、生老病死苦,這些都是由心出來的,這些讓我們修、讓我們觀照都觀照不完了,你還要去看別人?還去看別人的不好,自己心裡就不高興,就執著,則業障馬上到,想不開,變愚癡,到處說是非,到最後就這家道場也不好,那間也不好,換來換去,沒有一間適合的。

愛住那種沒人管、較自由的,隨心所欲,則壞念頭越多,七情五慾更多,就常常照鏡子,裝漂亮一些讓人欣賞,又怨憎會苦,怨這個身體,怨父母為何沒把我生漂亮一些,變成身出家,心不出家,妄想亂亂打。

【第十六單元】對出家弟子開示◎安僧•統理大眾

……要先除去自己的習氣、無明煩惱,再以自己的德行來感化人、統理大眾。

■ 現在出家人能吃苦的很少,不知道出家人必須千辛萬苦去求了生脫死,也不知道為何要修道、要如何修?修道人須吃苦,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才能成道,現在人不知如此,怕吃苦、怕拘束,便自己去蓋寺,結果不能統理大眾。實在是自己還不知自度,怎能度人?我們要吃苦來修,不可為貪享受來出家。

被稱讚而不會起歡喜心或貢高心的人,我們才能稱讚他。

越是當大法師的人,越是處處要謹慎,在任何時候對人都要尊重、慈悲。

事事都要能明理,隨順人家,才能指導人,否則自己都不能明理,怎麼指導人?我們出家人,要以佛法、佛理來指導教化別人,否則就是俗家款,就是世俗的樣子。事情不能隨順人,就是沒度量。

牛雖然很勞苦,但不知離苦,做牛是因為以前做官不清白,這一世來還債的。如有人做官把錢拿出去飛到國外,最後來台灣當牛,一世做官九世牛。牛有兩隻角,老虎也會怕牛,老虎是直直的,牛會轉彎。牛做事做久了,慢慢地有一天也會有覺性,譬如犁田時,還會教我們轉彎。有一個人不會犁田,卻裝會,他亂拉那隻牛,後來那隻牛一生氣,就把他拋得老遠、老遠……。師父開示是針對大眾,不要以為是在說誰錯,而生煩惱。如有錯,私自承認懺悔,要反省改過。常執著就會起煩惱,自己煩惱不說,還染及別人擾亂大眾,否則怎麼說統理大眾,要先能治家再治國。有德行最要緊,大家出家做什麼?就是在修這個行,修本來面目,要看師父種種自然而現,而生覺悟,聽後要去體會,不要聽過就算了。不要有我執,如有我執,智慧不會開。如有貢高我慢之心,會障道。

■ 先治家再治國,「家」比喻是自己的習氣、無明煩惱壞種子,「國」比喻是大眾,也就是要先除去自己的習氣、無明煩惱,再以自己的德行來感化人、統理大眾。

承天寺是十方道場,外來的出家眾,如果能守規矩,都能住下來。

我像一塊橋板,我先走了這段路,鋪了這塊橋板,讓你們走,我不敢說我教你們,只是以我的出家過程經驗,告訴你們,互相研究而已。

出家人是講慈悲的,不是用世俗法來管人,要以行為來做給人家看。說話要看個人根基而定,例如,我們對有根基的說:「有了過錯能夠懺悔,罪從心起從心懺。」那這個人雖有過錯,但經懺悔則清淨,不再犯過,能把心用在道上。對沒根基的人,就不能這樣說,如果對他這樣說,他會認為:「反正做錯了,懺悔就好了。」這樣他永遠沒有辦法改過,永遠在懺悔。

出家人不分拜誰為師,只要能守寺裡的規矩,大家都一樣,大家都是佛弟子。如果分得清楚,你是外來的,我是怎樣怎樣……,就不是出家人。出家人只要能好好依戒修行,修行得好,到那裡都會受人恭敬,天龍八部也會擁護你,十方叢林皆可為家。

對來掛單的人,不能有分別心,講人家好壞,讓人家不好修,只要他遵守規矩就可以。

某甲有吐痰的習慣,常常到處吐痰,而某乙有疑心的習氣,有一天甲在乙前吐痰,乙疑心甲瞧不起他,結果兩個起了衝突。丙知道他們的習慣,前來和解,從此兩人都改過,甲不再吐痰,乙不再疑心。一個人的習氣如果不改,會給自己添麻煩,疑心會對自己不利,會障道。當我們知道有人起衝突時,應該幫忙雙方和解,不可再加油添醋,否則事情愈鬧愈大。

修行修得好,自然有人擁護你,不是刻意強求來的。

如果有一個人修得好,其他人也會沾福,一人有福帶滿屋,而且人人也會起勇猛心,向他學習。每個人都想修行,一起共修,大家要互相勉勵,否則如果起是非、嫉妒、愚癡,大家都不安定。

以前大陸叢林修行,各人公事辦完辦私事,各人在房內念佛、看經、靜坐,二、三十年不知鄰單住的是誰。糾察師、知客師很嚴,看見無事串寮者,馬上查問、打香板,大家那有閒時間說閒話。

【第十七單元】對出家弟子開示◎隨緣•老實安份過日

出家人要事無所求、心無所住。

有人前來問難,對老和尚說:「你們佛教叫人修行,修行會有什要成果呢?你現在拿出來給我看看。」

老和尚指著庭前的一棵花,就問他說:「那是什麼?」這個人回答說:「那當然是一棵花。」

老和尚說:「好!你既然說它是一棵花,那麼你現在就叫它開花給我看看。」這個人無言以對。

這世間就像一場迷夢,所以什麼都要看破,不但財不能貪,貪財,痛苦就隨之而來;名也不能貪,貪名也是苦,娑婆世界沒有一樣我們可留戀的。我們出家人捨下世俗的一切,粗衣淡飯修苦行,做常住的事,利益大眾,心有寄託,則妄念不起,業障自消,心無掛礙,一天過一天,這就是修行。

修行是捨下身心,修一切功德,行菩薩道,發菩提心,發大願力,粗衣淡飯。活一天,就修一天的行,今天不必掛礙明天的事,萬事隨緣。

如果我們自心安定,則自然沒有事情,每天心定神足,心無所求,隨緣一天過一天,心裡自然平靜、法喜,這就是西方境界。西方何處求?西方就在我們的內心。反之,心若不安定,則常常會有事情發生,到那裡都不會安定。

現在寺裡的每一個人,都沒有貪念,而且每一位都很盡心自己的職務,都很為常住努力,所以護法諸天都在擁護我們,否則,師父每天就坐在這裡,自自然然的,也沒有做什麼佛事,憑什麼建道場?而且,大家都能平平靜靜地修行?照目前這種情況下去,對承天寺會有個好處,就是在未來的劫數變動中,承天寺能免過這個劫難。

你們拜我為師,我給你們的是佛法,如果以後我不在,你們仍依著去行,道心才會堅固,出家路才走得圓滿。

■ 吃、睡隨緣,不必去執著佛沒念沒拜,這也是執我相。

我們的衣、食、住雖然不好,但修行是在修清淨心,我們心中沒有什麼,沒有事情,每天就這樣,是清淨的地方,在家則是五濁惡世。

空餘時間多禮佛、看經藏。

今天我們能在這衣食住具足的道場修行,更應該加倍努力修行。

今天我們有這麼好的修行道場,不要再去想外面那個道場好,否則心無法安定,就無法修行。

出家人要事無所求、心無所住。

大器晚成,自己有了一點功夫時,不要想出名,年輕出名,慕名的人一多,如果定力不夠,尤其人的情慾高,萬一碰上孽緣,是很危險的。

行住坐臥應當不離佛,像印光大師、弘一大師這麼有修行的人,都還要念佛,更何況是我們凡夫,應該把念佛視為第一要務。我們在世俗都已念過書,如再去念佛學院、學講經,會更增加愛情、愛別離苦的念頭。世俗人把苦當樂,等到老來就怕死,放不下子孫。而我們出家人雖然修苦行,邊做事邊念佛,日子久了,會體會出有天堂、地獄、六道輪迴,慶幸自己出家。佛念多了,智慧也就開了,就有所覺悟,到老時不怕死,還有個西方極樂世界可去。

以後師父不在,不用煩惱,只要照師父的話,念佛修苦行,對於六塵的好與壞,不用執著,要隨緣。

能在一天當中,平平靜靜念佛、拜佛、做事,沒有發生過失就好,不要想做什麼,無過便是功。

每天訓練沒貪念,不亂說話,講話要講佛法,求生西方。世俗的種子已經夠多了,不要再講這些俗話是非。

如果有道心,慢慢修到四、五十歲來,無所掛礙,「老尼姑」這才有了一點自在,但還不是很自在。如果不悟道,雖到四、五十歲,煩惱仍在,且易成顛倒。

少說話,多念佛,言多必失。

誦經、看經、念佛、說話,這是一天當中所必經的過程,話要少說,誦經看經的時間,不要超過念佛的時間,還是要以念佛為主。

任運而行,隨緣度日,任何事皆不操我心,所有衣食住行、是非榮辱,都冷冰冰放下,這樣外緣清淨,心中智慧自然開。

平常心就是道,每天保持不起煩惱,不起歡喜貪著心,多念佛拜佛。

對人不好也不壞,隨緣和人結善緣,不攀緣。時時刻刻注意起心動念,有壞念頭,要馬上提醒自己。

修行要保持中道,不急不緩,細水長流。

【第十八單元】對出家弟子開示◎修持得好•逐漸解脫

智慧若開,則自己的習氣、脾氣就會改。

■ 老和尚跟我們說他在大陸住山的故事,他說:當時我只帶了幾件衣服、針線、一、二十斤米、火柴,在清源山找了一個石洞,這個洞有兩個洞口,我將一個洞口塞住。洞內很清幽,又有一塊石頭,在石頭上打坐,感到很舒服。日落時,忽然有一隻老虎以屁股先進洞來,我嚇了一跳,大呼一聲:「阿彌陀佛!」老虎竟也被我嚇到了,馬上跑出去,隔了一會兒後,牠又再度進來,我就對牠說:「山軍啊!你能不能把這個洞讓我修行呢?還是你要吃我呢?」

我看老虎並沒有惡意,就為牠皈依。這就叫做「心動心」,我無惡意,牠也無惡意。第二天牠帶來許多小老虎,在洞口遊玩,走來走去、跳來跳去,顯得很高興的樣子。這個境界非常好,就是吃素修道才有這樣的境界。

不要錢才會有錢。

心裡包藏什麼都有,要用時就有,沒用時就沒有,這就是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有些人以為「和尚」這個稱呼不好,其實要當老和尚可不簡單,不是隨便什麼人都可稱為老和尚,必須是有道行能度人、做方丈、建道場度眾,並且道行與法師不同。

出家人不要喜歡衣、食、住充足,若貪享受則容易懈怠。出家更應該努力,看是否能了生脫死。受戒是修戒定慧,看是否能修到「到那裡都很自在」,隨處都可度人,到處受人恭敬。

在修行方面,不管走到那裡,都受到別人的歡迎,這是因為韋陀菩薩的擁護,所以到處受人尊敬。有修行的人,不一定要自己發心建個大寺廟,有修行的人,跑到深山裡,不管有沒有吃的、穿的,都會有韋陀護法擁護來建成大的道場。

心若修得清淨時,一觸到境界,便能分辨邪正,心無動亂是道場。

出家就是要修忍辱,如果計較人我是非,這還是屬於世俗煩惱的生死輪迴因,不是出家解脫的境界。而凡事能行忍辱的人,則智慧漸明,當事情來了,一接觸到,智慧就通,就知道該怎麼做,所謂的智慧如海,便是由忍辱中磨鍊出來的,由此更能引發出神通。

■ 我們這個色身會生老病死,終有一天要丟棄,是沒有用的東西,我們要捨身,利用這軀殼來修苦行,磨鍊它,不要太顧惜它,以去掉對這個形相的執著。一個苦行修圓滿的人,他的心會照出自性的靈光,會照出過去的事情來。

出家了非比在家人,要看破名利、淡泊一切、不去攀緣。修行是自自然然的,你修到那裡,韋陀菩薩自然擁護你到那裡。要盡心常住的事情,才能增加福慧,否則一輩子不能了脫。

如果生死已經了脫,能弘法利生,到那時候,雖然我們不求名利,名利自然也會跟著而來。

如果我們能把這個心修得清淨,那麼臨終時,這個心便投入蓮花,由西方蓮池自然化生,而不是經由父母精血而來的穢體。如果由父母體生的還是有生死輪迴。

雖然我們現在生在娑婆世界,但是如果念佛,心淨則國土淨,心清淨無煩惱、無妄想,則也是淨土。此是娑婆淨土,心即是西方。

出家人一樣仍需要地理,但是要看道行,道行如果有修到那裡,就能感化,則地理、人理、天理,都包含在修行中,所以說出家人修行是根本。

受戒是受什麼?是受忍辱,依忍辱修行是根本。照這樣去做,到那裡都能感化人,修忍辱就有德行,不但人見生歡喜,也可感化人。

修行是要到那裡都一樣,都能自在,修行就是要修這些。

照師父的話修行,邊做事邊念佛,去除我執和法執,智慧才會開,智慧是無色相的,抓也抓不到,智慧開時自己也不知道,碰到事情一動,就知道如何去處理,這才是智慧。

經藏在那裡?經藏在我們的心中。但這要開智慧才有辦法,智慧不開,看經書是迷迷糊糊的。若智慧開,則看經書會覺得很熟,而且又會領悟出一些真理來。

打法器、唱誦梵唄,這些都是自然會的,不是刻意去學的,智慧開了自然而然就會了。

人有生、老、病、死、愛別離等八苦,如果有願力修苦行,以後會有小神通,什麼事到那裡都知道,自己會有所覺,自己就有主。

現在承天寺,來的人什麼樣子都有,但鬧中取靜,才是真修行。有的人還跑去大馬路旁修行,甚至車子開過去,他也沒有感覺。

要注意自己的心,要的是內心自然生法喜,不要因外面環境好而歡喜,要照顧自己的心,不要在意外面的境界,要修到我沒有怎麼樣。

凡事不是光用嘴巴說,或是去分別的,而是自己開智慧體會出來的。

不要祈望施主送東西來,不要依靠施主,只要努力修行,有了成就,天龍八部都會擁護我們。

■ 三皈依要好好地去體會,是否做到了?如「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智慧怎能如海呢?就是人家點一下就知道了,不是經書一籮筐,這畢竟不是自己的,形於外的經書,看到的能了解,沒看到的就不知道了。所以念佛念到某個程度,經藏自然在你心中,還是要老實念佛,才會開智慧。

智慧勝過神通,智慧能辨別是非、了生死。

修行要修到動靜無掛礙,就是身在動時心不動,不被動轉,而靜時也沒有靜的念頭。又念佛掃塵埃,蓮花朵朵開,就是要提起正念,把惡念轉為正念。

出家人衣食住要能淡泊,眼假裝沒看見,耳假裝沒聽到,像個傻人,這樣修下去,韋馱菩薩會擁護你,你到何處,人見如佛,如要建道場馬上有人擁護。

修行要福慧雙修,修到老時,福慧具足,人家自然恭敬你。

要修到正念自己跑出來,那才好,一有正念出來,才會去分辨怎樣才是正確的,知道怎麼去修。

修到了有正念,就會很清楚,耳朵聽到好音、壞音時,就會感覺到不順好音,不隨順附和自己心意的好音,而能把壞音拿來修。

穿這件出家衣服,要修到任何事不掛礙,不掛礙人情世事……等一切,掛礙是多餘的。

修行要修到慈悲相,眼神讓人看起來很和藹慈悲。

如果修得好,不管到那裡,人家也要找你,別人也喜歡和你講話。修行要自己修,修到有體悟,悟到娑婆世界的苦、輪迴的苦,悟到一條,就是一條的智慧出來。

即使自己知道,也不能說「我知道、你不知道」,有這種貢高我慢的心態。我還不敢說我知道,我只是分析給你們聽而已。

智慧若開,則自己的習氣、脾氣就會改。

佛菩薩化身來試探人心,大都化為乞丐或又髒又臭的,看世人的心是否有度量、肯吃苦。

身口意清淨則事情一動到時,就會分析出正、邪,否則就會被壞的牽著跑。出家是訓練收攝心猿意馬、香味觸法、衣食住,訓練這些精神,正念才會跑出來,才分得出正、邪。在社會上被這些壞的污染到,出家修行就是要改這些。

認真苦行,佛號念牢一點,福慧開出來,對我們的生死就明明了了。修到自己會感覺到,會體會一些道理,這就是我們修來的,自己生死就會知道,苦到最後就是樂、解脫,自己在這中間去體會,那時就是極樂世界。

【第十九單元】對出家弟子開示◎問答篇

……修苦行的人要有氣魄、有願力,不怕吃苦。

各種境緣,都要親自從中歷鍊出來,才曉得實際的情況,智慧才能明朗,遇事才能無礙……

■ 民國六十三年,有弟子問老和尚:「請問師父,為什麼不想多睡,卻都沒辦法?」

老和尚說:「就是有種種慾念,好比:嘴愛吃,愛吃就愛睡;鼻愛聞香,聞香就散亂心;耳愛聽,愛聽就有愛情、愛別離苦;眼愛看就動心,一動心就入心。」

民國六十八年,有位弟子請示老和尚:「師父,什麼叫『自淨其意』?」

老和尚說:「眼見不生分別,耳聽不生分別,就是『自淨其意』,別人的是非善惡是別人的事,與你又何干?只要審察自己有無過失,不要去看別人的過失。」

有一位弟子心有煩惱解不開,正好客堂有事,要到和尚寮一趟,一進去,老和尚便對他說:「金剛經裡頭講,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你解釋看看?」

這位弟子無言以對。老和尚就囑咐旁邊的另一位弟子為他解說:「如果人在好言、惡言上起分別,在形色相上分別善人、惡人、好事、惡事,而生起執著憎愛,以這樣分別、執著的業識習氣,是無法進入如來清淨解脫的境界。」

■ 有位師父因為家人一直不諒解他出家這件事,始終鬱悶在心,請示老和尚應當如何排解。老和尚說:「既然已經離俗出家,如果父母眷屬越是關心我們,那麼那層情愛別苦會越纏越深,終至哀哀怨怨,永遠不得解脫,甚至隨之生死輪迴。出家了,不要再有人我憎愛之心,這是輪迴之因,我們應當發願:對那些有怨仇的債主,要起慈悲心,有能力的話,尚且要度他們,何況是父母這些對我們有恩的人。雖然,因世俗的觀念,父母不諒解我們出家,產生怨隙,我們更要提起修行人的志氣,發願一定要成道了生死,然後去度他們,如此才是大孝,而不違出家之志。」

民國六十九年,清早,老和尚坐在廣場前,香燈師上前請示師父,說:「師父,您看我試著學美國法師日中一食,可以嗎?」

老和尚正色說:「你三餐吃飽,身體強健,體力充足,好好給我打鐘、打鼓、做常住的工作,為大眾做些功德,才是正事。日食一餐,也要看自己的體能是否可以,慢慢試練,自然而然成習慣。如果勉強去做,身體無法支撐,疾病就跟著來。日食一餐,還是執著一個我相,執著我在怎樣。那只是為自己,沒有為他人,我們修苦行的,要利益眾人,不必效仿這一套。」

民國六十九年,老和尚八十九歲,有一天晚課後,老和尚在大殿旁坐著,有位師父對老和尚說:「師父,我們在俗家時,父母兄弟六親眷屬朋友等,都以情份相牽繫,而出家也有師父、師兄弟、十方僧眾法侶等,如果起分別心,而有親疏情份在,這是否也會形成生死因?」

老和尚說:「我們說出家修心,心要怎麼修?就是沒有分別心,心淨就是佛。我們輪流當執事人,與十方眾人接觸,就不能去分別對方,不論是俗家或出家,一律平等對待,不起分別心。我們度眾生,就是以這無分別的心在度眾。俗家人不曉得這道理,凡事論好論壞、分是非、別愛憎;而我們出家人,不論是對、是錯、是好、是壞,表面上只要唯唯諾諾,應付應付,不管是耳朵聽到的,眼睛看到的,心不起分別,不去執著它,這就是出家心。出家人如果還是一天到晚,說這個人好、那個人不好,論是論非的,這就是身出家,心沒有出家。我們說別人不好,這個不對、那個不對,這並不是對方不好,而是我們的眼睛看出去、耳朵聽到,在分別好壞,而這種分別,直接通到我們的心,讓我們的心起煩惱。」

「說人的是非,本身就是一種惡念,如果我們不去分別,我們的心自然就會安定下來,如果我們看到不對的事情,或不如法的人,能夠心裡明白,而不表現出來,那才是真功夫。」

承天寺對面的南天母正在開發,起造別墅社區,有位師父恐怕以後社區繁榮,人煙密集,承天寺成為觀光地區,會破壞這修行道場的寧靜,必須鎮日周旋在遊客間,不得安寧,便向老和尚說:「等這裡成觀光地區後,我便要往深山遷移,另外找清淨道場修行。」

老和尚說:「這裡繁榮還須四、五年的時間,將來如果成為觀光地區,對我們修行不但沒有妨礙,反而更能成就我們的苦行。修苦行的人要有氣魄、有願力,不怕吃苦。各種境緣,都要親自從中歷鍊出來,才曉得實際的情況,智慧才能明朗,遇事才能無礙。否則,沒有願力,怕吃苦,畏首畏尾的,身心都被束縛住了,智慧如何能開?」

「……是!師父!」

老和尚說:「還有,我們還必須有不怕別人批評的氣魄,只要心正,就不怕走歪,即使別人走歪,也不會受影響。如果一個人做事畏首畏尾的,怕別人批評,見人私下談話,心便不安而起猜疑,以為人家在說他什麼,那是沒有見識、沒有出息的人。」

「對人普普通通就好,沒有特別好,也沒有特別壞,無好無壞,平平就好,這就是修行,否則就不稱為修行了。」

■ 老和尚說過經典即是路,煩惱時拿來化解,要會用。有煩惱來,會應用,煩惱即菩提,不會用的,煩惱即是無明。如果煩惱來不知解脫,著於煩惱,有如吃錯藥,吃到毒藥。藥是隨人吃的,要吃對藥,不要吃錯了藥。要迴光返照,把它改過來,不要說別人不對,一說出來就是自己不對了,這個口很重要。

老和尚又說:「修行要注意口業,口好就好。不要說:我雖口不好,心是好的。出家了,佛寺中也會有是非,但不要與人在那邊論是非,不要一張嘴巴嘮嘮叨叨。論人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有時間就拜佛、念佛。」

於是有弟子問道:「師父!那做起來很不簡單。」

老和尚說:「不要說不簡單,只要去行就很簡單。」

「我是凡夫,所以……。」

老和尚說:「說自己是凡夫,也是執著。」

「我就是沒有修……。」

老和尚說:「不要說沒有修,修行要有信心,我也可以成佛,我也可以做到,這樣才會更精進。不要常說我,就是這個我在作怪。」

■ 民國七十二年,老和尚九十二歲,有弟子們請問道:「師父教我們不執著,但如果不執著,事情如何能辦好?」

老和尚說:「辦事情不執著,並不是隨隨便便做,而是要盡心做,但做過就沒事了。如果心一直掛礙,放不下就是執著。不執著才能辦好,如執著反而辦不好,執著就沒有智慧,辦事情也要有定力。」

「師父常教我們要學歷代祖師,但在這樣優裕的環境,食、衣、住都不欠缺,應當如何學起?」

老和尚答:「我們不去貪它、著它,只要過得去就好,不能說東西多,就拼命地吃,這就是貪念。也不能故意吃得少、餓肚子,依照自己的食量而定,吃飽就好了,也不去分別好吃不好吃。以前東西都是自然的,現在的東西都是化學的或灑過農藥,真的不能吃或壞了,就不要吃。亂吃、吃多了死翹翹。貪一枝草,都要再來輪迴,佛要多念一點才好。」

「女眾念佛是否能達到一心?」

老和尚說:「能。佛是人去做的,雖然女眾業障較重,要比男眾多修五百世,但現在是減劫的五濁惡世,女眾業障重,卻有這個福報來出家的,這是因為善根比男眾還要深。」

「為什麼『寧可幫愚人拿包袱,不做能人的軍師』?」

老和尚說:「處處君子,處處小人,能人名堂較多,上上人有下下智,下下人有上上智。」

「以後時間還很長,很耽心會不會走錯路,如果走錯路很可惜。」

老和尚說:「每天早晨起來,不要去講那些雜話,這個那個的,要趕緊多念佛拜佛,公事辦完辦私事,靜一下,這樣腦子清楚,比較有正念。人家在做什麼?說錯了什麼?不會跟著錯了。然後也要回來想一想,自己有沒有做錯了什麼?有正念才會清楚自己的所作所為。」

老和尚說:「今天是今天,明天是明天,今天能夠身體沒出毛病,念佛而過,就要很滿足。明天再來時,明天再說,不要掛礙,所以說不必想以後的事。」

於是弟子問道:「那是不是說不管任何方面的事,都不要掛礙它,專心於道就是?」

老和尚答道:「會聽的人,聽一兩條就知道,不是每一樣都講。以前法師講經,都留一些讓你自己去悟,不是每樣都講,又不是在講故事。」

「那麼,怎麼念佛才會專呢?」

老和尚說:「這也是執著,妄想來時不要理它,有時叫它不要打妄想,它還是要想,所以理了它就多了一個念頭,而且愈想愈多,念佛要隨緣。」

「請問師父,帶業來怎麼開智慧?」

老和尚說:「多念南無阿彌陀佛。」

「意業難持,是無始來習氣沾染自然而現,如果念頭一起馬上懺悔,有沒有因果?」

老和尚說:「意業還沒做出來,馬上懺悔就沒有因果,如果做了就成身業、口業,就有因果。應該時時刻刻有懺悔心,有懺悔心,善念會跑出來,頭腦就明白,就知道該怎樣。戒有開遮,要看清楚,否則很容易被戒所束縛。意業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隨犯隨悔。」

■ 「請問師父,缽打破了,是否出家飯碗就丟了?」

老和尚說:「這也是執著,如果你的缽讓人給打破,因此埋怨打破你的缽的人,為了這個缽,你卻和人家結冤仇。」

「一個破戒的出家人,罪惡無邊,墮落地獄,是否比一個在家人還不如?倒不如在家修?」

老和尚說:「還是要出家好。雖然墮落,但是他的果報受盡還會再來修行,畢竟出家多少種了一些善根。所以出家說懺悔,懺悔什麼呢?無始以來所造的很多業。」

「請問師父,什麼是空?」

老和尚說:「看得破,即是空。」

「以後師父圓寂,我們會想師父怎麼辦?」

老和尚說:「我在西方接你們,但也要你們放得下,到時我們就在西方見面了。」

「聽師父開示聽得很高興。」

老和尚說:「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三心範圍很廣,貪瞋癡也包含在內。『五觀若存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此三心就是現在、未來、過去三心。」

「聽師父開示,有時不敢吃太多太飽,但體力又差,該怎麼辦呢?」

老和尚說:「要吃飽,只要不貪、不著就好,不要說好吃多吃一點,不好吃少吃一點。」

「師父,有時候好像有魔?」

老和尚說:「不要說他是魔,要說自己是魔。」

老和尚常提醒出家弟子不能貪求名利,而徒弟們認為:師父如今名聲遠播四海。老和尚卻說:「我也沒感覺。」

「這才是真功夫啊!」

老和尚謙虛地對弟子們說︰「我不識字,教你們一些基本的修行方法。你們識字,看些經典及釋迦佛、文殊普賢等諸大菩薩傳記,學祂們的修行方法。諸佛菩薩都是有願的,所以修行要發大願。」

而弟子們認為這個不容易做到……便對老和尚說:「師父,可是我發不出這個願。」

老和尚說:「願,不是要我怎麼樣,這還有個我。願,是自然的,像師父也沒有說我要怎麼樣,但現在有這樣的成就,我也不知道。」

有位弟子請問老和尚:「師父,有人說我著魔了?」

老和尚答道:「如果會修,魔就是我們的護法,魔也是人做的。邪見就是魔、刺激就是魔,但如果有『忍』則是護法。『香』也是魔,色聲香味觸法,不讓我們成佛道。外面的境界 —— 手拉手的情侶遊客是大魔。」

有一天,老和尚問弟子說:「你們來是要修行的,但是修行這兩個字很難說,修行要怎樣修呢?」

弟子答道:「要有願、修忍辱,但是做不到。」

老和尚慎重地對他說:「這是正正板板修行。說我出家要來修行,這不是簡單的,每個人都帶種種的行 —— 暗行。如果要修行,路頭還很多,就是指每個人的心性、起心動念,每個人都說他在修行,但都帶著無明煩惱,這有的是前世帶來的,也有今世的。」

老和尚又問另一位弟子:「我度你來出家是為什麼?」

「來修行。」

老和尚說:「你再說說看,修行要怎麼修?」

「師父說過的粗衣淡飯、香味觸法。」

老和尚說:「修行就是要有願,諸佛菩薩之所以能成佛,也是以他們的願力,好比說:若娑婆世界不成極樂國,我不成佛……。修行要修忍辱,勇猛精進,『心猿意馬』要看顧好。」

■ 有位女弟子常常需要下山辦事,因為交通不方便想學開車,就問老和尚說:「師父,出家人學開車好不好?」

老和尚答說:「不好!虛雲老和尚帶簡單的東西 —— 一支鏟子、一張拜椅朝山,有一餐沒一餐地過日。他有這個願,所以能吃苦,我們沒有這個願,所以吃不了苦。」

老和尚開示過,現在花花世界,一切都很方便,但修行一定要效法祖師的修行方法,才能了生死。弟子們又問道:「沒有生死心,念佛都不知道要做什麼。」

老和尚說:「念佛『不知道』還好,『知道』反而去分別,這些外面的都是幻境,不要去分別,生死心是不知不覺地修到某一境界自然而成的。」

「念佛,怎麼念呢?有的人念了一輩子卻仍然糊塗?」

老和尚說:「念佛,自然一直念下去就好,不要求做什麼,無所求、無所著地念下去,才會『覺』到。」

「師父要我們學自在點,要怎麼做才能學自在呢?」

老和尚:「阿彌陀佛多念一點,慢慢來。做事情慢慢來、脾氣、個性要好一點,慢慢就會自在了。溫順就是忍。」

老和尚說過,念珠不能拿在背後,也不可拿太低,不可以掛在脖子上,人家是有那個德行,才可掛在脖子上。徒弟就很熱心地說:「那我如果看到別人掛在脖子上,告訴他不可以這樣,可以嗎?」

老和尚說:「不必了!」

【第二十單元】對出家弟子開示◎綜合開示

……每一樣愈簡單愈好,少牽絆不起煩惱,心才愈堅,妄想才少,所以說要粗衣淡飯……

■ 有一位弟子覺得自己「我相」很重,聽人家說打香板可以去無明習氣,也可以去「我相」,但是,如果要求別人打香板,心裡有準備,當然被打的時候就不會生煩惱,如果沒有準備、不注意的時候被人無理地打過來,這才是考驗,才可以了解自己的程度和煩惱,所以,就去跪著懇求老和尚慈悲,幫她去掉「我相」的煩惱,老和尚聽了就說:「好!好!好!」但並沒有採取任何行動,做弟子的就每天去跪著懇求老和尚,老和尚還是說:「好!好!好!」但依然沒有動靜,日子久了,又因為寺務繁忙,做弟子的就漸漸忘記了這件事。

有一天,有很多政府官員、教授、老師,都來到承天寺拜見老和尚,老和尚就叫這位弟子去翻譯,這位弟子一進祖師殿,就依照平常的慣例合掌念阿彌陀佛和大家打招呼,這時候,老和尚突然很誇張地學這位弟子的動作,也合掌說:「阿彌陀佛!」這位弟子一看,覺得苗頭不對,趕緊跪在老和尚面前,老和尚就說:「這麼多在家居士在這裡,妳跪著是要讓人家折福嗎?」弟子不敢再跪著,趕緊站起來。

老和尚又說:「妳大膽!竟然站得比師長還高!」就這樣,跪也不對,站也不對,要和師長平起平坐,就更不對,真是令人不知如何是好。

當天因為有很多人要求皈依,按照平常的慣例,皈依証都是這位弟子或其他弟子,代替老和尚填寫、取法名,但是那天老和尚竟然向大家說:「你們看!她自做主張,皈依証都是她自己寫,目無尊長,心裡那有尊重師長,你們到底要請我做証皈依?還是請她?」弟子一聽就不敢再寫,趕緊把皈依証整理好,送到老和尚面前,結果老和尚又說:「啊?說她兩句就生煩惱,不要寫了!通通要給我自己寫,這一大堆要叫我怎麼寫、怎麼取!取名叫做傳圓?傳扁?傳鹹?傳甜?傳凸?傳凹?」說來也真有趣,老和尚確實有修行功夫,人家被他取名叫做傳鹹、傳甜、傳凸、傳扁,大家也都很高興。

這位弟子當時看這樣也不行、那樣也不對,忍不住眼淚快要流下來。老和尚又向大家說:「你們看!講她兩句就流眼淚,她就是要讓人家說她很可憐!」流眼淚也不行,只好眼睛閉起來,深深吸一口氣,念佛,開始思惟觀想 —— 沒有一個「你」在罵我,也沒有一個「我」在被你罵,也沒有「你所罵的話」。

結果老和尚又說:「你們看!她在那兒眼觀鼻、鼻觀心,假裝很有修的樣子!」在場的人都聽得莫名其妙,大家一直看著她一個人。做弟子的心裡很想找個洞鑽進去,也很想逃走,這念頭剛升起,老和尚就說:「要跑那裡去?給我停住!」真是起心即錯,動念即乖,無可奈何當中,也要忍下來。可是等到會客時間一過,老和尚竟然若無其事,好像什麼事都沒發生過,平平靜靜,還是笑嘻嘻的,而且端牛奶給這位弟子說:「這給妳喝。」到了下午,會客時間一到,老和尚又像上午一樣,開始這也不對、那也不對,嫌過來、嫌過去,嫌得令人不知如何是好,可是會客時間一過,他又若無其事。

這位弟子回想:「這一整天,實在是想不出到底犯了什麼錯,為什麼師父樣樣都罵呢?」瞋心一起,心裡就想:「我倒是要去問問看,到底是那裡不對!」她這樣一想,就往方丈室走去,敲了門進去,老和尚看她進來,就故作一副驚嚇的表情,用手拍著胸脯說:「叫人家幫她去掉『我相』煩惱,才講她兩句,就要來問問看!如果打她香板,豈不是要去叫警察了?」

做弟子的這時才恍然大悟,原來是老和尚慈悲應自己的請求,所出的考題。

■ 世人為五慾所迷,想吃好的,殺生滋養身體,卻不知殺的那些都是過去生中的六親眷屬,我殺你、你殺我,吃人家一斤,一定要還十六兩,這是逃也逃不掉的。就是這樣生生世世都在還債討債,死死生生永遠跳不出輪迴的圈子,況且所吃的是以前父母的肉,於心何忍?

吃眾生肉就是吃自己的肉,殺人就是殺自己,說人是非就是說自己,說人不好就是自己不好。我們出家人的事不可以說給在家人聽,每一個道場都有一位阿羅漢,你講人家,說不定就講到阿羅漢。外面都在造幾丈高的佛像、幾萬尊佛像,你們只管念佛、苦行、粗衣淡飯,自然有人供養,比他們裝佛像還好。

胎、卵、溼、化四生中,人為胎生,為萬物之靈,最聰明,所以人修學佛法比較容易。其他動物都很愚癡,很難學習佛法。出家人要知道,我們這一生做了人很不容易,也很難得,我們要把握這得到人身的機會,要努力修行,以求了脫生死。否則,修道未成,沒了生死,下一輩子在胎、卵、濕、化四生中,又不知流到那一生了。假若來生做卵生的鳥、濕生的魚、化生的蟲,牠們智慧低或沒智慧,要修學佛法就太難了。

我們出家人要知道怎樣修福報、修智慧。得到福報的人,要把福報給人享受,自己得到智慧,要指導人家如何學佛,才是真正的智慧。自己不享受福報,才是真正的福報。

災難越來越多,趕快修!趕快修!修一分,一分的功德;修十分,十分的功德;修一百分,一百分的功德;修一千分,一千分的功德;修一萬分,一萬分的功德!

凡所有相都是虛妄,一切唯心造,彌陀經中所敘述西方極樂世界,有金、銀、琉璃一切莊嚴等,都是因應眾生對一切相分別貪取的習性,而方便設立的,使眾生因嚮往而專意念佛,與所謂「帶業往生」,具有相同的誘導作用。離一切相的清淨無礙,才是真正究竟的西方。

靜坐昏沈是意識煩惱心所致。

如果還有妄想,想要到那兒,都還是業障。

四生之中,每一類眾生各有其習性、規律,其中以人道為最靈,其餘三生類靈性較鈍,但人類的作為卻是四生類中,最糊塗不智,行事也最無規律的。

■ 什麼叫做莊嚴自己?不起無明是名莊嚴,內蘊謙卑、慈悲的涵養,行動如儀,是名莊嚴。

修行是修在那裡?在結人緣。東西給人吃,結緣不計較,凡事忍讓不計較,再壞的人,甚至連一隻小鳥、小動物,也要與牠結緣。沒有人緣,或是相見人不歡喜,都是因為前世沒有和人結好緣所致。今世廣結善緣,來世便能得到福報。像師父的福報,也是過去和人廣結善緣來的,所以這一世,人人見到師父,都會起歡喜心、供養心。

不去除貪、瞋、癡,無法開智慧。

妄想來時不要怕,不理睬它就是,它是它,我還是阿彌陀佛一直念下去,妄想無自體,以後自然就少了。修行要吃得了苦,愈吃苦才愈有心得出來。我們人要學壞很容易,學好的很難。一個人如果吃太飽,頭昏沈想睡,睡太多,以後變蛇。

有時間就看點經書,看經是要了解,知道要怎麼修,不是看了以後去講說。有些人看經和社會人一樣,心沒有寄託,所以很多是愈念愈糟。要把握時間不空過,可看經書、念佛、拜佛、靜坐、誦經等。

自以為是,從文字般若上去學佛,而不身體力行的人,終究會為文字所縛,心不得解脫。

現在佛教在世界上,大體都在弘法、宣傳,雖然很普遍,但是真正要修行不是那麼容易。以前的人善根較好,但很少出家。現在說釋儒道三教,佛教是修戒定慧,儒教是修禮義忠孝,道教雖然也有道,但沒有佛理存在,不得解脫,最後仍要歸淨土才能了生死。我們佛教也應出家修行才行,出家不是要過好日子的,是要在衣食住上修,看是否每一樣都能捨,才能修到行,每一樣愈簡單愈好,少牽絆不起煩惱,心才愈堅,妄想才少,所以說要粗衣淡飯。儒道二教,都還沒有解脫,我們佛教來出家修行,是看能不能了生死,不可不知,而還說要去念書,讀書那裡有談到要粗衣淡飯?

受戒學佛、祖師的行願,又有經書讓我們看,看有沒有一條了生死的路,世俗的書我們都在未出家前讀過了,修行就是不要再生娑婆世界,再受輪迴之苦。

我們知道是父母生了我們,但父母未生我們之前,我們在那裡?現在了不了解死要到那裡去?現在來出家,就是要找一條出生死的路,不要再來輪迴。要了生死,就要淡泊各種慾望,學戒才不會亂做,才有規矩,認真做,不放逸。我們談苦行,苦行是我們的祖師普賢、觀音、文殊、地藏這些大菩薩的行願,今天就照這些大菩薩的行願來修行。

■ 拜萬佛很好,假如這一生無法超出三界,下輩子還知道要修行,而且禮佛消業障,又能超度往生者。

大魚吃小魚,人像大魚,什麼都吃,就連最兇猛的老虎肉也吃,所以業障深重。若不好好求懺悔,多禮佛,等到彌勒佛降生娑婆世界時,則一點善根都沒有,更不用說要修行了,若能多禮佛,求懺悔,好好修行,多種善根,到時候說不定能成為彌勒佛的弟子。

我們學的是無形的心地法門,是無上法。

要沒有分別心,才能去我相,假如執我相,就修不到行,去我相,智慧才會開。總是說別人不好自己好,說好就高興,說不好就難過,就是你我相。修行如有你我相,則心不安,若存我相,每樣事都有我,把我看得很重,分得很清楚,這樣對我們自己不利,天天都有煩惱。

修行就是要做到去除你我相,這才是真功夫。否則到那裡修也徒然,如果修到這點,你的功夫也就到家了。不去除你我相,無法解脫,師父教的是解脫法門,不是說要收人才的。世俗取才,出家修行是取德。

別人講我們不好,不用生氣難過,說我們好,也不用高興,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壞。

佛教中最怕是非,說是非的就是是非人,是造口業,所以不要說是非,修行就是這樣修出來的。如果不出家修行,年老後就像自己的父母,帶著煩惱入輪迴中。台灣女眾很幸運能出家,大陸上很少出家的,念書的也不多。

我們的耳朵總是喜歡聽,看有沒有人在說自己的壞話,眼睛也喜歡看好的,這點對修行不利。父母生我們下來時懵懵懂懂,長大以後就惹塵埃,就有我相,有我相就有煩惱。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一理通,萬理透徹。

只要貪一樣,就要再來輪迴。承天寺這樣蓋,我也不執著任何一樣,否則還要再來輪迴。

出家人老來愈修愈無掛礙,要往生時眼睛一閉好像睡覺。我們現在晚上睡覺就像死去一樣,什麼都不知道了,結果第二天起來,馬上又開始執著,看這個東西是我的……又開始了。

出家修行,是要找回我們的本來面目 —— 父母未生以前的,這個你們還不知道,智慧不開,就像月亮被烏雲遮住了,光明顯現不出來。出家人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大悲是體,一切都要從慈悲中出來。

■ 在社會上不好修,黑就得跟人家黑,否則會被人排擠,所以出家比較好修。社會是造業的路,出家是極樂的路,得解脫。在家人修名利,還在娑婆世界中,仍會輪迴,人死了,靈光會再去投胎,而出家是為了「了生脫死」。

社會並不是照佛法組織起來的,但是娑婆世界嚮往佛法。因此,獻身佛法的出家人,不可自己被社會污染,應該以自己的行願去淨化社會。

多看金剛經,比較不會執著。

人家在說話,不要搶著說,等人家說完再說,這是禮貌。

不要著急,善知識在那裡?在心。出家是要治心猿意馬,要時時刻刻做事念佛,調這個心。

在佛陀正法時代,魔王無法破壞佛法,他就說要在末法時代,穿出家人衣服,來破壞佛法。就如同現在的人,現出家相,而他的頭腦卻是在家樣,這就是魔。

不要「沒影」說「有影」,亂吹牛,人家說這不用錢,不用課稅,卻是要大大地警惕。修行要注意身口意,以前有過失要懺悔,今後不再造業。成熟的稻穗,頭是垂下來的,未成熟的,頭是挺得高高的。好的參不到,因為人家不會把好的表現出來,所以你看不出人家好的在那裡。如果會參學,見人不好,正好拿來反省自己有沒有這個樣子。

直直的人說話有時雖不好聽,但不應該認為是壞話。有的人說得很好聽,但心不是那樣。有時心直的人說話沒有別的意思,但聽的人會歪曲,甚至又把他想得很複雜……。

心開花就開,心開就念佛,念佛蓮花就開,但如果念頭一轉就又沒有了。

趕快修,修到西方去,否則這裡很苦,你看這麼熱……,西方是清涼的所在。

修到要去的時候,不掛礙任何一樣,每一樣都無掛礙,只帶我們的「靈靈覺覺」去。

阿彌陀經中,六方佛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就是六方世界 —— 東南西北上下方都有色相,不管那裡都說要去西方。

師兄弟間要談佛法,不談世間法,否則愈扯愈遠,阿公阿媽,接下去這樣做比較好吃,沒完沒了……

要修性,每個人都有佛性,佛性就是道。

苦行不是簡單的,不是一直做,一直做也不是辦法,一直拖到頭來也是拖,不是你做不動而硬去做,而是只要盡心盡力。苦行是要洗頭腦,使妄想減少,否則叫你靜靜坐在那裡念佛,你也坐不住。

■ 念佛就是活禪,有的雖說是閉關,可是還想得很多,心裡不清淨。我們是靜坐累了,就起來跑跑香、念念佛,心離境就是禪,我們要維持正念,我們裡面還有很多壞的、不好的。

《毗尼日用》者熟的話就念,如不會,念阿彌陀佛也好。

現在在動的地方,先把《禪門日誦》裡的內容都搞懂了,以後在靜處就用得上。

不用多看書,只要多念佛,智慧一開,經藏自然在你心中。

修道是要去除貪、瞋、癡,達到身口意清淨。

修行要沒有我相,不要說自己以前在家是什麼身份,出了家就沒有身份、學歷高低之分,大家都一樣,否則就不能下心修道。

以前羅狀元知道自己職位高,不愁吃穿,容易墮落,富貴畢竟不能長久,所以捨棄他的職位而出家。他不願讓別人知道他的身份,任何打雜工作都做。有一天,他開悟了,知道以前洗盤子打破了多少,趕快賠常住。羅狀元沒有我相,所以開悟了。

現在的人和以前的人大不相同,以前的人道心十分,現在的人道心才一分。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既已得到人身就應好好修行,六道中,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都是人去做的,修得好往善道,修不好犯五戒墮惡道。

有些人說:吃齋人說吃齋話,如果所有人都出家,那這社會怎麼辦?我說假如人人都出家,我們都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不是更好嗎?

以前在大陸叢林,到外參學,如果東西亂放,才不管是誰的,一律沒收,若想找回來,須求知客師。

修行是要在動中取靜,不是靜中取靜,那功夫未到,最好動靜都無掛礙。

對任何事都能放得下,放下即功夫。平常就對任何事不掛礙,免得臨命終時念頭一起,就要繼續輪迴了。

娑婆世界有眾生就有菩薩的存在,若已無眾生,菩薩也沒有了。佛菩薩的業、掛礙,就是眾生。

我們向諸佛菩薩及歷代祖師學習,好好勇猛精進。

出家是為了得到解脫,看能不能修到五蘊皆空。

少吃、少睡,把精神用在修行上。

凡事不要太著相,相貌好不起歡喜心,相貌不好也不要起煩惱。

■ 師兄弟在一起,佛法可多談些,其他則一律不談,以免心散亂,不要參加人家的閒聊。

起諸惡念時,不要執著,拍拍自己說:「你不要這樣子。」不可用處罰的方式,這樣沒有用,並且會傷害自己。

修道人不談佛理而談俗事,這不是出家人的本份。以在家的俗事拿來出家用,俗氣未斷,怎能談到修行?

師父以前在大陸承天寺什麼都看過,有的人講這樣、有的人講那樣,修行的花樣很多……,後來就到山上修了。以前比較好修,信徒少,事情做完就自己用功,現在比較不好修,信徒遊客來來往往,絡繹不絕。

行住坐臥都在念佛,定下心來念,便可覺悟到,我們的心一天到晚都在外頭,沒有觀照自己的心是否在阿彌陀佛上,不能把心放在信徒或外面的境界上。

以前的人,師父試你的功夫,叫你鞋子倒穿。有根基的人,就會跪下求師父慈悲教導,這是有智慧的人;愚癡的人就硬要倒穿鞋子;沒有根基的人,則無明煩惱起,認為師父不對,故意找麻煩。

在家人會享福,去旅行……,雖然是很快樂,但旅行回來,頭雜雜,妄想多,頭腦不清淨。而我們衣食住雖然是沒有多好,但做完事,靜下來,靜坐念佛,頭腦沒有妄想,就會有正念。

我們出家也要度家人,最起碼要他們信佛,吃素、不殺生,這樣才圓滿。

用善巧方便的方法,使父母入道,有善念,起碼做個天人。

不要亂聽別人說,東聽西聽不知道那個才對,自己心中無主,反而容易成散亂心,便成妄想,煩惱因此生起。出家了要知道出家的意思,不要被別人提著團團轉,自己要有主,該聽的聽,不必要的不用多聽,打哈哈就好了。

念佛定來即是禪,所以說要有禪有淨土,靜坐念佛比較不會出問題。出家和在家不同,在家生活好像白天做夢,晚上也夢,做那種輪迴生死的妄夢,著有色相。

去除我相我執,才會開智慧。不去除貪瞋癡,智慧不開;什麼事都怕怕的,也不會開智慧。

人家看得起我們,才供養我們,我們要有感激的心,好好修行。

出家飯是不容易吃的,若要吃得穩,應當好好修行,否則將失去這飯碗。

■ 工作之餘可看些經書,看什麼經書呢?只要把兩堂課誦深入了解體悟,照著去做,一定能了生死。例如課誦裡的三皈依、懺悔文、一者禮敬諸佛……等。

在社會上經過一陣磨鍊,來這裡更進一步地修行,修忍辱,比較容易與別人相處。要有信心,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成佛,就會有願力,才會更精進。不要經常說我怎樣怎樣……,都是這個「我」在作怪。在社會上喜歡穿漂亮的衣服,來這裡便不適合,而是穿別人不穿的衣服。

說些幽默的話,融以佛法,這樣比較沒有煩惱。

學佛是師父開示一句,自己要有所覺悟、體會,不是說得多,說多了那還在轉。

孝順佛祖就是孝順父母。

無始以來所帶來的壞種子很多,如果帶業來再帶業去,則還在生死輪迴之中。

要知道穿這件衣服是要做什麼的,出家了,要知道生死的意思。

聽開示不是聽得多不多,而是聽得進、聽不進,聽得進也要會應用。自己會去覺悟到的,是有根基的,如果沒有根基的,很多煩惱。會聽的,開示才有用,如不會聽的,開示也沒有用。

心裡壞的力量比較強,好的比較弱。好的說:「我是善的。」壞的說:「我是大善。」它每樣都要佔第一,這樣強欺弱,善的終被惡的壓倒,這樣最不好。

一個人的個性、脾氣很重要,個性好,到那裡都會跟人家和合,能隨順人家。但如果是壞事,我們應當堅持自己的原則,不要隨順壞事。

兩堂課誦要多體會體會,比如是否真有天天皈依佛法僧?又如「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慎勿放逸。」就是提醒大眾,要時時刻刻警惕自己,莫令心放逸。

行住坐臥,自己去體會佛法,光陰易逝,莫放逸。不要去想那些有色相的,你們現在無色相的都沒看到,所以沒興趣,總是往有色相的事物上面去追求。我們一天都是壞念頭較多,沒正念。有色相的我們看得到;而無色相的,我們自己就要有堅固心。

聽師父開示覺得很好,好是好,好是師父的,還是要自己去行,自己去體會。

■ 有根基的人出家就很清楚,很能體會出家與在家的好與壞,沒根基的人則不能體會出來。若不能去體會,雖然是出家,仍是在外境上修,心隨境轉,還很危險。

你們現在雖出家了,仍在茫茫大海中,找不出個出路。

一個再怎麼沒修行的出家人,能持長齋、不殺生,沒有很大過失,則來生可直接再轉人身來修行,不必再經過三惡道。

一個愈有修行的人,愈覺得懺悔的重要。有過、無過都要懺悔,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

修行要表裡一致,不要口是心非。

較能幹的人不好修,就會想怎樣怎樣?修行是修香味觸法、粗衣淡飯,是看能不能修得腦子清淨解脫。

修行要修無掛礙的,像鳥在做巢,「籠雞有食湯鍋近,野鶴無糧天地寬」,牠飛到那裡即到那裡,隨處也就飛走,是最自在的一種鳥。修行要處處不掛礙,心才靜,才會念佛,如如不動。

貪一樣則多一樣,少一個念頭,少一個業、多一個解脫。出家人若不依佛理行持,則十人有十人差錯。

每天不起惡念煩惱,從日常生活中慢慢去修。

所謂無色相,即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亦即「真空妙有」,意思是外境確有此物或此事,我們心中沒有此物或此事的存在,心中是空的,若心中有著這些事物,煩惱就會由此而生。

靜坐是念佛助緣,靜坐可調身心。

光這樣做做吃吃、吃吃做做,較不能悟道,形形色色必須真看破才有辦法。

開悟不一定能了生死,要得阿羅漢,斷見思惑,即無我相,才能了生死。對此句有感悟心,仍有這個那個意念浮存,全是基於有個我,有了我即自私。

在這五濁惡世、香味觸法中,如有正念出來,就會分析出生活中這些舉舉動動,都是妄想虛妄。每個人都有一種煩惱心,在「我相」內計較。不要把「我相」執牢牢的,這樣煩惱不能解脫。不論有多煩惱,也是一句「阿彌陀佛」!

智慧是無色相的。

平常因是習氣、你我相的關係,念頭常是自然而起的,並非特意的,應慢慢改,多念佛。

修行不像豆腐乾,拿來就可吃。要十年二十年,一句佛號還保持下去,加上信願行,如此下去。

人家笑我們沒讀書、做苦工,我們當拿出志氣來,努力修行,讓別人瞧瞧,我們確實不簡單。

■ 修行的目的在了脫生死,並不是爭名奪利。有些人請大官寫匾額,藉以打知名度,而師父一字不識,全靠自己苦修而來。

有俗氣 —— 愛情愛別、你兄我弟……等等,要去掉俗氣。過去無始以來的因,習氣多,就沒光明,光明顯不出來。佛的光明顯不出來,習氣多、妄想多,煩惱就多,就沒有「覺」。整天像喝醉酒,心沒有寄託,迷迷茫茫不知道在做什麼,心沒寄託,意就顛倒,就無法定心。

樹神、草神、宇宙萬物,都包括在六道輪迴中,你們認識字,看看地藏經就了解。我不識字,都是用比喻的。

我們對這肉體要放下,我們要修的是這個靈光,蓮花化生的。這個肉體七孔所流出來都是臭穢不堪的,師父修到今天來,還是帶著這病苦,……但是要說,我還有辦法說。

不要說「我」,這還有個「我」,師父修到今天的境界,現在也是無條件,不是說我已修到怎樣怎樣,你們就該對我恭敬,侍候我……怎樣怎樣……。現在年紀大了,才需要人家幫我做事,如果我現在還有力氣,我的衣服也要自己洗(傳緣師說:師父七十幾歲時還自己洗衣服)。

要有願,有願,腦筋總會偏向好的,不會偏往壞的 —— 散亂心、愛情愛別、眼、耳、鼻……等等,有願,善根就會跑出來,否則總是在追求。我們也是在追求,但是看情形,如果追求佛教的寄託還可以,如不是追求佛教的寄託,就差很多了。佛教中有的人去拿個博士,要統理大眾也不容易,你們要自己去想。……我現在要到日本拿個博士學位還來得及。

聽師父開示,自己要迴光返照,不要辯駁說:「我沒這樣,我是那樣啦!……」沒這樣?心如果動起來,那可不是沒這樣!現在在師父面前什麼都沒有,一出去,可什麼都有了,馬上又被外境抓去,惡的種子又跑出來了。師父今天跟你們講徹底一點,大家累世帶來的壞種子太多,一不注意,壞念頭就跑來亂,很危險,如果不修行,豬窩、狗窩還有我們的份。

減少妄想就是消你的業,眾生輪迴的因,就是妄想所致,所以這苦行的苦中,有很多好處給你,但你也沒有感覺,只感覺很勞苦。這個人身是因緣所生法,今天出家要發真誠的心,真正為了道,要了脫生死。心要怎麼莊嚴,就是要規矩來約束,才能慢慢自然莊嚴起來。

修行要圓融,現在末法時代眾生業重,很多無法依戒而行,最好的是念佛求往生,一切才能如法。

如果感覺有打妄語,晚上要趕快懺悔,佛多念一點,才會打破散亂心,勇猛精進。

我們今天穿這套出家衣服,也不知修了幾萬劫所得來的福報,不是簡單的,但如果不依佛法修持,則會墮得很深,比社會人更深。而身上雖然穿這套衣服,但沒有具足這些福報,硬穿的,則會覺得很不舒服,渾身不自在。

■ 有驕慢性就不會進步。說不跟人家攀緣,外表好像很莊嚴,裡面壞念頭還很多,嫉妒、競爭等等。

世間沒有便宜可撿!你幫我做的,以後我就必須幫你做,跑不掉!世間讓你不能貪的,凡事都跑不掉!走未去!

以前有的祖師被人看不起,穿的是百衲衣,每樣都跟人不能比,有的世俗人看了還吐口水說:「這是什麼修行人?」他說:「是!是!」連小孩都看不起他。有人說:「你修行有什麼價值?」他說:「好哉!好哉!以後你就知。我還怕生死,今天我還怕生死,沒有寄託,我才這樣,這個身體像在度時間,我這個身體還沒過娑婆劫,沒過娑婆劫則還在生死輪迴。」

出家如果不放下,著有色相這些五慾之念,一貪,著這些就會有煩惱,出家主要是斷煩惱。

念佛,佛菩薩才會慈悲加持、度我們,如果還要去學英文、日文,這些都是外面的東西,不是我們出家人的東西,師父要你們這樣苦行,是要度你們,要多念佛。

大陸來台的法師我算是最早的,而我是最笨的。我出家,人家都瞧不起我、欺侮我,但我認為這是最好的境界,這些境界盡量來。現在我這最愚笨的人,受眾人禮拜,我天天向阿彌陀佛懺悔。很多信徒來,看到這莊嚴的道場,都說我很了不起,而我說他們才了不起,拿錢來建寺。

師父每樣都沒有,但一切都很自然,自己也想不到,做什麼事情都沒去化緣,還蓋寺,這些錢從那裡來?但這不是說「我」,不是「我」,我們要修到那裡,我即使修到那裡,還是說我在念佛,不能說我怎樣,否則貢高心就跑出來。所以時時刻刻不要有個我,說我怎樣怎樣,自己的心念自己要知道,不可自己起了貢高心自己不知道。

蓋一間寺不是那麼簡單,不是用紙貼起來的,還要再演一齣。你們要會修,修到那些戒神在擁護,有韋馱護法,護法諸天被我們感動。不要的才會有,才會自然,這是我們看不到的。

■ 師父的開示要多看,把正念的種子種下去,現在還不曉得,以後如果碰到事情,這正念自然會出來,自己就有主,就不會走錯路。

腳踏施主地,頭頂施主天,身穿施主衣,口吃施主飯,睡施主屋,就算一天當中做有一百元的功德,扣掉起心動念、身口意不清淨三十元,吃三十元,穿三十元,住二十元,所修所做還不夠抵,那來的功德?信施難消。「施主一粒米,恩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

打法器不要太快,該快的地方要快,如楞嚴咒、大悲咒要快不能拖,念時要聽木魚聲,大家音要齊,不能一個人一個樣,這樣沒有功德,課誦也很重要,打鼓的手要軟,不要像拿斧頭。楞嚴咒由慢而快,但快時要讓人感覺不出來,課誦時心要定下來,一字、一句念,這樣才生歡喜,才有功德。

兩堂課誦是在訓練精神,每堂課誦,都有一切龍天、非人、孤魂等眾來聽,有因此而得到超生的,這樣,我們也會得到自心的安樂,冥陽兩利。

我們團體能莊嚴,私底下也莊嚴自己,無論在那裡都莊嚴。如課誦時,外來的人看大家都很莊嚴,會對佛教有信心,不會認為佛教是消極的。

兩堂課誦中的「三皈依」、「是日已過,命亦隨減……」等等,就是每天在喚醒我們,叫我們快快用功修行,不要再貪戀這娑婆世界的一切。

--------------法藥《一》這世間是一場迷夢:--------------

【在家修】:

■ 古時候,朋友相交很講義氣,有遠道朋友來,丈夫不在,只有妻子在家,朋友見了即離去。

現代人遠道訪友,朋友不在,而朋友的妻子在家,卻很高興地坐下來與友妻攀談,不知道孤男寡女的譏嫌。

這是不如古人的義氣之處。

■ 有位青年問:

我對於父母應該持什麼樣的態度?

想要孝順父母,可是父母常常不大容易接受。

老和尚:我跟妳講,咱是無真孝順,要是有真孝順,父母是會感動的。

妳是嘴在講,其實心裡是不舒服咧!

沒真心啦!若有真心,父母都會被感動。

又問:我常常父親講的話,我都不以為然,那我該怎麼辦呢?

老和尚:所以才說妳還不是孝順,若是孝順,就會接受他的意見。

又問:那應該怎麼做呢?

老和尚:孝順父母是對的,要用細心、用誠心, —— 媽媽您有什麼代誌沒?您要什麼?

接近為順。

如果媽媽講妳什麼什麼,妳就起煩惱,還說妳在孝順她,這哪是孝順?

■ 現今念大學,沒有這個禮義、忠孝。

禮義忠孝都被破壞去,咱的大學是花花世界,沒有一個寄託。

■ 中國歷史文化講禮義,有大乘、小乘佛法,人如無禮義,學佛較難。

中國自古有禮義忠孝,順道而行則社會安定,國泰民安。

現代花花世界,要得人身很不容易,如不講禮義忠孝,即使讀到博士,也難以救人。

博士學一些有色相的、有生有滅的東西,不能究竟解脫,無法救人,眼所見,有生必有滅。

古之聖賢有禮義、照規矩,世界太平可救人。

■ 古人讀書,注重明禮達道,看重父母、敬師長。

讀了孔孟學說,非常注重父母師長,所以家庭很和睦。

可是現代人讀了很高學位,對於倫理道德不注重,對上不注重孝,對下不注重慈悲了。

■ 現在教書的老師和以前不同,以前漢朝的老師是教禮、義、廉、恥,現在的老師自己都做不好,佛學也比以前差。

■ 以前的人講禮、義、廉、恥,行、住、坐、臥不失律儀,所以有聖人;而現代人不講這一套,故世間比較亂。

■ 社會上的學問,不論是科學、哲學、醫學,都是治標的,不可能得到根本的解脫。

再怎麼念、怎麼鑽,到頭來也是一場空,不可能從那裡得到解脫。

■ 儒教宣揚忠孝,佛教亦看重四維八德,假若學佛的人都能運用儒教的四維八德,全國的人都能學佛,以佛法來陶冶每個人的心性,這樣社會會安寧,國家會富強。

一般社會人把錢看得很重要,假如一個人學識再好、品德再高,只要沒有錢,人家就看不起,所以這種社會不會進步,不會上進,因為大家看重錢。

■ 現在社會現象,父母為什麼生兒育女?自己不曉得。

但既身為父母,即要教育兒女,父母儘量教育子女為聖為賢;可是現在有很多子女不孝父母,甚至為非作歹,受罷教育後即與父母脫離,追求享受,不知孝順,不知報養育之恩,使老年父母孤孤單單。

■ 在禮義方面,現在人交朋友應誠實、應義氣,不要看重錢財,要以義交,不以財交。

■ 現在的人,越來越奢華,貪念熾盛,離佛法越來越遠。

■ 現在的讀書人,作興到國外去留學,特別是到美國和歐洲去。

這些西方國家,不重視倫理道德,只講求科學技術,儘管技術學好了,還是皮毛,做人的道理沒有學,縱然一個個都得了博士學位回來,對國家、對社會,嚴格說起來,並無多大用處。

西方人以物質文明點綴了花花世界,卻又因不能明禮尚義,而使世界發生動亂,引生災難。

西方人不容易了解「人身難得」這句話的道理,自然對「眾生皆有佛性」,(水陸四生胎卵溼化,皆有佛性)這句話,更無從體會了。

我們的身體會壞,佛性卻不會壞;眾生雖有佛性,卻天天在做夢,連吃三餐也是在做夢,夢在六道輪迴,不出娑婆。

要出娑婆,就須有緣得聞佛法,並照著它的道理去做。

■ 人類的貪慾越來越重,其他動物的活動是有時間性的,人類則不然,時時刻刻都在貪,因此造成許多的兇殺、搶劫,使社會不安定。

所以人類要減少貪念,要用功修學佛法,使社會安定,個人脫離六道輪迴。

■ 現代人類自相殘殺,人與人互相競爭,這是人類自取滅亡,自造罪業。

如世界各國都在殺人武器方面精益求精,這加深了人類的罪業。

■ 人類慾念高,因思想的進化,物質文明進步,人類貪慾增加。

吃要山珍海味,穿要珍貴布料,如是貪慾越重,即減少學佛的信念,不能脫離苦海,這是很可悲的。

■ 我們生是由業感而生,卻往往帶著更多的業而去。

如果不知道入佛門修淨業,在茫茫紅塵中,為聲色所役,為物質等慾樂所縛,貪、瞋、癡業造得越多,命終後,墮得越深。

■ 現在民間信仰,大都佛、道不分,把佛菩薩、神明搞在一起,亂信一通。

而且在世俗中,人人都被名、利兩樣絞得團團轉,天天都在打名利的妄想,像沉睡在迷夢中不知醒一樣,這樣要學佛了生死,就不是那麼容易了。

■ 眾生隨業轉,有的轉牛、豬、雞、蝴蝶等,胎卵濕化,有人因為看不到,就不相信有六道輪迴。

其實我們是可以看到的,如牛、豬,那是誰去投胎的?

在花花世界中也可看出六道輪迴,如電視劇在演的,就像我們在演一樣。

■ 從因果上說,多生多劫以來,曾做過豬狗,到現在才變成人,這是很難得的。

因為四生中其他動物被深重的貪瞋癡所蒙蔽,很難修行,只有人有理智能克服慾念,能修持,這是其他動物對修學佛法比不了人的地方。

■ 在胎、卵、濕、化四生中,我們每個人都曾去做過,在別道中受完業報,投入父母胎中轉為人身。

所以,今天我們所得的這個人身是從哪一道來的?我們不知道。

每個人都帶著不同的業障來,若不知歸命佛、法、僧,持齋戒殺、勤心念佛,此身受報盡,將轉入何道?

自己也懵然不知,帶著新的罪業而去,如此一去,人身也就難保了。

■ 胎、卵、濕、化四生中,人為胎生,為萬物之靈,最聰明,所以人修學佛法比較容易。

其他動物都很愚癡,很難學習佛法。

■ 我們人道是四生中最靈的,但是,我們往往不懂佛法因果,為了自己的貪慾,想吃肉就任意宰殺。

你看,當我們在殺那些動物時,牠們也知道死苦,哀哀而鳴。

而這哀鳴就是怨恨,殺了牠,我們就與牠結下冤業,將來冤冤相報,生生相殺,永遠脫不出生死輪迴。

■ 台灣的生活太富裕了,天天雞鴨魚肉。

要曉得各種動物都有生命,被殺時很痛苦,會生怨氣,小怨氣積多了,就成了大怨氣,小則成災,大則成劫,所以應該避免殺生。

■ 我們把這些生物,豬狗等等吃下去,這是造我們的業,我們本來就是有帶業來的喔!

如再殺生來補我們這個肉體,再造惡業,你這個生死是不好過喔!

這個人身也就難再得了!

■ 大家都是凡夫肉眼不會看,你們若有神通,能看得清楚,就知道這些豬馬牛羊,都是我們過去生中的父母、夫妻、子女,你就不敢再吃了!

在這個世間,每一個人都是帶業而來,像牛將被宰時會流淚,牠知死但不知逃,牠若知逃,十個人也拿牠沒辦法。

佛法難聞,人身難得,中土難生,做人若不知修行,則與其他動物沒有差別,就要生生世世受輪迴。

如果知道修行,就能脫離輪迴。

■ 以前寒山、拾得大師,看到人家辦喜事,拍手大笑說:「你看他娶他的祖媽,吃他的姑姨!」

人家罵他們是瘋和尚亂講話,他們就叫一隻豬的名字,那隻豬真的就走過來了,確實是有輪迴。

■ 世人為五慾所迷,想吃好的,殺生滋養身體,卻不知殺的那些都是過去生中的六親眷屬。

我殺你、你殺我,吃人家一斤,一定要還人十六兩,這是逃也逃不掉的,就是這樣生生世世都在還債討債,死死生生永遠跳不出輪迴的圈子,況且所吃的是以前父母的肉,於心何忍?

■ 叫你們戒殺,你們是不可能馬上就戒殺,你們如果時時刻刻來念佛、懺悔,就會有慈悲心,就會戒殺。

要我們國家平靜,就要一直來懺悔我們的業障,慢慢的念佛來深入佛教,自然就會多吃素,少吃葷,漸漸戒殺,那我們國家就會平安。

■ 國家也不是不安定,是人心不安定,人心若安定,國家就安定。拜佛就平安啦!

我們往善法,不要往惡法,我們共同來念佛。

四生裡,餓鬼呀!他們聽到了都會超生,何況安定人心?

佛法的力量是很大的!

■ 念佛,不僅僅是往生西方喔!念佛有很多好處。

念大悲懺,會解殺業,國家才會太平,大悲咒會擁護國家與個人,念佛來擁護國家,功德咔大喔!

■ 來這個世間,每個人都有生老病死苦,我們要知道 —— 生從哪裡來?死往哪裡去?

兒子、媳婦對你越好,你越離不開,貪戀世間,不知脫離苦海,仍在六道中輪迴。

這都是業障重,業障就是煩惱、掛礙。

如掛礙家裡的男女老少等,每個人掛礙不同,但都把自己的生死路忘記,甚至連臨命終時將往哪裡去也不關心了。

■ 有些小孩子現在就知道拜佛,這都是前世有種善根。

所以說眾生隨業轉,各人業障不同,若不能轉業,就得輪迴,煩惱無盡了。

老年人如果知道回頭念佛,就不會到四生裡去,否則四生仍有份。

有人問:定業不可轉嗎?

老和尚:「我認為,人若知道信佛,回頭念佛修道,即可轉。」

每個人的業感不同,如果不覺悟,將娑婆以為極樂,這就如同是糞坑裏的蛆蟲;又如同吃葷的人在市場買雞鴨魚肉,以為很快樂,但悟了以後覺得那是罪過,吃素的人看吃葷的人是罪過,他就覺得吃素是極樂。

享福的人以為自己是在極樂世界,卻不知道不可能永遠如此享受,等到福享盡時,則苦惱、煩惱業障就都來了。

所以,我們既然能皈依三寶,就應該要念佛,不要貪求子孫,要放下一切,不要掛礙他們。

很少人一輩子都享福,有多少福享,就有多少苦。

■ 在家中應儘量拜佛、念佛,閒話少說,以求脫離苦海。

人的一生沒多久,每個人都有煩惱,有煩惱則仍在生死中,仍在六道四生輪迴。

一起了煩惱就投胎於四生中,四生也有牠們自己的煩惱,如雞有雞的煩惱,所以要念佛才能了脫生死。

■ 我們這個人身,實在是很寶貴的,也是不容易得的。

我們說人生人、狗生狗,各有其類,但是,不論是生人或生狗,都是我們這個靈靈覺覺、不生不滅的靈性在轉變的。

我們這個心所行的,如果是佛菩薩的行徑,那將來就在佛菩薩的境地;如果心行所作的是貪婪、是愚癡、是瞋恚,那以後就是三惡道的一份子。

甚至昆蟲類、空中飄浮的微細眾生類,都是經由我們這個人身,不同的心行作為而轉化的。

十法界中的一切眾生,無一不是經由我們這個人身而轉化,我們這個人身並不是那麼輕易過的,事實上,我們是在過這個「人身劫」。

■ 小鳥的嘴、指甲紅紅的,現在的女人就在裝鳥了。

■ 你看看這個世界,大家都沈在迷夢中,追逐名利,你爭我奪。

你好,我要比你更好;你強,我要比你更強,每個人都在比賽,看看誰的夢做得最大。

結果,這些名、這些利,生不帶來,死也帶不去,只是徒然多造一些新的惡業,而此番再墮下去,人身也就難得了。

■ 世俗人得富貴的,是過去生中布施的功德來的。

今生享受福報,若沒有無常的磨難,和種種的挫折來刺激,便會沈迷下去,不知醒悟。

如果不知道再以福布施,種來世人天的因,等到福消壽盡時,便會墮落,這反而是福中藏禍。

「錢」是無生命的東西,人則是萬物之靈,所以,我們要會利用錢,不要被錢所利用。

有錢要會布施,腦中才會清爽息念,才會消業障。

否則,整天為錢煩惱,一直絞業障,這就是被錢利用了。

■ 人是帶業來的,來這娑婆世界,受生死輪迴的煩惱苦、受五蘊之苦。

眼睛貪看好的,耳朵貪好音聲,舌貪美味,每天只知道要如何經營,要穿得好、住得好、睡得舒適。

世俗人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以為人生只是為了享福作樂而已;卻不知道這番作為乃是造業,造了一些貪業。

帶舊的業來,再造新的業去,這人身也就難再得了。

■ 這個世間不是給我們貪的,貪到了便是欠人,貪人家多少就要還人家多少。

■ 眼睛所看的,有生就有滅,哪一樣是咱們的?

有的人看台灣……,就緊緊去,把金銀財寶、幾億幾百萬帶去國外。

這些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只是多造一些業,死後就投胎為豬、狗、牛等畜生,這些就是替人還債來的,這些畜生就是這些造業的人在做的。

■ 做牛是以前做官不清白,現在世來還債的,如有人做官把錢拿出去飛到國外,最後來台灣當牛,一世做官九世牛。

■ 有的外道在表現他自己,如跳神、扶乩等,這都是幻化的。

道教講求去病延生,這還有生滅。

而學佛不同他們一樣,不求長壽,不現神通,實事求是,不做虛偽幻化。

修行人的目的,要求「得道」,若我們修成不生不滅的真如本性,即可脫離苦海。

■ 有位外道說:我要修到長生不老。

老和尚:我這個身體沒有寄託,但我的靈光有寄託,有個地方可去,有一天靈光會離開這個假體。

但我對身體早有準備,靈光也有個去處,就是身體歸四大,靈光往西方,那你呢?

答:我的靈光在宇宙萬物。

老和尚:靈光寄託在宇宙萬物很危險,還會改頭換面,四生中還有份。

眼所見,有生必有滅,宇宙萬物還是會壞。

這個身體如果讓你住兩千年,坐在那裡像石頭,還是會壞。

■ 問:有一種人信外道,但做人很好,請問他將來會到哪一界?

老和尚:這是你們的分別心,我的看法是每一個人都一樣,每一種宗教都有它某種程度的好處,都對社會有某種程度的利益。

這不是你好、我不好的問題,而是層次上的問題。

■ 有一位醫師問道:請問老和尚,要如何打坐才能打通氣脈?

老和尚:不必打通氣脈,只要一心念佛證念佛三昧,所有的氣脈自然全部打通!

■ 要成佛道並非只念佛就可以了。

念佛可增加佛根種子,善根利的人,將來還會有因緣入佛門修行。

修行人念佛,本身還須受種種的病難與劫厄,以消除宿世來的業報。

所以,修行人都要吃苦、受種種的劫報,才能成就佛道。

釋迦佛不是一世便修成的,祂也是經過多少的阿僧祇劫,受了多少的苦厄,才修成道的。

■ 有的人不明白修行的個中緣由,認為出家人修行,怎麼也會有病苦、災厄,也會這般死法?

殊不知這色身外表的病痛,與外境上的災厄,雖然與世俗人等受無異,但是這靈性的昏與明,則大不相同。

世俗人這樣病苦災難後,命終時,靈光昏昧,為業所牽,仍不免墮落四生輪迴中;而修行人卻能捨下這一身的業塵,一點清澈靈明的心光,超越六道,直往西方,這是大大不相同的。

既然知道進佛門,聽了佛法,便應當多念佛、拜佛、布施,將來才有個好去處。

學佛人念佛,便是要在紛紛擾擾的六根塵中,找出一條超越生死輪迴的路。

佛念得越多,善根增加,正念增長,才不會隨妄念業障流轉,才有辦法了生死。

■ 布施的意義非常深奧。

布施,不一定是要布施金錢。

若沒有錢,到寺裡幫忙做事,也是布施。

但布施也要看適當不適當,若布施不適當也是沒功德。

■ 有錢的人做善事或布施,要拿出很多錢比較容易;沒錢的人布施,須省吃儉用,節省幾個菜錢來布施,錢雖然少,可是與有錢人布施很多錢的功德是一樣的。

■ 居士到佛寺供養財物,是為了種福田。

要做到「無相」布施功德才大,就是不執著布施的人、所布施之物及受布施者。

這樣功德才大。

■ 居士到佛寺念經拜懺、參加法會,在生活方面要多將就,不要嫌吃得不好,因為寺裡不同你在家中,有好東西吃,住在寺裡要能吃苦才行。

■居士來佛寺,要幫助寺裡工作,不要閒著沒事,講東講西,搬弄是非。

■ 在這娑婆世界,別想撿到便宜,那是虛幻不實的,唯有念佛才能到西方極樂世界。

■ 娑婆世界是我們暫時借住的地方,一切皆幻化不實,如戲夢一場,到頭來總是空。

不要貪戀娑婆世界的一切,要萬緣放下,念佛求生西方,阿彌陀佛才是我們究竟的歸依處,是我們的故鄉。

■ 居士在家修持,以專心念佛為主。

最好不要四處跑,否則容易散亂心,到頭來會不知道修哪一種好?

專心一直念佛就好。

■ 「生命無常」,我們平時就要把佛號念好,早做準備。

不要等到臨終時,靠別人來為我們助念,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那麼容易的。

■ 以在家人來說靜修就不簡單了,自度都已經很難了,怎麼談得上度人?

必須先度自己的「心猿意馬」。

倘這個未度,怎能度人?

我們帶著五蘊假體來,就是要修這個。

■ 某居士:我每天拜佛時,都代一切眾生向佛頂禮。

老和尚:自己的煩惱都還沒斷,就想要度眾生。

■ 有台南信眾包數輛遊覽車,朝山上來。

老和尚為其開示:……你們在家人,頭髮還蓋著,自己還是一身的業障,要如何去替人家超度、消災?

你們在家人去替人家誦經、超度、消災,反而會增加自己的業障……。

■ 在家居士想要修得如何,那是很困難的事,還是放下一切,一心念佛,求帶業往生,不要再墮娑婆,才是最穩當的。

我們出家人,有的為了度眾生,發願還要再來這個娑婆世界,但這個願,也要本身有達到菩薩的境界才有把握,否則一來很容易就迷失掉,又被牽入輪迴中,這是很危險的。

現在的人學佛,自度尚未成,自身還是一團泥沼,就想度自己的親眷,結果度人未成,反被人度去。

學佛人自度無暇,還去牽絆掛礙親眷,這樣子,世俗念頭不易轉過來,想要修成了生死,就很為難了。

■ 現在你們既然曉得學佛、拜佛,也會供佛、供法、供僧,這也是過去世有種善根,學佛了更應知道來擁護佛法。

居士在家學佛,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這是免不了的,但是我們要知道有所節制,能夠吃得飽、穿得暖,一切能過得去就好,把所剩的錢財,拿去布施、做功德,做個護法,這才是在家居士所應做的本份事。

■ 諸位在家居士,如果要你們粗衣淡飯,以種種苦行來學佛,那是不可能的,大家還是會走文字般若、研究經典的路,所以,在家學佛,還是以念佛為根本。

■ 放下,並不是口頭上的放下。

是要臨命終時正念現前,沒有一點點的家庭意識,沒有親眷家屬的愛別離苦,這才叫放下。

如果還存有那麼一點家庭意識,那還是生死輪迴。

來時茫茫而來,不要茫茫而去。

【真報親恩】:

■ 父母生我們恩情很大,如不出家,要報父母恩很難,因為都是冤親來的。

來出家是行大孝,出家要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要父母也能了生死,才是度他們。

父母不僅是這一世的,不出家就不知道,還有以前那麼多世的父母,我們也要度生生世世的父母。

■ 父母只是讓我們藉著他們的身體來投胎,不論是恩是怨,都是業緣,只有立誓成道報親恩,才是修行的正因。

■ 每個人都是帶因果而來,帶因果而去,我們的父母眷屬都在四生中輪迴,所以我們要趕快修行,去度脫他們。

■ 父母親眷都是希望我們和他們一樣,走那條生死的路。

既然我們知道要圖報親恩,就應該出家走了脫生死的路,把父母引度過來,免其生死輪迴苦,令他們得到解脫安樂,這才是真正地盡到孝道。

如果要以世俗的方式來還盡孝道,那是不可能的,我們在這娑婆世界,一代一代所走的路,都不離其轍,而結果也不出生死輪迴。

假如你現在不出家,順父母的意思結婚,對象若不理想,父母也為你難過操心,對象若是適你的意,是否也同時合父母的意?若不能,豈不又徒增父母的難過和失望。

這樣,你將再以何方式來報答父母養育之恩?出家修行,能度脫父母,度歷代祖先,也能報師長恩,所謂能上報四重恩。

這樣,我們人生走這一趟,才有個目的、有個價值,也才有一條解脫的路。

否則,懵懵懂懂地亂闖亂走,再墮入四生輪迴中,也就枉費我們這個難得的人身了。

■ 問:

我現在想再出國繼續深造,取博士學位,師父認為如何?

老和尚:

不必出國了,到佛國來留學(出家)才有了脫的一天。

你到美國去,再怎麼念、怎麼鑽,都是塵勞,只是徒然為自己多造點業,到頭來也是一場空幻,你不可能由那裡得到安樂解脫,只有煩惱、妄念越多,那些形式上的社會意識觀念,會纏縛得你動彈不得。

又問:

那我改從職業上去求發展,自力更生,自己獨立生存,不必仰賴父母,師父認為如何?

老和尚:你要致力於事業上固然是好,但是你必須考慮到,你把你的時間、精神耗在職業這條路,到最後,是不是能得到一個好結果?能得到解脫?

否則,迷迷糊糊地投下去,也不過是另演一場戲而已。

■ 有位師父,因為家人一直不諒解他出家這件事,始終鬱悶在心,請示老和尚應當如何排解?

老和尚:既然已經離俗出家,如果父母眷屬越是關心我們,那麼那層愛情愛別離苦會越纏越深,終至哀哀怨怨,永遠不得解脫,甚至隨之生死輪迴。

出家了,不要再有人我憎愛之心,這是輪迴之因,我們應當發願:對那些有怨仇的債主,要起慈悲心,有能力的話,尚且要度他們,何況是父母這些對我們有恩的人?

雖然,因世俗的觀念,父母不諒解我們出家,產生怨隙,我們更要提起修行人的志氣,發願一定要成道了生死,然後去度他們,如此才是大孝,而不違出家之志。

■ 我們出家,是看破愛別離苦來出家的,所以說出了家便忘了家。

如果還跟家裡的人牽緣,則身雖出家,心中的念頭卻沒有出家,臨終時,念頭會被這些愛別離苦纏住,無法跳出輪迴。

且與家人牽扯,自己也會俗氣化。

■ 我們出家人也要度家人,最起碼要他們信佛,吃素、不殺生,這樣才圓滿。

■ 用善巧方便的方法,使父母入道,有善念,起碼做個天人。

■ 如果是家人來寺裏用齋,也要他們添香油錢,讓他們有正確的觀念。

■ 少和家人攀緣,並非和家人斷絕關係,也是一樣要慢慢度他們信佛,但自己要穩住腳,「心」不能被他們度走了。

■ 世間的父母子女,乃是相互債主,今世做你的父母撫養還債,他世則做你的子女,受你的養育。

如此生生世世怨親相繼,彼此互養,無有終止。

而出家是要斷絕這條生死債緣,將世俗愛別離苦的親情,轉為度這些親人來皈依三寶,同來念佛、拜佛,度他們出娑婆世界,免生死輪迴苦,這樣才叫做大孝報恩。

否則父母未度,這點恩情還會使我們再入娑婆度他們。

實際上,無始以來世世相生,六道中都是我們過去的怨親眷屬,因隔世太遠而忘失,今生為父母兄弟,來世可能為怨家債主,有的甚至墮入地獄道、畜生道等三惡道中。

所以我們度眾生,必須怨親平等、慈悲一切,現世父母兄弟固為親眷,一切眾生亦為過去生的親眷,所以要發大慈悲心,誓度一切眾生,像大願地藏王菩薩一般,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像這樣怨親平等地度眾,把現世父母兄弟親眷,也視作一般眾生平等度化,在這種基本的態度上,為度親人而與俗家親屬往來,亦不屬攀緣。

■ 我們是帶業而來,但不要帶業而去。

出家要上報四重恩,即父母、師長、眾生、國家恩,下濟三途苦。

出家要能好好修得解脫自在無掛礙,才有所交代。

【看破情執】:

■ 做人如果出家修行才值得,要不然在社會上,生兒育女,到臨死時還捨不得,不願意走。

■ 在家人不懂,以為沒生小孩就命苦,自嘆不如人家兒孫滿堂,卻不知道他的冤親債主少。

■ 在家人總希望子女長大成人,有一番作為,讀大學、讀博士、賺大錢,吃好、穿好、住好,對兒女有所企望,等到兒女真有所成,卻拋棄父母不顧,望想成空。

一口氣快斷時,還想著我的兒子、媳婦、孫子,哀哀怨怨地對兒女還有所掛礙,愛情愛別、生、老、病、死、苦,也隨之而至,六道輪迴逃也逃不了。

父母對兒女的期待,就如同犀牛望月,月光雖能普照大地,但它是有生有滅的。

佛光是無色相的,不生不滅,能普照到三千大千世界。

但是,有生有滅的力量強,所以往往念佛念到沒有了,卻想到這有生有滅的,想去追求名利、吃好穿好住好。

貪世間的一枝草,都要再來輪迴。

所以修行要修什麼?就是修衣食住行、粗衣淡飯、香味觸法。

修行修到智慧開了,就會用來比喻。

■ 父母對我們越好,越是有恩怨。

出家與世俗社會是相反的,越疼我們的,到臨終時越放不下。

不要一直煩惱父母怎樣怎樣……,應專心於道上,否則又是愛別離苦,生死輪迴的路真危險!

■ 在大陸,出家就沒有了家,父母來也沒有說那是父母。

哪像台灣的出家人,不但和父母家人牽扯不絕,甚至連六親眷屬也混雜在一起,不成一個出家人的體統。

出家就是要斷與父母親眷的牽纏,否則出家反落俗套,變成僧不僧、俗不俗。

■ 不要常說還有我的父母、朋友、同事、親戚⋯⋯等,這些愛情愛別,千萬劫也是在輪迴這些,也是為這些在輪迴。

如果有佛的種子,修行就比較快。

所以不要起想父母的念頭,不要一直想父母的事,這是生死念頭。

■ 父母喜歡我們結婚,像他們一樣愛別離苦。

如果你喜歡這些,以後你愛怎麼演都可以,可以演更自然的戲,也不用禮、義、廉、恥,畜生中都沒有這一些,更自然。

■ 我們出家是在修心思純一,不雜亂,不與親友過分攀緣。

我們出了家就是斷了家,若父母家人來探望,我們以對待一般信徒的平等態度,體貼一下對方即可。

若是過於攀緣,不但親情的愛別離苦斷不了,且心思會散亂。

台灣的出家眾就是敗在這裡。

■ 出了家就要有正念,有佛的種子。

不要身出了家,心和世俗人一樣,愛情愛別離苦都來了,到後來也沒有辦法修行,想結婚也不是,進不進退不退。

出了家就要感到很慶幸,沒有走錯路,好好地修持,才能往生西方。

■ 出家衣服非人人穿得起,唯有福氣的人才穿到。

這件衣服也不是可以隨便穿的,要真正穿得起這件衣服可不是容易的。

■ 要常看看穿的這件衣服,摸摸這個光頭,提醒自己的身份 —— 出家人。

否則有時忘記了,此身雖在,而心常跑出去,自己卻不覺得,就不是出家心。

■ 你們這些年輕人很發心來出家,可是這個身出家了,心也要出家。

我們出家人身、口、意跟在家人不一樣,要知道怎樣才能了生死,我們所追求的目標是了生死。

如果你心中還有什麼貪境、喜愛的或掛礙的,那麼臨終時就現那種境界,一見歡喜就跟著去了,結果是墮於輪迴之中。

如果我們淨念念佛,則臨終現蓮花、佛菩薩及光明等聖境。

所以在世時要除掉貪念,使心淨化。

出家人要粗衣淡飯,不能再著於色聲香味觸法,不要跟在家人一樣。

■ 現在年輕人出家,還很危險,容易被外境所轉。

而曾結過婚再來出家的人,在社會上吃過苦,他們對這些外境較自在,不易被轉。

但如果年輕出家人肯修行,智慧開容易有成就;而這些半路出家的,則還要比人家多修兩百年(喻時間很長)。

■ 我們這裡能看到十方人,形形色色、雙雙對對。

年輕的出家人愛情愛別之念較重,看到情侶時,若被境所轉,對他們生起羨慕之心,則是沒有道心。

如果認為他們這樣下去是會墮落的,才是有道心。

■ 早上醒來,先摸摸頭,為什麼要出家?

為了脫生死、不受輪迴而出家。

所以要提起道心。

■ 出家當棄捨愛別離苦,不要攀緣。

否則就與在家人一樣了,遇事要迴光返照。

■ 如果情執不斷,嘴裡念佛,念念還是墮娑婆,但如至誠懇切,萬緣放下,那麼,一念之間,便能到西方。

如果萬緣牽扯,割捨不下,那麼,百年萬年還是在三界內。

在這娑婆世界中,無論什麼事情都不要去貪戀它,這樣才能有一條解脫的路,臨終時直往西方。

■ 我們修行就是要修這些愛別離苦、生老病死苦。

我們投生到這人間來,有父母、兄弟姊妹等,這些都是屬於四生輪迴中的一環,今世父母生我,以後我再生別人,彼此輾轉相生。

再加上我們的殺業,現在你殺我、食我;以後我殺你、食你,殺業不絕、冤冤相報。

這樣一下子生為人,一下子又淪為畜生,在四生六道中,來來去去,永無止息,六親眷屬就是我們輪迴的伴侶。

■ 問:我在山上念佛,有一種感應,就是我家發生什麼事情,我都會知道。……

有人說佛、魔只差一點,不曉得怎樣才是?

老和尚:佛、魔都是我們想出來的,正念就是佛,邪念就是魔。

■ 念佛時如果掛念家事,心不專一,有雜念就不是正念。

學佛就是對世間的念頭要放下,如果出家修行還掛念家人,這是眾生的感情,生死輪迴之源。

應該專心修行,以佛法來度他們的靈光,使他們也得以解脫;否則恩恩怨怨與他們繼續結下去,永遠沒完沒了。

■ 在家,父母總希望子女多交朋友,他們就高興;子女對父母沒有禮義,父母對子女放縱。若出家還有世俗樣,想交朋友,則後頭還有一齣戲可演。(演六道輪迴的戲)

出家不是為了三餐,出家就是要來看破這些,不要有你我的競爭。

如為了吃三餐,則在社會就有得吃,還可以去玩、旅行、跳舞。

像父母苦到死,還不知不覺,又去輪迴又去鬥爭,叫我們和他們一樣一代過一代。

讀大學,也是不知不覺,吃三餐,來世間吃三餐,就鬥爭得生死輪迴。

父母生我們「佛子」,應該高興,但不知道,還希望咱跟他們一樣。

咱來出家,才可以解脫六道的生死,我們出家要上報四重恩。

■ 出家有正念,社會則無。

行、住、坐、臥去悟、去體會這些佛道,才不會空過光陰,光陰很快過去。

去體悟,壞念頭才不會跑進來,否則無正念,口不說,心在想。

■ 出家當棄捨「愛別離苦」 —— 情執。不要攀緣。

■ 這世間,什麼都要看破,娑婆世界沒有一樣事物是可留戀的。

■ 我們出家,是要身心都出家,真正發出離心。

不要與世俗過份攀緣,否則愛別離苦的情執不斷,俗心便不能除,成為障道因緣。

■ 貪愛世間一枝草,就要再來輪迴!

■ 要時時刻刻將這個生死的問題放在心上,生從何來?我們不知道,那死要何處去?……道心才會堅固。

廣欽老和尚傳略:

清光緒十八年(西元一八九二年)農曆十月廿六日,老和尚誕生於福建惠安縣,俗姓黃,名文來。因家貧,兄無錢娶妻,師四歲,父母將他賣人作養子,七歲時自願隨養母茹素。稍長養父母相繼去世,師即到南洋隨同鄉上山砍柴為生。某日,他預言輕便推車會出事,警惕同事勿搭乘,後推車果真翻落山谷,遂有同事戲言其料事如神又茹素,何不回泉州老家修道?師似有領悟,即乘船回閩。

一九二七年,師三十六歲,於泉州承天寺,禮上瑞下芳法師披剃出家,法名照敬。即先從最基本之外坡勞役做起,四十二歲方去受戒。方丈上轉下塵老和尚教他要「吃人家不吃的,做人家不做的,以後你就知!」由於目不識字又身材瘦小,常遭欺侮,但師決志苦修,忍辱含垢,操持粗活賤役無怨無悔,終至身心漸定,於鼓山寺佛七當中,得證「念佛三昧」。後登深山潛修,有老虎來伴,山下居民遂稱師為「馴虎師」。亦常入定數月,肉身險遭焚化。一九四七年,來台灣隨緣化渡,普勸念佛,「果子和尚」譽滿全台,皈依弟子數以萬計。

老和尚的這一生,為吾等示現了自古以來諸佛菩薩的行徑 —— 吃苦、忍苦到不感覺苦,而達到自性的極樂。從出身貧寒,到出家後種種嚴酷的磨難,更淬礪出他的「無我」。他說:「出家人,這裡(指心)沒有東西,在家人這裡有東西。」儘管後來他受到眾人的崇敬禮拜,但心中亦「沒有我怎麼樣」,仍謙卑自牧,不露鋒芒。八十幾歲時,曾表示即將捨報,經弟子們懇求住世,乃俯允延緩,但言:「日後將傳一次戒就要離開世間。」一九八六年,師九十五歲,傳戒圓滿,渡生因緣已盡,於是留下這句「嘸來嘸去,嘸代誌」,頷首莞爾而逝,是這樣地生死自在,瀟灑無罣礙。此倒駕慈航示現之大善知識,其與吾人同時代語言之開示法藥,真能助你我破除無明生死根,是何其珍貴矣!

--------------法藥《二》修行基本下手處--------------

【勿帶俗氣入空門】:

■ 在佛陀正法時代,魔王無法破壞佛法,他就說要在末法時代,穿出家人衣服,來破壞佛法。

就如同現在的人,現出家相,而他的頭腦卻是在家樣,這就是魔。

■ 出家人,要把俗家一切習慣放下,否則出家以後還在貪瞋癡內打轉,會走入邪道。

不要把俗家生活習慣帶到寺廟裡來。

■ 凡事不要太著相,相貌好不起歡喜心,相貌不好也不要起煩惱。

■ 不要拿那些壞東西放在心裡,很痛苦,不要愛漂亮,穿我們這件出家衣,直接到西方,如果愛漂亮,以後就有自然的衣服可穿,像昆蟲、畜生類,都不用做衣服。

有的人還沒有去,就已經在裝扮那個形了。

如果人愛漂亮喜歡穿高跟鞋,以後就有自然的高跟鞋可穿 —— 投胎為馬。

■ 出家修行要吃苦,不要著我相,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我們身穿的是染色衣,只要乾淨整齊,也不輸人家。

如果出家人太享受,則在家人不會想供養;若出家人肯吃苦,在家人就會有感覺,想供養我們。

生活只要過得去,吃得飽、穿得暖就好了。

■ 在家人一味地講求物質上的享受,愛漂亮,頭髮怎麼修飾,衣服怎麼穿,若有錢人,還可以搞這些花樣,沒錢的人為了這些就會步入歧途。

貪這些香味觸法,則四生皆有份,墮落為蝴蝶、豬、狗。

■ 出家是每天都在「轉」這些,不要被外境所染,自己無主。

出家人穿破舊衣服,將它洗乾淨,縫縫補補,這雖是破破的,但也心安理得。

在家時,花花綠綠,有錢可裝扮,沒錢則痛苦,就想盡辦法,想怎麼賺錢,追求則昏迷,如酒醉不醒。

出家主要是提起正念,說話則說佛法,說解脫的佛法,社會每樣都追求,都為生活追求而已。

■ 不要著色相講究穿著。否則,這樣做也不是、那樣做也不是,捨不得弄髒衣服,這就不能為常住工作,反而被衣服度走了。

■ 我們腦子裡有很多境界,我們以前種的種子都在裡面,一看到外境就浮現出來。

有的人是看在家人穿好衣服,就想:我來出家這麼辛苦,什麼都沒有,就穿這種衣服⋯⋯

有的人就會想:娑婆世界再好也只不過如此而已。

女眾不來出家就擦口紅,你們現在沒擦,看起來也很好。

■ 社會上都是執著色、受、想、行、識,未出家前都種了花花世界的種子。

追求色、聲、香、味……,易增貪念。

■ 一個人如果生活越享受,吃好、穿好,就會助長他貢高我慢的個性。

個人條件越優越,「自我」意識就越強,則「我相」越是顯著。

■ 我們常看到很多遊客,打扮得花枝招展,濃粧豔抹,好像很快樂。

我們只看到她的表面,從來沒想到她的錢是從哪裡來的?

是父母存的還是自己賺的?

若靠父母,錢總有一天會花完的,能靠父母一輩子嗎?

出家,身穿的是染色衣,頭髮也剃了,但人家看到我們,卻覺得我們比在家人更自然更莊嚴。

出家修行不是和在家人一樣搞些花樣,成「和尚旦」、「尼姑旦」。

■ 假如修行人不談佛理而談俗事,這不是出家人的本份。

以在家的俗事,拿來出家用,俗氣未斷,怎能談到修行?

■ 師兄弟間要談佛法,不談世間法,否則愈扯愈遠,阿公阿媽,接下去這樣做比較好吃,沒完沒了⋯⋯

■ 人家在說話,不要搶著說,等人家說完再說,這是禮貌。

■ 隨心所欲,要怎樣就怎樣,這樣習氣沒斷,「我相」無法去除。

■ 要去掉俗氣!

愛情愛別、你兄我弟⋯⋯等等,過去無始以來的因,習氣多,就沒光明,佛的光明顯不出來,習氣多、妄想多,煩惱就多,就沒有「覺」。

整天像喝醉酒,心沒有寄託,迷迷茫茫不知道在做什麼,心沒寄託,意就顛倒,就無法定心。

■ 別人做好人,我也要做好人。

如果說老老實實念佛修行,這種做好人,就是真正的做好人。

若是做得奸奸詐詐,說他要做好人,我也來做好人,這樣對自己更加不利。

■ 聽開示,自己要迴光返照,不要辯駁:「我沒這樣,我是那樣啦!⋯⋯

沒這樣?心如果動起來,那可不是沒這樣!現在在師父面前什麼都沒有,一出去,可什麼都有了,馬上又被外境抓去,惡的種子又跑出來了。

師父今天跟你們講徹底一點,大家累世帶來的壞種子太多,一不注意,壞念頭就跑來亂,很危險,如果不修行,豬窩、狗窩還有我們的份。

■ 出家了,不要還拿世俗的念頭來分別這、分別那,怎樣怎樣……。

社會種子沒斷,來「驢」這個出家的種子,散亂心。

■ 心裡壞的力量比較強,好的比較弱。

好的說:「我是善的。」

壞的說:「我是大善。」

它每樣都要佔第一,這樣強欺弱,善的終被惡的壓倒,這樣最不好。

■ 修行要表裡一致,不要口是心非。

■ 不可起孤慢心,一人亂眾人。

■ 無始以來所帶來的壞種子很多,如果帶業來,又再帶業回去,則還在生死輪迴之中。

■ 從前有一個人,和人講話總是東張西望,故做神秘,讓第三者看到時,由於他的動作給人的反應就是他在說人家的壞話,其實不然。

(所以做任何事皆要自然自在,否則會添加不必要的麻煩。)

■ 自己昨天才做過的錯事,今天見別人做,即笑人家那個樣子,而忘了自己昨天才做的。

■ 身、口、意三樣老是不一致。

■ 出家和在家不同,出家了如又出去「跑」,這個那個……,應酬式的,則妄想、壞種子更多,待無始以來業障一現,就難以拔除,「著」上去了。

故出家了就當知出家的意思。

■ 腳踏施主地,頭頂施主天,身穿施主衣,口吃施主飯,睡施主屋。

就算一天當中做有一百元的功德,扣掉起心動念、身口意不清淨三十元,吃三十元,穿衣三十元,住二十元,所修所做還不夠抵,哪來的功德?

信施難消。

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

■ 眾生無便宜(沒有便宜可撿),做哪些吃哪些(一飲一啄都有因果)。

■ 世間無便宜!

你替我做,以後我就得替你做(因果),跑不掉!

世間讓你不能貪的,凡事都跑不掉,「走未去」(台語)!

【多說話,易「散亂心」】:

■ 記住你是來這裡了生死,不是來這裡惹是非。

■ 不說是非,說是非就失敗。

■ 不可談論他人是非,儘量少說話。

說是非,讓人不安定。

■ 我們修苦行,就是要消業障,所以對於自己的言行,應多注意,免得帶業障來,又帶業障走。

■ 話要講出來,先用頭腦想一下,有利益眾生的才可以講,不可以由我們的嘴出去,而讓信徒造口業。

■ 講話要簡單,不必要的話勿多言。

■ 少說話,多念佛,言多必失。

■ 起煩惱時,不要和這個人說、又和那個人說,說來說去惹是非,最好多禮佛解煩惱。

■ 不可兩三人交頭接耳、結黨私語、背後論人是非等,否則容易讓大家不安,造成鬧眾。

■ 別人評論誰好誰壞時,不要參加意見,心裡明白就好。

也就是不要參與是非、不製造是非。

■ 一個人對事情不論是好是壞、是對是錯,嘴巴不要亂說,肚子裡明白就好。

嘴巴叨叨不休,沒事也會變成有事,最後總是會害到自己。

那些沒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這樣最會惹事。

■ 出家人須和眾,對信徒要能圓出家人的過失,要以「和合僧」的姿態、以「僧無過」的立場示人。

一來安定內部,二來維護僧團,令眾生恭敬三寶,不毀謗三寶。

■ 出家做事與社會差異很大,社會是追求名利,我們是修身、口、意。

話像一把刀,一句不對,可害多少人,言多必失,少說話、多念佛。

■ 不和人談是非,多說話心易散亂,聽多了,心無主,口要守。

■ 修行要注意「口業」,口好心就好。

不要說:「我雖然口不好,但心是好的。」

有人就會有是非,所以不要與人談是非,談論是非者,就是「是非人」,是造口業。

出家人有時間就念佛、拜佛。

■ 修行不講是非,不講「嘸影」的事。

(捕風捉影、加油添醋)

■ 有的人常常言出就論人長短,但不是他故意要這樣說,而是他自己並不知道那就是「說是非」,像這種習慣性的言行舉止,就是無始所帶來的習氣使然。

■ 直直的人說話有時雖不好聽,但不應該認為是壞話。

有的人說得很好聽,但心不是那樣。

有時心直的人說話沒有別的意思,但聽的人會歪曲,甚至又把它想得很複雜……。

■ 我們執著這個「我見」,耳朵好話聽不進去,也就是指正我們、對我們修行有利益的話聽不進去;而壞話說得很漂亮,也就是誇獎我們的話,卻把它當好話。

這樣自己會昏迷無主,變成散亂心,變成是非人,到處說「人家講他怎樣怎樣」,說者和聽者都無主、都不安,自己找麻煩,無法開智慧。

在這五濁惡世,好行沒修到,壞行「修咔多」。

不要自己無主,拿別人來作主。

■ 出家人如果還是一天到晚,說這個人好、那個人不好,論是論非的,這就是身出家,心沒有出家。

我們說別人不好,這個不對、那個不對,這並不是對方不好,而是我們的眼睛看出去、耳朵聽到,在分別好壞,而這種分別,直接通到我們的心,讓我們的心起煩惱。

說人的是非,本身就是一種惡念,如果我們不去分別,我們的心自然就會安定下來。

如果我們看到不對的事情,或不如法的人,能夠心裡明白,而不表現出來,那才是真功夫。

■ 不要亂聽別人說,東聽西聽不知道哪個才對?

自己心中無主,反而容易成散亂心,便成妄想,煩惱因此生起。

出家了,要知道出家的意思,不要被別人提著團團轉,自己要有主,該聽的聽,不必要的不用聽,打哈哈就好了。

■ 修行從「心」修,是要修這個心「清淨」。

如果眼睛老是在看別人,注意別人好壞、別人怎樣,甚至與人說長論短,講得到處都是是非、煩惱,這樣就沒辦法修這個心,這個心就不會清淨。

所以要「修心」,就要「觀自己」,觀我們自己的「起心動念」。

■ 修行修這個「心」,不是在觀別人、修別人;要觀自己的起心動念,抓自己的「心猿意馬」,不是抓別人的心猿意馬來說是非。

■ 別人在煩惱、在不如意,是別人在消業、過劫,我們不要愚昧地受他們影響。

眼睛看到,心裡無所動,佛號保持住,不要退道心。

■ 修行需要時間,平常就要用功,時時自己內心用工夫;人家講話,我們心裡在念佛,自己看自己,不要放逸,不要散漫心,時時刻刻走路都要念佛。

■ 每天訓練沒貪念,不亂說話,講話要講佛法,求生西方。

世俗的種子已經夠多了,不要再講這些俗話是非。

■ 與信眾應對要說佛法,他如向你說俗氣話,就說對不起,我現在沒有時間,你去拜佛、到處走走。

遇有不良份子來,不理會就是,銅錢沒兩個不會響。

信徒來要善言招呼他們,請他們禮佛、寺裡走走,這是結善緣,也是修行。

第一要點,不要老把出家人的清高相擺出來,這修不到行,要知道他們也在修行。

要行菩薩道,要修好行,不要修壞行,出家修行是在取德,做人是第一步,不要以不好的態度對人家,否則別人看了會說:「出家人還不是這個樣子,有什麼好!」

修行要修到有智慧,什麼事碰到都會應付,講話也要知道怎麼說才圓融,自己站穩了,別人也歡喜接受,也不造業。

所以我們要長養慈悲心、行菩薩行。

■ 菩薩要度眾生,要先廣結人緣,看到信徒要打招呼,但不要攀緣,不要貢高我慢,認為我是出家人,你們是在家人。

我們要知道,吃、住、穿,生活的一切費用,都是施主供養的。

要與眾生廣結善緣,這項行得圓滿,到後來自會開出我們的福慧來。

■ 出家人要常常指導在家人如何學佛、如何消業障?不要看到有錢人,就給他找個好客寮住,去巴結他、給他好的吃,這樣反而不能給施主種福田,害了他,也害了自己。

在家人也不要要求出家人要好好招待自己,假如在家人要求出家人好好招待自己,就是不會植福消災,反而損福。

在家人與出家人都要互相了解。

■ 和社會人接觸只是應酬,應酬心裡也要有主,要有佛法,不要和社會人談論俗事,要談佛法。

■ 在世俗社會分貧富貴賤,只要走進佛門中來,就沒有高下的分別。

無論是貧、是富、是貴、是賤,一律以慈悲心平等地對待。

生生世世要廣結眾生緣,這樣,我們在成佛度眾的過程中,才會有殊勝的因緣。

■ 修行乃修自心,心若清淨則一切無礙,度眾也是在自心中度,不必出外塵勞,但住一處,即可隨緣度眾生。

也不必專門挑選知識份子,一切眾生 —— 胎、卵、溼、化四生都要平等度化,沒有分別,貧賤、愚癡、癲狂之輩,也須度他們。

■ 我們出家人穿出家衣,受了戒,為人天師表,如要使人尊敬,那就要不貪。

要把社會俗家的一切習氣放下,苦修苦行,使在家人受到感動,這樣才可以得到人的尊敬,才可度在家人,才可度眾生。

■ 誦經、看經、念佛、說話,這是一天當中所必經的過程。

話能少說是最好的,誦經看經的時間,皆不能超過念佛的時間,還是要以念佛為主。

■ 某某師到客堂來,常常一坐就開始說人眾的是非,且往往耗去很多時間,今天又是如此,等他走後,老和尚就對傳某師說:別人來與你談論是非,我們唯唯諾諾就好,不去參與,則對方自退,且自己亦不被度走,別人走錯路,自己不要跟上去。

【粗衣淡飯,去除貪念】:

■ 有所貪著,就有所掛礙。

貪名利就掛礙名利的事,不會清淨。

貪一樣就有很多樣出來。

■ 貪一樣則多一樣;少一個念頭,少一個業、多一個解脫。

出家人若不依佛理行持,則十人有十人差錯。

■ 只要貪一樣,就要再來輪迴。

承天寺這樣蓋,我也不執著任何一樣,否則還要再來輪迴。

■ 不要期望施主送東西來,不要依靠施主(勿四處攀緣),只要努力修行,有了成就,天龍八部皆會擁護我們。

■ 修行人不能有「要受人供養」的念頭,有這個念頭就是「貪念」、就是「我相」。

要下心,才能去我相,以平常心來行持,就是修「戒、定、慧」。

■ 出家人不要有貪念,才能除煩惱、去除貪瞋癡。

不要和在家人一樣,吃要吃好、睡要睡好。

出家修行謙說「貧僧」,就是每樣要愈簡單,才愈有修行。

不是愈充足,否則貪念還在,而他也說他在修行。

妄想是從貪念生出來的。

■ 這個世間不是給我們貪的,貪人家多少就要還人家多少。

出家就要知足,要死心來修,不要一直向外貪,貪到了便是欠人,要還人!

一隻鳥到處飛,一天的目標是找吃的,我們也是為了三餐,可是小鳥吃飽就好了,不再去貪;而我們為了吃,貪念更加多。

■ 在吃的方面,出家人是人家布施什麼就吃什麼,不執著、不貪求,少一些、壞一點也吃。

否則吃太多、吃太好,業障不易消,如又起貪念,則仍在輪迴中。

其實真正說起來,什麼東西拿去化驗也都有毒,如水中也有毒,人家都這麼吃,我們就跟著吃,不起煩惱掛礙。

■ 出家修行不要像在家人一樣,犀牛望月,要穿好、住好、吃好,到後來就要披毛戴角還。

只知道吃而不知道修行,吃多了就難消化。

■ 好吃、不好吃,吃過喉就都不知其味,香或鹹、甜或苦。

■ 用齋時要默念:「願斷一切惡,願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

所謂的願斷一切惡,是指要斷除所有的惡念。

當我們拿著筷子爭夾好菜的時候,心中就已經起了「分別」及「貪念」的念頭,這便是惡念了,像這些都要斷除。

■ 對廚房煮出來的飯菜,

如果嫌好嫌壞地挑剔,不但自己本身會損福報,反而還會增加煮的人的福氣。

■ 吃東西時,想想這些東西是從哪裡來的?怎麼來的?

想想自己有沒有修?如果不懷慚愧心,即使只嫌一句「不好吃」,也是損福。

(對「境」當下已起了壞的念頭)

■ 修行當從粗衣淡飯下手,而現在都在講究吃的、穿的,整天在忙這些,本是要消業障,現在倒把福慧吃下去,業障也隨之而來。

■ 所謂修苦行,也就是惜福,不糟蹋任何可用的東西。

吃的、用的,都要能化腐朽為神奇,才是功德、才是修福慧。

人減少過失,便能減少業感,心能安定。

出家要知因果、要惜福,能吃的東西千萬不可丟棄,否則來世轉成豬、狗、雞、鴨,再來補吃。

■ 心向五慾而去,就沒道心。

執一樣,精神就灌去那裡,腦筋就不清楚,身心就不自在,意不清淨就會顛倒妄想,愛吃愛睡……。

要這些都滅無了,提起一個正念出來,修行才會堅固,所以要注意起心動念,如看到東西,起了念頭 —— 好吃、不好吃。

師父東西拿來就吃,沒分別,穿住也一樣。

■ 多吃多忙碌,人在做事情時不會想吃,閒下來時就會想吃東西。

吃習慣了,時間一到自然而然就想吃。

■ 眼睛看到的,貪在意裡,身、口、意就出來。

■ 釋迦佛在世時,還要出去托缽,托得到東西就有得吃,托不到就要餓肚子,要吃一餐都很困難,很苦,就是有苦,才能捨身,所以修行悟道就很快。

修行要能耐勞苦,粗衣淡飯。

現在這花花世界,每樣都很方便,有些東西可以不必用手拿、不必用腳走路,都很方便。

但我們出家人修行,應該依照歷代祖師們的修行方法,做為我們的榜樣來行動,才能了我們的生死路。

我們今天不是為享受來出家,是要修衣、食、住……的淡泊,寧可被社會看不起,一切比不上社會人。

如果被社會人看得起,就有愛情愛別離苦,又成生死輪迴。

被社會人看不起,就少攀緣心、妄想心,好專心用功。

■ 粗衣淡飯,衣食住簡單、淡泊,從這裡修,這個心才會「定」。

■ 我們出家修行要捨貪欲,吃只吃得飽、穿只穿得暖,這樣就好。

並不是要貪求吃得好、穿得好、睡得舒適。

吃太好,腦子又會亂想,容易散亂迷糊。

要粗衣淡飯捨慳貪,才能開智慧。

自己菜園種的菜,又營養、又無農藥、又不花錢。

如果不懂得出家生活的意義,還要貪享口欲美味,到外面去買各種形形色色的菜,煮得滿滿的一桌,像宴客一般大吃一番,不但吃了對身體不利,又花錢損福報。

不但不能消除口腹的貪欲業障,反而助長貪念,與世俗人無異,那又何必出家?

■ 以前在大陸叢林,穿的是染色的麻布衣,(在家人辦喪事時,披麻帶孝穿的那種麻布)吃的是很稀的稀飯(稀到碗可以不必洗),配的是簡單的菜。

沒有像現在吃的是乾飯,又有這麼多的菜。

■ 現在的人,不管在家、出家,生活都很好,但災難也比較多,貪著香、味、觸的享受,因此痛苦也比較多。

■ 出家如果不放下,「著」有色相這些五慾之念 —— 「貪念」,著這些就會有煩惱,而出家主要是斷煩惱。

■ 自己本來的面目,要靠自己悟出來的。

聽,仍是屬於外面六塵的境界。

修行是修什麼?是要修衣、食、住的淡化,去除貪、瞋、癡。

不講究衣、食、住的舒適,不要和世俗人一樣,否則就變成了政治法門。

苦行是要我們得解脫,要清楚去的一條路,去解脫生死。

■ 捨身是什麼?就是粗衣淡飯。

吃東西,再壞的也吃得下,不起貪念;穿的是三衣,沒有說要穿好的,每一樣都捨離,每一樣都不能和社會的人相比,這才是修行。

如果和社會人相比,就又有愛別離苦。

■ 若著於色、聲、香、味、觸、法,則智慧不能開,要想辦法去掉它。

出家是要了生死,行苦行,要粗衣淡飯才能學到佛的福慧。

不去除貪瞋癡,無法開智慧。

■ 「破皮囊」是借我們修行的,粗衣淡飯,可以用就好了。

■ 修行就是要下心,先從衣食住方面來簡單化,不去貪它、著它,無好無壞,可以過就好;如果過於講究衣食住,就和在家人沒有兩樣。

為這個身軀而執著要吃好、穿好,這一切的執著就是貪念。

出家如果沒好好修,就會比社會的壞念頭更多。

■ 看淡這些衣食住,才能去除我們的貪念。

如生活太充足則慾望大,貪念愈多。

應該一切平平常常,有無都無所執著,隨緣,沒有味道的東西也能吃。

把一切習氣去掉,自然會有「正念」,臨命終時,意不顛倒,才會「靈靈覺覺」地現出光明。

■ 要捨掉一切六根對六塵的執著,勿在六根塵中做夢。

如果對這世間還喜歡些什麼,則臨終就現什麼來,那麼這番人身過去,四生中就有我們的份。

要放得下、看得破,才會跳得過。

生死如何了?再怎麼說,也是要從香味觸法、粗衣淡飯下手。

■ 人為何受輪迴?

就因七情五慾太重了,整天就是為財色名食睡煩惱,惡業也就這樣造出來了。

這都是一種癡迷,因為這些都是屬於四生的種子,會墮在四生中。

捨棄貪、瞋、癡,心地才能清明,臨終時,西方才有份。

■ 對香味觸法淡泊,就不會起貪念,也就是「持戒」,身、口、意就清淨。

若把心用在「道」上,則不會貪吃。

對衣、食、住要淡泊。

■ 看了,不要去分別;分別,受、想、行、識就出來了,有一個快樂,就有一個輪迴。

■ 以前有的祖師被人看不起,穿的是百衲衣,每樣都跟人不能比。

有的世俗人看了還吐口水說:「這是什麼修行人!」

他說:「是!是!」

連小孩都看不起他。

有人說:「你修行有什麼價值?」

他說:「好哉!好哉!以後你就知。我還怕生死,今天我還怕生死,沒有寄託,我才這樣。這個身體像在渡時間,我這個身體還沒過娑婆劫,沒過娑婆劫則還在生死輪迴。」

■ 從前在貧窮的地方,那些人衣、食、住皆缺乏,沒有衣服穿,都是穿樹葉,而今他們卻都已成佛了。

出家為求解脫,要在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中去修 —— 粗衣淡飯、香味觸法;吃過喉就好,不去觀念這是什麼?有一個觀念就多一個念頭;吃得下就好了。

【「戒」是對治自己的心】:

■ 對佛法還沒十分了解就去受戒,會容易造成貢高我慢。

■ 你們懵懵懂懂地出家,又懵懵懂懂去受戒。

受戒是要去求懺悔,不是帶業去,又帶業回來。

在戒場要儘量少說話,少和人家攀緣,有時間多禮佛念佛,求懺悔。

戒場求戒的人多,來自十方,我們不是去和人家比穿得好、住得好、吃得好。

受戒能忍即入道,凡事都要簡單,不要和人家計較睡大位置、吃得好。

受戒是去學威儀規矩,不是去四處攀緣、論是非、造口業的。

■ 現在的出家人進戒場受戒,出了戒場後就沒有戒了,因他不知懺悔,自己認為受戒以後就是大法師了。

所以,在還沒進戒堂之前,應該苦學苦修,出戒堂後更應該懺悔,更加努力精進。

假如出戒堂就自認是大法師,處處要指導人家、擺架子,佛教就會進入末路。

■ 有些人受戒回來,反學些貪念回來,衣食住更求享受,不知道勇猛精進,這樣就不對了。

在家人做生意要使人相信,須吃苦、守信。

而出家人不能使人相信,就是因為如此。

貪衣、食、住,不持戒、不修持,如此怎能使人相信?

能守戒、吃苦耐勞,則信徒更會相信、信仰、恭敬你。

■ 受了戒就是要去行,並不是要做「大法師」。

身份沒有高低之分。

■ 戒律主要在戒自己,不是光教別人做,自己不做。

■ 戒是戒內(自己),不是戒外(別人)。

當我們起了壞念頭時,就應拿戒律來制止(以戒為師)。

■ 受了戒就應當和未受戒前不一樣,更應修苦行,把習氣改掉、壞念頭去掉,以戒為師。

參,就是要參壞的,別人犯錯,我們不去犯錯;別人不如法,我們如法就好了。

戒是戒自己,求懺悔即是戒。

戒也不要太執著,要知制這條戒的原因,學習這條戒的精神,而不是執著戒相、形式。

否則本是持戒,結果反被戒回去了。

持戒是不生煩惱,不和人衝突。

■ 受戒不是燒那幾個戒疤,戒是在心。

知道錯了要趕快懺悔,戒持清淨就沒有男女相。

■ 受戒是受「忍辱」,聽到別人罵你、刺激你,而不理會、不起煩惱,那就是戒。

如果能忍辱,則不易犯戒。

■ 未受戒不知戒律而犯戒,那是無意的。

現已受戒知道戒律,就應當嚴持戒律,莫放逸。

■ 壞的念頭跑出來時,無論做出來了沒有,內心求懺悔,不再犯就好。

■ 剛出家的人,都帶著一身的習氣業障,妄念紛飛、心猿意馬,不受束縛,隨心所欲,為所欲為。

而現在出家修行,就是要把這些舊模式翻成新的模式,將原本習以為常的習氣,轉成負載道法的行儀,所以出家要有戒。

戒就是因果,有所約束(知因果而事先不去犯),種什麼因得什麼果,修得這些,因果才會圓滿。

有戒就有定,有定就能發慧,天龍八部會自動來擁護。

■ 出家人如果沒有戒律的約束、薰習,則與俗家人無異。

如果在人與人之間,仍起人我是非,就是未發菩提心,是犯戒。

■ 以戒為師,快要犯了,自己就會知道,趕快懺悔:「阿彌陀佛!懺悔!懺悔!」

否則犯了才知道時,已經犯了。

■ 要誦戒,才不會有那些愛情愛別離苦。

■ 誦戒,必須熟諳戒本,則自然每天都有戒,只要有願力要持戒,自然心裡會清楚自己的持犯,否則,依文誦戒 ,天天誦也誦不完。

■ 守戒就能定心念佛,念佛也能持戒。

■ 受戒回來要遵守戒律,努力修持。

若能守戒,持戒莊嚴,並吃苦耐勞,戒、定、慧具足了,一句話說出來能度眾,鬼神聽了也能「出苦」,就是自度度他,這樣韋馱護法才會擁護你。

■ 守戒不是執著「戒相」,把自己綁得緊緊的,與大眾格格不入,看這樣不行,看那樣也不行,結果反而心生煩惱。

做什麼事都要慈悲、方便,這兩條若照顧好,就比較不會犯戒。

■ 如果感覺有打妄語,晚上要趕快懺悔,佛多念一點,才會打破散亂心,勇猛精進。

■ 要按照戒律去行,每一條戒都有戒神,不守戒的話,天龍八部是不會擁護的。

■ 持戒是持什麼?

戒就是戒我們的「起心動念」,一切的戒都是對治我們的心,對治眾生的煩惱。

■ 心要怎麼莊嚴?

就是要規矩來約束,才能慢慢自然莊嚴起來。

■ 出家人以戒為師。

以戒為師是要修到使人見了像佛,人見心歡喜,起敬仰之心。

■ 比丘相即是佛相。

有比丘法師來參訪,就要問候招待,不要再去分別哪個人有修、哪個人沒修?

每一位法師都有他度眾生的法門,不可隨便毀謗批評,因而影響別人對佛法的信心。

■ 別人好的要贊成他,如不好的也贊成他,則自己的罪會加倍。

■ 念佛久後,可得戒、定、慧,無去受、想、行、識,無去慳貪、無去嫉妒。

■ 修行要圓融,現在末法時代眾生業重,很多無法依戒而行,最好的是念佛求往生,一切才能如法。

【男女眾分清楚】:

■ 持戒是在修身口意清淨,學佛的規矩,行、住、坐、臥,舉止行動皆要莊莊嚴嚴的。

吃東西時,不要嚼出聲音,否則餓鬼聽到了很痛苦。

又如:男女眾拿東西不能手接手。

女眾如果沒事跑去和男眾七講八講,就是沒規矩又犯戒想東想西散亂心。

承天寺已經成了觀光區,如果是頭腦不清楚的,要修行就很困難,念頭往往轉不過來,看到了手拉手的情侶,就動了心,摸摸頭,才想到自己已經沒頭髮了,雖然一面在做事,心卻越散亂。

■ 現代男女眾出家,散亂心較多,我們道心要堅固。

不是拿佛教去和社會比賽,辦種種活動,僧俗男女夾雜不分,壞念頭一大堆,容易退道心。

■ 在男女眾道場,男女眾一定要分清楚。

動物交配有季節性,其他時間則不會。

而人的習氣重,隨時隨地都會發生,不要看他外表斯斯文文的⋯⋯

女眾應當自愛,則男眾會起慚愧心。

男眾無事不要到處逛。

■ 男女眾講話不能面對面,且要保持一段距離,拿東西絕對不能直接接手,才不會出問題。

師父是有定力,否則百步也不能接近的。

妳們現在的正念,都還不夠十分之一,還很危險,要多注意。

■ 男女眾要分清楚,即使活到一百歲也是如此。

除非已開悟證果有定力,否則容易出毛病。

■ 我們是凡夫,男女眾應分清楚,保持距離,以免障道。

■ 女眾出家已現大丈夫相,等於半個男身,不可常現女態。

否則,不但習氣未改,反而令人起心動念,更加造業。

■ 女眾要儘量避免和男眾交談。

■ 女眾對年輕的男眾法師,應該恭敬、尊重,但如果去跟他說些東拉西扯的閒話,則我們會有過失。

我們要莊莊嚴嚴地恭敬佛、法、僧。

如看到認識或不認識的法師,我們莊重地說:「法師,阿彌陀佛!」

則我們得到利益。

而不可輕慢地認為 —— 「我們是女眾,你是男眾,不可以來纏我們!」不是這樣喔!

我們恭敬法師,他如果本來是心猿意馬把持不住,則因為我們的恭敬,他自己內心會慚愧,但不是慚愧給妳看,這是無色相的,這樣男眾法師也會得到利益。

■ 男女眾要莊嚴,出家這條路要走堅固一點。

除了職事上,男女眾沒什麼話好說。

師父不在,不是說就亂亂來。

■ 生為女身,能出家,得遇善知識,又有安定的道場,應該感到萬幸才對,應該趕快修,改掉自己的脾氣,改掉不好的念頭與觀念。

■ 現在花花世界,修行和以前不一樣;以前像你們這樣二個人講話也不行。

■ 女眾感情重,不要再來那些愛情愛別離,喜歡兩個女眾常在一起,說你為什麼不跟我好?要遠離一點,要分開!如果執著下去,就是邪了。

■ 女眾身,要是修不好,再來要再有人身是很困難。

■ 在台灣還好,女眾能出家,要不然女眾在社會上只有墮落下去。

來出家再怎麼沒修,不殺生,來世看能不能轉個男身再來修行。

■ 女眾出家都不容易,何況要到別處參學?所以要參自己的起心動念貪、瞋、癡、慢、疑。

■ 女眾業障較重,但會修的就此身即可解脫。

不要太愛惜身體,否則貪念一來就散亂、無道心。

要好好苦志修行,來世轉男眾身,沙彌出家,來做聖僧,佛也是人去做的,要誓願做佛。

不會修照樣墮下去做畜生。

■ 問:女眾念佛是否能達到一心?

老和尚:能!佛是人去做的。

雖然女眾業障較重,要比男眾多修五百世;但現在是減劫的五濁惡世,女眾業障重,卻有這個福報來出家的,這是因為善根比男眾還要深。

-----------法藥《三》有「你、我相」就不能解脫-----------

【修行勿執著】:

■ 一心念佛、吃苦修苦行,修行不要在形式上裝飾我相。

■ 修行不是修給人家看的。

若是形於外的,你有幾兩重,人家一秤就知曉。

修行是向內不是向外的,要給人感覺不出來,這樣我們也好安心辦道。

■ 修行是用心,不是在「練身」。

■ 能夠不倒單要有善根,不是簡單的。

不是說用什麼方法去練習、對治的,這是一個有善根的人有心去修行,在「行」之中有一正念自然而成的。

若有人想用練習的,就是有一個執著,如出問題,人身難得,誤了自己很可惜!

■ 出家人就是在修六根對六塵的貪欲,解脫色身的束縛,不著五蘊的色相,坐無相禪。

如果執著有相坐禪,或有形式的用功,有一個「我」在做什麼,則會增長貢高我慢。

■ 靜坐時如有好壞境,都不執著,也不用說。

■ 出家了要多念佛,不一定要坐禪,功夫不到容易著魔。

■ 不要學固執,如還有個我,說修得多好,還是……。(未必)

■ 行日中一食或過午不食,那是順著身體的自然狀況,在飽足清淨的情況下,自然不需多食,而捨下一些多餘的飲食,並不是勉強去行的。

像你們現在,還是一身的無明習氣在妄動,所吃的,恐怕都還不夠體內的消耗,還談什麼日中一食?

不變成餓鬼就好了。

■ 修學佛法,並不是什麼都不要,那會走偏的,師父只教你們念佛。(沒叫你們練身)

師父以前在山上是隨緣,眾生能吃則人也能吃,天人供養自然。

如果餓了硬忍,則身體會壞。

修行是用心,不要去練那種不倒單、不吃東西。

■ 師父修到現在,一直有一種感覺,即是修行萬一走錯路,很危險,唯有念佛最好;若想搞些花樣不吃飯,身體搞壞了,不能安心修行,則枉費來出家;師父以前搞很多名堂,現在老了,知道錯了。

師父曾經一個星期、一個月沒吃飯餓肚子,但我很少說,怕你們誤會,跟著學,你們如果不吃,飢火上升會起煩惱,甚至把身體弄壞。沒有了這個假體,怎麼修?

所以我說你們如果肚子餓,吃幾餐都沒關係,只要不貪就好。

吃飽穿暖就好,修到後來精氣神飽足,自自然然可以不吃不睡。

今天我飽飽的,香也不知、味也不知,若是貪香、味、觸、法,愛情愛別就出來,生老病死就過來了。

■ 修行不是在忍飢餓,一天只吃一餐,不但體內虛火會上升,身體會虧損,且忍久了,還會墮入餓鬼道。(因想吃的念頭反而更盛)

了生死哪有那麼簡單,不吃飯就能了生死,那大家都不吃好了。

了生死必須去無明習氣,要忍辱,忍辱第一道,這是最重要的,不是不吃就可以了生死。

■ 出家修行,就是要修色受想行識。

修五蘊皆空、粗衣淡飯,離香、味、觸、法,也不是教你不要吃飯,或越吃越少,而是要順其自然,要正常,要無所掛礙;如果有「我」「吃多少」的觀念,那就是執著了,故意不吃,火氣會上升,不能修行。

所以只要能吃飽穿暖就好了,不可貪。

■ 不要以為出家幾年了,要當法師、要閉關閉山。

修不到那個程度,什麼都還需要,怎麼去閉關?

閉到後來什麼問題都出來了。

要勇猛精進地修行,到衣食住都不需要了,才去閉山、閉關,這才有保障、有成就。

■ 自己精進也不知道。要順其自然,不能太執著,執著要用功;要順其自然,自己精進,也不知道自己在精進。

■ 修行須在不知不覺中進步,一天過一天,無掛無礙、無憂無惱,這樣才行。

如果還執著我在進步,或做了多少功德,會起貢高我慢,還是很危險。

■ 不要著相,說:我做了什麼、什麼……。

(我一天朝幾次山、拜幾拜佛……,我發願怎麼修、怎麼度眾、我不倒單、持戒過午不食……等等)

■ 吃、睡隨緣,不必去執著佛沒念沒拜,這也是執我相。

■ 念佛還有感覺,還知道有念沒念,則是執著。

■ 凡事不要執著,有時碰到某些事,總想要使它比較完美、比較理想,一直把事放在心上,追求、一直追求,這就是執著。

■ 做事情,也不是一直要追求做得很完美,例如:打掃乾淨了就很高興,如果弄不乾淨就起煩惱,這樣,即使讓你打掃得再乾淨,這個心還是不會乾淨。

■ 修行不能執著,執著即生煩惱。

■ 不要執著好與壞。(事後結果的成敗)

若執著壞的,則永遠停留住,不能進步,例如這件事,自己覺得做得不夠理想,心裡就感到很難過、心不開,一直執著這件事,就無法安心辦道。

一切都是幻化不實的,過了就算了,若執著即生煩惱。

■ 要沒有分別心,才能去除我相我執,假如執我相,就修嘸行。

去我相,智慧才會開。

什麼事都怕怕的(患得患失),也不會開智慧。

■ 急性容易起無明,丹田也會無力,所以凡事應先定一下心。

■ 起諸惡念時,不要執著,拍拍自己說:「你不要這樣子。」就好了。

不可用處罰的方式(太過自責),這樣沒有用,並且會傷害自己。

若執住,則心不開,不能安心辦道,要往前進!

什麼事情都要看得破、放得下!

還是把阿彌陀佛掛在嘴邊,才是最要緊的。

■ 辦事情除了要有「定力」外,還要「不執著」,才能把事情辦好。

辦事情不執著,並不是說隨隨便便做就可以,也是要盡心盡力做好它,但做過了,就沒事了。

如果心一直掛礙、放不下,就是執著,而一執著就沒有智慧,容易起煩惱,反而成不了事。

【執我見,是「世俗款」】:

■ 老和尚:寧可幫愚人拿包袱,不為能人的軍師。

徒問:為什麼?

老和尚:處處君子,處處小人。(能幹的人,花樣多)

上上人下智,下下人上智。(越聰明越修沒行)(心愈下,道愈高)

■ 修行人不能依自己的習氣來說話做事。

如果照自己的習氣去行,不但修不到行,更容易造口業。

「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

■ 較能幹的人不好修,因為會常想要怎樣、怎樣、這樣、那樣……。

起心動念就是不對,因為還有個「我」在,這是「細相」,一念才起,「相」便起。

而修行是修香味觸法、粗衣淡飯,是看能不能修得頭腦清淨解脫。

■ 事事逞能幹,樣樣要佔上風的,最後都會失敗。

不要以為自己是大學生,樣樣比人行,不接受他人的話(諫言),那麼這一生是不可能再有進步的。

知識份子總是在思想上轉不出來,被自己的思想所縛,而起我慢心。

■ 做事,不要都認為「我會、你不會」,臉就臭臭不理人家,這是結惡緣;要結善緣,笑笑的。

■ 即使自己知道,也不能說「我知、你不知」,有這種貢高我慢的心態。

我還不敢說我知道,我只是分析給你們聽而已。

■ 同修師兄弟間吩咐他人做事時,要依佛法,互相客氣,不是用命令式,如父親命令孩子,或耍性子。

■ 出家人是講慈悲的,不是用世俗法來管人,要以行為來做給人家看。

■ 事事都要能明理,隨順人家,才能指導人,否則自己都不能明理,怎麼指導人?

我們出家人,要以佛法、佛理來指導教化別人,否則就是「俗家款」,就是世俗化。

事情不能隨順人,就是沒度量。

■ 有的人說話令人起煩惱,不能安頓人的心,令人不知如何是好,又要別人聽他的。

其實他自己聽不聽別人的?

結果他就在那裡心煩悶,起煩惱,解不開。

■ 事情如何才能辦好?

大家要互相合作,不是用話來耍使人,這一種要避免。

要好好講、講清楚,以種花為例,不知道的,就做一次給他看,否則事情不但做不好,彼此還會起煩惱。

■ 做事二個人互相商量,比自己一個人好。

做事要有秩序,有條有理。

二個人做事(搭檔)不要說我會你不會、不理人家,這樣就成貢高我慢。

■ 那些隨順自己自由意識生活的人,往往會失敗;不會作卻裝會的,也會失敗。

■ 不要有驕慢性,有驕慢性就不會進步。

說不跟人家攀緣,外表好像很莊嚴,裡面壞念頭還很多,嫉妒、競爭等等。

■ 要與人結好緣,外緣比內緣重要;否則與人結「沒人緣」,人家看你就怕。

結內緣度自己,結外緣心開闊。

■ 一個人的個性、脾氣很重要,個性好的,到哪裡都會跟人家和合,能隨順人家。

不過隨順要有輕重之分,如果是壞事,我們應當堅持自己的原則,不要隨順壞事。

■ 有什麼不知道的,應該問師父或師兄,不要怕丟面子而自己擅做主張。

■ 在俗家,我們是享受慣了、受驕縱慣了,什麼事情都受不得委屈,總是固執自己的意思,剛愎自用,受不住約束;而今出家了,便是要把在俗家及無始以來,所帶的這些習氣種子換成佛種子。

而培養佛種子並不是簡單的事,要用我們的信、願、行的力量慢慢改過,拔除習氣種子,讓佛的種子逐漸發芽茁壯。

■ 被稱讚而不會起歡喜心或貢高心的人,我們才能稱讚他。

■ 那些越是能幹,越是有才華的人,越是要卑下謙虛,要以大慈悲來待人處事,才不會失敗。

■ 越是當大法師的人,越是處處要謹慎,在任何時候對人都要尊重、慈悲。

■ 沒煩惱的才算是小小的有點修,能自己控制自己。

出家來修還要演一齣夢中佛事,即使徒弟眾多、官員擁護,這些仍是幻境,不能把這些念頭掛住,說我是大法師,法師是法師,出家了,仍要謹慎。

講經說法的人若還有個我,則說的話就是有我相的話。

■ 不要經常說我怎樣怎樣⋯⋯,都是這個「我」在作怪。

不要說「我」,這還有個「我」。

師父修到今天的境界,現在也是無條件,不是說我已修到怎樣怎樣,你們就該對我恭敬、侍候我⋯⋯怎樣怎樣⋯⋯

現在年紀大了,才需要人家幫我做事,如果我現在還有力氣,我的衣服也要自己洗。

(傳緣師說:師父七十幾歲時還自己洗衣服)

■ 修行的目的在了脫生死,並不是爭名奪利。

有些人請大官寫匾額,藉以打知名度,而師父一字不識,全靠自己苦修而來。

■ 大器晚成,自己有了一點功夫時,不要想出名。

年輕出名,慕名的人一多,如果自己定力不夠,很容易出問題。

尤其人的情慾高,萬一碰上孽緣,是很危險的。

■ 要發宏願 —— 別人都先成佛,我才成佛。

簡單地說:凡事幫忙別人,助別人安住其心、安心辦道,把所知道的說給別人聽,令他增加智慧,他人先成佛,而我才成佛,不能有嫉妒心。

■ 如果還「著相」,就還「在性」(任性)。

不知道還有什麼性要跑出來,好的?壞的?

教你們吃、住、穿要簡單,隨便就好,有的人就會說:「老人(指老和尚)沒福氣,吃不動,叫我們也不要吃!」

其實金子我也能吃得消化。

【有你、我相,就分別、計較】:

■ 我們的耳朵像偵探,總是豎起來很注意聽 —— 聽看看有沒有在說我的壞話?

眼睛也是在看有沒有對我不好的?

這樣對我們修行不利。

父母生我們下來時懵懵懂懂,長大以後就惹塵埃,就有「我相」,有我相就有煩惱。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統統別人不好、自己好。

若人家說你好,就高興;說你不好,就生氣、難過,這就是「你、我相」。

修行如有你我相,則心不能安。

■ 若存我相,就每樣事都有「我」,把我看得很重,分得很清楚(分別計較),這樣對我們自己不利,天天都會有煩惱。

■ 修行就是要「做」,事情做下去之後,慢慢有善根跑出來 —— 業障消除,善根就會出來。

不是說修這個該他做,我們不幫他做,這是「ㄠˋ行」。(ㄠˋ:壞、差、爛之意。)

修行是修解脫,頭腦會「精彩」,精、清、明才是解脫,不是說叫你們一定要做那些事,而是要讓你們頭腦能夠洗得「精彩」,有的人愈做愈不情願,這是「壞行」。

■ 做事情,不是在分會做不會做,而是要起歡喜心願意去做。

如果分我會做、你不會做,就會競爭、起煩惱,說我掃那麼乾淨,給你亂掃一通,又弄髒了,於是我臉朝這邊、你臉朝向那邊,兩個人不說話,都起了煩惱,心裡就想:在俗家時還可以去旅行,出家這麼辛苦又不自由,真歹命!

■ 做事不是為別人做,也不是應該做的,而是為消自己的業障。

大家在一起做事,若有人不會,我們來教他,若他做不好,我們幫他做。

不要分得太清楚,他不做,你就起煩惱。

他不做你自己來做,要有慈悲心。

■ 做什麼事情才算是修苦行?

就是一切都不計較,日常生活不起分別,就是修苦行。

■ 修行是做人不願意做的,勇猛精進,不是和人計較說這是不是我應該做的。

斤斤計較就和社會人一樣,修行不是算行,不是用算的、計較的。

做人不做的才是修福慧,只要你發心去做就有功德,千萬不要去批評別人,講別人是非,反而造口業。

■ 做事要心甘情願,發歡喜心去做,才會開智慧。

■ 如果真心想修行,是各自的福氣,所以應福慧雙修。

每個人要把舊業消掉的方法是:拜佛、念佛、發心做常住工作、不計較。

(如計較則生煩惱,即是造新業。)

然後不造新業,我們的福慧就會增加出來。

■ 修苦行就是對一切粗賤的工作,都要無分別地去做,主要在磨我們的傲氣、消我們的業障。

有苦才有行好修,沒苦就沒道行可言。

■ 凡事不要計較,看到沒做好的,撿起來做,不要講別人,做事功德是自己的,如果講別人,那就是造口業。

做事情不是替誰做的,而是為自己消業障。

出家的好處,你們還看不出來、還不知道。

這些業障如果不消,就都會擠在臨終時出現。

外表上看,出家人好像也只是吃三餐、做些事,其實出家就是要去除這些貪、瞋、癡,及消我們的業障。

■ 在這五濁惡世、香味觸法中,如有正念出來,就會分析出生活中這些舉舉動動,都是妄想虛妄。

每個人都有一種煩惱心,在「我相」內計較。

不要把「我相」執牢牢的,這樣煩惱就不能解脫。

不論有多煩惱,也是一句「阿彌陀佛」!

■ 修行人的路程要愈苦,才會開智慧。

修行不是老希望人家對我有好臉色、對我恭敬、說好聽的話,如果這樣,豈不和世俗沒有兩樣?

■ 既已離俗,一切得依出家人的法門修六度。

若不能忍辱,不能捨棄比較勝負的世俗習氣,一切言語、事務中怕吃虧、怕被人佔便宜,起人我爭執,則仍是俗氣未脫。

■ 我們的「無明」就像雲一樣,有時會將日光遮住。

凡事要從無明修,不起無明火、不生煩惱、不嫉妒人,如果嫉妒別人,會墮在三惡道中,來生不知是否能再得人身?

所謂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中土難生。

■ 出家不是用六根行事,用六根行事仍是生滅法。

六根分別則有生滅,有分別、生滅即成五濁惡世,無分別則無生滅。

【爭「誰對」、「誰錯」,是執著你、我相】:

■ 修行,不爭「誰對」、「誰錯」。

(爭對錯,心則迷失在分別、執著當中)

即使自己對,人家偏說你不對,你也要接受。(放下執著)

凡事能承認自己不對,就不會起煩惱。

否則心不能安,煩惱立刻跟著來。

■ 執事人不好當,他是我們的覺者。

執事人交代下來的事,不管好的壞的(不願做的),都要歡喜承受,不起惡的念頭,這樣頭腦會較清楚。

好的撿起來學,不好的放一邊,自己心裡明白就好,藉境修忍辱。

修行不爭對或不對,不爭有理或無理;而是要看你碰到「境」時,有沒有煩惱?出家與在家不同。

■ 如果執事人教我們做事做錯了,我們也不能去反駁,順著他的意思去做,(放下「我見」)自然就會悟出真理。

■ 要聽執事人的話,不要故意刁難執事人,大家同心協力。

■ 樂意接受別人的指導、勸導,不可違抗不服,或分派、勾心鬥角。

■ 不可兩人單獨講悄悄話,講來講去就結黨、分派系,則易讓大家不安,造成鬧眾。

■ 我們出家受戒,是要除去我們在世俗社會中所薰染的習氣,去除貪念,修忍辱行。

不可再以「人家錯、我對」的觀念來處事待人,那是一種社會習氣,必須改掉。

如果人家說的有道理,我們可以聽一聽,拿來作參考,如果說的沒道理,那就把它放一邊,不起煩惱,這就是一種忍辱智慧。

否則,若起我是人非,就是勝負我執的心,凡事一定要「佔到贏」,(爭辯到我對、你錯為止)無明煩惱便生起,這就是一種愚癡。

■ 擔任職事的人,要有不怕別人講話的氣魄,如果畏首畏尾的、怕東怕西,怕別人講是非(批評),整個心束得死死,這絕非解脫之道。

尤其是做廚房職事的人,更須以忍辱行來對治我們的無明煩惱。

廚房是雜務最多、是非最多,最容易讓人起無明煩惱的地方。

我們在廚房要修什麼?

就是要以忍辱來修治這些煩惱、降伏我們的無明,這樣才能開我們的智慧。

否則在廚房當職事,不會忍辱、不會慚愧自己的不是,事事與人爭誰對誰錯、誰有理誰無理,所起的無明煩惱比俗家人更厲害,這樣,煮一輩子的飯也不會出頭。

■ 別人的行為好,我們心裡不起羨慕貪著心;行為不好,也不起憎惡心,要好好按耐這個心,不起煩惱。

別人不好是別人的習氣,那是別人的事,如果我們拿來起煩惱,那就是自己的愚癡。

這樣不論事情是好是壞,能保持這個心不動,便是忍辱。

能夠衝破這一關,以後無論什麼事就比較不會起煩惱。

這點切要好好學、好好磨鍊,如此業障自然消除,身體自然也好起來。

■ 本來沒是非,你先說出來,便是是非、造口業。

■ 有功夫的人,耳朵不聽人家的是非、眼睛不看人家的好壞。

人家毀謗我們,罵我們好人壞人,都當做沒聽到、沒看到,收攝六根不外馳。

只有那些沒功夫的人,才整天窺伺他人的是非,斤斤計較。

■ 當我們論說他人是非時,不是他非我是的事實,而是我們的耳根、眼根在納受、分別外物,是自家賊在劫功德財。

我們修行就是要守住六根門頭,別讓它在聲色上追逐,這樣煩惱就進不了門。

時時緊閉六根,耳朵裝作沒聽到,眼睛裝作沒看到,鼻不分香臭、嘴不揀好吃不好吃,耳不貪好聽的話、眼睛不貪境界,自鎖家門,鎖自家六根門頭,專心念佛、拜佛、看經、靜坐,打拼自身的功夫,哪裡還有閒對外攀緣?

■ 聽話要會聽,要聽佛法的話,不要聽俗氣話。

前者是解脫的。

不要還有我相,後者即是有是非,計較你我相,是壞的,會影響他人,也會受因果。

■ 修行要掃除四相。

不要光看別人的過錯,不要起分別心,人皆有佛性。

要常常看自己有無過失,有則改之,才不會與道相違。

■ 寺裡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職事,各人負責好各人的工作,不要去干涉他人。

有事情,不要堅持說是自己對、別人不對。

否則就會起衝突,這個世界就是這樣才不會和平。

不管別人說我們怎樣,都要承擔下來,要慚愧地說是自己的不是,這樣才能和合無諍,不必和他爭論對、錯。

■ 不要看別人對不對;要自己多反省,看自己有沒有做好?

修是要修自己,依法不依人,要恭敬三寶。

只要是「眾生」都會有錯,但他哪一天懺悔了,就能改過做好。

四生都有佛性,有的胎生很靈通,比人類更靈,只是牠不會講話而已。

■ 事情來時,我們依當時的情況,斟酌情勢,當面應對,如事境已過,便須放下,若再提起論是論非、批評好壞,便是造口業,就是我們的過失。

別人好、壞,是別人的事,我們不必把它帶到我們心裡來煩惱。

■ 論人的是非曲直,心裡不平,起了煩惱,那就是自己的錯、自己的過失。

不要去管是非曲直,一切忍下來,心裡安然無事,這才對,自己也無犯過失,這是修行第一道,也是最上修道之法。

遇事境緣,要忍!要忍!心安無事,這是最好的一帖藥。

■ 為何要出家?

就是要斷這些七情五慾,七情 —— 我們這個色身,無始以來的執著心,叫做「情」。

這些,我們修都修不完了,還要去看別人的不好?

看別人不看自己,不知自己的錯更多。

■ 在家人的習性是 —— 凡事分別是非、曲直、對錯,爭長爭短的,惡心相向,出口如劍。

而出家法就不同了,出家人要忍辱為本、慈悲為懷,事無分是非曲直,甚至無理的事情,也要以婉轉慈悲的心,學忍辱吃虧,一切能容,才是出家人的德量。

■ 出家人要忍辱,要修無我,如果無我則無諍。

也不去分別誰好誰壞,對眾人就像對一個人一樣,沒有分別,一視同仁,沒有在計較我是他非。

如果有一個我,那有問題的事情還多得很。

■ 什麼事都要學習放下,不要執著、不要樣樣記掛在心。

自己了生死才是要緊的事,不必去理會別人在演什麼戲。

否則,自己跟著起煩惱,一起墮到三惡道去。

■ 不可起憎惡心,來分別那是惡人是壞人。

是我們自己不夠那個道行來接納對方,不夠那個涵養來與人善處,錯是錯在自己的

耳根、眼根的分別業識。

這便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習氣,我們就是被這些習氣障礙住。

■ 我們自身的光明要像太陽光一樣,對萬物一視同仁,無物不照,好人它也照,惡人它也照。

好壞是別人的事,我們總要平等慈悲;若是與人計較,則自身也是半斤八兩。

■ 別人和他結惡緣,我們不要受人家影響,也和他結惡緣。

自己的心要有主,我們要廣結善緣,未成佛先結人緣。

■ 寺裡也會有是非,形形色色,看得會害怕。

會修的人就會想:等我修好一點來度他,不會修的則會和他結冤仇。

■ 出家了,如又分別計較,就是鬥爭。

■ 出家修行不是競爭、鬥爭的,競爭鬥爭則還有名利心。

■ 不要亂「疑」,愈想愈氣,想去找他,心就不安想要走。

■ 不要說好人、壞人,要把壞人拿來修。

好的就好了,哪還要修?(沒逆境讓我們修)

就是要參那些壞的,拿來當借鏡。

阿彌陀佛多念一點。

■ 若人家不好,你不會拿來修,則讓他度走了,為他起煩惱。

人都有優缺點,他好的你沒得到,壞的你卻得去了,好的卻仍留給人家。

我們看到人家不好,把他當做一面鏡子,他不如法,我們可要如法。

■ 如果有分別計較,就不會安定。

不是他壞,是我們不會修,因自己怨恨、煩惱而不安定,是你自己不安定而怕。

怕與不怕,就是安定、不安定。

不怕就安定,怕就不安定。

怕是自己在怕,別人也沒在怕,是自己修不夠,自己的心沒有主就害怕。

怕多了就生煩惱,心不安定也就會沒道心。

什麼事都要用比喻的,過了就沒事,才會有正念。

■ 一個人不是壞,而是習氣。

每個人都有習氣,只是深淺不同。

只要有向道之心,能原諒就原諒他,不要把他看做壞人。

⋯⋯⋯⋯⋯⋯⋯⋯

■ 不能生絲毫的瞋心,否則不能入道。

再惡的人,見了他也不要起瞋心。

■ 這是前世修來的好因緣,才會你出家、我也出家,一起修行。

出家修行要大家和睦相處,你好他也好,大家都好。

不是和在家人一樣,誰好誰不好,這就有愛情愛別,修就是要修這些,冤親平等。

■ 我們從無始以來,所造業障如山那麼高。

而今出家修行,就是要消我們的業障;若不好好修行,反而造業,說這個怎樣、那個怎樣……,這座山就越堆越高,永遠無法跳出生死圈。

■ 不要嫌別人這點不好、那點不好。

不是別人不好,是自己的無明業感在作祟,沒有智慧,不能越過。

如果有道心,做什麼事都無煩惱。

■ 業障到、起無明煩惱,如果沒正念則邪念起,處處看人不順眼,處處不順心,就想離開另找道場,或覺得修行沒意思,想還俗去。

其實只要是一起了煩惱,就是自己不對,不管你有理還是沒理。

一起了煩惱,就會投胎於「四生」中,仍在六道四生中輪迴。

■ 修行要眼假裝沒看到、耳裝沒聽到,老實念佛,修行要人家愈不認識愈好修。

不要耳朵愛聽,(有什麼新聞或有沒有在說我的壞話?)眼睛睜大大的仔細看。(窺伺別人的舉動,分別對錯)

這就是「好事相」(台語,好奇、攀緣),對修行很不利。

■ 怎樣才能心安?就是要無心。

■ 一心念佛,最重要的是要能忍辱,什麼事情不順眼,就把耳朵關起來,眼睛閉起來,裝做沒聽到、沒看到,睜一眼、閉一眼,對人要和顏悅色,再怎麼說,修行就是忍辱這兩個字。

■ 有色相的,我們看得到,「無相的」是我們要有堅固心。

「是、非」裝不會,不要被度走。(不隨著是、非分別而轉)

■ 既已出家,當思解脫之道,以了生死。

多念佛,種西方蓮池的種子,切不可隨他人的業障煩惱而轉;否則,業障越絞越深,將來墮落得也越深。

■ 佛法是圓的,是可以權宜變通的,並不是有稜有角的。

總是要寬宏大量,自身的立場沒有過失,別人要怎樣,那是別人的作為,與自己無關。

修行就是在訓練我們做人和做事的態度。

■ 我們出家的意義就是要了斷恩怨,要怨親平等。

對惡人、有冤仇的人,我們要平等發願,度他們一起成佛,這樣我們才會起平等慈悲心。

■ 切要記得 —— 彼此要含忍合作,凡事都須慚愧自己的不是,切不可責人非,致生爭端,大眾和合,清淨修行。

■ 眾生隨業轉,要隨佛的清淨來轉很不容易,要解脫也實在不簡單。

每個人的脾氣、個性不同,「知性好相處」(師父特別強調 —— 我們要隨人之性、合人之性。)

我們這個身體像地獄,靈光投在其中。

【掃四相,心中無東西】:

■ 出家人,這裡(老和尚指著心)沒東西;在家人,這裡有東西。

■ 人家叫你這樣做,你就這樣做,頭腦也不會去想別的花樣,這樣比較好修行。(頭腦不會亂想)

■ 要少用頭腦,但不是說不用頭腦做事,而是說,遇到事情做過了就好,不要再去分別你我是非,對人也是一樣。

■ 在擦椅子時,師父說再擦乾淨點。

你們如果想:「已經擦得很好了,怎麼還這樣說!」

這種想法是社會人的見識,還沒有脫俗,會起煩惱。

修行要直心,要說:「好!好!我再擦好。」

這也是在考驗你們的心(有無動念),所以修行貴在直心。

■ 如果你已將地掃乾淨,師長硬說你沒掃乾淨,這時你若和他辯,這就是在家性子;若你能接受,(不執著「我見」)說:「好!好!我把它掃乾淨。」

這就是修行。(去我執)

■ 比較率直的人,智慧容易開。

■ 平常因是習氣、你我相的關係,念頭常是自然而起的,並非特意的,應慢慢改,多念佛。

■ 出家和在家不一樣,出家沒有說「對」、「不對」,對也接受、不對也接受,若能如此忍辱,道心才會堅固,慢慢就會去「我相」。

■ 修行要去「我相」,不要老是說自己以前在家是什麼身份。

出了家,就沒有身份、學歷高低之分,大家都一樣。

否則就不能下心修道,即使是博士學位,來到佛門修行,也要從幼稚園學起。

■ 從前,羅狀元捨棄官位而出家,他擔心人家如果知道他在家的身份,就會受到禮遇,不愁吃穿,容易墮落;所以很保密,沒有洩露自己的身份,任何的打雜工作都做。

有一天,他開悟了,知道以前洗盤子,打破了多少,趕快賠常住。

羅狀元沒有我相,所以很快就開悟了。

■ 修行就是要做到去除「你我相」,這才是真功夫,否則到哪裡修也是徒然。

如果修到這點,你的功夫也就到家了。

不去除你我相,無法解脫,師父教的是解脫法門,不是說要收人才的。

世俗取才,出家修行是取德。

■ 修行要自在,不要在乎別人對你的評語 —— 說你好、說你壞。

這不是別人不對,而是你自己不能安。

■ 凡事都說是自己不對,說:「懺悔!請你教我。」

而不起煩惱,就是無我相,就不會有壞念頭。

■ 常見自己過,與道即相當。

■ 一個愈有修行的人,愈覺得懺悔的重要。

有過、無過,都要懺悔,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

■ 修行不是說要人家對我好,如要人家對我好,即是有「我執」。

出家當靠自己,不要期望別人給我們關心、溫暖、問我們吃飽穿暖否?

這是世俗樣。

■ 修行是要修種種的解脫,修行要掃四相,不執相。

去我執,先要從粗衣淡飯做起,功夫日久,自能淡泊慾望,不起分別、計較,而漸漸無「我、人、眾生、壽者」相。

■ 對人不好也不壞,隨緣和人結善緣,但不攀緣。

時時刻刻注意起心動念,有壞念頭,要馬上提醒自己。

■ 對人普普通通就好,沒有特別好,也沒有特別壞,無好無壞,平平就好,這就是修行,否則就不稱為修行了。

■ 去「你、我相」,修就是修這些,這才是真功夫!

否則要修什麼?

修到了這一點,就是給你修去了,也就是「西方錢」給你賺到了。

------------法藥《四》好中有壞,壞中有好------------

【真正的善知識】:

■ 會信仰佛教或出家,大都是受了打擊、刺激,有了刺激才會覺悟來修道。

每個人出家都有其因緣,但不要以為受刺激出家不好,反而因受刺激來修道,道心會更堅固。

不管出家人或在家人,都要有志氣,人有了打擊,才會提出志氣來修道、做事。

■ 以前的祖師會看,看這個人「行」到哪裡?(已修到什麼程度)

可以的,打一下,就「覺」到。(刺激他一下,破他的執著,執著一破,就有所體悟。)

■ 誇獎我們的、讚美我們的,那都不是善知識;罵我們的,不管對與否,這才是真正善知識。

刺激我們的時候,就是在成就我們的「忍辱」。

當我們受到刺激時,總會想:「這麼瞧不起我,我就做給你看!」

拿出這個志氣來,成就已在望。

■ 如果別人把做不好的事往你身上推時,也要忍。

(以前人家說師父 —— 「怎麼沒把飯煮熟,叫人怎麼吃?」師父默然不辯,這才是功夫。)

■ 出家後什麼事皆以忍辱為重要。

會說我們的,都是我們的指路者,沒有他們,我們不會進步,不能成就。

不要以為自己已經這麼辛苦了,還這也嫌、那也嫌,沒一樣對的,乾脆回去好了、走好了。

但又不知該走到哪裡去,又不能嫁人,這樣反而更痛苦,好像活在活地獄。

■ 受了別人的攻擊或批評,我們應當忍受,即使是被人冤枉也得忍受。

還要感到慶幸並感謝人家,因為讓你有機會修「忍辱」。

忍辱即是智慧。

■ 執事人關心我們才罵我們、糾正我們的錯誤,他是我們的善知識、指導者,不要人家一罵,煩惱就來了。

■ 別人講我們不好,不用生氣難過;說我們好,也不用得意,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壞。

■ 在家人分別好人壞人而起憎愛。

而出家人對好人是如此;對壞人也是如此。

一律平等慈悲,於好不起貪著心、於壞不起憎惡心。

那些刺激我們的,才是我們真正的指導者。

入寺沒有刺激,便沒得修行。

■ 以前在大陸是要看哪個愈有修、愈有根基的人,特地去試他。

故意用那種無理的態度去刺激他,有時看他事情快做好了,偏再去破壞或打他一下。

要看根基到哪裡,才能試到哪裡,否則對沒根基的人,只有徒增他的煩惱。

在台灣是行不通的,一般女眾從父母身邊來,扭扭捏捏的習氣還在,用的方法都是世間法,希望人家對她好。

■ 有人罵你,是幫助你好,所以要「順逆皆精進,毀譽不動心」。

■ 那個壞人(指來找麻煩、刺激我們的人)其實是來幫助我們,要感謝他來幫助我們。

那是西方錢,你不會賺,反而跑去哭。

■ 「聞惡言,是功德,此則成吾之善知識」學佛要多吃虧。

【修行,就是在修每天的煩惱】:

■ 修行人就是要在這色、聲、香、味、觸、法的業識順逆中求解脫。

無魔不成道,成佛哪有那麼便宜的事,不經苦行、不經魔障,如何去礪鍊無明煩惱?

修行人就是在修魔障,唯有衝破魔境中的無明煩惱,才能得到解脫。

也唯有捨下色聲香味觸法,心無掛礙,才能得到清淨解脫,才能顯出菩提心來。

所以修行人不能怕魔障,不能貪圖安定順境,那樣是不會進步的。

■ 我們修行便是要修 —— 六根對六塵所起的分別煩惱,分別善惡、好音壞音種種等,這種分別就是六根不清淨。

修行就是要修這些分別煩惱,直到六根對六塵沒有分別,才是六根清淨,才能五蘊皆空。

譬如說:別人罵你,那是消災;給你不好的臉色看,那是最上供養,要沒有分別,反而覺得如獲至寶。

■ 修苦行,要認識「壞的就是好的」。

否則每一個人都有一肚子的煩惱,怎麼去修?

就是從這裡去修,才能去除煩惱。

否則每天就只是這樣,做做吃吃,而不去悟道,則到老來還是一樣,而他也說他在修行,可是腦子裡還有很多煩惱。

■ 你看彌勒佛 —— 布袋和尚,他有多大的慈悲度量!

一個人如果沒有度量,吃不了一點虧、受不住別人的一兩句壞話,就是沒有修行。

西方不是普通一般人都能去的。

■ 修行要自在,不要在乎別人對你的評語。

說你好、說你壞,這不是別人不對,而是你自己不能安定。

■ 人家笑我們沒讀書、做苦工,我們當拿出志氣來,努力修行,讓別人瞧瞧,我們確實不簡單。

■ 修行就是在修我們這忍耐性,修這種種逆境,凡事要能忍才是修行。

舒適順意的境界哪有什麼可修?

就是要在橫逆的環境去磨、去修。

萬般事總是要順別人的意思,事事忍辱,最後終會有好處,如果再分個我是他非,煩惱就惹上來了。

■ 那些溺在父母身邊的人,比較不能成長。

而那些離開父母的寵溺,在外奔波的人,反而能鍊成大人的氣魄。

就像溺在母猴懷裡的小猴,有時會被母猴抱得活活悶死,而那些獨立跳躍在山林的小猴,反而活得很好。

修行要在最困苦、最不好的環境,越是能忍辱,越有境界折磨,才是修行最佳的環境。

■ 修行不是修「都沒有事情」,就是要有刺激,有「境」才有道。

■ 寺廟是個十方道場,十方人聚集一處,一個人一個樣子,我們要自己去應付這個環境,不可能環境來配合我們的意思。

在家裡甚至父母都不可能完全順己意,何況十方人?

處處要能忍、能隨順,心才會安。

■ 人家在講我們的是非,修就是修這些。

■ 凡事都要忍辱。

忍辱不簡單,每個人皆從無始以來,就帶來無明,修忍辱才可斷「無明根」。

■ 出家就是要在惡劣的環境中修。

那些好的、快樂的順境,已經不必學了。

修就是要修這些「壞的、惡的、不能適應的」,這些逆境會啟發出我們的智慧,成就我們的忍辱行,讓我們處處無掛礙。

當我們的智慧發展到某一程度時,就能折服某一程度的煩惱。

所以越是會修行的人,越是喜歡在逆境中修。

■ 出家和在家法是大大地相反的,所以初出家的,難免會想不通。

在家法是隨著無始以來的習氣,跟著業的洪流一直流下去,而出家是要逆水而上去找本來的源頭(本來面目)。

所以什麼代誌都不是在講對或不對、好或不好。

在家人認為吃,越享受越好,出家人講粗衣淡飯。

在家人歡喜受別人看得起、恭敬,出家人講這是障道因緣。

在家人找工作,看有沒有更輕鬆、錢越多越好,而出家人講越苦越好。

在家人無論有多好的境界,頭腦還是不清,每天拼命追求的,都是為這個臭皮囊作奴才。

在家人外表看起來,是自由自在、走東往西隨心意,其實這個心都被物質、名利、榮辱束縛著,走到哪裡也不會安,這個心向外,一直追求、追求。

而出家人是向內的,所以走的是靜的,水靜下來,才會清,才會看得見底。

(本地風光)

■ 只有那些不開化、不明理的人,才會把不實在、沒有的事情拿來起妄想煩惱,這也是一種妄念愚癡。

■ 在修行過程中,生了煩惱就不好,要沒有煩惱才好。

■ 出家至少要沒有煩惱,處處能自在。(最低限度)

■ 打妄想或煩惱時,要趕快停止,繼續念佛。

如妄想繼續打,就不要去管它,還是要念佛,才不會退失道心。

■ 越是在修行的人,那些無始以來的罪業,越是會現形,幻成種種境界來折磨你,使你受苦。

像身體的疾病、或精神上的打擊磨難,這些磨難會刺激你,使你體悟到娑婆人生的苦,而志求出離。

你必須跳越過這些障礙,越過人身的種種劫難,才能得到清淨安樂,成就淨業。

■ 煩惱還很多在裡面,須改進尚多。(煩惱在後面等)

■ 師父不在時,自然有人會領導大眾修苦行,智慧自然會開出來。

最重要的是要修忍辱,能忍辱則智慧生,智慧生則無明盡。

別人說我們,不論自己是對是錯,還是被冤枉,都唯唯諾諾,以不辯應之,心中不起煩惱則智慧生。

若是執理與人辯白,則無明起矣!

■ 每天不起惡念煩惱,從日常生活中慢慢去修。

■ 有願力克服每一環境的障礙,心便能安定下來,這樣在每一個道場,都能安心辦道。

■ 為什麼要出家?

就是要斷七情五慾、愛情愛別離苦、生老病死苦。

這些都是由心出來的,這些讓我們修、讓我們觀照都觀照不完了,你還要去看別人?

還去看別人的不好,自己心裡就不高興,就執著,則業障馬上到,想不開,變愚癡,到處說是非。

到最後就這家道場也不好、那間也不好,換來換去,沒有一間適合的。

愛住那種沒人管、較自由的,隨心所欲,則壞念頭越多,七情五慾更多,就常常照鏡子,裝漂亮一些讓人欣賞。

又怨憎會苦,怨這個身體,怨父母為何沒把我生漂亮一些,變成身出家,心不出家,妄想亂亂打。

■ 如果要省卻煩惱,凡事當隨從大眾或他人的意見,不可固執自己的看法,只有自己的事情,才可以依自己的意思,這是忍辱的方法。

■ 修行要一心,不怕吃苦,不要有自己的意思(固執己見)。

無所求、無所執著,就沒有煩惱,也沒有妄想。

什麼事都隨緣,這樣慢慢就會無我,慢慢就能放下,慢慢心就會空,就自在,念佛就能一心。

若有所求,執著很多,這樣「條件還很多哩!」出家是出家,條件求太多,身心就不自在。

■ 煩惱恰如一陣風,來無影,去無蹤,無可捉摸。

心裡有事就會出毛病;心中無事,一切不會出問題。

■ 出家就是要捨身,人家怎麼罵、怎麼侮辱,都無所謂。

去掉「我相」才好修行。

【忍辱,放下這個「我」,破無明】:

■ 出家,主要在演「忍」這場戲。

演得過,就是佛菩薩。

■ 「吃苦了苦,能忍才有福」,吃的苦有多少,了的業就有多少。

■ 忍辱是修行之根本,戒律中也以忍辱為第一道。

忍辱是最大福德之處,能行忍的人福報最大,不但增加定力,而且能消業障、開啟智慧。

■ 修行人是 —— 境遇愈壞愈好。

出家和在家不一樣,出了家是愈苦愈好,修行道路上,有很多和世俗不一樣,不是爭「對、不對」。

以前有兩個徒弟打坐,

一個坐得很莊嚴,一個坐得東倒西歪,可是師父拿起鞭子,打那個坐得莊嚴的徒弟。

要是現在的人馬上起瞋恨心、生煩惱了,但那個徒弟很慚愧地請師父開示指導。

修行不是爭「對、不對」,而是要有這種功夫,做對了人家說你不對,你也能接受。

(看你是否起煩惱?若不起煩惱,才是真功夫。)

■ 有根基的人,師父講他,他知道師父在教他,就會說懺悔!

沒根基的人反說師父怎麼講他不對生起煩惱,就想:「還是在家好,有父母、吃好穿好。」

假如去結婚演那場戲,結果是再墮落。

或者想要離開這裡,那以後就沒有人會講他了。

輪迴是有的,不要以為沒有,很苦!

■ 以前的人,師父試你的功夫,叫你鞋子倒穿。(無理的要求)

有根基的人,就會跪下求師父慈悲教導,這是有智慧的人;愚癡的人就硬要倒穿鞋子;沒有根基的人,則無明煩惱起,認為師父不對,故意找麻煩。

■ 如果有人故意找麻煩時,我們應該想:「這是給我修行磨鍊的好機會,讓我能進道。」

不是別人不好,是自己不好,一切都是我們自己在分別。

■ 我們累世所造的惡業比山還要高,今生出家修行就會現前。

所以有時候覺得出家後,業比在家多,我們要有力量跳得過去。

如果不伏煩惱反而又起心動念,那就又造新業了。

■ 都是有個「你、我」在爭,看能不能修到「沒有你我」這種境界。

要修忍辱,忍是我們修行的根本,如果不能忍,則徒具出家人的外表。

不要常以為自己做的都是對的,這樣就不能修心。

■ 人家侮辱我、欺負我、佔我便宜,如果我們能忍下來,不去斤斤計較別人佔我多少便宜,也不去掛礙它。

這樣不但宿世業緣消除,且當下便能平靜無事,又能增長智慧,延長我們的壽命。

■ 別人對我們越是不好,我們越是要發慈悲心善待對方,要對他越好,越要度他。

不可像俗人一般起瞋心、結冤仇,出家人心要無瞋。

■ 要達五蘊皆空,必須持戒、忍辱、勇猛精進、改脾氣和個性。

必須打破無明,一切隨緣都好,如果起無明煩惱,人我鬥爭,那就可惜了。

■ 若自己對,而別人硬說你不對,你也要忍受,也要向人懺悔。

凡事承認自己不對,就不會起煩惱,修行就是修這個。

否則,錢要給你你不賺 —— 就是說境界來了,你不知修忍辱,反而起煩惱。

■ 如果有人想害我,我們要想:「大概過去我害過他,所以才這樣,我不能再和他結冤仇,我要度他。」

凡事都有因果,一針、一線、一句話,皆有因果。

■ 人家管我們,不論好壞我們都接受,拿他的壞處來迴光返照,不被他轉走,忍下來,自己六根中會分析出事情的真相,慢慢智慧就會開。

■ 以後,你們如果在外面,有聽到別人在批評我什麼,你們不可以跟他們辯駁,因為他們批評的是我,不是你。

■ 出家就是要修忍辱,如果計較人我是非,這還是屬於世俗煩惱的生死輪迴因,不是出家解脫的境界。

而凡事能行忍辱的人,則智慧漸明,當事情來了,一接觸到,智慧就通,就知道該怎麼做。所謂的智慧如海,便是由忍辱中磨鍊出來的,由此更能引發出神通。

■ 受戒是受什麼?

是受忍辱,依忍辱修行是根本。

照這樣去做,到哪裡都能感化人。

修忍辱就有德行,不但人見生歡喜,也可感化人。

■ 什麼叫做莊嚴自己?

不起無明是名莊嚴;內蘊謙卑、慈悲的涵養,行動如儀,是名莊嚴。

■ 修行是修在哪裡?在結人緣。

東西給人吃,結緣不計較,凡事忍讓不計較,再壞的人,甚至連一隻小鳥、小動物,也要與牠結緣。

沒有人緣,或是相見人不歡喜,都是因為前世沒有和人結好緣所致。

今世廣結善緣,來世便能得到福報。

像師父的福報,也是過去和人廣結善緣來的,所以這一世,人人見到師父,都會起歡喜心、供養心。

■ 口,對修行來說也很重要,心好而口不好也是失敗。

身、口、意好才好,勿論是非,勿執我相,都是這個「我」在作怪。

■ 修行要修到慈悲相,眼神讓人看起來很和藹慈悲。

■ 要隨人之性,合人之性。

■ 不要隨著外境而去......,六根要守住。

任何橫逆,就如同西方錢要讓你賺,你卻不要,境來了,你不知修忍辱,反而起煩惱。

什麼事都忍得下來,才會進步,即使是自己對,也要向他懺悔,那就是你的功德了。

我們都帶業而來,還有很多要修的。

譬如一個世界當做一粒沙,有恆河沙數的世界,每一個眾生都可到西方。

要憐憫一切眾生,想到他們也跟我們自己一樣,也是來修行、來種善根的,對他們要發菩提心,即是慈悲心。

■ 西方在哪裡?

在自己的心中。

心中無事、無煩惱,就是西方。

■ 那些往生西方的人,都是念佛專一,而且能忍辱吃虧的人。

【在哪裡修?賺西方錢】:

■ 現在佛教在世界上,大體都在弘法、宣傳,雖然很普遍,但是真正要修行,不是那麼容易。

■ 你們現在雖然出家了,仍在茫茫大海中,找不出個出路。

■ 出家要在大叢林人多的地方,不要只有三、五個人。

人多才有壞的可參,那些壞的人,才是我們的指路者,這樣才會進步。

祖師大都出自廚房、種菜︙︙等,在最沒人注意的地方、最沒中用的地方修行。

■ 修行一定要在大叢林人多的地方,這樣才會有磨鍊的機會。

不是只一兩個人、三四個人共住,又沒有叢林、佛門的規矩,很容易變成我行我素、隨心所欲。

這就沒有磨鍊的機會,沒有什麼可參了。

■ 叢林以規矩為寶,出家修行要依規矩去修,不可依世俗法,把世俗的念頭再拿來佛寺繞。

一個守規矩的人,身心會自在、寬涵而無所掛礙,別人看了就高興。

■ 叢林執事人是寺規的代表,是磨鍊「無明」的善知識。

這些人往往都以惡人的姿態示現,以種種不合常理的要求,要你去做,無非是要消你的分別業識。

只有唯命是從,才能免去煩惱脾氣,消除貢高我慢,生卑下心。

照這樣才能消業障、開智慧,才是真正的修行境界。

■ 寺要有規矩才不會亂,否則一定會亂。

古時叢林,各人職事各人領,犯了規矩,起單或跪香,毫不客氣,一切聽規矩,不是說你對不對,你說你對,也要出去。

不要個人職事不領,而去亂別人,說是非。

■ 古時候的大叢林,當家、知客、庫頭有權統領。

他們說的話,不論對或錯、是或非,只有聽從沒有第二句話。

■ 以前在大陸叢林出家,沒那麼容易。

剛出家先得在外坡做苦工,直到見你道心堅固,才正式領職事。

■ 以前大陸叢林修行,各人公事辦完辦私事。

各人在房內念佛、看經、靜坐,二、三十年不知鄰單住的是誰。

糾察師、知客師很嚴,看見無事串寮者,馬上查問、打香板,大家哪有閒時間說閒話。

■ 以前在大陸,住大叢林,如果東西亂放,不管是誰的,一律沒收,若想找回來,須找知客師說。

■ 以前大陸叢林,只要有人犯錯,知客師也不用多說,把你的姓名寫在布告欄上,你自己看了就得走路。

現在知客師說你兩句,你還會和他吵架,根基差得遠!

■ 僧團的規矩即是佛的法,約束我們的身心能向佛。

否則在娑婆世界,種種的放逸,要解脫是很難。

■ 我們向諸佛菩薩及歷代祖師學習,好好勇猛精進。

■ 現在出家人能吃苦的很少,不知道出家人必須千辛萬苦去求了生脫死;也不知道為何要修道、要如何修?

修道人須吃苦,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才能成道。

現在人不知如此,怕吃苦、怕拘束,便自己去蓋寺,結果不能統理大眾。

實在是自己還不知自度,怎能度人?

我們要吃苦來修,不可為貪享受來出家。

■ 父母對子女,愛之深責之切。

如果子女嫌父母嘮叨、多管閒事,而離開父母外出別住,則不但自己放棄父母給予我們的依靠,而且讓父母怨嘆,自失其利又傷及父母。

出家也是一樣,做師父的希望弟子成就,才不惜唇舌,如果弟子不聽從,離開師父他去,不但自己失去指導者,而且令師父失望。

■ 如果要出去參學,可以去參別的寺裡的住持、當家、庫頭等,這幾位執事人修行的方法。

但是現在的出家人,多攀親攀戚的俗家樣,沒有出家人辭親割愛的氣魄;又多爭名爭利的名聞利養心,沒有出家人息心淡利的道風。

■ 參學是在參自心。

當人家在說我們的是非、壞話,這就是要給我們參,看看自己起了什麼心?

煩惱、妄想、不自在或造口業?

就是在參這些。

■ 我們參學,並不是在參別人能給予我們什麼優渥的待遇,而是要從吃別人的虧中去參,才叫做參學,如不吃虧,是參不到東西的。

所以,「忍」字非常重要,不但要忍一切的勞苦,更要忍一切的侮辱;別人怨恨我們,我們還得用一句「阿彌陀佛」跟他結善緣。

只有能忍辱,才能開啟大智慧。

■ 不要「嘸影」說「有影」,(亂吹牛)人家說這不用錢、不用課稅,卻是要大驚。(大大地警惕)

修行要注意身口意,以前有過失要懺悔,今後不再造業。

成熟的稻穗,頭是垂下來的,未成熟的,頭是挺得高高的。

好的參不到,因為人家不會把好的表現出來,所以你看不出人家好的在哪裡?

如果會參學,見人不好,正好拿來反省自己有沒有這個樣子?

■ 不要想到外面參學,現在一般的都俗氣重,爭名奪利,好的學不到,反而把壞的帶回來。

■ 出家是要修行,不必到外面去讀書。

佛學院所講的未必完全是佛學,往往摻雜了一些社會學,接觸久了,心無法脫離世俗。

■ 行住坐臥應當不離佛。

像印光大師、弘一大師這麼有修行的人,都還要念佛,更何況是我們凡夫!

應該把念佛視為第一要務。

我們在世俗都已念過書,如再去念佛學院、學講經,會更增加愛情、愛別離苦的念頭。

世俗人把苦當樂,等到老來就怕死、放不下子孫。

而我們出家人雖然修苦行,邊做事邊念佛,日子久了,會體會出有地獄、因果、六道輪迴,慶幸自己出家。

佛念多了,智慧也就開了,就有所覺悟,到老時不怕死,還有個西方極樂世界可去。

■ 目前有許多出家人,出家沒有多久,就想建道場,到處化緣。

如果光找佛教徒還好,如果去找不信佛教的人或外道,則會因此鬧出很多是非。

出家人如果能夠學習古代祖師修苦行,則將來會有出頭的一天。

在叢林裡與大家吃苦、砍柴挑水,就會得到別人的敬仰。

要在節儉、勤勞、吃苦中去磨鍊,才能在道業上有所成就。

■ 出家要棄貪、瞋、癡,學正道,不要學邪道,不可將俗氣帶進佛門。

所以出家人須至叢林中磨鍊,才知道為什麼要出家?

叢林有佛之理路,知道要用什麼方法來了脫生死。

出家,不要空過時光,要認真求了脫生死,否則,就還在四生中。

若有一惡念,仍會墮落四生中,變成牛、馬、蛇等,要得人身很難。

■ 參是要參壞的。

不要因為被人打擊,就覺得他是壞人。

其實,他是我們的善知識,就是把我的頭砍掉,我也要度他。

要修到不生不滅,現出我們的本性、佛性。

參人的壞處來修正自己。

■ 出家去大叢林,衣、食、住能夠吃苦。

眼睛裝作沒看見,耳朵裝作沒聽見,不講話,像個傻人。

這樣修下去,護法韋馱會擁護,走到哪裡,要建道場,馬上有擁護。

若沒吃過苦,出家沒幾天就想去建道場,那很難成功。

■ 曉得自己是凡夫才好修行。

我們要在一切的煩惱中好好調理自己,這是別人無法代替的事,等調理得當,自然智慧明朗,無明散去,這就是參自己。

在一個常住中修苦行,修久了,自然也了解別的叢林修苦行的意思。

修苦行是除妄念最好的方法,而且當我們修到將苦化為樂時,自然一切事情就會明明朗朗,無不通曉,而智慧大開。

■ 修行要做苦行,苦行做下去智慧才會開出來。

做苦行要樣樣都學,以後若有人請你做當家、住持,都有辦法做,才能夠領導人。

如果修行修到那個程度,就算人家請你做當家、住持,你也不會想去。

那時自己就須要靜了,不會有要做什麼的念頭了。

人二十歲變一樣,到百歲就都不一樣了,一人變一款,到最後都不同款。

若能依兩堂課誦去行,深得其中意味,要去西方就沒問題了,何況要講經說法都會的。

要願!要有願!去行!

有願力,佛,也是你去做的。

■ 有一位法師,心不安定,想離開自己的常住,上山請示老和尚。

問:想離開現在住的寺院,目前有三個地方,不知何處與我有緣?

老和尚:是心不安?還是所在不安定?

如果是心不安定,就是跑到西方也不安定。心猿意馬時,念頭馬上轉過來就安定了。

戒律最重要,持戒清淨,心就清淨。

如果心不安定,看什麼事都會有「我相」,就想到處亂跑。

要看每樣事都不是我,修到心不亂,什麼事情一到,一念清淨就是西方。

要以心安心,否則要用什麼來安?

譬如心要跑,就問自己的心:「你要跑到哪裡去」?

又問:我每天持咒、拜佛,又增加法華三昧,心仍不安打閒岔。

老和尚:自己沒有主不行。

只要專心念佛、看戒律、拜佛就好......,如果事情越多越執著,心會越不安。

不要把人家的「好的」拿來修,看到人家怎麼修,就想這個也學、那個也學,結果越煩惱、執著。

如果有根基的人,會把人家「不好的」拿來修,會更好、更進步;如不會修的反而會起煩惱。

心要安很難,所以,要找心裡面那個不生不滅的,不要找外面那些有生有滅的。

要找本來什麼都有的本來自性,而那些聽得到、看得到的都是外面的,與自己無關。

■ 如果我們自心安定,則自然沒有事情。

每天心定神足,心無所求,隨緣一天過一天,心裡自然平靜、法喜,這就是西方境界。

西方何處求?西方就在我們的內心。

反之,心若不安定,則常常會有事情發生,到哪裡都不會安定。

■ 現在寺裡的每一個人,都沒有貪念,而且每一位都很盡心自己的職務,都很為常住努力,所以護法諸天都在擁護我們。

否則,師父每天就坐在這裡,自自然然的,也沒有做什麼佛事,憑什麼建道場?

而且,大家都能平平靜靜地修行,照目前這種情況下去,對承天寺會有個好處,就是在未來的劫數變動中,承天寺能免過這個劫難。

■ 承天寺較不自由,有種種束縛,但這卻保持承天寺的規矩、莊嚴。

苦行中磨鍊出來的解脫自在,才是真正的自性西方境界,臨命終時,直接往生西方,這才是究竟的。

此心能安,到哪裡都能安;此心不能安,則到天堂也不能安。

■ 憨憨阿做,憨憨阿吃,多念佛。

今天是今天,明天,明天再打算,什麼事都不操我心,這就有堅固心,這就是修行。

如果做是做,還打妄想:「要讀佛學院,要怎樣......。」

這還不是修行。

■ 如果還有妄想,想要到哪兒,都還是業障。

■ 今天我們有這麼好的修行道場,衣、食、住具足,更應該加倍努力修行,不要再去想外面哪個道場好,否則心無法安定,就無法修行。

■ 台灣現在無處參,都是越參壞念頭越多、越散亂。

所以要參你自己的貪、瞋、癡,什麼念頭起來,你自己知道,自己去斷。

■ 承天寺對面的南天母正在開發,起造別墅社區。

有位師父恐怕以後社區繁榮,人煙密集,承天寺成為觀光地區,會破壞這修行道場的寧靜,必須鎮日周旋在遊客間,不得安寧。

便向老和尚說:等這裡成觀光地區後,我便要往深山遷移,另外找清淨道場修行。

老和尚:這裡繁榮還須四、五年的時間,將來如果成為觀光地區,對我們修行不但沒有妨礙,反而更能成就我們的苦行。

修苦行的人要有氣魄、有願力、不怕吃苦。

各種境緣,都要親自從中歷鍊出來,才曉得實際的情況,智慧才能明朗,遇事才能無礙。

否則,沒有願力,怕吃苦,畏首畏尾的,身心都被束縛住了,智慧如何能開?

■ 修行是要在動中取靜,不是靜中取靜,那功夫未到,最好動靜都無掛礙。

■ 修行要參「會刺激我的」,拿這些來修,迴光返照,心地法門 —— 忍。

■ 現在這個道場讓你們不愁吃、穿、住,而能安心辦道。

一方面修行,一方面開示指導真正修行的目的,要了解,這是一個好道場。

你們沒有去過別的地方,你們不曉得,有的不知道在做些什麼?

修行,要知道逆境是正好修行的時候,不好的就是好的,好的就是不好的。

煩惱即菩提,將它迴光返照,師父曾說過「鞋子倒穿」

就是這個意思。

如果在這裡住不安,想到別處去,其實主要是自己不安,到哪裡也一樣不安。

你們現在壞的念頭很多,好的沒有體會,遇有境來很容易被轉走,懵懵懂懂的,所以還很危險。

要知道你們現在還沒有辦法受考驗,只能像照顧小孩一樣,慢慢讓心安下來,才能修心。

你們一定要守規矩,大陸叢林是很嚴的。

■ 道心堅固一點!

不要受這些外境的影響,打這些妄想、打這些外境。

■ 妄想無主,佛有主。(自心有主)

■ 要修到「沒有刺激」。(即心不被外境所轉)

■ 有一位佛學院的學生問:「我要到哪裡修,較會有成就?」

老和尚指著心。

■ 在台灣沒地方參,所以要自己參自己。

--------------法藥《五》有這個「苦」字出頭,就有福--------------

【捨臭皮囊】:

■ 出家人不要怕死,死了去西方更好。

出家人要有能把什麼事都化為沒有的力量。

■ 不用貪長壽,如果不會修,不會走解脫的路,即使活了兩百歲,也不過是多造一些業,兩百歲一過完,還是要生死輪迴。

我們這個身軀,是有生有滅的東西,終究要毀壞,無法讓我們永久依賴。

所以要看破、要放下,去修出我們靈靈覺覺的自性來,那才是不生不滅的本來面目。

■ 不要太愛惜這個假體,它終有一天會爛掉的,不要太縱容它。

愈愛惜它,它愈壞,有了這個東西就會壞,不要被它利用了,我們要的是那個靈靈覺知,不生不滅的東西。

■ 身體就像房子一樣會壞的,即使再怎麼修補,還是有破綻。

我們要將這假體放下,不要太愛惜它,畢竟它是幻化的,但我們要好好利用它來修行。

■ 身體不好時,不要太去理它,講它有病,它就有、就很大;說它沒,也就沒什麼事了。

不要為病苦生煩惱,肉體,不去理它也就好了。

肉體的病是小病,貪、瞋、癡才是真大病。

有妄想,我們還要繼續輪迴,生死就不能了。

為了保持臨終的正念,我們平常就要多服阿彌陀佛的藥,否則死將往何處去?

■ 身體有病,不要完全依賴醫藥,念佛沒事就好了,阿彌陀佛是無上醫王。

■ 不要太「惜身」(台語),生病時不要去理它,這是一種考驗,理了它就被考倒。

說它有病就有病,說沒病就沒有什麼事了。

不要為病苦生煩惱,遇到病痛時,更應體會出人生無常,難免生老病死苦,更應加倍努力修行。

■ 我們對這肉體要放下,我們要修的是這個靈光,蓮花化生的。

這個肉體七孔所流出來都是臭穢不堪的。

師父修到今天來,還是帶著這病苦,……但是要說,我還有辦法說。

■ 凡事好壞皆不形於外,例如生了病,也不要讓人覺得你生病了。

像師父雖有病,但誰看到師父都說師父身體很硬朗,也沒有人知道師父有病。

■ 病苦時,不要被病苦所轉,要念佛、懺悔,凡有苦的皆不要為它所轉。

■ 這個臭皮囊是借給我們住的,但我們卻往往為了它,造無量無邊的業。

■ 我們都是帶業來的,所以病苦多。

少殺生、多念佛,就會消我們的業。

■ 出家修行不簡單,出家事情比較多,因為冤親債主都會來討,所以病苦、種種不如意事齊到。

若能跳得過,則好修行;跳不過則無法安心辦道。

所以有病苦時,也應當勉強自己多禮佛,業障才會消。

■ 道教的修道人與佛教是不同的,道教修長生不老。道教中有的很精進,他們也有一個羅漢體。

有些羅漢體已經在山中活了好幾百歲,還沒死。

但是即使再活百千歲仍不究竟,因為不能了生死。

而佛教的羅漢修生死的解脫,要斷見思二惑,要能捨身,不顧這個身體,不怕苦,修身、口、意三業,六根清淨,才能解脫生老死苦。

■ 修苦行是要鍛鍊自己是否能捨身。

這個身體是假的,一定會壞,再怎樣補也補不好。

■ 過去的佛、菩薩都是苦修的,有的修了幾生,有的修了幾多劫,生活淡泊,不妄造作,所以能開悟,了生死。

現在的人都不想吃苦,也不相信佛菩薩為佛法而捨命的道理,因此入道很難。

■ 虛雲老和尚一件衣服破了補、補了穿,鬍子留了那麼長,有一餐沒一餐的,只為了了生脫死,勇猛精進,把身體都捨了。

■ 我們要捨身為常住做事,如果太愛惜身體,就無法修福,反而被臭皮囊騙走。

■ 四生之中,每一類眾生各有其習性、規律。

其中以人道為最靈,其餘的,靈性較鈍,但人類的作為卻是四生類中,最糊塗不智,行事也最無規律的。

■ 靜坐昏沈是意識煩惱心所致。

■ 從無始以來,所帶來的業,善念少,惡念多,所以我們的自性被蓋住了,發不出來,因此有妄念、愛睡……,無法與它抵抗,這就是業障,所以要做些事情來調配。

修苦行,消業障,才不會想睡、想吃。

去掉壞念頭,才有正念,煩惱才少。

否則是到處聽、聽得亂糟糟,煩惱都沒處通,沒辦法疏導、排解。

■ 少吃、少睡,把精神用在修行上。

■ 大魚吃小魚,人像大魚,什麼都吃,就連最兇猛的老虎肉也吃,所以業障深重。

若不好好求懺悔、多禮佛,等到彌勒佛降生娑婆世界時,則一點善根都沒有,更不用說要修行了。

若能多禮佛、求懺悔,好好修行,多種善根,到時候說不定能成為彌勒佛的弟子。

■ 人是否難逃劫數和病苦?

例如患心臟病,若能專心念佛,則心臟病會好。

如果心念佛,還想去看醫生檢查心臟病,則念佛歸念佛,病還是不會好。

若能專心持佛號,則病好了自己還不知道。

■ 這個身體本來就不能長久寄託的,不能太依賴它,對它執著太深,要看破四大、五蘊。

弟子:師父!在四大還沒看破的時候,我們雖然知道身體不是我們的,但痛還是在痛,怎麼辦呢?

老和尚:如果沒看破,會愈想愈痛喔!

如果看破的話,痛就讓它痛,就比較好解決。

越痛苦時,就越對自己說:「是身體『它』在痛,這個苦不是我。」這樣才會看破。

例如你現在,就顧慮到這裡酸啦!感冒鼻涕又流啦!

也不講快一點,要坐不住啦!這樣就越難受。

你如果對自己的身體說:「流鼻涕就任它去流,這裡酸就隨它去酸。」你用這樣來觀想,又有傷害到什麼?

沒有啊!講話還不是照講。

■ 弟子:師父!為什麼我不想多睡,卻都沒辦法?

老和尚:就是有種種慾念。

好比:嘴愛吃,愛吃就愛睡;鼻愛聞香,聞香就散亂心;耳愛聽,愛聽就有愛情愛別離苦;眼愛看就動心,一動心就入心。

■ 要知道,我們得了這個人身,是要來修行的,是要過人身劫的。

看看能不能藉這個人身來了生死、成佛作祖。

■ 不要執著這個色身是我,這色身是要來受這娑婆劫的。

而這個心,卻是要拿佛心出來應對一切。

【做職事,把心安於常住】:

■ 在家時什麼事都依賴父母,不知天地幾斤重。

而出家後都是師兄弟,各人領各人的職事,把自己工作做好,較有獨立性。

■ 主要把心先安住在常住,才能辦道,無所求、無所執著,便無煩惱。

■ 在家人整天忙碌地工作,就是追求名利、聲望,想在物質上得到享受,吃好穿好住好。

而出家人工作,是為了訓練頭腦,工作不求做多,也不用急,更不是想得到別人的讚歎,也沒有在追求什麼。

■ 早晚兩堂課誦若能專精,則身心漸定,智慧漸開,能成就祖師,不可忽視。

觀世音菩薩也是精熟課誦,再發心入廚房當飯頭,知道如何將廚房的勞務化為功德之事,作為佛事的修持。

否則,經咒不習,一味貪著自私,不能將廚房事化為佛事功德來修持,雖煮一輩子的飯,也難出頭。

■ 在廚房才有行可修,修行就是要修苦行,不然要修什麼行?

若一休息就愛想、愛吃、愛睡、這個(指頭腦)就迷……。

■ 在廚房是在行普賢行願的,以前,觀音、文殊等諸大菩薩,都是從廚房中苦行出來的。

廚房是最能夠培福,也是最容易損福報的地方。

在廚房要惜福,米泔菜葉不可輕損,不要說丟了可吃的食物沒有因果,戒神、監齋菩薩可都把你記入帳裡,將來還得做雞、鴨、豬、狗來吃這些。

■ 廚房的工作,是真屬於福慧雙修的工作,但在於是否能巧妙的運用。

若能把不好的東西,加予適當的烹調,做出來的菜比新鮮的菜好吃,則是修福又修慧。

■ 領職事必須受過戒,知道戒律因果,才不會亂來。

沒受戒的,只能幫忙雜務,免得造業。

譬如大寮的事情,有監齋菩薩在那兒,可要按部就班來,不可起動無明,與人爭吵或亂摔東西,這樣不但業障會反絞,而且加重罪業,地獄還有你的一份。

■ 叫人家做事情是用「按耐」的,不是用管的。

說:「這樣做比較好適喔!」

不是說:「我要這樣,你偏偏那樣做!」

■ 處事要謹慎小心,凡事皆有因果。

能吃的東西給扔掉或放壞了,都逃不了因果,因果絲毫不爽,誰也替不了誰。

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吃飯各人飽。

■ 東西好的,不要把它變成不好的。

這是指常住的東西、使用物,要儘量保存、使用得宜,不要無心或故意把它放壞了。

■ 信徒拿東西來供養,是來求福的,即使是供養一根草,我們也要以歡喜心接受。

如果拿好東西來,我們為了這些東西起貪念,則不能悟道。

如果拿壞的東西來,我們把壞的煮成好吃的,則福慧雙修。

如果沒有適當處理,反而批評人家拿這些壞東西來,則自己起煩惱,並且又造口業。

■ 盡守自己的職事,如果好吃懶做、不盡職,福報用完,業障一到,自然而然待不住。

■ 在廚房領職事的人,要拿出觀音菩薩鬥羅漢的精神,不管有多少人來吃飯,總是要想辦法弄出來。

修行便是在修每天的煩惱。

■ 做事情要有計畫,不能隨隨便便草率了事,要把常住的東西,做適當圓滿的處理。

例如一棵樹,沒有給予適當的種植,誤把它糟蹋了,那我們就有過失。

■ 當執事人不可以貪。

貪一根草,滴水也難消,還得輪迴生死,稍微貪就有業障。

在大陸當執事人都有小神通,如知客師都有小神通,那是到各方參學,在苦行中修出來的。

要愛護常住物,一粒米如須彌山。

更不是用物質來應酬在家人,使人不敬重。

■ 不要有這是你的東西,或是我的東西這種分別心。

出家人沒有什麼自己的東西,一切都是常住的。

更不可將常住的東西,或是自己出家後所積得的一些儲蓄,拿回去給俗家親眷,這樣不但沒有替他們植福,反而是使他們折福。

■ 自己的職事,盡心盡力去做,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不要勉強別人幫忙,因為各有各的職事。

自己發心就自己做,如果麻煩別人,說不定會使人起煩惱。

如果他自己高興幫忙做,那就可以。

做種種事都是修行,不必計較。

■ 常住即慧命所寄,有常住才有我們,我們當為常住做任何一件事情,不計生命安危。

■ 做常住的工作是沒有條件的,不要做得怨天尤人。

■ 盡心為常住,功德種在寺院,則來世還會有福報到寺院出家,保住出家人的身份。

■ 拿筆的大博士,雖有學識,但不見得就有得吃,而拿大筆的,也就是拿鋤頭的,只要拿得穩,一定不愁吃的。

■ 戒本有各個職事的規矩,要詳問才不會犯戒,以後擔當職事才能勝任、有寄託。

■ 不要怕得罪人,自己的職事要做好,該說的就當說,不可將佛法當人情,(順水人情)免得落因果。(失人不失因果)

■ 弟子問:

師父教我們不執著,但如果不執著,事情如何能辦好?

老和尚:

辦事情不執著,並不是隨隨便便做,而是要盡心做,但做過就沒事了。

如果心一直掛礙、放不下就是執著。

不執著才能辦好,如執著反而辦不好,執著就沒智慧,辦事情也要有定力。

■ 苦行就是「行願」,有願即不會感覺苦,「無我」就無煩惱妄想,本性就清清楚楚。

有法自度才能度他,寺廟住ㄟˇㄉ一ㄠˇ,西方就有我們的份。

■ 願力第一要緊,有願就不感覺苦,無願就會感覺苦,業障馬上到。

有願就「無我」,就會一直做下去,不會想說我現在在做,有沒有人看到?

否則就是沒願,修壞行。

修好行,業障自然會消;心清淨,就能安住,不是說對不對,對也給你阿彌陀佛,不對也是。

聽是聽,煩惱要自己斷。

【道心堅固,有願必能行】:

■ 修苦行是要培養這個「願」。

看有沒有這個願?

業障少的人,願力就會發出來,諸佛菩薩成道,就是依這個誓願。

■ 苦,才能看出我們的道心。

有願才有承天寺。

■ 我們修行,吃的苦難有多少,福報便有多少。

福的深淺,視所吃的苦多寡而定。

■ 修行就是要吃虧,才會有進步。

■ 在社會做事須守信,不可貪,盡心盡力,要忠心,替人做事能盡忠,則老闆會重用你。

學佛也是如此,對佛有虔誠信仰則佛會護佑我們。

做大生意、能和外國做大生意,這也須有好信用,能為老闆所重用,老闆會提拔你、栽培你,則你的事業可慢慢擴大,甚至與外國人做生意,前途不可限量。

讀博士不可只顧你一身,須吃苦才能有成就,有苦,別人才會信任你,如此則能出人頭地,前途不可限量。

所以凡是能苦行苦修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

反過來看我們出家人也是如此,佛菩薩都是用苦行,不是選什麼人才,不一定要讀佛學院才能成就。

佛菩薩都是從苦行中,體會、磨鍊、苦修出來的。

■ 《心經》包含的內容很大,要自己去體會,自己去「行」,到了自然明白。

■ 許多居士讀大學,很深信佛法,會講會寫。

而我們出家人須修苦行、戒定慧,以無形的方式來感化人,使得大學生對佛教有個衷心信仰。

若不苦修苦行,則那些大學生能講能寫,比你強,怎會敬重你?

出家的目的是為了了生死。

了生死就得修行,修行就要能吃苦。

不能吃苦、不知修行,生死不了,來生又在六道輪迴中。

■ 修苦行,修苦行就要有信、願、行。

■ 要苦行才能得到智慧、佛報、福報。

佛報 —— 人家看到我們會生歡喜心、恭敬心。

福報 —— 人間供養,但要惜福,不能太奢侈。

雖然有福報,但要有度量,好的給別人,不可執著。

■ 談到修行,不管古今,都要吃苦,並且經過若干劫。

如釋迦牟尼佛,人家要求布施眼睛即給眼睛、人要鼻子即給鼻子,如此犧牲,若干劫才成佛。

■ 修行談何容易!

要想當一個修行人,不是那麼簡單。

現在我們只能說做苦工苦修而已,我們貪瞋癡慢疑未斷,

現在只是藉職事磨鍊我們的心志,等斷了這些,那才入道。

■ 受戒學佛、祖師的行願,又有經書讓我們看,看有沒有一條了生死的路,世俗的書我們都在未出家前讀過了,修行就是不要再生娑婆世界,再受輪迴之苦。

我們知道是父母生了我們,但父母未生我們之前,我們在哪裡?

現在了不了解死要到哪裡去?

現在來出家,就是要找一條出生死的路,不要再來輪迴。

要了生死,就要淡泊各種慾望,學戒才不會亂做,才有規矩,認真做,不放逸。

我們談苦行,苦行是我們的祖師普賢、觀音、文殊、地藏這些大菩薩的行願,今天就照這些大菩薩的行願來修行。

■ 出家要有願力 —— 願成佛度眾生。

依這個願力去行才能成就,否則出家沒有願力,不會有什麼結果。

念阿彌陀佛,也要有成佛度眾生的願力。

■ 學佛要具足信、願、行,僅有信還不夠,還須要有成佛度眾生的願力。

這樣遇到業障逆境時,才有辦法以這個願力來堅定自己,不致退道心。

只有信念而無願力的人,遇到逆境很容易就退失道心。

遇到逆境時,要以念佛來克服它。

■ 虛雲老和尚朝山時,赤腳、一張椅子、揹著包袱,忍飢過日,朝到哪裡算哪裡,明天的明天再說,心中無所住,都有龍天在護持。

我們就是沒有願,有願則什麼事情都可以做得到。

■ 現在的人和以前的人大不相同,以前的人道心十分,現在的人道心才一分。

■ 出家飯是不容易吃的,若要吃得穩,應當好好修行,否則將失去這飯碗。

■ 在社會上經過一番磨鍊,來這裡更進一步地修行,修忍辱,比較容易與別人相處。

要有信心,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成佛,就會有願力,才會更精進。

■ 我們今天穿這套出家衣服,也不知修了幾萬劫所得來的福報,不是簡單的。

但如果不依佛法修持,則會墮得很深,比社會人更深。

若身上雖然穿這套衣服,但沒有具足這些福報,(即硬穿的)則會覺得很不舒服,渾身不自在。

■ 要有願!

有願,腦筋總會偏向好的,不會偏往壞的 —— 散亂心、愛情愛別、眼、耳、鼻……等等。

有願,善根就會跑出來,否則總是在追求。

我們也是在追求,但是看情形,如果追求佛教的寄託還可以,如不是追求佛教的寄託,就差很多了。

佛教中有的人去拿個博士,要統理大眾也不容易,你們要自己去想。

……其實我現在要到日本拿個博士學位還來得及。

■ 念佛,佛菩薩才會慈悲加持、度我們。

如果還要去學英文、日文,這些都是外面的東西,不是我們出家人的東西,這些都是外境,還要去輪迴。

師父要你們這樣苦行,是要度你們,要多念佛。佛號念多一點。

■ 在家人看不懂,以為我們很苦。

如果道心不堅固,就會感覺像處在活地獄一樣,什麼都不好、不自在,又有煩惱。

有的道心比較堅固,但以前的種子還在。

師父講是講,你們聽是聽,外境的影響還是很大。

■ 一天是一天的功德,一分鐘也跑不掉。

一分鐘是一分鐘,一日是一日,一年是一年,隨業所轉。

蟲也和我們一樣,我們也做過。

■ 出家飯要吃得穩,就應當切實苦行。

■ 修行的路雖然艱辛,不如俗家自由,但卻載著我們步向西方,去見阿彌陀佛。

■ 要有菩薩的精神,要做一位菩薩,不可以自己好就好,不管別人死活。

應該把別人看得重要,自己沒關係,要利益他人。如果只利益自己,無明煩惱就會一大堆。

■ 為別人吃苦,才能發菩提心。

■ 出家須修苦行,修戒定慧。

許多人去受了戒,便自以為做了法師。

受戒就是要自己遵守戒律,持戒才有定慧。

戒定慧不容易,是依經律論而行,對四生不可傷害牠,要慈悲、要忍辱、吃苦。

■ 有位年輕法師來參訪老和尚

老和尚:

有的人拿起掃把時,就覺得這個不須要我來做,這不是該我做的。

這位法師說:我就是這樣。

老和尚:這是在裝「和尚旦」,沒福氣。

能夠在三寶門中做事,這也是福氣,要修福。

年輕人這樣不會進步,貢高心!

有的人覺得自己是大學生,大學是大學,想當博士也要再演一齣 —— 做些洗碗、擦皮鞋等卑微低下的事,沒那麼簡單就說我是博士。

學佛也是一樣,大菩薩在因地修行時,大都做些煮飯等粗活,越笨越被人輕慢的,才越有進步。

這才是修行,否則說我在修行,哪有「行」跑出來?哪有那個道行?

■ 不要因為「苦」而起煩惱,有機會讓我們修,是我們的福氣,再苦也沒有地獄那麼苦。

■ 學佛要有像觀音、普賢、地藏等菩薩的誓願力,做一些人家不要做的事、吃一些人家不願吃的苦,這樣才有道可修。

那些成佛、做菩薩的,往往都是那些讓人家認為笨笨的人在成就的。

■ 以前的祖師總是安守卑下,不惹人注意,越是默默無名,越是少攀緣,越是好用功。

若是心多攀緣則意根散亂,心多驕滿則易失敗。

道業若不成就,也枉費我們來出家。

■ 出家是「無色相」的,是粗衣淡飯,是信願行。

沒有講求吃好、穿好、睡好或是去念書,這些是屬於社會習俗的形式。

我們出家就是要從衣、食、住中去掉我們的貪念,粗衣淡飯,修一些苦行來消業障。

過去的佛祖、高僧,他們並不認識什麼字,可是他們靠他們的願力,由這樣修行過來,最後自己開悟出來的。

我們學佛就該以過去諸佛、祖師修習的方式,來做我們修行的榜樣,這才叫學佛 —— 學佛的榜樣。

否則只一味地念書,念到最後鑽不出來。那些秀才、大學士、有學問有地位的人,他們要是進佛門,還是要從掃地、劈柴、學我們拜佛、念佛起步。

■ 自己不要緊,別人較要緊,為別人不為自己,修行要吃苦。

行這個願,六根才清淨,才能發菩提心,願意利益眾生。例如煮飯菜,就什麼都會盡心去做得乾淨。

■ 修苦行,是從各種職事中去磨鍊,在工作中要能吃苦、能忍耐,一次、兩次之後,就不覺得苦,並沒有感到是在工作,這就是業障漸漸在消。

若是越做越覺得痛苦煩躁,那就是業障在翻絞。

不要以為佛菩薩是多苦,佛菩薩已經從苦行中磨鍊得業障盡除,沒有苦感,做什麼事都很自在,而不覺得在做什麼,也不覺得自己在度眾生。

■ 修行要修福慧,過娑婆劫要吃苦。

沒吃苦,業障更加多,受、想、行、識,更散亂。

■ 修行人絕對要利他,也唯有一切利他的苦行功德,才能脫出人我的限囿,離我相的一切顛倒想、貪想、愚癡想,以及因執我相所起的種種煩惱。

由是漸漸得解脫,自性中無量三昧漸漸現前。

也唯有如此,一切以利他功德為前提,一切以度脫眾生苦厄為懷,則自身無事,心胸漸寬。

■ 在家有苦,出家也有苦。

在家所受的苦沒有目的,而出家受的苦,是要了生死,不受輪迴。

■ 我不識字,教你們一些基本的修行方法。

你們識字,看些經典及釋迦佛、文殊普賢等諸大菩薩傳記,學祂們的修行方法。

諸佛菩薩都是有願的,所以修行要發大願。

修行就是要有願,諸佛菩薩之所以能成佛,也是以他們的願力,好比說:「若娑婆世界不成極樂國,我不成佛⋯⋯。」

修行要修忍辱,勇猛精進,「心猿意馬」要看顧好。

■ 願是在心中,不是說出來的,心中就有毅力,照願去行。

■ 修行成佛、行菩薩行,乃至廣度眾生,都是靠我們內心的願力。

如果內心的願力堅強,必能度過重重的難關而心不退轉。

如果確實是腳踏實地,有行持到那個程度,自然佛菩薩及天龍八部都會感應擁護,而達成願望。

■ 修行最先就是要攝住這個心猿意馬、隨心所欲的心,不要讓它放逸,這很不容易。

但我們要發願,為消這些無始來的習氣罪業,要提出勇氣努力修苦行。

難做的要去做,別人不願做的,我們要去做,發願自己要成就,像阿彌陀佛一樣,如此的信願行,業障才會消。業障消,則做任何事情都快樂輕鬆,不覺得苦,雖住娑婆界,猶如西方境。

■ 要修苦行。

若有願,肯吃苦,則修行路一定走得圓滿。

■ 我們這個色身會生老病死,終有一天要丟棄,是沒有用的東西。

我們要捨身,利用這軀殼來修苦行,磨鍊它,不要太顧惜它,以去掉對這個形相的執著。

一個苦行修圓滿的人,他的心會照出自性的靈光,會照出過去的事情來。

■ 這世間就像一場迷夢,所以什麼都要看破。

不但財不能貪,貪財,痛苦就隨之而來;名也不能貪,貪名也是苦,娑婆世界沒有一樣我們可留戀的。

我們出家人捨下世俗的一切,粗衣淡飯修苦行,做常住的事,利益大眾,心有寄託,則妄念不起,業障自消,心無掛礙,一天過一天,這就是修行。

■ 修行是捨下身心,修一切功德,行菩薩道,發菩提心,發大願力,粗衣淡飯。

活一天,就修一天的行,今天不必掛礙明天的事,萬事隨緣。

■ 如果人人願意吃苦,則人人都可成佛,可到西方,蓮花化生,我們出家人這件衣服就是西方衣。

■ 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一心吃苦來行,越有苦,越願、越捨身,種菩提因,就會成佛果。

【苦行,是洗頭腦、換種子】:

■ 老和尚:我覺得一個新出家的人應修一段苦行,也就是要粗衣淡飯、勤勞作務,不管是撿柴火、挑水、種菜、煮飯等,你都要做,多做苦工,智慧就容易開。

一個初入門的人,要把心安住,最好的辦法是一心念阿彌陀佛。

問:修苦行?

是指做什麼事情,才算修苦行呢?

做苦工就是修苦行嗎?

老和尚:一切都不計較,做人不做的,吃人不吃的,日常生活中不起分別心,就是修苦行。

■ 苦行不是簡單的,不是一直做,一直做也不是辦法,一直拖到頭來也是拖。

不是你做不動而硬去做,而是只要盡心盡力。

苦行是要洗頭腦,使妄想減少,否則叫你靜靜坐在那裡念佛,你也坐不住。

■ 妄想多的人,須要做一些雜務事,將念頭有個寄託。

否則妄念紛飛,要他念佛也念不下去,只有善根利的人,可以靜靜地念佛念下去。

一面工作、一面念佛,會漸漸地不覺得在工作,而且自然會生起平等心。

■ 我們修苦行是在藉各種事境,磨鍊我們不起無明煩惱,洗除習氣,鍛鍊做人做事的各種能耐。

並不是一定要做什麼勞力事,才叫做苦行。(凡是身心的各種苦的感覺即是)

打破對一切順逆境的分別,就是在修苦行。(有這個「苦」字出頭就有福)

出家就是要吃苦受苦,(忍苦 ,就有福消業)只有在苦中才能開發智慧。

■ 我們工作,不要說你現在在寺裡為佛做事、或為師父做,而是為消自己的業障做。

我這裡沒有什麼可學的,只是掃掃地,做些苦行。

但掃地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要會掃,要能高高興興地掃,否則,掃地掃得起煩惱,無明業障反而纏上來。

■ 做事要有耐心,把環境擦洗乾淨,也同樣要把自己的心洗滌清淨。

邊做事邊念佛,不要放逸,不要讓它(念頭 —— 心)跑走了,才能達到身、口、意清淨。

■ 每天做事,把事情做好,心都在佛道上。

如掃地也會悟道,掃地掃塵埃,要會掃我們自己的塵埃。

■ 修苦行是提出願力來做的,不是硬拖、硬撐,到後來做得哀哀怨怨,讓人看起來覺得可憐。

做苦行主要是要訓練頭腦,減少妄想,提起正念。

■ 修苦行不是一定要做很多事,做事情是磨鍊自己的心。

做事不能急,慢慢來,做久了自然熟悉,就會開智慧,事情應該怎麼做,不是刻意絞盡腦筋去想怎麼做,而是一看到就自然知道怎麼去做。

■ 苦行盡心去做,佛號念緊一點,心有寄託,業障就不會來找我們。

否則業障來絞,社會上花花世界的境界就浮現出來,打妄想,心越不安。

■ 今天我們出家是要修行,了脫生死,不是來享受的。

修苦行就是磨鍊我們的身心,能夠使我們沒有我相、沒有貪瞋癡,達到身口意清淨。

■ 有苦才有道,道行會招感一切處。

■ 出家修行,是要找回我們的本來面目 —— 父母未生以前的。

這個你們還不知道,智慧沒開,就像月亮被烏雲遮住了,光明顯現不出來。

■ 自以為是,從文字般若上去學佛,而不身體力行的人,終究會被文字所縛,心不得解脫。

■ 不用多看書,只要多念佛,智慧一開,經藏自然在你心中。

■ 工作之餘可看些經書,看什麼經書呢?

只要把兩堂課誦深入了解體悟,照著去做,一定能了生死。

例如課誦裡的三皈依、懺悔文、一者禮敬諸佛……等。

■ 兩堂課誦要多體會體會,比如是否真有天天皈依佛法僧?

又如「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慎勿放逸。」

就是提醒大眾,要時時刻刻警惕自己,莫令心放逸。

■ 多看金剛經,比較不會執著。

■ 誦金剛經,有一天就會悟到 —— 原來,經中所說的境界……。

■ 空餘時間多禮佛、看經藏。

經典多少看一點,師父開示時就會去「動到」,(感覺到)可作修行的印證。

■ 經典即是路,煩惱時拿來化解,要會用。

有煩惱來,會應用,煩惱即菩提,不會用的,煩惱即是無明。

如果煩惱來不知解脫,著於煩惱,有如吃錯藥,吃到毒藥。

藥是隨人吃的,要吃對藥,不要吃錯了藥。

即是要迴光返照,把它改過來,不要說別人不對,一說出來就是自己不對了,這個口很重要。

■ 有時間就看一點經書,看經書是要了解、知道依經書上的去修持,不是看了以後去講而已。

有些人去念書,則和社會人一樣,心沒有寄託,所以很多是愈念愈糟。

要把握時間不空過,可看經書、念佛、拜佛、靜坐、誦經等。

■ 弟子問:修行要怎樣修?請師父開示。

老和尚:我不會修行,我只會苦行,只知用苦功,古時祖師只教我們用苦功。

佛不是用學的,也不是用修的,是要捨身苦行,從苦行中得來。

■ 某法師向老和尚說他輾轉聽來的 ——

虛雲老和尚說:苦功用不夠,就是不會開悟。

如拜佛覺得腰酸,不適苦……而挫,就是沒辦法。

要多拜佛,就是要拜佛!

老和尚:對!愈苦就愈……,就是這個苦,苦要吃下去!要有願!沒願力就馬虎。

■ 師父的開示要多看,把正念的種子種下去。

現在還不曉得,以後如果碰到事情,這正念自然會出來,自己就有主,就不會走錯路。

■ 下心,修這個業,吃苦才能消業,病苦、種種身心之苦……。

■ 以後師父不在,不用煩惱,只要照師父的話,念佛修苦行,對於六塵的好與壞,不用執著,要隨緣。

■ 你們拜我為師,我給你們的是佛法。

以後我不在,你們仍依著去行,道心才會堅固,出家路才走得圓滿。

■ 修苦行即是在洗頭腦、換種子。

■ 要知道穿這件衣服是要做什麼的?

出家了,要知道生死的意思。

■ 如果有道心,慢慢修到四、五十歲來,無所掛礙,「老尼姑」這才有了一點自在,但還不是很自在。

如果不悟道,雖到四、五十歲,煩惱仍在,且易成顛倒。

■ 任運而行,隨緣度日,任何事皆不操我心。

所有衣食住行、是非榮辱,都冷冰冰放下,這樣外緣清淨,心中智慧自然開。

■ 出家第一要放下,否則被生死綁住。

我們的苦,是西方的寄託,苦到最後轉為樂,心有主就有寄託,極樂就在心頭。

■ 修行做苦事要有願,慢慢做,到了有一天,願滿了,就沒有我相,就會開悟。

--------------法藥《六》邊做事邊念佛,福慧雙修--------------

【盡心苦行、就會開福慧】:

■ 苦行並不是簡單的,修苦行是在修心。

每一樣事細心做,會做得「好式」。(有條不紊)

而不是每一樣都做,結果每一樣都沒做好,不做還好,給你一做反而更亂。

做事情是用來調心,心才不會亂想。

我們出家人做事與在家人不同,即所用的心不同、思想不同 —— 在家人做事是為了賺錢,出家人做事是與道相合。

否則看起來和在家人一樣,都是為了三餐做事情。

出家人越吃苦越解脫,我們的苦,是福慧的寄託。

■ 做事情是在訓練我們的頭腦,有事做才不會打妄想。

做事情是在磨鍊我們的心,做事情如果用心則會專心,一件事如果會專;則其他事也都會專,邊做邊念佛,同樣的,一理通則萬理徹。

■ 如果不做事,坐在那裡就會亂想,妄想越擴大。

平常做事中,就是要看我們的心怎樣?

平常這一念如果保持不好,則臨終這一念就很危險,一念到西方,一念墮三途。

■ 看做事情就知道,做事專心、用心,則學佛念佛也就專心用心。

最後自己會有這個「覺」(直覺)出來,則工作中哪裡不乾淨也會知道,就是地上有一粒沙也會感覺到。

什麼事都是清清楚楚,只要別人交代一件事,就知道該怎麼去做,這就是智慧。

■ 心若清淨就有精神,做起事來有活力。

看你們很有精神,在家人穿得那樣,卻是很懶散的樣子。

做事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 若職事都會做,則到哪裡都自在。

■ 做事情就像在玩遊戲一樣,若無其事,但心要有主,不要被外境所轉。

■ 凡事要耐心做,念阿彌陀佛,這樣慢慢修,心無煩惱,到後來也和阿彌陀佛差不多,很自在。

■ 這些苦行是讓你們 —— 受、想、行、識少一點。

否則愈坐不住、愈散亂。

做事、拜佛、念佛,靜坐一下,看點經書。

要修到什麼都自在,一動馬上能感覺出來應該怎樣做。

■ 減少妄想就是消你的業,眾生輪迴的因,就是妄想所致。

所以這苦行的苦中,有很多好處給你,但你也沒有感覺,只感覺很勞苦。

這個人身是因緣所生法,今天出家要發真誠的心,真正為了道,要了脫生死。

■ 出家,若不殺生,有堅固心,則至少還可做個天人,不用在畜生、餓鬼、地獄輪迴。

■ 孝順佛祖就是孝順父母。(精進修行有成就,才能度脫父母)

 

■ 在家人會享福,去旅行……,雖然是很快樂,但旅行回來,頭ㄗㄚˇㄗㄚ˙(塞住了),妄想多,頭腦不清淨。

而我們衣食住雖然是沒有多好,但做完事,靜下來念佛,頭腦沒有妄想,就會有正念。

正念來,會分析 —— 生活中這些舉舉動動皆是妄想、虛妄。

■ 出家如再去讀佛學院,畢業出來,增加我慢心,想當住持。

殊不知用什麼統理大眾?

不會有人受感化的,沒有人待得住。

出家當切確苦行,多念佛,福慧雙修。

■ 就算你很聰明能講經說法,走到每一個國家都能懂得語言弘法利生,但是要小心!

本要度眾生,反讓眾生度走了。

再說,若能如此,到最後,你的生死能了否?

我們出家要做什麼事情、要怎麼了脫生死?唯有修苦行,要修我們的行住坐臥、香味觸法。

■ 佛菩薩化身來試探人心,大都化為乞丐或又髒又臭的……。

看世人的心是否有度量、肯吃苦?

■ 我們不論到什麼地方,只要抱著願意吃苦的心態,願意忍一切辱、吃一切虧,不畏艱苦,一定都會進步。

■ 你看看過去祖師們的書,那些祖師並沒有走,他們還在對我們說法。

■ 修行不是來吃三餐的,要修勇猛精進!

做苦行要勇猛精進才會進步。

【多念佛第一重要】:

■ 世間有很多的鬥爭,我們要找個像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那樣清淨的地方。

我們糊糊塗塗來生,但現在要明白找去路,那即是念阿彌陀佛。

■ 天人看我們像黑毒蟲,我們像廁所裡的蟲一樣。

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大願,要接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但我們卻貪戀這娑婆世界,認苦為樂。

就如同廁所的蟲,我們認為臭穢不堪,欲把蟲放在清水裡,但牠卻貪戀臭穢的地方,終告死亡。

■ 我們只知道我們是父母生來的,可是在父母未生我們之前,我們本來的真正面目又如何呢?

死了又將歸向何處?

我們既聞佛法,知道有位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大願,只要念祂的名號,命終時即接引我們到西方。

祂有這個願,我們也要有往生西方的願。

我們要深信有個西方極樂世界,有位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

具足信願行,隨時念佛,到臨命終時,我們有正念能念佛,阿彌陀佛即來接我們。

但若還惦念娑婆世界的任何一針一草,就要再受輪迴。(一針一草即代表微細的妄念)

■ 大阿彌陀經中所說的西方勝境,不過是佛以此誘導眾生,使其念佛,令精神上有所寄託與目標;主要藉由一心念佛,令三障消除,心無妄念,而達自性西方,皈入極樂。

雖說極樂世界亦是妄;但佛究竟無虛言,臨終時只一佛念而無他念,心達一心,照樣隨佛號往生。

■ 若人一心繫念佛,則念佛可掃妄念、塵垢。

一心念去,至業障消盡,則智慧眼開;心無掛礙,自心則像西方境,以此無垢的心境,命終後即感蓮花化生,佛菩薩眾會一處,經中的西方境昭然在前,一點都不虛假,佛絕無妄語。

■ 但若眾生不信念佛有個西方境可去,卻偏執於眼前的妄念、業感、種種事相,以為實有,如此不務實修,嘴裡雖說要往西方,也只是個妄念而已。

生西的另一要件是必須了盡業塵,沒有一切俗緣的牽纏,則生西有望。

■ 問:

請問老和尚,念佛有何竅門?

老和尚:

無有一竅,但看己心。

有的人不會念佛,要壽命長,求壽命長有何用?

只是多一些時間去造業。

會念佛的人,心與佛同,多一年壽命,就多一年的無量壽佛。

■ 問:開始打坐時妄念很多,如何對治?

老和尚:妄念多就是業障。

如要去除妄念,念佛較容易。

另外俗緣要少,也很重要。

又問:念佛號是否也是執著?

老和尚:執持佛號不是執著,執持佛號可得正念。

如有一點散亂心或名利心,那就是執著。

又問:一直要念佛、一直要念,是不是執著?

老和尚:這也不是執著,是精進。

■ 念佛要發長遠心,不可斷。

如同小溪的水,不管大小,

要有水長流,那樣才好;天天念,

生西就有望,只要肯念,成佛一半。

■ 念佛要有正念,要時時放下,隨時皆堅切要去西方,愛世間的一枝草,就要輪迴。

■ 我們修行主要是專心於佛號、心心念念不離佛號。

四體作務都是隨喜做的,掃地也阿彌陀佛、煮菜也阿彌陀佛,念念阿彌陀佛,事事隨喜不掛礙,心則漸入西方境。

■ 問:在阿彌陀經上,有「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這一句,為何您說只專心持佛號即可呢?

老和尚:只要具足信心,那福德因緣就一切具足了。

現在的問題是你的信心,到底是什麼樣的信心?

是相信的信心?

是每日三、五萬聲佛號的信心?

是將全付生命投注下去的信心?

是一心不亂、一念不起的信心?……

你自己具備了哪種信心?

你自己應該知道,是否福德因緣具足了?

■ 問:修行過程中有許多難關,要如何打破?

老和尚:我們現在雖然出家,但是仍帶有無始以來所造的罪業劫數、冤親債主,這些都會來討。

我們要念佛,靠念佛的力量,一關一關地打破。

■ 問:我們念佛常常昏沈、散亂,這是為什麼?

老和尚:沒有願力!

如果有願力,自然會將我們在社會中放逸慣的心,收攝起來。

一心念下去,妄念自然就消失。

■ 弟子問:念佛,如有散亂心,怎麼辦?

老和尚:唯一的辦法就是繼續念,把全付精神投到六字洪名就對了。

■ 弟子問:要怎樣念佛才能專心呢?

老和尚:說這個也是執著。

妄想來了不要理它就是,不要說我要怎樣、怎樣才能……怎樣。(又多了一些「我要怎樣」的念頭)

■ 某在家弟子問:我沒聽過師父您出聲念佛,請問沒有口動出聲,究竟怎樣念佛呢?

老和尚:念佛重在心念、專精,且晝夜不間斷、不雜亂,但你們如果能口念、耳聽、心想,就是下手功夫,慢慢自然就會做到不分晝夜,一心念佛不亂,由於念佛得定而發慧,必有成就。

■ 用功要用得深,才能了生死,「行深」要直達到心底,不為八風所動,不生不滅。

要得到這明心見性、不生不滅,必須要自己迴光返照,觀自己的心,打佛七,要找出生死之路,要「行深」。

■ 四生都糊糊塗塗的在不斷輪迴生死,就是六根害我們去輪迴,六根對六塵起貪念。

萬緣放下有個時間性,(慢慢修)在佛七期間,看能否找出一條了生死的路。

顧肉體就不是在打佛七了,如果太愛惜這個肉體,就無法解脫。

■ 打七念佛,為的是要得正念或開智慧,是要去除色、聲、香、味、觸、法,得六根清淨。

出家人也是在打六根清淨,而不是在打吃得好或什麼。

■ 打佛七是為了讓眾生有要去西方的觀念。

娑婆世界很苦,念佛是要達西方的境界。

前者是生滅的;後者則是不生不滅的。

念佛要心心不離佛,不要被俗念給拖走。

■ 眾生無始劫以來,種在八識田中的種子很多,好的、壞的都有,尤其是壞念頭無量無邊。

我們打佛七念佛,就是在種好的種子來增長善根,將過去壞的種子徹底地除掉。

■ 打佛七就是要克服我們的心猿意馬,克服我們這個心不會去打妄想,一心都在「佛號」上面。

所以打佛七的意思就是行、住、坐、臥念頭要「專一」。

■ 打佛七時,大家要把願力、精神拿出來,這個心都專注在「阿彌陀佛」上,集中一念,一心念佛。

不要讓這個心猿意馬跑到外面去,這個心不能被外境所轉,這個念佛的心,不可讓它斷掉,要保持一直念、一直念,念到一心不亂。

■ 要得到一心不亂,必先無慳貪、無掛礙、無散亂心才可。

這個,出家眾比較容易做得到;在家眾則種種俗務牽掛、放不下,較不易辦到。

出家人身、口、意三業清淨,都攝六根,便能得一心不亂。

■ 念佛要具信、願、行。

要依音聲念佛,不管出聲或默念,都要從耳朵清楚聽進去,念到大地只有一音,也就是各種聲音入耳後,即變成念佛音,對外境的一切音聲都不起分別,不被轉去,方名一心不亂。

■ 打佛七是要度眾生往極樂世界。

娑婆世界是有生有滅的,而極樂世界是不生不滅的。

我們現在到別的國家還要買飛機票,如念佛念到一心,依無色相的,則十方國土皆可到,此不生不滅,念佛才有寄託。

念佛即心,心不離佛,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明明白白,用心想,用耳聽,用口念,要專注佛號,萬緣放下,要依此音聲才能一心,沒有能念所念、你在念或我在念,大家都依此音聲同音,才能一心,西方世界也是依音而念。(專注此音,聽音聲而念)

打佛七不要被俗念拖走,如不專心,則可惜來這一趟,故要一心念佛,一心注意音聲。

■ 念佛打七,無非是想讓學者學習定靜,看是否能剋期領悟?

否則一切打七也沒用處。

能於念佛中一心不亂,確實能得所謂的念佛三昧。

能達念佛三昧,則西方淨土即在心中顯現。

念佛於念念無念中,其神識頓時直趨虛空,可見西方淨土,實則此西方淨土又何嘗離自性心中?

在靜中或在念佛時,能不住於相、不生愛恨取捨、不念成敗利益、不思善不思惡,一切歸於寧靜空寂中,則可顯身光。

■ 打佛七是在打這個「不生不滅」,就是說打我們生死的路頭能夠清清楚楚,找回我們本來的面目。

■ 念佛才是真正清淨、正當的一條路。

念佛即是往西方的路,大家同音念佛,一心專注在佛號上,就能到西方,不須買票搭飛機,西方法船是無色相的。

■ 如感覺有打妄想,晚上要趕快懺悔,佛多念一點,才會打破散亂心,勇猛精進。

我們打七是打心猿意馬、香、味、觸、法,身、口、意。

(嘴念佛、身拜佛、心想佛,意念即不去貪戀香味觸法,就不顛倒、不妄想,心猿意馬就跑不出去。)

■ 人命無常,一口氣不來,人生就完了。

趕快勇猛精進,莫放逸!

多念佛,這才是眼前最要緊的事。

■ 每個人都有煩惱,有煩惱就有生死。

應該要好好把握短暫的一生,專心念佛,修行斷煩惱,否則生死輪迴,六道有份。

念佛才能了生死,對於耳聞、眼見、鼻嗅、舌味、身觸、意念等,不去分別掛礙,則能得到解脫,這才是修行的意思。

■ 一面做苦工,一面念佛,這個(指腦)才不會亂跑。

來娑婆世界是一條生死的路,父母生我們,我們不知從哪裡來,我們不認識路,回去不知是豬狗牛?

生死的路頭往哪裡去?

出家念佛找一條路,不要再來生死,這一生帶業而來,不再帶業去,人生難得,佛法難聞。

■ 念佛,心才有寄託,才不會去「著」其他別的事情。

■ 行的方面很多,善者念佛。

■ 念佛是最簡便的,不像持咒還須費腦筋。

無論做什麼事,心內默念佛號,有念像沒念似的,恆常如此,才能有成就,念佛是最基本的。

■ 念佛 ——

離境,與佛相應,

才知此心與佛心相同。

■ 念佛即入中道,沒有好、沒有壞。

念佛亦屬幻化;但屬正念。

故我們要以幻滅幻,以念佛對治妄想。

■ 念佛,念到心中只單純一念,無其他雜思想,便能預知時至。

若還有其他思想、妄念障住,雖念佛也無法預知時至。

■ 「信則真,誠則靈」,心若至誠,則念佛時不但有異香華光的瑞相;即使在山中以三根草為香柱,也會發出香味來。

佛菩薩是遍滿虛空的,不只在寺內。

心至誠就與佛相應。

■ 一切法門中,以專一念佛,效果威力最大。

■ 念佛的力量很大,可以讓我們消業障、開智慧。

但不能「著相」念佛,執著娑婆世界 —— 「色、聲、香、味、觸、法」種種有色相的境。

如果這樣,一定心不清、腦不靈,仍然在五蘊 —— 「色、受、想、行、識」裡面打轉,還是在世間做白日夢而已。

■ 念佛若沒正念則想東想西、嘴念心不念。

有願就會專心,不專心怎麼念佛?

■ 念佛最重要的是要聽得清楚。

念佛要與自己配合,要念到能靜下來,是自性在念,就是工作中也在念,別人也不知道我們在念,專心工作,別無妄想,這也是一心,此是佛心,與佛道合。

因有正念,所做、所表現出來的就是慈悲,所見的自然也是正知正見,這也是佛心。

■ 西方在哪裡?西方就在心頭。

佛號要念得清楚、念得集中,念佛要發願往生西方,離開苦塵,不要太愛惜這個肉體。

■ 佛若念得著,(ㄟˇㄉ一ㄠˊ)馬上解脫,西方的心花開見佛。

■ 用行的,心意要轉變。

諸佛菩薩都有願力,而依此修去,在行住坐臥中皆不離佛,拜佛念佛都與佛相應,不要說為什麼阿彌陀佛還不來接我。

■ 我們妄念種子深重,念佛時不是頭昏,就是被妄念種子牽去,所以念佛時必須小心。

■ 念佛有很多障礙、妄想,念一句都不簡單。

■ 念佛要一心專注地念,念到「心開花就開」,心清淨了,就不會有煩惱。

沒有那些貪、瞋、癡的壞念頭擠在頭殼裡,自然意不顛倒而身心自在,現前就是西方境界,就是「花開見佛」。

■ 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都是一句「阿彌陀佛」。

要遠離是非也是這句「阿彌陀佛」。

隨時靜下來就要念佛,念到睡著了也沒關係。

就這一念「阿彌陀佛」讓我們超出三界,直到西方。

所以修行要眼睛裝作沒看見,耳朵裝作沒聽到,老實念佛。

現在你們總是眼睛睜大大的仔細看。(專看別人)

修行要人家愈不認識,愈好修。

■ 有些人瞧不起出家人,可是,要他們念佛,念沒幾句就起煩惱念不下去,甚至聽到念佛聲,心中起壓迫感,好像千斤的石頭壓在心中一樣,這就是沒有善根。

■ 我們今天能出家,是件不容易的事。

你看世界眾生那麼多,我們幸而能聽聞到佛法,又有幸能出家,袈裟披身,這是一件很難得的事。

這是我們過去曾持佛菩薩名號的緣故,有這個因,才有今天這個果。

■ 念佛定來即是禪,故說有禪有淨土。

念佛隨緣,什麼事情都在念佛中隨緣,沒有說我要念多少佛、我在念佛、我在做什麼⋯⋯

要心心不離佛,行住坐臥、一舉一動,什麼時候都在念佛。

哭也念佛,腳踏一步也念佛。

念佛的力量集中可達三昧,念佛三昧不簡單。

每個人帶種種業障來,不要再帶新業而去,否則地獄有份。

■ 念佛不是簡單的,必得通身放下,內外各種紛擾都要摒棄,一心清淨稱佛名號,然後才能相應。

要能將一句六字洪名,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明明白白,不要有一絲疑念,其他雜念自然消除,決定會證到一心不亂。

如果你們相信我的話,老實念佛,行住坐臥不離這個,甚至在夢中都能把持得住。

把一句佛號謹記在心,不為六根塵境所侵擾,到了這種地步,自然心不貪戀、意不顛倒。

等到功夫純熟,西方極樂世界自然現前。這是關係生死大事,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 現前第一念是「念佛」,(無論何時何地,當下這一念即是念佛)全知是佛念,(整個意識只這一佛念)就是一切音聲是念佛聲,鳥聲、車聲、人聲等,皆是念佛、念法、念僧。

攝一切音聲、一切現象界入佛音,勿為所轉。

■ 念佛時,心是佛、是戒、是禪、是念念淨化。

真心是不生不滅的,要用念佛來找它。

佛乃沒有相,佛是無相的,念佛乃無相,佛在心頭。

「相」是供在佛桌上的佛菩薩,並非真佛,不過借此而引發我們的自性佛。

■ 正念以念佛為第一。

「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只要一直念下去,自然有正念。

念佛要一直念到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念到一心不亂,意不顛倒。

■ 佛號要多念,這點最重要。

■ 不要看念佛很簡單,業感重的人,會念得索然無味,起煩惱念不下去。

所以,各位如果能夠一句佛號,一直念下去,這也是不簡單的事。

■ 西方是歸宿,如老農夫等太陽西下,可休息了。

■ 有煩惱時,要一句佛號提起不斷,這樣,念頭有個歸處,才能對治煩惱。

一句佛號一直念下去,自然漸漸沒有煩惱,智慧清明,便能走出一條解脫路,免再墮入生死輪迴。

而我們這一趟人生走一遭,才有個目的。

■ 打妄想或起煩惱時,要趕快停止!

繼續念佛。

如妄想繼續打,就不要去管它,還是要念佛,才不會退失道心。

■ 能在一天當中,平平靜靜念佛、拜佛、做事,沒有什麼事,這樣過就好,不要想做什麼、什麼……。(打妄想、搞花樣)

■ 修行要保持中道,不急不緩,細水長流。

■ 趕快修,修來西方。

否則這裡很苦,你看這麼熱……,西方是清涼的所在。

修到要去的時候,不掛礙任何一樣,每一樣都無掛礙,只帶我們的靈光,「靈靈覺覺」去。

■ 行住坐臥都在念佛,定下心來念,便可覺悟到 —— 我們的心一天到晚都在外頭,沒有觀照自己的心是否在阿彌陀佛上?

所以,不能把心放在信徒或外面的境界上,如此被這些轉走,太可怕了!

■ 念佛就是活禪。有的雖說是閉關,可是還想得很多,腦子不清淨。

念佛,心離境就是禪。

我們要維持正念,我們裡面還有很多壞的、不好的種子。

出家不要沾染愛別離苦,染上了就與在家人一樣了,遇事要迴光返照。

■ 弟子問:沒有生死心,念佛都不知道要做什麼?

老和尚:念佛「不知道」還好,「知道」反而去分別。

這些外面的都是幻境,不要去分別。

生死心是不知不覺地修到某一境界自然而成的。

弟子又問:念佛,怎麼念呢?

有的人念了一輩子卻仍然糊塗?

老和尚:念佛,自然一直念下去就好。

不要求做什麼,無所求、無所著地念下去,才會「覺」到。

■ 修行一切法門都是講這個心,我們行持也是在「行」這個心。

這個心若有定力,就會像清淨的水靜靜的時候一樣,如如不動,物影投映,無所不現。

所以當我們的心很清淨的時候,自然能明了一切真相。

我們念佛就是要將這個心念到像水一樣的清淨寂靜。

心若散亂、不清淨,就如同濁水般的污穢。

壞念頭很多,會去分別好壞,什麼好吃、不好吃,或香、或臭,「著」在這些色聲香味觸法裡。

因此念佛念到這個心很清很明時,自然不會執著五蘊,五蘊皆空了,自能度一切苦厄,現出自性光明智慧,通達甚深微妙法。

■ 如果我們能把這個心修得清淨,那麼臨終時,這個心便投入蓮花,由西方蓮池自然化生,而不是經由父母精血而來的穢體。

如果由父母體生的還是有生死輪迴。

■ 雖然我們現在生在娑婆世界,但是如果念佛,心淨則國土淨,心清淨無煩惱、無妄想,則也是淨土。

此是娑婆淨土,心即是西方。

■ 如果有一個人修得好,「一人有福帶滿屋」,則人人也會起勇猛心,向他學習,每個人都想修行。

一起共修,大家要互相勉勵,否則如果起是非、嫉妒、愚癡,大家都不安定。

■ 平常心就是道,每天保持不起煩惱,不起歡喜貪著心,多念佛拜佛。

■ 弟子問:請問師父,帶業來怎麼開智慧?

老和尚:多念南無阿彌陀佛。

■ 修行不是說沒有事、每天就這樣沒有事就好了。

而是要有境界來,才有得修,自參自悟,煩惱即菩提。

修就是修這些,當有人在刺激我們時,心中自然平靜不起,這就是了。

不是說修我每天拜幾拜,念多少佛號而已。

但後者也是須要的,這是助緣。

■ 心開花就開,心開就念佛,念佛蓮花就開。

但如果念頭一轉就又沒有了。(一轉念,佛號又沒有了)

■ 一心念佛就會心開花開,明心見性。

■ 信佛要怎麼信?

就是要皈依三寶,因為佛、法、僧三寶是一體的,有佛才有法,有法才有僧。

而法是什麼呢?

法就是「正法」,是佛祖修行所悟出來的道理;而佛祖悟出道理以後,再來度我們,讓我們依這個法來修,使末法眾生有依靠。

「迷者眾生,覺者佛」,如果時時保持我們的心是念佛的心,就是「悟」,就是「佛」,心心都在念佛,就是時時在「悟」。

■ 有居士三人來拜訪老和尚,請問:聽人家說,「念佛證三昧,打坐能入定」?

老和尚:你是聽人講,還是說你自己?

某居士:我是聽人家說師父您已證念佛三昧,打坐能入定。

老和尚:你說我,這我就有根據,若是說別人,我就不知道了。

不論大眾多少人在一起念佛,自己都有個主,一直念,念到一心不亂、心很定時,「頓」一下,大眾的念佛聲頓到地下,雖然我們並沒有在地下念,但地下仍是一片佛聲;念到聲音都整齊時,又「頓」一下!則聲音飄盪在半空中,好像大家都在虛空中念佛似的,所謂遍虛空都是念佛的聲音。

這個情況,我認為是念佛三昧,你認為是不是,那是你的事情了。

某居士:像這種境界能保持多久?一星期?半個月?還是半年?

老和尚:此種景況綿延三個月。

不論什麼時候都保持這個佛聲,無論鳥聲、車聲、雜聲都是佛聲,如果你還有分別鳥聲、車聲等,這就跑出去了。

現在有的人念佛,只是口念,心卻跑出去,這就是雜念佛、散亂念佛。

■ 西方在哪裡?

必須由這個「心」一直用功夫,用到清淨無雜染了,那個時候,就是西方。

並不是一直追求「哪裡是西方」?

如果一直在「著」這個相,說:「去西方、去西方!」

有這個追求的妄念都還是「貪、瞋、癡」。

然而西方又在哪裡呢?西方就在你心頭!

必須由我們的心去用功,修到由自心現出來的。

所以說:「佛在靈山莫遠求,……。」

心外求佛,無有是處,我們從這個靈山塔下,也就是從這個心去修,就可到達西方。

■ 西方極樂世界的一切都是「無色相」的、都是自然的。

不像我們娑婆世界這裡所有的衣、食、住,都是「有色相」的。

所以不要把種種有相的吃、穿「觀想」到西方去,因為這也是貪,就是「著相」。

如果著相修行,在靜坐時,你所想的念頭就會現出這個「境」來,若沒有定力就會出問題,很危險!

所以不要把「有色相」的一切拿來執著;「無色相」的境界不是我們所能「想」出來的。

■ 修行要修到動靜無掛礙。

就是身在動時心不動、不被動轉;而靜時也沒有靜的念頭。

又念佛掃塵埃,蓮花朵朵開,就是要提起正念,念佛要轉念,把惡念轉為正念。

■ 弟子問:請問師父,什麼是空?

老和尚:看得破,即是空。

弟子又問:以後師父圓寂,我們會想師父怎麼辦?

老和尚:我在西方接你們,但也要你們放得下,到時我們就在西方見面了。

■ 念佛若還有「想求開智慧或想得念佛三昧、怎樣、怎樣」的念頭,這都還不行,都還有個「我」。

佛菩薩都是無所得、無所求。

■ 臨終時,不要存著求佛菩薩顯像的念頭,求來的不見得是真的。

必須要「無所求」地淨心念佛,從心裡面自然地現出來,那才是真的。

■ 一念有九百個剎那。

我們每天念頭在轉,只一念,就有八萬四千個生滅。

如果臨終時,剛好有一個念頭起來,就沒辦法跳出輪迴。

所以臨終這一念最重要,但看我們這個「心」,當這個心行到沒有我、人、眾生、壽者相時心清淨了,才是西方。

■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

我們就像即將枯乾的池塘裡面,仍在悠游戲水的魚,命已垂危而不自知,一天過一天,不知死後往何處去。

所以要常常警惕自己,不要放逸,當勇猛精進,才能往生西方。

■ 對任何事都能放得下,「放下即功夫」。

平常就對任何事不掛礙,免得臨命終時念頭一起,就要繼續輪迴了。

娑婆世界有眾生就有菩薩的存在,若已無眾生,菩薩也沒有了。

佛菩薩的業、掛礙,就是眾生。

【有福,慧就來】:

■ 在社會法,說「有量就有福」;出家法則是「有福,慧就來」,智慧都在那裡,像大海。

■ 我們出家人要知道怎樣修福報、修智慧 —— 得到福報的人,要把福報給別人享受;則自己就得到智慧,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自己不享受福報,才是真正的福報。

■ 要攝六根不使造業,惟有「念佛」。

當念佛念到一心時,一切音聲聽來皆是念佛聲。

此外,還要修忍辱,忍辱功夫到家時,則什麼事情都會悟出來。

■ 念佛要念到「花開見佛」。

就是凡事要去火性、要忍耐,待人處事依道理去行,善巧圓融,不要只看到別人的過錯。

對人親切和藹但不攀緣,這樣別人對我們印象好,我們心也清爽,沒有煩惱,便是花開見佛,見自性佛。

■ 我們自身如果不修持,不為常住、眾人效力,不修福慧、不修戒定慧,則天人遠去、龍天不擁護,自然業障來集,心不能安定自在,便滋生種種事端,落入魔窟。

反之,則善神、戒神、天龍八部都來護法,魔障不臨,自然心得清淨,安定自在。

■ 念佛、為常住貢獻心力、利益眾人,這便是修福慧,可直了生死。

若只顧自己,只為自身的利益,不為眾人,這樣就是沒有慈悲心,再怎麼修,也修不起來,以後會墮下去。

我也是在為眾人,修眾人福。

■ 認真苦行,佛號念牢一點,福慧開出來,對我們的生死就明明了了。

修到自己會「感覺到」,會體會一些道理,這就是我們修來的,自己生死就會知道。

苦到最後就是樂、解脫,自己在這中間去體會,那時就是極樂世界。

■ 修苦行是去除妄念最好的方法。

在難行難忍中,一切看破,萬緣放下,一心做去,就沒有分別,沒有煩惱,自然業障消除,無明不起,而法喜充滿。

工夫日久,一切事情都會明明朗朗,無不通曉,智慧大開。

■ 修行要福、慧雙修。

皈依佛,兩足尊,這兩足就是福、慧,至於「福」從何來?就是吃苦。

(不只是做事的苦,凡是你有感覺煩惱、苦的時候,就要忍。)

有這個「苦」字出頭,就有福;有福就能消業,待業障消除,佛智就會現前。

所以「忍辱第一道」,能修「忍」的人,必能成就道業。

■ 老和尚於民國七十四年農曆過年前回承天寺,作風大不相同。已瘦得皮包骨,整天、徹夜用力念佛不食不喝,說:「像我修到這樣,要去西方,還要經過一些劫。」(老和尚是親身示現給我們看)

弟子勸他吃東西,都不肯,說:「吃,會耽誤時間!」

「念一句佛,就過了一劫。」

「娑婆世界很苦,趕快念佛!」

「念佛,為常住做事,佛菩薩絕對不會誤你的。」

「什麼都靠不住,不要師父在才做,師父不在就不做,什麼都給你靠不住的,只有靠你自己!」

■ 俗家人的功德福報,是享得盡的,而出家人的功德福報,卻能生出智慧。

出家飯是不容易吃的,要吃種種的苦,但這種苦是消我們無量劫來的重業,最後業盡生西。

■ 為眾人做一切功德,一切慈悲方便,在這利他當中,就能修出智慧,並在其中培福,就是「福慧雙修」。

若不發心於公事、利益大眾,只顧自己,不把心量打開,這樣的修持,乃是執「我相」,是煩惱的根源,無法得到解脫。

------------法藥《七》終極心法—無我、無所住------------

【講歸講,還是須靠自己去體悟】

■ 學佛,是師父開示一句,自己要有所覺悟、體會,不是說得多,說多了,那還是在繞圈子。

自己有煩惱要自己解脫,把師父開示的話拿來應用、來「解」。

不是師父說一大堆,而是自己能夠靈活應用,把「念頭」轉過來,就是找到直通西方的路了。

■ 念頭從何處來?

念頭從「無明」來,從六根門頭而起,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去看、去聽、去分別時,念頭就來了。

■ 好也笑笑、壞也笑笑,好壞是分別出來的。

如遇高興歡喜,就問自己:「是什麼人在歡喜?」

如遇煩惱,就問自己:「是什麼人在煩惱?」

遇有煩惱或有什麼不好的念頭,就向自己說:「又來了,又碰到了!」

然後要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又說:「煩惱快走!沒這回事!」

這樣自己以心治心。

■ 看得破,即是空。

■ 修行要過劫數,一劫一劫地過,很苦。

業障來也是一劫,病苦也是一劫。

如果能忍,這個劫數過後,腦筋一轉開來,正念就會出來。

則時時刻刻一看到這個娑婆世界的事情,自己就會去解決,就知道眼所見都是有生有滅的,就一直念佛,這不生不滅的靈光就一路到西方。

■ 佛法是走(行)到哪裡才說到哪裡。

如果還沒走到那裡就說到那裡,就是追求,追求卻不追求好的,而追求壞的。(心裡有不清淨的企圖心)

故出家要拿出願力走,走到哪才說到哪。

■ 誦經,不是光唱唱就好了,要去體會意義。

講是這樣講,還是要修到自己「動」到就知道 —— 自己悟出來的,否則大家都很執著。(指看經書)

苦行不是簡單的,不是一直做,一直做也不是辦法,一直拖,拖到死也是拖。

■ 光是這樣做做吃吃、吃吃做做,如果不去「覺」,仍不能悟道;對種種的事事物物、形形色色,必須要真正看破才有辦法。

如果煩惱掛礙娑婆世界這形形色色,就無法得清淨心,過去、現在、未來,三心未了滴水難消。

■ 沒根基的人,煩惱一大堆。

即使你跟他講,也是聽不進去,還是腦筋轉不過來。

■ 聽開示,不是說聽得多不多,而是聽得進去、聽不進去,聽得進去,也要會應用。

自己會去覺悟到的,是有根基的。

如果沒有根基的,很多煩惱。

會聽的,開示才有用,如不會聽的,開示也沒用。

■ 出家吃苦,在家也吃苦,所不同的是 —— 出家,這個心有在「轉」,時時迴光返照,念頭一起,便即時反省。

■ 有根基的人出家就很清楚,很能體會出家與在家的好與壞,沒根基的人則不能體會出來。

若不能去「體會到」,雖然是出家,仍是在外境上修,心隨境轉,還很危險。

■ 聽師父開示覺得很好,好是好,好是師父的,還是要自己去行,自己去「體會到」。

修到了有正念,就會很清楚,耳朵聽到好音、壞音時,就會感覺到不順好音;不隨順附和自己心意的好音,而能把壞音拿來修。修就是修這些好音、壞音自己會把握。

■ 講是講,你們聽是聽,要修到自己會知道。

什麼事情動一下,這個正念就會跑出來、會知道,才不會煩惱、執著。

貢高擋住,智慧不開。

修是從自己的行、住、坐、臥,修到自己會悟出來,什麼事自己會知道,這才有辦法。

不是用講的來聽而已。

苦行不簡單,也不是像牛一樣一直拖,一直做也不是辦法。但至少牛做到後來也有一個「覺」出來,你不會耕田牠也會教你,也是一種覺。

牛有角,會轉,虎還怕牠。

所以要苦行、捨身、念佛、不執著、不怨妒,我們慢慢修,也會有正念「覺」出來。

■ 人有生、老、病、死等苦,如果有願力修苦行,以後會有小神通,有一個「覺」出來,有一個正念,什麼事該怎樣皆會知道,自己會有所覺,自己就有主。

做多做少不管,要盡心盡力。

■ 一邊工作一邊念佛,就會「感覺到」有地獄、因果、輪迴等,才會警覺應該趕快念佛求生西方。

■ 念佛是在念我們的心,把心靜下來,這個心能隨時保持在「定」中。

用功就是用這個心,了生死也是這個心在「了」。

■ 我們的心要如何轉境呢?就是多念佛!

常將「阿彌陀佛」念在心頭。

不要煩惱沒有時間修行,若能行、住、坐、臥隨時都在念佛,就是修行。

■ 身、口、意要能做到三位一體。

■ 修行過程都會遇到許多境,如果對境當時,一念轉不過來,不但無明會起,煩惱也跟著來,而修行就是在修這一念轉得過來。

所以念佛這「一念」要保持得好,時時刻刻都以阿彌陀佛念在心裡;以念佛來伏無明煩惱種子,對境轉心,這個心不起分別、無好無壞,這就是「定」。

■ 我們修行要一心、要專心,一心就是時時刻刻依這個「阿彌陀佛」來行持,就能保持一心;不去想別的妄想,只想到阿彌陀佛就是一心。

這樣,在白天時,遇到種種的緣、種種的境,我們的心就有主,白天若有主,做夢時就有主;做夢時有主,在病苦時也是會有主,有這個功夫,才不會被病苦所轉。

若在病苦中有主,有主就是心,心都能夠念佛,不會被這病苦、煩惱所轉,那在臨命終時就有把握。

■ 外境是動的,裡面(心)是靜的,才是修行,才有正念,就不會給外境轉去。

■ 凡事不是光用嘴巴說,或是去分別的。

而是修到那裡,就有智慧來「覺」。

【要修那「無色相的」】:

■ 老和尚圓寂前,懺雲法師曾看到他在那兒走來走去徘徊,說:「嘸去亦嘸來!嘸去亦嘸來!身軀有去亦有來。」

■ 行住坐臥,自己去體會佛法,光陰易逝,莫放逸!

不要去想那些「有色相」的。

你們現在「無色相」的都沒看到,所以沒興趣,總是往有色相的事物上面去追求。

我們整天都是壞念頭較多、沒正念。

有色相的,我們看得到;而無色相的,我們自己就要有堅固心。

■ 我們打鼓時,念「辦公事、辦公事,公事辦完辦私事」,就是不可人勞我逸,只圖自己念佛、拜佛、誦經,這些是屬於私人的事,有一個「我」要做什麼,就是私事。

如果不發心於公事,一味地自私,只顧自己念佛、拜佛,這樣的修持,就是執我相,心地只有越來越窄,一輩子無法解脫。

反之,將身心奉常住,為眾人做一切功德,令他人得到利益,這樣雖然沒有時間拜佛、誦經,但一切的經藏已在其中,則智慧漸開、心胸漸廣。

■ 看經要能解意,解意要能並行,只有能自觀自行才是在利用經,才名為轉經,否則便是被經轉。

如果看經、看戒得到一點知解,便拿來批評他人,偵察他人是否做到?心生分別,徒增我相、我慢與是非,也是被經轉。

別人沒有行的、做不到的,我們一定要行得到、做得到。

否則批評別人,自己豈不是也與他同類?

只看到別人的過失,不審查自己的過失,是我們最大的無明習氣。

■ 三皈依要好好地去體會,是否做到了?

如「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智慧怎能如海呢?

就是人家點一下就知道了,不是經書一籮筐,這畢竟不是自己的。

形於外的經書,看到的能了解,沒看到的就不知道了。

所以念佛念到某個程度,經藏自然在你心中。

還是要老實念佛,才會開智慧。

智慧是「無色相」的。

■ 經藏在哪裡?

經藏在我們的心中。

但這要開智慧才有辦法,智慧不開,看經書是迷迷糊糊的。

若智慧開,則看經書會覺得很熟,而且又會領悟出一些真理來。

■ 智慧一開則經藏全在裡面。

經藏是在我們心裡面,而不是在外分別選擇的,或是去讀佛學院,就能學出來的。

這樣無法究竟了脫生死,我們要認清方向。

現在,各地方都說要收人才,但我們是直接解脫,要去掉「你、我相」。

■ 修行是向內修學,不是向外追求,要內心裡自然法喜,而不是外面環境好才生歡喜。

要照顧自己的心,不要在意外面的境界;要修到「我沒有怎麼樣」,才是老實修行。

■ 放下這個臭皮囊,修行最重要的是求「心」解脫,不要處處惦記著這個身軀,被這個身體度走了。

如果有什麼境界,也不要執著「得到什麼」,凡是有所得的都是生滅相,還不是那個真的「如如不動」,也就是我們本來的真面目。

■ 靜坐,是坐無色相,不能執著「我在靜坐」,這仍是「我相」、「著相」修行;如果還有一個「我怎麼樣」,仍是妄想。

要離一切相、心無所著,沒有「我在做什麼」,才是靜坐的意義。

行、住、坐、臥中,尋得一「不著一切」的法,心無貪戀、愛著,而跳出生死輪迴。

■ 我們要學的是無色相的「心地法門」,這才是無上法。

■ 有的人雖然用功修行,但走偏差了,一直「著相」修行,執著「我、人、眾生、壽者」四相,不但引起煩惱、顛倒想,到最後竟說自己很有修,說自己「得到什麼,得到什麼……」。

其實已經錯誤了還不自覺,甚至影響別人,這些都是沒有佛法的正知正見。

■ 念佛不能執著「我看到什麼境界」,因為念佛是「無所住」,不是有色相的。

若說「見到什麼」或「我怎麼樣」,那還是幻化,很危險!

不要拿一個東西起來講,說「我看到什麼」。

■ 什麼是粗衣淡飯?不是不吃飯,而是吃飽就可以,不求吃得好;穿得暖、能遮身就可以,不求穿得好;睡得足,有精神就好了,不要貪睡,睡多易昏沈。

■ 修行是「守本分的執著」,應該吃就吃。

■ 釋迦牟尼佛過去世一直用「捨身」來成就佛道、度眾生。

但這個「捨身」是自自然然的,不是用勉強的;要修行修到有定力,無「我、人、眾生、壽者」相的時候,自然不會有感覺。

而我們的功夫還沒到那個程度時,就是還有「我相」;一枝針刺到我們、一隻蚊子咬到我們,都會感覺痛,這就是定力不夠,還會隨境生心、觸境分別。

所以「捨身」是不可勉強的,否則就變成執著了。

■ 修行人要修正念,臨終時才不會顛倒。

閉關,閉這個心不向外攀緣,精氣神飽足,加倍用功。

如要住山修行,要有住山修行的功夫。

這個功夫就是不會去想吃的,衣、食、住方面能夠隨緣,這叫做「天人供養」;山上有什麼就方便吃,不必煮才吃。

■ 穿這件出家衣服,要修到任何事不掛礙,不掛礙人情世事……等一切,掛礙是多餘的。

■ 修行是要「到哪裡都一樣」,都能自在,修行就是要修這些。

■ 如果在工作時,還知道我在做什麼、還有感覺,(例如 —— 心裡想:「現在有沒有人看到我這麼發心?」)這只是修福。

如果工作時,沒有我在工作的念頭;也就是沒有什麼感覺,這就與般若相應,亦即身心世界皆能放下。

■ 照師父的話修行,邊做事邊念佛,去除我執和法執,智慧才會開。

智慧是無色相的,抓也抓不到,智慧開時自己也不知道,碰到事情一動,就知道如何去處理,這才是智慧。

■ 要修到正念自己跑出來,那才好;一有正念出來,才會去分辨怎樣才是正確的,知道怎麼去修。

■ 修行要自己修,修到有體悟,悟到娑婆世界的苦、輪迴的苦,悟到一條,就是一條的智慧出來。

■ 修到自己會感覺到,

會體會到一些道理,這就是

我們修來的,自己的生死就會知。

■ 多吃虧,開智慧,智慧是無色相的。

智慧若開,則自己的習氣、脾氣就會改。

■ 心若修得清淨時,一觸到境界,便能分辨邪正,心無動亂是道場。

■ 智慧勝過神通,智慧能辨別是非、了生死。

■ 所謂「無色相」,即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亦即「真空妙有」。

意思是外境確有此物或此事,但我們心中沒有此物或此事的存在,心中是空的。

若心中「著」這些事物,則煩惱就會由此而生。

■ 只要有實際的修持,自然有諸天護法的擁護。

否則,師父整天在這裡閒坐,又憑什麼每天那麼多的信眾上山禮拜?

■ 怎麼說統理大眾?

要先能治家再治國。

有德行最要緊,大家出家做什麼?就是在修這個行 —— 修本來面目。

要看師父種種自然而現,而生覺悟,聽後要去體會,不要聽過就算了。

不要有我執,如有我執,智慧不會開,如有貢高我慢之心,會障道。

■ 出家人要無所求、無所住。

■ 修行修得好,自然有人擁護你,不是刻意強求來的。

■ 我們的衣、食、住雖然不好,但修行是在修清淨心。

我們心中沒有什麼,沒有事情,每天就這樣,是清淨的地方;在家則是五濁惡世。

■ 要做功德,不拘任何方式,但心中不要存有「會得到什麼」。

■ 修行要福慧雙修,修到老時,福慧具足,則人家自然恭敬你。

■ 有位法師經常在國外閉關,來台覓地修行,特地上山請示。

問:我的關房很小,空氣也不好。

老和尚:如果心閉關,這個身已夠用了;如果身閉關,那事情還很多。

又問:般舟三昧是智者大師所謂四種三昧中的一種長行三昧,師父所行的是一種長坐三昧。

老和尚:我不曉得我在做什麼。

你不說我也不知道,沒說我在做什麼。

■ 法會期間,有位法師來寺幫忙領眾誦經、拜懺,他看見老和尚一天到晚都只坐在那裡,就說:老和尚!您坐那麼久。

老和尚說:是你久。(老和尚的意思是說:那是你認為的,我沒感覺。)

■ 以前會畫圖的人,畫出的太陽能曬穀子,能把鳥畫成活的,真的會飛,這是以前的人修出來的。

現在的人不可能把鳥畫活了,現在的人都是依賴科學、化學。

■ 修忍辱波羅密 —— 不是說我要忍辱,也不是感覺自己在忍辱,或壓抑自己,這還有我相。

而是對境不覺得,這才叫做忍辱,如人家罵你時,你不覺得人家在罵你。

■ 經藏在哪裡?

經藏在我們的心中。

這是一部人人都有的自性《心經》,必須靠智慧開顯才有辦法流露出來,所以佛陀所講的一切經典都是智慧。

我們因為智慧未開,看經書當然是迷迷糊糊,無法解空「真義」,深入佛法。

■ 行、住、坐、臥都是禪,不是只有「坐」才是禪。

時時保持內心寂靜、不分別,就是禪。

說明白一點,「一心」就是禪。

■ 「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

我們都是在貪吃、貪睡的五慾中流轉生死而不自覺。

所以出家就是要修「心清淨」,來度這「七情五慾」的束縛。

■ 修行人時時都要「放下」,這樣臨命終時才不會有掛礙。

時時心能靜靜的,沒有好、沒有壞,這就是「對境無心」。

無心,不是什麼都不管,而是什麼事都不掛礙好、壞,這才是真功夫,任何時候都「沒什麼事」。

■ 《心經》裡講「觀自在菩薩」,「自在」是什麼呢?

就是觀這個心讓它「自在」。

不管什麼境界來,或是妄念紛飛時,同樣保持「寂靜」,佛號抓緊,沒有好、沒有壞,沒高興、沒生氣。

讓這個心時時都自在、清淨,不可被境轉走,這就是「觀自在」了。

【「無我」、「無所住」,自自然然】:

■ 煩惱雖然是空性,本無自體,宛如一陣風,來無影去無蹤,無可捉摸。

但是只要心裡有煩惱,一定不自在。

所以修行就是在修「心中沒有什麼事」,沒有「我怎麼樣」。

■ 某在家弟子:來日若能得志,必定光揚師父您的名聲。

老和尚:阿汝得。(你自己有所得,我沒感覺。)

問:「阿汝得」是什麼意思?

老和尚:……。(未答)

■ 如果我們真為修行,龍天護法自然擁護,自然身心無所畏懼,外物亦不能傷害我們。

真正有修行的人,心無種種心,眾生皆樂見,人人皆有緣。

■ 有了修持,戒定慧具足,韋馱菩薩擁護你,嘴一說出來,鬼神聽了也能出苦,才能自度、度眾生。

■ 修行要修到口說出來就能成,說這樣就這樣。

我沒講我在做什麼;人見了我或聽我講一兩句話,就深深感動。

■ 出家人衣食住要能淡泊。

眼假裝沒看見,耳假裝沒聽到,像個傻人,這樣修下去,韋馱菩薩會擁護你;你到何處,人見如佛,如要建道場馬上有人擁護。

■ 有修持的人是不容易被看出來的,最後修持有成就時,就能感動很多人。

感動許多不信佛教的人信佛,這樣才是出家人的正當做法,才是度眾生。

度眾生不是去與官員拉關係的。

■ 弘法利生不是在口頭上說的,只要修持得好,自然人家看到你就會起歡喜心、恭敬心。

■ 度眾生不是用說的,不是拿個什麼東西來弘法;要修到無形中感化人,就是壞人一見則起深信,不用口說。

■ 這個「度眾生」真不容易。

我們把慈悲心發出去,他要肯接受,才會受我們度,他不接受就無法度,所以一切要自自然然的,要他看到我們會歡喜。

度眾生要隨緣而化、慈悲為懷,度眾生是順其自然的,所以這個「緣」就很重要了。

■ 做為一個出家人,是要在日常生活的食、衣、住、名利等,各方面放下、看得破,淡泊一切。

由自身的種種作為、表現,去感動眾生,去做一個天人師的表範,贏得眾生的恭敬,更以此苦行利他的胸懷,去圓滿他人、利益他人、感動他人,才是一個出家人的行儀與度眾的正確方法,而不是耍法師的架子,要吃得好、住得好,樣樣去勞煩他人。

一個法師若是對自身的衣食、名聞、利養各方面,樣樣不能徹底看破放下,那麼他在自度度人的方面,還是存在著種種困難。

■ 出家人一切無事,住在自己的寺廟,安住自己的本份,隨緣利益眾生,否則即超越本份。

若與信眾牽扯,雖名為度眾,實為塵勞之事。

這樣的度眾方法,不但永遠度不完,而且本身也會被牽入塵勞煩惱中。

■ 一個修行人在自度期間,必須衣、食、名、利、世間情愛種種,都能放得下、看得破。

可以無掛礙,可以自處解脫,而不受牽絆、不受纏縛,才算是自身已了,才可以出來度眾接受供養,再把此供養轉施為利益眾生的事業。

■ 度眾生要隨緣,並不存有「度眾生」的心念,一切自自然然。

■ 度眾生不是簡單的,不是「社會款」像老師教學生。

■ 現在的寺院經營或是度眾的方式,大都是用世俗法的。

如果要如法,只有反求自己,自度成就,眾生見了自然起歡喜心;所說的話,都能被眾生所信受,且天龍八部自然擁護。

度眾利生,不是在口頭言語上度。

■ 心裡包藏什麼都有,要用時就有,沒用時就沒有。這就是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 某居士:聽說這裡要重建大殿?

老和尚:信徒們發心要建,就給他們建。我沒有掛礙;我不會高興,也不會嫌煩。

某居士:假如辦一個佛教教育機構或一個禪堂,在山林好呢?還是都市好呢?

老和尚:不要說我們要做什麼。

還有色相,就還有執著。

某居士:您老人家在這裡方便說法,還不是在辦教育?

老和尚:這個承天寺也不是我的,如果是,我就成了守廟的廟公了。

某居士:您這一生弘揚佛法主要的大願為何?

老和尚:我一天到晚坐在這裡,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某居士:這是大禪師的作為……。

老和尚:多大?最大也只不過我的椅子那麼大。

■ 出家人不要喜歡衣、食、住充足,若貪享受則容易懈怠。

出家更應該努力,看是否能了生脫死。

受戒是修戒、定、慧,看是否能修到「到哪裡都很自在」,隨處都可度人,到處受人恭敬。

■ 出家了非比在家人,要看破名利、淡泊一切、不去攀緣。

修行是自自然然的,你修到那裡,韋馱菩薩自然擁護你到那裡。

要盡心常住的事情,才能增加福慧,否則一輩子不能了脫。

■ 在修行方面,不管走到哪裡,都受到別人的歡迎,這是因為韋馱菩薩的擁護,所以到處受人尊敬。

有修行的人,不一定要自己發心建個大寺廟;有修行的人,跑到深山裡,不管有沒有吃的、穿的,都會有韋馱護法擁護來建成大的道場。

■ 老和尚常提醒出家弟子不能貪求名利。

而徒弟們認為:師父如今名聲遠播四海。

老和尚:我也沒感覺。

■ 不要錢,才會有錢。

■ 師父每樣都沒有,(沒口才、不識字、身材瘦小)但一切都很自然,自己也想不到,做什麼事情都沒去化緣,還蓋寺,這些錢從哪裡來?

但這不是說「我」,不是「我」。

我們要修到那裡,我即使修到那裡,還是說我在念佛。

不能說我怎樣,否則貢高心就跑出來。

所以時時刻刻不要有個我,說我怎樣怎樣。

自己的心念自己要知道,不可自己起了貢高心自己不知道。

■ ╳╳師蓋寺也是自自然然,她還不知道自己在蓋寺,這就是無色相的。(某師沒有「我在蓋寺」的念頭)

蓋一間寺不是那麼簡單,不是用紙貼起來的,還要再演一齣。

法師還得要教人什麼什麼,莊莊嚴嚴、規規矩矩……。而XX師不懂規矩,但這些都是自然的。(某師並不懂這些威儀、應對)

你們要會修,修到那些戒神在擁護,有韋馱護法、護法諸天被我們感動。

不要的才會有,才會自然,這是我們看不到的。(建寺不是用強求的)

■ 有位法師來請問老和尚:我在中南部的大殿蓋好後,該如何做弘法利生的事?

老和尚:不必掛礙那麼多。

蓋好也是這樣,不蓋好也是這樣,要辦自己的事;這承天寺也是一樣,蓋好也好,不蓋好也好,我也是這樣,想走也就走。

■ 老和尚的某位在家弟子充滿了弘法利生的熱情。

自組一個佛教共修團體,花了三十幾年的心血,但後來因人事關係,而未能圓滿如願,終告解散。但他不認輸,還一直念念不忘要做什麼什麼……。

老和尚勸他:「╳╳!一切放下,聽其自然。」

■ 問:《心經》上哪一句話最重要?

老和尚:觀自在菩薩……「觀自在」最重要。

修行人不管到哪裡都要保持平常心,都能無罣無礙,清淨自在,修行就是要修這一點「自在」。

■ 菩薩度眾生、感應眾生,都是以無形相的方式,在不知不覺、自自然然中度的。

並不一定用語言或行動有相地度眾,像佛殿中的觀世音菩薩,在那裡端坐無為,卻度了許多眾生來拜佛。

■ 為度眾生則恆順眾生,像哄小孩一樣。

其實師父並不需要什麼,很多是為了給眾生種福田的,眾生見到師父生歡喜心,但師父自己也不知道。

■ 修要修到自己沒有做什麼……。(心裡無所得)

■ 承天寺是自自然然的,這裡住這麼多人,我沒有感覺在度他們。

【還有一句,仍不是】:

■ 某教授:老和尚!您看我這是第幾禪?……

聽說您禪定功夫很高,我已到了第四禪,您怎麼看不出來?

老和尚:我三餐吃飽沒事幹。

(教授仍有一個「我」怎樣怎樣……還有一個我,則仍不是)

■ 「開悟不一定能了生死,要證阿羅漢 —— 斷見思惑,即無我相,才能了生死。」

對上面這句話,因了解而有感悟心,心裡有這個、那個意念浮存,全是基於有個我,有了「我」即自私。

(還有一個「我了解上面這句話的意義」,則仍還有一個「我」。)

■ 某居士:老和尚,您是禪淨雙修嗎?

老和尚:我念阿彌陀佛。

某居士:一般說來,禪淨雙修是否容易相應呢?

老和尚:在我沒有分別。

如果強調禪,還有我相,一開口就有個我。

某居士:我們要身心變化得快,

是否最好像您老人家一樣經常打坐?

老和尚:你現在跟我講,我才知道我在打坐。

■ 心覺法師請問老和尚:分別即是賊,對不對?

老和尚:對不對亦是分別。

■ 一位澳洲籍的比丘森義法師,偕同台灣法師來拜訪老和尚。

問道:師父從哪裡來?

老和尚:從無所住來。

法師聽了很高興,說:這是見性的話。

老和尚:你今天來,是你來還是誰來?

法師:是我來。

老和尚:還有一個我來,就不對。

有一個色相來去還是有生有滅,皆是幻化。

本性無來無去、不生不滅、無我無你。

講話沒有準備,不想,(想,即是用我們的意識分別心在想)一問馬上能答,就沒有來去,我們講話經過想,就有來去。

佛法不可思議,用嘴講的還不是。

■ 某居士:我和師父心印心。

老和尚:你還有一個心、一個印,還有一個心印心,這仍還有個「我」,心在哪裡呢?你們三個人來,你們問我,我還有跟你們講;你們回去了,我也沒有了,沒有你在跟我講什麼。

某居士:您是大徹大悟的大善知識。

老和尚:那是你在講的,我沒在做什麼。

某居士:師父您是一個大開悟的好師父。

老和尚:那是你在講的,我沒感覺。

■ 問:請師父教我佛知佛見及身見如何修才能成佛?

老和尚:還有一個我在教你及你在學,仍然不是。

還有一個我在如如不動,還有一個我,仍然不是。

你還有一個色身,還有一個學仍不是。

沒有我在做什麼,也沒有我在如如不動。

又問:按金剛經之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去修可不可以?

老和尚:你還有一個金剛經之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還有一個「我用什麼來修」,還有一個我。

又問:是否應像六祖「無所住而生其心」?

老和尚:是,但你還有一句仍然不是。

【法相、簡歷】:

嘸來嘸去,嘸代誌

廣欽老和尚傳略:

清光緒十八年(西元一八九二年)農曆十月廿六日,老和尚誕生於福建惠安縣,俗姓黃,名文來。因家貧,兄無錢娶妻,師四歲,父母將他賣人作養子,七歲時自願隨養母茹素。稍長養父母相繼去世,師即到南洋隨同鄉上山砍柴為生。某日,他預言輕便推車會出事,警惕同事勿搭乘,後推車果真翻落山谷,遂有同事戲言其料事如神又茹素,何不回泉州老家修道?師似有領悟,即乘船回閩。

一九二七年,師三十六歲,於泉州承天寺,禮上瑞下芳法師披剃出家,法名照敬。即先從最基本之外坡勞役做起,四十二歲方去受戒。方丈上轉下塵老和尚教他要「吃人家不吃的,做人家不做的,以後你就知!」由於目不識字又身材瘦小,常遭欺侮,但師決志苦修,忍辱含垢,操持粗活賤役無怨無悔,終至身心漸定,於鼓山寺佛七當中,得證「念佛三昧」。後登深山潛修,有老虎來伴,山下居民遂稱師為「馴虎師」。亦常入定數月,肉身險遭焚化。一九四七年,來台灣隨緣化渡,普勸念佛,「果子和尚」譽滿全台,皈依弟子數以萬計。

老和尚的這一生,為吾等示現了自古以來諸佛菩薩的行徑 —— 吃苦、忍苦到不感覺苦,而達到自性的極樂。從出身貧寒,到出家後種種嚴酷的磨難,更淬礪出他的「無我」。他說:「出家人,這裡(指心)沒有東西,在家人這裡有東西。」儘管後來他受到眾人的崇敬禮拜,但心中亦「沒有我怎麼樣」,仍謙卑自牧,不露鋒芒。八十幾歲時,曾表示即將捨報,經弟子們懇求住世,乃俯允延緩,但言:「日後將傳一次戒就要離開世間。」一九八六年,師九十五歲,傳戒圓滿,渡生因緣已盡,於是留下這句「嘸來嘸去,嘸代誌」,頷首莞爾而逝,是這樣地生死自在,瀟灑無罣礙。此倒駕慈航示現之大善知識,其與吾人同時代語言之開示法藥,真能助你我破除無明生死根,是何其珍貴矣!

老和尚略傳

:01.jpg 

生平簡介

老和尚於遜清光緒十八年十月二十六日,誕生於福建省惠安縣黃姓家中。因家境清寒,其兄無錢娶妻,師四歲,父母將其賣至晉江縣城南門外李家作養子,父李樹,母林菜。師自幼即體弱多病,惟宿具慧根,隨母奉佛茹素。稍長,養父母相繼去世,所遺田地,近親覬覦之。師深感世事無常,頓萌出家之念,遂將田地分送近親,投泉州承天寺出家。

 :02.jpg

承天寺之方丈上轉下塵老和尚,命師皈依修苦行之上瑞下芳法師。瑞公即命師作外坡職事,如種菜除草等。其後由於特殊因緣,曾往南洋有年,迨返承天寺,年已三十有六,方在上瑞下芳法師座下披剃,法名照敬,字廣欽。師出家之後,專志苦修,食人所不食,為人所不為,常坐不臥,一心念佛。

民國二十二年,師謁莆田縣囊山慈壽禪寺妙義老和尚求戒,時年四十二。具戒歸來,師決志進一步潛修。遂請得上轉下塵老和尚之應允,攜帶簡單衣物及十餘斤米,前往泉州城北清源山,覓得半山岩壁石洞為安身之處。師在深山洞中坐禪念佛,米盡糧絕,即以樹薯、野果充飢,山中多猴虎,久之,人獸相處了無畏懼,遂有猿猴獻果、猛虎皈依之事,「伏虎師」之雅號乃不脛而走。

 :03.jpg

師常入定,曾一定數月,不食不動,甚或鼻息全無,眾人誤謂師已圓寂,屢請方丈準備火化。時律宗高僧弘一大師,卓錫永春普濟寺,聞之,趕至承天寺,即同方丈上轉下塵老和尚等數人上山探之,方曉師在定中,甚為讚嘆,乃彈指三下,請師出定。

凡茲歲月,已歷一十三載,民國三十四年(乙酉)師下山返承天寺,次年秋掛搭於廈門南普陀,住後山石洞禮佛。民國三十六年(丁亥)師年五十有六,於農曆六月十五日由廈門乘英航號輪船渡海來台,十六日午抵基隆,先在極樂寺、靈泉寺、最勝寺等處掛搭,七月初,復往台北芝山岩,中秋後再往新店吊橋南岸半山上之日式空屋,是時亦常往返於台北法華寺,於該寺有夜度日本鬼魂之事。

 :04.jpg

民國三十七年(戊子)春,師於新店街後山壁間鑿石洞,命名廣明岩(今之廣明寺),四十年再於右後方上側大石壁雕「阿彌陀佛」大石像,左下鑿石洞(現廣照寺內天君殿);大佛龕總高二丈六尺,寬一丈九尺,深九尺,佛身高二丈一尺,蓮座寬八尺,深六尺,高三尺,是乃開台灣鑿石佛風氣之先。

四十年(辛卯)十一月,師聞土城三峽交界處成福山上有一天然古洞,即率徒四人,攀藤而上,果獲一大石洞,高兩丈餘,長數丈,深可兩丈。師是夜獨住洞中,洞口朝東,日月甫升,光霞入洞,故師以「日月洞」三字名之。洞頂有泉,而泉水清澈,飲之甘美可口,神清氣朗。自此師復過隱居之生活,四十一年五月始蓋洞外木屋三間,中奉「地藏菩薩」聖像。師留山三年,並於洞頂另蓋茅棚接引弟子同修。四十二年二月師又上山頂大石前搭一小棚自住。

 :14101648376.jpg

四十四年(乙未)三月,板橋信眾在北縣土城火山購地供師,即今承天寺所在,該地原係一片竹林,人跡罕到。師等由小徑入林,砍竹約三尺見方,並將砍下之竹編為床榻,上敷細草,趺坐其上,謂隨眾曰:「坐此甚好,汝等可返。」五月間,闢地搭蓋瓦屋一間,供奉佛像。次年再回新店廣照寺。

四十七年(戊戌)年底,師復返火山。次年(己亥)又添茅棚數間。四十九年(庚子)四月,興建大雄寶殿,為紀念祖庭,命名「承天禪寺」,火山則稱「清源山」。五十一年再建三聖殿。

五十二年(癸卯),是年師七十二歲,曾應善信之請,往花蓮天祥住數月,協建祥德寺,(今天峰塔即師當時茅亭禪坐之位),旋應中部弟子請至台中龍井山上之南寮,創建廣龍寺。五十三年(甲辰),師再返土城承天寺,年底建山門,並將茅棚改建鋼筋水泥之方丈室,相繼於五十四年九月建齋堂及廚房,承天寺的初步建設,於是完成。

承天禪寺初期之磚瓦房,係匆促建成。時日既久,地基陷落,牆壁龜裂,故於民國六十五年春,開始重建。首先將三聖殿前之女眾寮房,改建成兩層鋼筋水泥樓房。次年秋,開山整地,拆除舊有之三聖殿、齋堂、廚房、大雄寶殿、男眾寮房及方丈室等。六十七年春,於大雄寶殿原址上,建三聖殿與兩層寮房,再依山坡地形,建祖師堂;於齋堂原址,復建兩層齋堂及廚房。六十八年啟建新大殿。七十二年大悲樓於新大殿右側山坡下奠基,今大悲樓結構體已近竣工。

 :05.jpg

民國五十八年,師又於土城鄉公所右後方,創建廣承岩。六十七年,該岩復建華藏塔,其後大雄寶殿、兩廂禪房、地下室、藏經閣、羅漢殿、講堂及上下樓禪房,亦陸續建成,後又翻蓋地藏殿等,完成現今之新貌。廣承岩之建築,由傳斌法師主其事。

七十一年(壬戌)九月,師又派隨侍左右十多年之弟子傳聞法師至高雄縣六龜鄉寶來村,創建「妙通寺」。迄今大雄寶殿、五觀堂、念佛堂、女眾寮房均已落成,行將供師靈骨之「靈山寶塔」亦正興建中。

七十三年七月,師移錫該寺,並於七十四年十月傳授三壇大戒,求戒之四眾弟子,多達數千,並啟建水陸大法會,廣度眾生,盛況空前。

 :06.jpg

師起居簡樸,平易謙和,縱年近百齡,行不用拄杖,不用人攙,身輕體健,動作敏捷,住則常坐不臥,並時坐於室外,或露天、或廊簷下。食則自七十八歲,改以流質。

七十四年歲末,師以看承天禪寺之大悲樓建築為名,急欲返北,農曆十二月二十五日由傳悔法師南下,二十六日迎師回承天寺,北部四眾聞訊莫不蜂擁以至,次年正月初一清晨,師召集各分院負重任之弟子及承天寺大眾,一一囑咐,並言圓寂後火化,靈骨分別供於承天寺、廣承岩、妙通寺三處。早齋後即示意欲返妙通寺,眾以師意既堅,不敢強留,即送師南下。

 :07.jpg

師抵妙通寺後,日以繼夜念佛,有時自己親打木魚並囑弟子一起念佛。初五,師瞻視清澈,定靜安詳,毫無異樣。午後二時左右,忽告眾曰「無來亦無去,沒有事」之語,並向徒眾頷首莞爾,安坐閉目。少頃,眾見師不動,趨前細察,乃知師已於念佛聲中,安然圓寂。

 :08.jpg

綜師一生,貧苦孤露,堅毅篤樸,宿慧萌芽,潛修百苦,卒致徹悟。渡海來台,冥陽兩度,禽獸馴歸,更以禪悅代替火食,歷半生歲月,其昭示修行之典範,踐履頭陀苦行之正則,誠堪與古德共讚。惜以眾生福薄,遽爾示寂。惟願不捨悲智,再駕慈航,廣度群迷,導歸淨土,共成無上菩提,不勝馨香禱祝者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懺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